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个农村少年的“梦”
“文革”初,在红卫兵大串联的热潮中,小镇中学的五个学生偷偷地跑了出去,在省城转了一圈,这一走一看,使他们产生了“做城里人”的梦,从此以后,他们就带着这个梦一路走来了。
一
196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姜巷村的姜金坤急急地敲开了小镇中学的校门。他人还没进门,声音就飘了进来,“我儿子一夜没有回家,这是怎么回事啊!”
睡眼朦朦的王总务,不明就里地问道:“怎么?你的儿子没有回家啊?你的儿子是谁啊?”
“姜巷村的姜智敏呗,他是初二(1)班的。”
“也许是睡在别的什么同学家去了。能到什么地方去!”
“我这个儿子可从来不睡在外边的,现在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不回家也要说一声啊!”
看来姜金坤已认同王总务的话了,他相信他的儿子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的。
正在王总务想离开传达室的时候,古巷大队的支部书记曹明佚也急匆匆地赶来了,他儿子曹争鸣,昨天也没回家。
两个学生没回家,王总务更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不急,不急,这些学生一定是到什么同学家去聚会了,你们就坐在传达室等等,等一会,他们就会来上课的。他们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也是,也是。”
“我们等等吧!等等总会来的。”
“天下父母心嘛!”王总务叫来了传达室的阿三,吩咐他好好地陪陪这两个家长,他要去忙他的事了。
学生陆陆续续地进校了,两个家长在一个一个地看,不见到自己的孩子总不放心啊!
这时又有一个家长急急地跑来了,曹明佚眼尖,认出了是北角落头的恽浩明,他老远地就喊道:“老恽,你家国祥昨天回家了没有?”
他和老恽小时候是同学,现在两家儿子又是同学,所以说话很随便,昨晚曹明伕还料想他家争鸣会睡在他家呢!这两个小家伙自小就是好朋友。
“我家那个一夜没回,我还当是住在你家,到你家一问才知,你家争鸣也不在家。”
三个家长聚在一起正议论的时候,又有两个家长来了,他们是易巷村的地主白明仁,盛巷村的二流子盛二苟,他们的孩子昨天也没有回家。
事情大了,这五个学生的家长到校长室来讨说法了。
白校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又是倒茶,又是发烟,说着没用的话。
“别急,别急,等等再说吧!这十三四岁的孩子,能跑到哪里去啊!别急,别急,急又有什么用呢!”
是啊!急又有什么用呢!但是这五个家长,连那个被人称作二流子的家长也安不下心来。特别是那个白明仁,他家是个女孩子啊!
“他们会不会到什么地方去了?”姜金坤开始思考实质性的问题了。
“到其他地方去?”白明仁先响应了,但很快下结论了,“不会的,不会的,绝对不会的,我家那个是女的,会和他们凑在一起到外边去?绝对不会的。”
“这可不好说,你家若冰和我家争鸣可好着呢!她是经常到我家去的!”
“还有这事?”盛二苟来劲了,竟说起笑话来,“明仁,我来做个现成媒人吧!把你家女儿嫁给明佚的儿子,咋样?” “二苟啊二苟,你真是只‘狗’,人家急得要死,你还有闲劲说笑话。”恽浩明的一句话,又把大家的心吊起来,校长室内即时没了声。
这时王总务从外边走进来了,他是奉校长之命去调查的,从他那紧皱的眉头中,大家感到问题严重了,一个个家长都站了起来,紧张地看着这位总务,似乎他变成了能主宰他们生死的人物。
王总务离开办公室后,到各个班级去调查了一下,姜巷村的一个学生说,他昨天晚上跟他爸到街上买止咳药时,看到南门外娘娘庙前有几个同9-,似乎有他们班的白若冰。这个消息使校长的侥幸心理遭到重创,他知道问题严重了,但还不急于下结论,他要再问问这几位家长,多掌握一点情况,有个较正确的估计后再说。
他首先松开了紧皱的眉头,故意挤出了一点笑容,请大家坐下,又为各位斟了一圈茶,说了几句安抚的套话后,才开始引入正题。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几个初二(I)班和(4)班的同学,平时关系密切不密切。这一问,大家的话匣子拉开了。
“我家争鸣是个头儿,这几个孩子经常到我家去,他们打小学就是好朋友。”
“我家国祥常说争鸣是个讲义气的兄弟,他们都服他,叫他大哥。”
“争鸣的确很讲义气,我家若冰回去说,有一次几个男生欺侮她,争鸣还为她打了一架。”
“……”
大家七嘴八舌了一阵后,白校长大致心中有了数,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来。
“你们家孩子身上有钱没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