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传统国学典藏编委会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论语》与《孟子》这两本书,就是直接记录二位先贤言行的经典之作。

在传统的经典里有无穷的人生智慧,闲暇的时候读一读这本《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不只是一样消遣,更能够使我们从容淡定地应付这纷扰的现实世界。

内容推荐

《论语》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的早期,是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搜集编纂而成。孔子把政治理念寄托在六经之中,而他作为一个正直的政治家,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的个人形象,却在《论语》不成片段的记载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孟子》的作者姓盂名轲,生活在列强争雄的战国中期,他终身膺服儒家的学说,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对孔子十分地敬仰。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一书的文风不同于《论语》,言辞犀利,说理透辟,大气磅礴,有一种压倒人的气势。孟子除在政治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探讨普遍的人性,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的“性善”理论得到宋代理学家的青睐,于是孟子被尊为“亚圣”,他的著作也被列入“四书”,成为当时的士子必读的入门经典。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论语》与《孟子》这两本书,就是直接记录二位先贤言行的经典之作。这本《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结合了两种精华。

在传统的经典里有无穷的人生智慧,闲暇的时候读一读这本《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不只是一样消遣,更能够使我们从容淡定地应付这纷扰的现实世界。

目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试读章节

【原文】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②孝弟:弟,同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日孝,善事兄长日悌。③犯上:犯,冒犯、侵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读解】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最早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日:“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有假扮、伪装之意。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读解】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悌,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⑦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闻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②三省:省,检查、察看。三省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③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④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⑤传不习: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二,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常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读解】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出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只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P10-12

序言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论语》与《孟子》这两本书,就是直接记录二位先贤言行的经典之作。

《论语》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的早期,是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搜集编纂而成。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周王室的王权衰落,诸侯争霸,道德伦理沦丧,国家政治混乱不堪,作为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很是痛心,他车马奔驰,游历诸侯,积极地推荐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能拨乱反正,重新创造一个君明臣贤、物阜民丰的盛世社会。即使在最后感觉无望的情况下,他返回鲁国,对《易》《书》《诗》《礼》《乐》《春秋》等传统文献进行了删订,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书中。孔子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虽天下不取,犹强聒不舍”,正是由于这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勇敢的社会担当,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受到后人的景仰。

孔子把政治理念寄托在六经之中,而他作为一个正直的政治家,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的个人形象,却在《论语》不成片段的记载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论语》中的孔子以道侍奉君主,以仁义教化百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节操;他对学生的教诲含蓄隽永,言简意赅;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弟子如子路的粗豪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自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出尘,个个都是性格鲜明,也十分令人喜爱。

《孟子》的作者姓盂名轲,生活在列强争雄的战国中期,他终身膺服儒家的学说,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对孔子十分地敬仰。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战国时期游说辩论的风气盛行,故而《孟子》一书的文风也不同于《论语》,言辞犀利,说理透辟,大气磅礴,有一种压倒人的气势。孟子除在政治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探讨普遍的人性,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的“性善”理论得到宋代理学家的青睐,于是孟子被尊为“亚圣”,他的著作也被列入“四书”,成为当时的士子必读的入门经典。

在传统的经典里有无穷的人生智慧,闲暇的时候读一读,不只是一样消遣,更能够使我们从容淡定地应付这纷扰的现实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