《啖槟榔的风俗》、《故乡的山梨》、《吃相凶恶》、《火上的锅》、《鲜鱼浓汤》、《地菜谣》、《遍地的灰灰菜》、《榆钱饭》、《饭场纪事》、《最后一季豌豆》、《薯忆》、《我跟父亲采蘑菇》……本书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菜、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舌尖上的故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发有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啖槟榔的风俗》、《故乡的山梨》、《吃相凶恶》、《火上的锅》、《鲜鱼浓汤》、《地菜谣》、《遍地的灰灰菜》、《榆钱饭》、《饭场纪事》、《最后一季豌豆》、《薯忆》、《我跟父亲采蘑菇》……本书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菜、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 内容推荐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莱脍鲈羹。”“莼鲈之思”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亲切的情感。故乡,童年,亲人,无尽的滋味,每每在舌尖萦绕,百转千回,鲜活如昔,无法淡去。 本书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菜、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湖北的珍珠丸子、北京的秋果、绍兴的野菜,客家味、关中味、东北味、新疆风味……天南地北的食趣在此交流;“点滴在心的滋味”,是关于诸如一碗蛋炒饭、几粒花生米、一块豆酥糖、一盘豌莱头、一丛灰灰莱的亲切记忆,尘封的点滴私藏在这里闪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品味林海音、王世襄、陆文夫、汪曾祺、林斤澜、周作人、琦君、莫言、阿城等人的舌尖记忆,会让人认同古清生先生的这句话——“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 目录 第1辑 家乡情,家乡味 家乡味 家乡情与家乡味 秋的气味 谈北京风味 北京菜 “何山药”与爆肚满 喝豆汁儿 姑苏菜艺 阳澄湖边食蟹图 阳春三月吃“时鲜” 藕与莼菜 家乡食品 端午的鸭蛋 绍兴东西 故乡的野菜 说笋之类 粽子里的乡愁 年糕 谈宁波人的吃 成都“肺片”杂谈 成都的“鬼饮食” 笑说重庆火锅 客家味道 关中味 舌苔上的记忆 东北风味 闲居塞外说羊肉 不可磨灭的馕 饥饿了讲个笑话吃 兴味盎然吃“汤锅” 文人梦笔“佛跳墙”,月照山门心不平 粤菜进入“后现代” “老济南”春令三吃 第2辑 点滴在心的滋味 花生米与我 只剩下蛋炒饭 茶淘饭 夏天的吃 野饭 节日的吃 草炉饼 豆酥糖 母亲的切菜声 戏棚兜的饮食担 啖槟榔的风俗 故乡的山梨 吃相凶恶 火上的锅 鲜鱼浓汤 地菜谣 遍地的灰灰菜 榆钱饭 饭场纪事 最后一季豌豆 薯忆 我跟父亲采蘑菇 菱角飘香 蒸蜊蛄 豌菜头 豆腐 中国饭店 思乡与蛋白酶 味蕾上的故乡 第3辑 家乡茶 桂花卤·桂花茶 茶醉话茶 明月水中来 茶里乡思 门前的茶馆 水乡茶居 北京的茶馆 四川的茶馆 佐茶的鱼 第4辑 家乡酒 春酒 谈酒 酒 酒后絮语 屋后的酒店 台湾啤酒 对酒当故乡之歌 试读章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古诗人王维的佳句。在过往的时日,我于离乡背井之时,忆念家乡亲人,确实立即联想到这一句诗,并忍不住沉吟。但如今,我离开家乡已五十多年,双亲已故,兄弟也仅存一个年已八十多岁的老哥,当然也想念他。而对家乡思念之情,则更甚,特别是怀念家乡风物。因而觉得王维的诗句如果改为:每逢佳节倍思“乡”,更能表达我这种情怀。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天门县(现称天门市),那儿有一条小河,名义河,传说宋太祖赵匡J乱在争取王位的战争中,曾被敌方追至河边,在此生死关头,万分危急之时,有一个艄公摇了船把他渡到彼岸,脱离了险境,后来赵匡胤坐上皇位,于是这条小河称为“义河”。天门在湖北省是著名的“三乡”:“棉花乡”,产棉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华桥乡”,说来有辛酸史,旧社会此地有歌谣云: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只要是收了,狗子都不吃糯米粥,因“十年九不收”,飘洋过海谋生的华侨故在本省也最多;“状元乡”,历史上本县有个蒋状元,而如今投考大学录取的比例在全省也最多。 家乡风物确实有很多可怀念的,因而情不自禁说了“三乡”这一段话,未免也有点引为骄傲的情绪。但对“好吃佬”(家乡话馋嘴人)的我来说,则更怀念家乡风味菜,我曾对友人开玩笑说:“对身外之物不要计较,多注意点身内之物为好。”我的解释是“身外人物”指衣、住、行,而“身内之物”指食,是直接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而想起家乡的几种风味菜,确实我虽然也模仿着在异乡试做,但总觉得“月是故乡明”,赶不上家乡味。 那些家乡风味菜,可能旁人品尝时,并不觉得是“天下第一楼”,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是寄与了怀乡之情,而觉得法国马克西姆餐厅的小牛肉、莫斯科的鱼子酱……都远不如我家乡风味菜。因此,我记起诗人戴望舒在《小病》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 在浅青的风里几乎凝住了; 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 于是飞起了家乡小园的神往。 看来诗人的“小病”,实际是乡愁,而乡愁时想吃的正是家乡的脆嫩莴苣。 幼年、少年时,我的家境是贫寒的。因而只有“佳节”,特别是春节,才更能体味家乡风味菜的“百花齐放”。其中最为名贵的菜是“义河蚶”,即产于家乡义河上下游六七十华里的一种蚶子。蚶与蚌同类,但义河蚶的外形狭长如眼镜盒,但没有眼镜盒那么宽,蚌则作腰子形。这种义河蚶只在冬季才有。我们家乡摆酒席宴宾客,有“四大六小席”。“六小”只是一般鸡鱼鸭肉,而“四大”,除了碗比“六小”碗要大外,更主要的是名贵菜,如鱼翅、海参等,而义河蚶是被列为“四大”之一的。 卖蚶的人多是用水桶挑着叫卖,遇着买主时,临时一只只剖开蚶壳,秤给买主。其做法是将鸡汤煮沸,而后将切成丝的蚶子注入汤中,不必久煮,久煮就“老”了。这种义河蚶非常鲜嫩可口,可惜的是,现在由于河水污染,蚶子已经少到绝迹了。 我的家乡既属沙湖沔阳洲,是水乡、湖区,藕是特产,以藕做的菜也很令人思念。有两种做法,我虽然在京试验过几次,终因北方的藕不如家乡的藕而告失败。一种是“排骨藕汤”。我们家乡是讲究喝汤的,常常称某人的生活过得好,就会引用家乡流行的成语:“又有肉吃又有汤淘”,“汤淘”即用汤注入米饭中。体现这句成语的,正是排骨藕汤。我说我在北京试验时总是失败,即甚至我将排骨与藕同时放入锅中炖煮,同时烧到三个钟头,排骨都到达“骨肉分离”,而藕终不能像土豆那么烂,仍像半生半熟,排骨与藕还不能对上口径。 另一种做法是将藕切成丁,与肉丁一道和以米粉在笼内蒸。“蒸菜”在天门沔阳一带是有盛名的。“文革”前数年在北京虎坊桥曾有一家“沔阳饭店”,即以天门沔阳的蒸菜而吸引人,蒸菜有各种各样,肉、鱼、篙子,都可以蒸。而我最爱的还是藕丁与肉丁的蒸菜,当然也因家乡的藕容易蒸得“烂”,而北方藕则不能。这种藕和肉的蒸菜,在家乡不像我用文字上说得这么“高大全”,而只是形象化的称呼为“竹篙子打老虎”。只要一说这名称,乡亲都知道你要吃什么了,这就是把藕当作竹篙,而猪肉当作虎肉。也许“竹篙子打老虎”这名称还有什么传说和典故,譬如说是善良的人民一种期望和心境抒写,希望生活过得更好一点,而手上只有竹篙,用它去对付老虎,或强暴者。 提到蒸菜,还有一种是江米丸子。这大概有很多接触过湖北人的家庭都品尝过,而且容易做。即将肉末搓成丸子状,外面裹以江米,肉末和的作料可以有盐、味精、姜丝少许。但切忌放酱油,丸子不能变色。这种江米丸子在家乡有两种称呼:一是“珍珠丸子”,因江米在表层,蒸后透明如珍珠,故称,在“佳节”中,更是为了讨一个吉利;另一是“蓑衣丸子”,因江米一粒连一粒,正如南方雨季劳动人民所着之蓑衣,故名。这种“江米丸子”可口,也容易做。但,我在北京做时,远不如我家乡已去世的二嫂、三嫂那样的“能工巧匠”。其一,她们所用的也是江米,但是是一种在秋季就成熟了,而后在太阳下晒上几天,完全干硬后收藏于坛子中,待要做丸子时才取出。这种米家乡称为“英米”,是否这个“英”字,不得而知,故取其音。其二,我在北京试验时,江米都是一粒粒如人躺在席梦思床上,而她们做的都是一粒粒立起来的,形象很美观。不但讲究了色、味、香,而且讲究了形,这是难于达到的高峰。 在家乡的春节时,即使贫寒人家,总得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有点荤菜,那就不可能每顿都是大鱼、大肉、蓑衣丸子,另有一种豆腐丸子,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贫富咸宜的。这也是一种蒸菜,与江米丸子不同的是将肉末与豆腐拌和在一起,肉多肉少听便。当然还要有盐、姜丝少许和味精。捏成丸子后放入盘中,在锅内蒸。这种豆腐丸子比烧豆腐、炖豆腐、炒豆腐都要嫩,做起来方便。在我们家乡的平常人家在过春节时是会蒸一大笼屉的(那就不是放在盘中),这样可以连续吃几天,也算天天有荤菜。只是这名称虽然很大众化,大家也都这么叫,我终嫌没有像“竹篙子打老虎”、“珍珠丸子”或“蓑衣丸子”那么有艺术性。姑且试着增加一个名字:狮子滚绣球。当然也是取吉祥如意的意义,但恐终不如豆腐丸子那样家常便饭的称呼,正如乡亲把他和她的宝贝儿女称呼为狗子、石头、凤仙、桃花……那么亲切、那么富有感情的,希望他们的儿女如最普通动植物那样易于成长,而不是温室的花朵、笼里的珍禽。 但家乡春节时,有一种“菜”我回想起来不免凄然。那一盘“菜”是木头雕的一个鲤鱼,漆上了红油漆,当然是摆在桌上,而无法吃的。这是因为可能年夜饭的菜、初一的菜,都给吃得精光,而仍然讨一个吉利:年年有余。因鱼与余同音。贫寒人家是都有这一盘木鱼的。 人人有家乡,岁岁有佳节。谁个家乡没有风味菜?谁个游子不爱家乡味?那家乡菜好似我们历代祖先在那蜂巢里酿的蜜,又把它传给我们后代。忘不了家乡,忘不了祖祖辈辈在那儿生活过的人,忘不了家乡味。我谨祝愿我亲爱的乡亲们享受那家乡味,不再摆一盘“木鱼”,而是真正的年年有鱼和年年有余。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