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50年代——上甘岭亲历记》以崔露十余年来所采访的数十位上甘岭将士的录音、录像资料和亲历者回忆录为原始资料,同时参考了15军军史、12军军史、45师战史、《上甘岭战役资料选编》(共12册)等资料,从而尽量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各参战部队及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书中着重突出了上甘岭英雄群体的不朽丰碑,论证了“突不破的防线”这个中外战史奇迹,畅叙了上甘岭战役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详实地记录了上甘岭战役的整个作战过程,再现了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胡修道、“特功8连”等英雄壮举,同时配有上百幅题词、图片和老照片,让读者能较全面、真实地了解上甘岭战役。
《我的1950年代——上甘岭亲历记》由崔露编著。
60年前,在上甘岭的43个日日夜夜,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的较量,为世界所瞩目。上甘岭战役,举世闻名,天下惊叹。经此一战,美军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志愿军威名远播全世界,新中国的根基更加牢固。60年来,关于上甘岭战役的书籍、回忆文章、评述可谓汗牛充栋,但都不及本书这样鲜活、这样真实,这样震颤我们的神经!
《我的1950年代——上甘岭亲历记》第一次集体呈现上甘岭战役亲历者的心声,第一次呈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历史细节!上至军长、师长,下至普通士兵、通讯员,他们第一次集体开口说话,将最真实的历史留给21世纪!铁血英雄们的口述历史独一无二,无法替代!
★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8连连长高永祥
13日晚上,我照常带4个班到阵前去侦察。刚走出坑道口,就感觉今夜敌人探照灯格外明亮,这使我加强了警惕。战士们披着土色的大衣出发了,我还站在那里细细地揣摸。直到最后一个战士的黑影在山脚下黑暗中消失时,我才和通信员走下去。
敌人阵地上人声嘈杂,汽车马达直响了一夜(原来敌人探照灯就是给汽车照路的,因为汽车开灯会在我们炮火前暴露目标),密集的炮火整夜封锁着我们通往前沿的道路,飞机疯狂地轮番轰炸我前沿阵地,这种种显著的迹象,使我闻到了强烈的火药味。战斗要揭开了。
这种锐敏的嗅觉,是我在多年的战斗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为要了解阵地被摧毁的情况,在黎明前我们就撤出了警戒地区。刚回到山腰,537.7高地上的机枪响了。我火速爬上连的最前沿11号阵地,命令二排长把7班留给我,他带着其他班迅速地退回主阵地。
走进坑道,在电话上向营长报告了情况,并且立刻得到指示。我正向驻守这个阵地的一排长杨振江交代任务,敌炮就向这个山头开始猛烈轰击了。油灯从箱子上被震得跳起来,翻了一个跟头摔在地上熄灭了。挂在壁上用弹箱做的碗橱,咣的一声落在地上,小瓷碗叮叮当当到处乱滚。一阵疾风,把我们几个人的帽子掀飞了。坑道里黑洞洞的,乌烟瘴气。这时观察员陈家富跑进来,半天没听见他说话。于是我着急地说:“你被炮弹吓昏啦!什么情况?快说!”
陈家富向我跨了一步,放大嗓门:“我报告完了,连长同志。”这时我才知道,由于炮声的搅闹,我竞没听见。他又重述一遍:“发现敌人一个排向我进攻,另一路向7号阵地运动!”
听到观察员的报告,坑道里所有的同志都呼呼站起来。2班长和7班长同时向我要求任务:“我们班去!”
“我们先打!”7班长又抢着说。
“不行!这本是我们班的阵地,应该由我们先打!”2班长更有理由地要求。
正当他俩争相要求任务时,观察员又回来报告:“敌人炮火延伸啦,步兵已接近前沿50公尺。”
我立刻命令2班进入阵地,7班准备。
我想往营里报告,但一摇电话,机柄特别轻,电话线断了。这时派人回去,已不可能,在骤雨一样的炮弹火网里是钻不过去的,必须作单独作战的计划。我想:不管敌人这次攻势多么疯狂,可是不等你摸上我们连的主阵地之前,先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班哨阵地上尝尝我们铁拳的滋味。
打退敌人两次进攻后,一排长请求阵前反击。为了察明情况,我走出坑道。这时已6点钟了。透过浓厚的烟雾,只能看见太阳的暗黄色的轮廓。
阵地被打得乱糟糟的,刚才还是一人多深的交通沟,现在连膝盖都遮不住了,所有的掘开式工事都被摧平。战士们都趴在弹坑里。卫生员和司号员忙着给伤员包扎。此刻,山前像赶庙会一样,到处都是敌人的钢盔在晃荡,估计足有3个营的样子,拿这些兵力对付我们两个班,看样子,敌人为了要拿下我们这个小小的阵地,真是不惜“血本”了。我命令已准备反击的7班即刻返回坑道,保存力量长期和敌人战斗下去。
接着,我发出信号要求用炮火砸这些强盗们。许久,没得到炮火支援。这时我才醒悟过来:浓烟雾笼罩了整个阵地,后边是根本看不到信号的。
我刚回到坑道,背伤员进来的卫生员报告:“敌人又进攻了。”从此,敌人就开始了轮番不断的持续进攻,企图消灭我有生力量与弹药。我看透了敌人这种无赖的手段,便命令1排长严格使用弹药。但他说:弹药再无法节省了,三个敌人才能摊上一个手榴弹。”
7点左右,7班已经陆续地补充到阵地上去,连轻伤员也都包扎一下伤口又去作战了。现在,1排长报告:打退敌人21次进攻,我们牺牲了15个同志。
“有负伤的没有?”我问。
卫生员在旁边抱屈似的说:
“每个同志都负伤了,都不让我背,也不让包扎。”
紧张的情况和责任感使战士们忘记了自己。只有严厉的命令,才使他们把伤口包扎起来。
敌人更猛烈的进攻展开了,像羊群一样,机枪手连腰都不弯,边走边打着冲上来。但当他们吃了一阵苦头又败退时,督战队却不让他们回去。只见阵地上的白旗一摇,压阵的机枪就迎头向他们的士兵开起火来,并把预备兵力也投入战斗:前边是那些被打得焦头烂额、浑身滚满尘土、疲惫不堪的士兵,后边是衣服崭新的刚投入战斗的士兵,没有队形,像窝蛆一样朝着盖满山坡的自己伙伴们的尸体拥上来,受伤者在他们的脚底下凄惨地号叫着。
战斗到了最激烈的程度。1排长摔掉棉袄,用手雷狠狠向敌人砸去。敌人用人砌成的“围墙”被炸开了裂口,但凶恶的敌人一下子又把这个缺口堵死了。
敌人拼命从正面猛攻。7班长袁在福——连里有名的“愣头青”,把新衣扒掉,露着棕褐色的肌肉,探着半截身子迎击窜上来的敌人。陈家富同志打光了子弹,在牺牲前的一刹那,端起刺刀冲入敌群;他的这一英勇行动,赢得了片刻的时间,司号员带着手雷抢先地占据了他的战斗位置。
这场战斗,用完了最后几根爆破筒和手雷,我带在身上的两颗手榴弹就成了宝贝。
刚刚被压下去的敌人又向两翼迂回上来,阵地被包围了。我向主峰阵地眺望,盼望得到火力支援,浓重的烟雾遮住了视线,我知道这种想法暂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时间不能再拖了,立即命令7班长阻击窥探坑道的敌人,掩护我们转入坑道。
七点半钟的时候,从坑道顶上射下来三个人影和轻机枪枪筒的影子,坑道口被敌人监视住了。我明白,不到天黑,无法和后边取得联系。
做完坑道口的防御工事,通信员埋怨我说:
“叫你早晨回去,你不肯,你看现在……”
我虽然明白,保护上级是他的责任,但这时他说出这样的话来,还是压不住我的气。
“你叫我到哪里去?”我责问他。接着更提高声音对他也是对大家说,“哪里都不去,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我想这句话,不单战士们明白,就是全国、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也都懂得它的意思!
P57-60
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在神州大地已传Ⅱ昌了半个多世纪,每当听到这首歌时,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思绪不禁又回到了上甘岭的硝烟中,忆起了黄继光、邱少云这些最可爱的人和无数英雄将士。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战争计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扫近代史上的百年国耻,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我们今天一切和平建设的成就都是奠定在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的。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标志性的战役,也可以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我军进入朝鲜战场时,是以很落后的武器与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美军作战的,起先是能不能攻的问题,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以英勇的战斗和取得胜利圆满回答了这个问题。五次战役后,根据新的战场形势,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作战,此时,志愿军面临的是能不能守的问题。由于美军空地炮火强大,志愿军的防御作战打得非常残酷,当时有的志愿军战士甚至说“宁可攻三个山头,不愿守一个山头”。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发明了坑道工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实践证明,志愿军的坑道工事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山地野战防御阵地。依托坑道工事,志愿军以较小代价粉碎了美军1951年的秋季攻势。从此,朝鲜战局才真正稳定在志愿军横亘朝鲜半岛的坑道防御体系前。毛泽东主席曾精辟地总结说:“我们方面的问题,最初是能不能打,后来是能不能守。”
上甘岭战役是志愿军坑道防御作战交出的最完美的一张答卷,在这场战役中,联合国军先后投入步兵十个团、空降兵一个团,另有一个编练师、四个新兵联队六万余人猛攻我军两个连级防御阵地,消耗炮弹一百九十万发、航弹五千枚。而我军也先后投入近九个团,二千名新兵,十一个炮兵营和两个火箭炮营四万三千人。经过四十三天的血战,联合国军以二点五万人伤亡仍无法夺取志愿军防守阵地而告终,我们的红色军旗一直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
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敌我双方对朝鲜战局的看法,印证了志愿军的正面战线是牢不可破的,创造了攻不破的防线的战史奇迹,促使美帝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议。上甘岭,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上甘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艰苦奋斗、英勇拼搏。
本书作者作为上甘岭战役主要指挥员的后人,全家多年来收集、保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作者十余年来采访了许多上甘岭将士,这本书将亲历这场战役的战友们的亲身讲述和回忆文稿汇集整理成书,真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六十年前上甘岭那座用鲜血凝成的不朽的丰碑,给人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书中亲历者人物选择多层面,战役经过叙述多角度,比较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原貌,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历史是昨天对今天的嘱托,是过去对未来的昭示。我热切期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从亲历者的叙述中了解一个真实的上甘岭战役,在志愿军将士不畏牺牲、顽强作战的身影中,感受、继承并发扬上甘岭精神,将上甘岭精神化为鞭策自己建设国家、创造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上甘岭精神永放光芒,上甘岭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存!
向守志
二零一一年三月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一次战役,促使美国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上签了字。志愿军在上甘岭创造了中外战史上“攻不破的防线”的战史奇迹,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胡修道等著名战斗英雄和“特功8连”等英雄集体。从此,美国军队将中国军队视为最强硬的对手,承认中国军人的勇敢、毅力和战术都是超一流的。上甘岭,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上甘岭”一词在中国已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艰苦奋斗、英勇拼搏。
昨天早已过去,历史仍在延续。昨天留下的丰碑和故事,对今天和明天仍有着重要的启迪。历史的故事不会重复,但昨天的“魂”却留给了今天和明天。上甘岭英雄的故事,已深深融入中国军民的心里。上甘岭精神这军魂、民族之魂是永存的。许多年来,我一直在尽力,想帮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上甘岭战役,让读者了解和品味昨天的故事,让上甘岭精神在今天和明天传扬。
上甘岭战役后,有多名作家写了多部反映上甘岭作战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经作家采访部分上甘岭指战员或参考有关书籍编写的文学作品。由于作者的主客观原因,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在我采访倾听上甘岭战役亲历者的讲述时,记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泪,有多少深夜难以入眠。我不该让英雄们的自述封存在我的电脑硬盘里,这对不起我的采访对象,这可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许多从未向读者披露的作战情节,我有义务将浴血上甘岭的英雄故事献给广大读者,让人们了解和记住上甘岭。于是,我想将上甘岭作战指战员的亲自讲述和文稿整理成书,以向读者再现他们的战斗经历。
本书以我十余年来所采访的数十位上甘岭将士的录音、录像资料和亲历者回忆录为原始资料,同时参考了15军军史、12军军史、45师战史、《上甘岭战役资料选编》(共12册)等资料,从而尽量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各参战部队及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书中着重突出了上甘岭英雄群体的不朽丰碑,论证了“突不破的防线”这个中外战史奇迹,畅叙了上甘岭战役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详实地记录了上甘岭战役的整个作战过程,再现了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胡修道、“特功8连”等英雄壮举,同时配有上百幅题词、图片和老照片,让读者能较全面、真实地了解上甘岭战役。
本书的资料来源,多数取材于2001年我创作《情系上甘岭》时,对志愿军15军、12军的部分军、师、团、营、连指挥员的采访录像整理成文,又摘录了《秦基伟回忆录》、《李德生回忆录》和《志愿军一日》、《凯歌百代》等书中的有关章节,另有一些是我的采访记录。这些不可再得的珍贵资科,来源于不同的年代,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但亲历者讲述的都是同一段史实,即便文中语言表述因时代不同稍有区别,但回忆的内容是相同的。
本书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资料,又可作为部队官兵和军事研究者的“坑道防御战”典型战例的军事教学资料(上甘岭防御战役是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中唯一的中国军队战例)。
承蒙志愿军44师师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为本书作序,在此深表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大力支持。本书初稿经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老师们进行了审阅并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对于支持、帮助写作和出版书稿的单位和个人,在此一并致以诚恳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身为80后,对半个世纪前战争年代的历史所知甚少,才疏学浅,文笔稚嫩,难免不尽人意,疏漏乃至谬误之处,祈盼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崔露
201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