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1945年6月—1956年9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主要描述他们在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开国五大书记/开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晓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1945年6月—1956年9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主要描述他们在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 内容推荐 新中国的创业者是从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也是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着手创业的。“哲人其伟,后世继之”。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开国领导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了解、认识并学习伟人身上的优良传统。本书是《开国丛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通过回顾新中国开国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非凡的人生历程,再现他们在开国、立国时火红岁月的功绩。该书的问世,将为跨世纪的领导者和全体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 目录 毛泽东 中央书记处主席 一、争取和平、民主和团结 1.主持七大和当选主席 2.对日寇最后一战 3.弥天大勇赴重庆 4.粉碎蒋介石的局部进攻 二、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1.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3.指挥华东战场 4.想亲眼看看胡宗南长得怎样 5.公开了自己的真名 三、实现伟大转折 1.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2.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大决战前的准备 四、埋葬蒋家王朝 1.指挥三大战役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大军遍布天山南北 4.红旗插上雪域高原 5.东海之滨炮声隆 6.追击白崇禧到天涯海角 五、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毛泽东进北平 2.共商建国大略 3.在开国大典上 六、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建立各级地方政权 2.杀刘青山、张子善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1.杀一批、关一批、管一批 2.彻底肃清匪患 3.禁毒和禁娼 4.给知识分子洗澡 八、奠定新中国的家底 1.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淮海战役 2.拔掉中国农民的穷根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九、确立新的外交格局 1.亲赴莫斯科 2.别了,司徒雷登 3.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化三改造 3.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朱德 人民军队的总司令 一、八路军总指挥和解放军总司令 1.猛烈地扩大解放区 2.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3.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 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出席人民团体的会议 2.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三、改变中国有国无防的局面 1.人民军队既要革命化,也要正规化 2.创建和发展各军兵种 3.加强国防工业体系和军事院校建设 四、第一任中纪委书记 1.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 2.要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3.不放过违法乱纪案件 五、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1.打仗是为了生产建设 2.关心新中国各项建设 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刘少奇 曾代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 一、毛泽东的主要助手 1.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2.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3.担任中央工委书记 二、指导土地改革 1.制定《五四指示》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3.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1.研究制定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2.秘密访苏获得巨大成功 3.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四、指导城市接管工作 1.负责城市接管工作 2.关心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剥削有功”引起争论 五、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1.必须警惕在糖弹面前打败仗 2.共产党员的新标准 3.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 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1.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关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 周恩来 人民的好总理 一、在解放战争的日日夜夜 1.重庆谈判的艰辛 2.领导“第二战场” 3.大决战的副统帅 二、筹备人民政协 1.发布“五一口号” 2.“协商”这两个字很好 3.政协筹备工作圆满完成 三、建设各级人民政权 1.真是一个“周”总理 2.政务院开始运行 3.兼任外交部部长 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2.以农业为基础 3.编制实施“一五”计划 五、开创共和国外交新格局 1.指挥朝鲜停战谈判 2.日内瓦精彩亮相 3.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任弼时 最年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 一、筹备中共七大 1.接替王稼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2.参加领导边区工作 3.精心筹备党的七大 二、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1.参与决策进占东北和自卫战争 2.研究解放区的经济问题 3.对解决土地问题的贡献 三、在粉碎敌人进攻的日子里 1.揭露国民党内战罪行 2.战斗在延安和主持青年工作 3.转战陕北 四、在土地改革中 1.抱病进行土改调研 2.作《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3.从杨家沟到西柏坡 五、战斗在西柏坡 1.指导土改中的整党 2.参与指导全国解放战争的决策 3.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 六、逝世于共和国成立之初 1.青年团中央名誉主席 2.迎接新中国诞生 3.毛泽东亲自为他送葬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2.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全面进攻开始时,蒋介石依恃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和装备上的优势,执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用正规军193个旅(师)约160万人,即占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气势汹汹地扑向解放区,企图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首先消灭关内人民解放军,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6月26日,国民党军队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前哨战,7月1日发起总攻击,声言要在“48小时内全歼”中原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执行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突破了30万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蒋介石的“聚歼”计划。对各解放区起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争取了时间。 在组织中原部队突围的同时,毛泽东密切注视着南线敌情的变化,不断同南线各区领导人磋商原定的三军进击津浦路的计划,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在这个计划拟定后的短短几天中,他接到周恩来从南京发来的国民党军队即将向各解放区、特别是苏中和苏北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重要情报,又先后接到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6月27日的电报,以及华中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会商后于29日联名发出的电报。这两份电报列举苏中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后,建议在津浦路作战的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留置苏中迎击来犯的敌军,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争取先在内线打一两个胜仗,而以一部加入津浦路作战;待津浦路作战进入晋冀鲁豫、山东两军渡淮作战的第二阶段时,华中野战军主力再加入这个作战序列。6月28日,陈毅、舒同也致电中央和刘邓,分析了南下淮北、淮南作战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建议淮北、淮南两地的野战军仍应各自独立作战,山东、太行、华中各军仍沉着应变,作充分准备,以便大举。 毛泽东审慎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形势,认为这些建议“似有理由”。他当机立断地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致南线各战区领导人,对南线作战部署作了调整,指出: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我军要“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宁周午文称: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毛泽东还告诉他们:“一切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 显然,“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对原定的三军进击津浦路然后渡淮而南的外线出击计划是一个重要修改。从毛泽东的几个电报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作出这样修正有两个好处:一是“在政治上更为有利”;二是便于“看出敌人弱点”。这两点,正是战争指导者在战争初期必须充分把握的重要原则。 7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在华东地区集中58个旅,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在淮安至南通800里战线上,大举进攻苏、皖解放区。华中野战军遵循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关于先在内线打几仗,然后转至外线的指示,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发起苏中战役。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先后在泰兴、如皋、海安等地,七战七捷,歼灭蒋介石6个旅5万余人,挫败了敌人的进攻锐气。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国民党军以两个整编师的兵力位于开封至商丘之线,企图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支援中原解放军突围。毛泽东与中央军委于8月9日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占领陇海路徐(徐州)、汴(开封)段和路南10余县,配合苏皖我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我军之敌增援陇海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第六、第七纵队乘敌之虚,于8月10日夜通过敌防御间隙,突然向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沿线之敌发起攻击。至21日,先后占领砀山、兰封等城镇、车站10余处,歼敌1.6万余人,控制铁路380里,打乱了国民党南线进攻的计划。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转移至陇海路以北准备休整时,蒋介石忙在郑州、徐州之线集中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采取“钳形攻势”向其反扑,企图以优势兵力合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于定陶、曹县地区。 根据敌军的部署,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8月22日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这一指示,对敌情作了周密的分析,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歼灭整编第三师于定陶西南地区,打开局面,而后视情况再歼整编第四十七师大部或一部,粉碎敌人的进攻。 9月3日下午,整编第三师进人晋冀鲁豫野战军预设战场,整编第四十七师被阻于桃源、长乐集以南。当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对整编第三师发起攻击,激战至6日全歼该师。7日又歼灭第四十七师。此役共歼敌4个旅共约1.7万人,俘获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 随着内线作战不断取得胜利,毛泽东一再推迟原定的外线出击的时间,要求南线各军在内线更多地歼灭敌人,为以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条件。 在北线,毛泽东拟定的半年内外夺取“三路四城”的作战计划,经过一段曲折的实践过程后,也由他作了重要修改。 早在1946年6月上旬,为了打击山西阎锡山部对太岳解放区的进攻,并为此后迎击傅作义部可能向绥东地区的进攻,晋绥军区并指挥晋察冀军区一部分部队,已在同蒲路北段发起晋北战役,连克崞县、五台、原平、定襄等城,孤立了大同。随后,根据毛泽东拟定的“三路四城”计划,晋察冀军区主力自平汉路西调,会同晋绥军区部队准备夺取大同。 8月14日,大同攻城战正式发起,但部队伤亡很大,进展缓慢,到9月4日才肃清城周各据点和城关。从9月3日起,傅作义部以主力东犯集宁,增援大同。攻城指挥部调转主力还击傅部,又因各种原因,不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而且集宁失守,大同亦难再攻。攻城部队只能在9月16日从大同撤围,转入休整。 大同撤围后,解放军控制的华北重镇张家口已处于国民党军队第十一、第十二战区主力从集宁、北平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中。鉴于张家口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先后于9月16日、17日两次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建议对张家口只作“掩护战斗、不作坚守”,而以军区主力集中于张家口、南口之间寻歼可能由北平西犯之敌,即在必要之时可以主动撤离张家口,以争取以后战局的主动。毛泽东总结了大同失利的教训,翌日复电同意这一建议。 从9月29日至10月12日,晋察冀军区以一部出击平汉路北段,收复徐水、望都等10余座县城,控制铁路120多公里。其主力则在怀柔及其以东地区进行顽强阻击,共歼敌2.2万余人。然后,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动撤出张家口,转入冀西继续作战。 1946年7月到10月,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最初的4个月。它在解放战争历史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4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其中包括一部分美械装备的部队,连同被歼灭的非正规军,总数达30万人。其中,起义、被俘的和毙伤的约各占一半。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正式召开。毛泽东清楚地看到和谈的大门已被蒋介石完全关死,中国人民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经过战争推翻蒋介石的统治,才能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和平。这是毛泽东在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他从抗战胜利后一年多来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它对中国共产党下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这个判断,11月16日,也就是“国民大会”召开的第二天,毛泽东致电中共驻南京代表团,要代表团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等立即返回延安,南京只留下董必武等少数人同国民党继续保持某种接触。11月19日,周恩来结束了同国民党历时一年多的谈判,率中共代表团多位成员回到延安。 P19-22 后记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缅怀革命前辈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开国五大书记》一书。 本书收录1945年6月—1956年9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主要描述他们在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由王晓明执笔,何明参加了全书的审稿工作。参加本书写作、审阅、核对和其他工作的还有:钟文、江英、范承斌、汤涛、刘福军、晋江艳、姜明娟、李晓雨、濮灵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也由于本书的写作方法特别,一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二是主要是截取传主的某一阶段进行描述,是否合理,是否有重要事迹遗漏,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9年4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