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韩非子品读(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马世年编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历经时间的淘洗与汰选,其核心思想都具有恒久性和普世性,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赖以取资和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源泉。儒家学派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经典,都曾就宇宙本源、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发表了令人警惕和发人深省的宏论,这些议论大多都能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些正是先秦诸子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马世年编著的《韩非子品读》帮你解读《韩非子》。

内容推荐

韩非的文章犀利峭拔、冷峻深邃,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马世年编著的《韩非子品读》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韩非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品读此书,更让人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在真理失声的世界,一个人也要对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心存光明,执着向前!

目录

为政篇

 和氏璧

 赏罚的艺术(一)

 赏罚的艺术(二)

 子反醉酒

 师旷鼓琴

 美女、人才,各取所爱

 颜涿聚强谏

 齐桓公之死

 弥子瑕之宠

 春申君为妾杀子

 齐庄公好色丢命

 纣为象箸

 张谴卖官

 河伯的故事

 竖牛专权

 法治的力量

 老马识途

 画鬼最易画犬马难

 虞庆造屋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鲁人眼中的商机

 聪明的兹郑

人物篇

 韩非之死

 韩非与老子

 子皋为狱吏

 阳虎侍赵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

 一代名相子产

 郁闷的宋襄公

 慈惠亡国

 厚葬之风当刹

 明察秋毫

 赵襄子用人

 事必躬亲

 师旷论治国

 吴起休妻

学理篇

 口吃的另一面

 心不在马

 滥竽充数

 伯乐相马

 杀猪教子

 郢书燕说

 买椟还珠

 王寿焚书

 有用与无用

 知足者常乐

 子罕不受玉

 目不见睫

 装傻的智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防患未然

 以利相交

 真假宝鼎

 诚信的价值

 厨师请罪

 楚太子抢占先机

 墨子造木鸢

 三年画一策

 无用的葫芦

 文王系袜带

 公仪休辞不受鱼

 晏婴与齐景公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少室周知贤而让

 恪守承诺魏文侯

 《韩非子》中的孔子

 西门豹治邺

 赵武举贤

 春秋第一相管仲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孔门十哲之子夏

 纵横家陈轸

 舜耕历山

 申子辟舍请罪

处世篇

 楚灵王囚宋太子

 隔墙有贼

 反间计

 巧用庸才破敌国

 齐威王立后

 晏婴智劝齐景公

 内容大于形式

杂篇

 三人成虎

 中饱私囊

 进退维谷

 利害为本

 不死之药

 普天之下,皆为王土

 仁爱之心

 杨布击狗

 三虱争讼

 夫妻祈祷

谋略篇

 唇亡齿寒

 郑武公伐胡

 勾践洗马

 兔死狗烹

 一鸣惊人

 文王赠玉版

 汤王伐桀

 身兼两职

 等待时机

 谁是领导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智伯伐仇由

 海大鱼

 李悝巧练兵

 美女蛇

 费无极借刀杀人

 宓子贱治单父

 狗猛酒酸

 卫人嫁女

 窃金不止

 棘刺母猴

 白马非马

 尘饭涂羹

 侏儒梦灶

 离群必危

 有的放矢

 造父驾车

 王子犯法

 醉酒亡衣

试读章节

和氏璧

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天下共传”的“无价之宝”,又被称为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与另一绝世珍品“随侯珠”齐名,共为当时天下的两大奇宝。历史上,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著名故事,说的就是和氏璧的故事。这块稀世之珍后来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被制成了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方圆四寸,纽交五龙,上面有丞相李斯篆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然而,就是这样的旷古奇宝,它的发现却是一段令人感慨不已的故事,充满了悲愤与心酸。

话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发现了一块珍异的璞玉(尚未雕琢的玉石)。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细加查看,玉工却不识宝物,将其看作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他,便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一心要将宝玉献给朝廷的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武王命玉工仔细查看,但玉工依然不识宝物,仍然说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大怒,也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脚。等到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了。这次,卞和便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流出来的是滴滴鲜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原因。使者问他:“被国君砍去双脚的人多了去了,没有像你这样悲伤的。到底是什么事让你在这里痛哭不已?”卞和回答:“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啊!”于是楚文王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石头里面果然藏着一块稀世罕见的宝玉——和氏璧。

就是这样一块稀世珍宝,要不是卞和坚持冒死进献,其结果只能是被庸常的目光所遮蔽,淹没于碌碌尘世而难见天日了,而卞和为了和氏璧也几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其中的曲折,委实令人感慨。难怪西晋的傅咸在《玉赋》中会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大诗人李白在其《古风》中也说:“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韩非当年悲愤交加的喟叹,干载之下被屡屡传诵,引为知音。

显然,韩非对于卞和这样的境地是失望的,他继续感叹说,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竟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对于法术,君主未必像对和氏璧那样急需,但还是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因为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如果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正所谓“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在我们看来,“和氏之璧”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内涵。它所披露的人生意义比故事本身更耐人寻味。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当作一块璞玉的话,那么其价值和意义则首先在于发现人生,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坚持,尤其是要做成一件事情,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因为坚持才是到达理想彼岸的唯一途径!它也使我们明白,即使是在真理失声的世界,一个人也要对于自己坚持的理想,心存光明,执着向前。在卞和泣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和氏璧最后的石破天惊——这个世界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想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P3-6

序言

春秋战国之交,由于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中国文化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权的更替与人的能动性在各个领域里的彰显,使殷商、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在社会的剧变中逐渐失去了往日崇高的地位,由史官总结历代兴亡而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历史理性思想逐步显现其光芒。各诸侯国统治者为其宗国计,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外,还特别注重延揽各类人才参与治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诸子百家思想空前活跃,大师层出不穷,经典由此产生。他们从不同的路径、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解决社会、政治、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的方法,又以创立私学和奔走游说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他们互相辩难,又互相吸收,在碰撞和激荡中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格局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走向与格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先秦诸子的智慧虽经历两千多年,但其内在价值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其影响的空间范围甚至超越了国界而达于四面八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历经时间的淘洗与汰选,其核心思想都具有恒久性和普世性,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赖以取资和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源泉。儒家学派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经典,都曾就宇宙本源、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发表了令人警惕和发人深省的宏论,这些议论大多都能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些正是先秦诸子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

生活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公共性在各个领域里的泛滥,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被以技术包装过的文化霸权主义裹挟着,言不由衷地向“齐一化”迈进。如果这种趋势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心理定势,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奴性,那么文化多样性的消解一定会像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消解那样变成血淋淋的现实!因此,文化抵抗是阻止悲剧发生的唯一手段。历史经验表明,经典的传承是完成文化抵抗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文化抵抗又不仅仅是社会精英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个体的责任。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决定着社会向何处去的文化自身,应当具备回溯性、同构性与前瞻性,这样文化才具备价值引领和道德导向的社会功能。换句话说,我们要建设有活力的社会文化,就必须向传统文化借智慧、引思想。先秦诸子正是那种汇集着我们今天可资借鉴和可资汲取的智慧与思想的经典。“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朴素的道理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传媒时代的到来使文化的普及推广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仅仅依靠政治与个体自发的文化传播格局,出版机构不仅成为联结作者、市场、读者的纽带,而且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甘肃文化出版社依托高校,面向社会,以弘扬和普及传统文化为己任,组织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其用意不可谓不深,其视野不可谓不广。作为丛书的组织者和编写者,我们深为其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决心而感佩于心。这一点,与其事者,有共识焉。大家本着对传统文化的一份至诚,认真谨慎地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内心感悟呈现给读者,希望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读者分享遨游书海的快乐!开卷有益,益在神交古圣先贤;读书有得,得在心悟名言至理。愿我们都牢记数典忘祖的教训,做一个真正了解传统并且活在民族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