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列子(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韩高年,来森华编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高年、来森华编著的《品读列子(绘图本)》是以讲故事、发议论、做评点的方式,对传统经典作品《列子》所做的诠释性解读,让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精品中对人们修养身心、塑造心性有促进作用的东西。具体篇目如下:《天瑞》篇品读;《周穆王》篇品读;《仲尼》篇中品读;《汤问》篇品读;《力命》篇品读;《杨朱》篇品读;《说符》篇品读等。

内容推荐

《列子》一书中的寓言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韩高年、来森华编著的《品读列子(绘图本)》主要选取《列子》当中的神话、寓言故事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将道家淡泊名利、天人合一的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与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促膝长谈,品味先哲带给人们的灵魂的震撼,心灵的感动。

目录

壹 《天瑞》篇

 列子居郑国

 列子去卫国

 列子眼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

 杞人忧天有道理吗

 东郭先生与偷盗的故事

贰 《黄帝》篇

 黄帝梦游华胥之国

 诚心自有感天力

 梁鸯饲虎

 吕梁济水

 疴偻承蜩

 列子与杨朱的故事

 赵襄子狩猎

叁 《周穆王》篇

 周穆王西游

 老成子学幻

 尹氏与役夫的故事

 士师分鹿的故事

 健忘的华子

 到底谁得了精神病

 燕人归国

肆 《仲尼》篇

 孔子释忧

 谁才是真正的圣人

 列子入学那些事儿

 龙叔“有病”

 当才子遇见贤人

 大力士公仪伯

 公子牟与子舆的辩论

伍 《汤问》篇

 商汤问物

 愚公移山

 神秘的终北国

 詹何垂钓

 扁鹊换心

 师文学琴

 伯牙子期

 偃师献偶

 其实还留了一手

 造父上驾校的故事

 来丹复仇记

陆 《力命》篇

 人力与天命的对话

 一语点醒梦中人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季梁与三位医生的故事

 世间众生皆天命

 众人皆哭我独笑

柒 《杨朱》篇

 追求名声为哪般

 杨朱如是说(一)

 杨朱如是说(二)

 慈善达人端木叔

 杨朱、孟孙阳那些事儿

 成大事者不为小事

 子产三兄弟的故事

捌 《说符》篇

 一堂生动的课堂讨论

 列子贫穷不受粮

 识得时机真智慧

 郄雍与强盗的故事

 得胜容易守胜难

 黑牛生白犊

 九方皋相马

 一只腐鼠引发的血案

 莫使岔路遮望眼

 天下万物皆平等

 多余心眼不可有

试读章节

列子一行行进在去卫国的途中。舟车劳顿数日,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列子告诉大家暂时休息一阵,垫垫肚子再走。他们就在路旁坐下来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啃着,随行的学生还准备生火烧烤途中猎取的山禽。等他扒开一块儿草丛准备搭建灶台时,发现了一具百年的头骨,赶紧招呼大家伙过来瞧瞧。

列子用拐杖拨开茂盛的蒿草瞅了两眼,然后指着百年头骨对其中一个叫百丰的学生说道:“看来只有我和这具头骨才懂得人不曾有生也不曾有死啊!死去难道就真的值得悲痛吗?而活着难道就真的值得欣慰吗?物种变化的玄机就在于此:好比青蛙变成鹌鹑,一遇到水就会变成泽泻,生在水土之中就变成了青苔,长在干旱的高岗上就是车前草;车前草长在肥沃的粪土之中就变为乌足草,乌足草的根成为蛴螬幼虫,叶子则成为蝴蝶;蝴蝶不久就蜕化为昆虫,它生于灶下,形状像脱了皮一样,所以又称鸲掇;鸲掇活够一千天又变为一种叫作乾余骨的飞鸟;这种飞鸟的唾液又变为斯弥虫,斯弥虫接着变为好吃醋的颐辂虫;颐辂虫生于同样好吃醋的黄觏虫,黄觏虫又生于九猷虫,九猷虫又生于蚊子之类的昆虫,蚊子之类的昆虫又生于腐烂的瓜中的蝗虫;羊肝变成茜革,马血变成磷火,人血也变成了那野外的鬼火;鹞子变为鹳,鹳又变为布谷鸟,布谷鸟不久又重新变回了鹞子;燕子变成蛤蜊,田鼠变成鹌鹑,朽烂的瓜变成鱼,长老的韭菜变成苋菜,年老的母羊变成猿猴,鱼卵变成虫子。宜爱山有种叫‘类’的野兽能够自行怀孕而繁衍后代,河泽中有种叫‘鹏’的鸟只要眼睛对视就能生育。所生的纯种雌性的龟类一般称为‘大腰’,纯种雄性的虫类一般称为‘稚蜂’。同样的道理,便是男子相互思念,不娶妻子也会有感应;女子春心萌动,不嫁丈夫也会自行怀孕。周的始祖后稷正是由于他的母亲踏足夭帝的巨大足印才出生;商朝的大臣伊尹由于他的母亲在梦中得到天神相告而后来生于其母变成的空心大桑树中。蜻蛉虫生于潮湿之地,蠛蠓虫生于酒醋之中。羊奚草与长久不发芽的老竹子结合在一起,就生出了青宁虫,青宁虫又生下豹子,豹子又生下马,马又生下人,人死后又重新变成了自然界之中的细小之物。世间万物都产生于此,死后也归复于此。”

随行人员听后异口同声地发出感慨:“好深奥的道理啊!一个头骨竟然蕴含着这么玄妙的道理!”

《黄帝书》中说道:“形体的运动产生不了形体本身而是产生了影子,声音的运动产生不了声音本身而是产生了回响,虚无的运动产生不了虚无本身而产生了实在。”有形体的物种必然会寿终正寝,天地毫不例外地也会走向终结。但是天地终结是否就意味着彻底报废了呢?这点我们无从而知。因为原道无所谓开始又何谈终结,无所谓形态更何谈枯竭。这就是说任何有生命的物种终将回到没有生命的状态,任何有形体的东西终将回到没有形体的状态。世间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都将走向终结。人们往往妄图长生不老,从而拼命去阻止这种终结,显然是不懂得遵循自然规律,结果无非不自量力。精神离开了形体,各自回归在本原之处,所以将之称为“鬼”。鬼就是归,也就是说回到本原之处。难怪黄帝会发出“精神归于天门,骸骨埋进地根,而我一无所有”,如此通脱或者无奈的慨叹啊!

这是“视死如归”的最原始含义,意思是说人死之后就返回到了本原之地,精神与骨骸分别会上天入土,形体与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最普遍不过的规律与法则,那种强求长生不老的做法都是自欺欺人,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坦然面对生死,不要贪生怕死。到了后来,“视死如归”就衍化出新的意思,即为了坚决完成某种任务,特别是指为了一些正义的事业而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平等的,无所谓贵贱之分,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出生、成长、年老、死亡四大阶段,人死不过一杯黄土、一把骨灰抑或一声鹰鸣,生前身后之名皆为浮云。

生命是神圣的,生亦神圣,死亦神圣,神圣到我们无法掌握,我们更无力掌握,而那些亵渎与糟践生命的举动必然会遭到谴责和报应。

生命是自然的,无外乎一来一往,绝大多数人的生命仅仅数十载而已,古往今来多少君王将臣、多少财大气粗之人试图干涉生命的历程,甚至视生命为儿戏,到头来只有对着生命徒感伤悲。

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背负难以负荷的重压,最终变得畸形,只需要尽量让生命轻装上阵。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去增加它的厚重与乐趣。“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只会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踟蹰不前。

生命,我们只需敬畏。死亡,我们更需自然面对。让生命出发,让生命回家。

P8-11

序言

春秋战国之交,由于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中国文化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权的更替与人的能动性在各个领域里的彰显,使殷商、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在社会的剧变中逐渐失去了往日崇高的地位,由史官总结历代兴亡而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历史理性思想逐步显现其光芒。各诸侯国统治者为其宗国计,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外,还特别注重延揽各类人才参与治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诸子百家思想空前活跃,大师层出不穷,经典由此产生。他们从不同的路径、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解决社会、政治、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的方法,又以创立私学和奔走游说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他们互相辩难,又互相吸收,在碰撞和激荡中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格局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走向与格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先秦诸子的智慧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其内在价值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其影响的空间范围甚至超越了国界而达于四面八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历经时间的淘洗与汰选,其核心思想都具有恒久性和普世性,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赖以取资和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源泉。儒家学派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经典,都曾就宇宙本源、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发表了令人警惕和发人深省的宏论,这些议论大多都能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些正是先秦诸子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

生活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公共性在各个领域里的泛滥,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被以技术包装过的文化霸权主义裹挟着,言不由衷地向“齐一化”迈进。如果这种趋势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心理定势,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奴性,那么文化多样性的消解一定会像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消解那样变成血淋淋的现实!因此,文化抵抗是阻止悲剧发生的唯一手段。历史经验表明,经典的传承是完成文化抵抗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文化抵抗又不仅仅是社会精英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个体的责任。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决定着社会向何处去的文化自身,应当具备回溯性、同构性与前瞻性,这样文化才具备价值引领和道德导向的社会功能。换句话说,我们要建设有活力的社会文化,就必须向传统文化借智慧、引思想。先秦诸子正是那种汇集着我们今天可资借鉴和可资汲取的智慧与思想的经典。“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朴素的道理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传媒时代的到来使文化的普及推广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仅仅依靠政治与个体自发的文化传播格局,出版机构不仅成为联结作者、市场、读者的纽带,而且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甘肃文化出版社依托高校,面向社会,以弘扬和普及传统文化为己任,组织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其用意不可谓不深,其视野不可谓不广。作为丛书的组织者和编写者,我们深为其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决心而感佩于心。这一点,与其事者,有共识焉。大家本着对传统文化的一份至诚,认真谨慎地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内心感悟呈现给读者,希望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读者分享遨游书海的快乐!开卷有益,益在神交古圣先贤;读书有得,得在心悟名言至理。愿我们都牢记数典忘祖的教训,做一个真正了解传统并且活在民族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