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林乾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林乾编著的《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内容介绍:曾国藩提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体现在政治家身上,就是“立人达人”,即自己要想立得住,也要让他人立得住,自己要发达,也要让他人发达。因此他将“大禹善与人同四字,每日三复。”更一反用人者恩威并施的惯常做法,提出“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就是“立人达人”,“礼”就是与上级、下属、同僚保持交往、合作、共事的一个“界限”或者距离,为此他还提出要诚心求人,虚心纳益,取人于善,与人为善,绝不可用权术笼络。

内容推荐

由林乾编著的《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是中南海讲学博导林乾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讲座“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文字增订本,《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是其潜心研究曾国藩十年的结晶,更是其在中石化、发改委、中石油、浙江余姚市委、中移动等近百家党政机关、国企、上市民企所作高端国学培训的精华!

目录

第一章 曾国藩的知人之明

 1.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

 2.左宗棠:向曾国藩学习

 3.慧眼识松山

 4.《吕氏春秋》的“八观”法

 5.冷眼识英才

第二章 曾国藩识人秘籍

 1.曾氏人才从哪里来

 2.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

 3.相人口诀

 4.独特的面试人才法

 5.询事考言——识人口诀运用

第三章 用人的理念和标准

 1.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2.人才分三等、用人三步骤

 3.一般标准有四

 4.用人的最高原则

第四章 培养人才秘籍

 1.曾氏花名册

 2.练本事有四类,各人专精一门

 3.培养人才三法

 4.培养忠诚和献身精神

 5.甘雨兴苗,正面教育为主

第五章 如何带好团队

 1.团队目标:万人同心,生死不弃

 2.“以利为义”,文人领山农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培养效忠精神,又要有过硬本领

 5.高薪养将

 6.扩张须独当一面之才

 7.妥善处理转岗与在职者的关系

第六章 满足下属成长需要

 1.中国管理的“八字法”

 2.满足成长需要

 3.让有才能的人各建功业

 4.为下属承担责任

 5.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

 6.纳新不吐故,保持高管稳定

 7.局面狭小,切忌自立门户

 8.同享胜利成果

第七章 建设核心团队,盛时找好接班人

 1.天朝十误的反证

 2.“破格请将、放胆添兵”

 3.破格提拔领军人物

 4.盛时找好接班人

第八章 怎样处理同僚关系

 1.合作的五个层次

 2.英雄携手,气类孤则事不成

 3.勉强合作,肝胆变楚越

 4.君子能下人,待英雄要屈身

 5.高管之间,明争不可暗斗

第九章 关系成败的用人五策

 1.关键职位要试以艰危,责以实效

 2.管家要用“内正外圆”之人

 3.同涉风波之险,方足以任大事

 4.理财要用精细之人

 5.用其所长,长期观察

第十章 如何驾驭特殊人才

 1.轻薄之人不可重用

 2.强悍之人要控制使用,收鹰犬之效

 3.有才干而缺点突出的人,要慎用

 4.使“过”如同“用功”

 5.切忌用刻薄之人

第十一章 用人的禁忌

 1.四种人不能重用

 2.用人不率冗、不自是

 3.不能有效忠分歧

 4.尚德不尚庸

第十二章 用人特点比较

 1.胡林翼:责人以严,养人以宽

 2.左宗棠用人:自负受夸,成才不及曾门之盛

 3.李鸿章 :好以利禄驱众

 4.曾国荃:挥金如土,用人不出家乡十里之外

第十三章 曾国藩用人总结

 1.率先垂范,约束自身

 2.取人于善,与人为善

 3.终身不废学,堪为人师长

 4.朝乾夕惕,反思用人

 5.领导五忌

 6.总结

试读章节

曾国藩61岁的人生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他从孩童时到28岁这个年龄时段,标志性的基础或成就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曾国藩在28岁这一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了进士,并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从而拿到了传统社会的敲门砖,打破了曾氏家族几百年“寒籍”的历史。故其弟子黎庶昌在为曾国藩写年谱时感叹道:“曾氏自占籍衡阳以来,无以科名显者,星冈公始督课子姓受学,宾礼文士,公遂以是年成进士,人翰林。”湖南人将走出湖南,有更大出息的人称为“出湖”。曾国藩在“出湖”改写个人和曾氏家族历史的同时,也为他改变时代的历史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是在这一时段中,曾国藩还练就了一种经世致用的本领,尤以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受到湖南经世思潮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乾嘉考据学极为盛行时期,岳麓书院仍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以经世致用相勉励。乾隆时,岳麓书院的一条学规写道:

立志。心之所之谓之志。志,气之帅也。志在南辕者必不肯北辙,则立志要矣。历观古圣先贤,未有不先立志者。诸生远来肄业,口诵先儒之书,已有年矣,试观此心,其果定志于圣贤之学乎?则宜加精进,益加涵养,以求至于其极。如尚未有定志,则宜急反前日之沉迷,而力端今日之趋向,往可不谏,来犹可追。须知古来圣贤豪杰,人人可为。(杨慎初等:《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

从后来的种种迹象看,尽管曾国藩在这里读书的时间不长,但他恰恰在这里受到湖南理学经世学风的熏陶。曾国藩在翰林院及早期为自己立下的诸多“立志箴”、“课程”等,明显受到书院学规、学箴的影响。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儒家文化为依归,以捍卫传统的道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他同时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没有走人腐儒一途,而养成的经世致用本领,使他能够通权达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他平生经常讲的人要立得住,还要行得通。

第二个阶段是曾国藩在京城从政为官的十五年。这十五年特别是最初的九年间,是曾国藩步步高升的一段时间。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说:成名要趁早。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在37岁的时候,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内阁学士为从二品,如兼侍郎衔,就是正二品),是一个与地方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平行的正部级官员。所以他信心满满,给当时还健在的祖父写信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他说孙儿是第一人,打破了湖南建省以来一百多年的“升官纪录”。的确,在40岁以前就做了一个部级的领导,九年连升十二级,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这对从山坳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曾国藩来说,仕途如此顺遂,连他本人都感到意外,他在给友人陈源兖的信中不无坦白地说:

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内,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未敢为此不近情之称许。

在京城为官这十五年,不但他的位置爬升得很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是天子的近臣。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在中国这种人治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里,任何政策在某些人那里,它是一个底线,不可逾越,但是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它就可能会跨过去。曾国藩后来成功的时候,追随他多年的心腹幕僚赵烈文总结说:他的一生,平生精力十之六七都在与世俗文法斗,只有十分之三四是在和太平天国斗。这就是说,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逾越清朝政府给他设定的一道道红线。他为什么能够逾越?主要原因就是朝中有人。

第三个阶段是他从领兵出征,到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第一号功臣。这个过程大体经过了十年。用曾国藩自己的话来说,这十多年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的日子,也是他走向人生巅峰的一段路程。  (《易经》告诉我们,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曾国藩恰好在他50岁左右的时候完成了这项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清朝赋予他的最大的一个使命。曾国藩完成这项使命,是非常的艰辛。就像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他自己经常讲打脱牙之日多矣,每天都是这个样子。P5-7

序言

同治元年三月十八日,即公元1862年4月16日,桐城诸生方宗诚在安庆拜见曾国藩。对曾大人的礼贤下士,他早就耳闻,但第一次拜见似乎还是让他有些诧异:这位手握四省兵权的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又是协办大学士,俗称副宰相,不但毫无尊贵气象,反而“望之如老教师”,方宗诚顿时毫无拘束。因曾国藩“虚心纳善”,方宗诚也就“知无不言”,一番畅谈,临别时没想到还得到曾大人的墨宝——亲笔手书对联,上面写了十四个大字:

敛气乃宏才学识,高文待续方刘姚。

正是这副对联,让方宗诚对曾国藩钦佩不已,并作出了关系他一生的决定——给曾国藩做幕僚。方宗诚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有‘敛气乃宏才学识’一语,“盖以予学无含蓄,圭角太露,故警戒之也。”而后一句是以桐城派的三位大家——方苞、刘大櫆、姚鼐,期许方宗诚。邂逅相遇,就能把一个人的优点、特长乃至一生的成就,特别是锋芒毕露的性格弱点“诊断”得如此准确,委实让方宗诚大感惊讶。难怪他当即称赞曾国藩“真伟人也”。(<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一)

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里,也详细记下了他接见方宗诚的细节:

洪琴西来,久坐时许,戏言余有扑面相法,谓初次一见,即

略知其人之梗概也。(《曾国藩全集》,《日记》二)。

这里的洪琴西,是举人洪汝奎,与曾国藩有师生之谊,一直做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幕僚。他说曾国藩有“扑面相法”,尽管多少有些“戏言”,但曾国藩并没有否定,反而在日记里记下这句话。

曾国藩确有“知人之明”,左宗棠于同治七年(1868年)向清廷奏请,希望皇帝下一道诏书,让全国有用人权的大臣,学习曾国藩为国家悉心求取人才的做法(《左宗棠全集》,《奏稿》)。而曾国藩自己倒是很谦虚,后来在安庆忠义局修志的方宗诚曾问曾国藩:您何以知道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宜、彭玉麟、杨载福、鲍超这些人能成大功?曾国藩回答说:

此皆幸而遇者,与诸人共事,不过识其忠勇勤朴,各任以

事,稍能成就,人遂谓吾能知人,实则知人甚难,予未敢自信

也。(《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二)

至于说到曾国藩的用人,蒋介石在为蔡锷所编的《曾胡治兵语录》写的序言,最能道出本真,这就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蒋介石还说,仅此一点,足以为吾师。

曾国藩提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体现在政治家身上,就是“立人达人”,即自己要想立得住,也要让他人立得住,自己要发达,也要让他人发达。因此他将“大禹善与人同四字,每日三复。”更一反用人者恩威并施的惯常做法,提出“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就是“立人达人”,“礼”就是与上级、下属、同僚保持交往、合作、共事的一个“界限”或者距离,为此他还提出要诚心求人,虚心纳益,取人于善,与人为善,绝不可用权术笼络。

他还提出,评价大人物,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树人,一是立法。并将能否“树人”,即培养、提拔人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说今日知晓树人,今日就是君子,明日不知树人,明日就是小人。“生平喜推功于人,而自愿受过”,因而有非常多的人愿意追随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百年技术性专门人才走向领导舞台的开创者(《从历史看领导》),此言实为的论。

个人以为,曾国藩能够最终打败力量强于他几倍、几十倍的太平天国,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两大阵营的构成,包括知识、智力层次,内部协调等方面差距甚大。就像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后撰写的挽联下联所说: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曾、胡、左、李等之间也有龃龉、有分歧,但他们又都绑在一起。用胡林翼的话说,做大事以集才、集气、集势为要,认识到“气类孤则大事不成”。回过来看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把好端端的江山葬送了。李秀成在狱中自述里,总结天国有十大失误,其中前四条是战略问题,后面六条都是用人出了问题。

梁启超在为李鸿章作传时,写的第一句话是,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并说,以常人而论非常人,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因此也就经常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尤未定者。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曾国藩。

今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届时,湖南将举办海峡两岸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我研究曾国藩多年,也想为此做点事情。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邀请我做了“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的讲座,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完成的。感谢爱知堂崔正山、明伦堂史玉妍,没有他们的玉成,就不会有这次讲座。更要感谢李茸、武丽娟,她们的教益令我受益匪浅,使得愚钝的我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讲座。感谢山东教育电视台的侯刚、编导张志伟,是他们的精湛专业技术掩盖了我的许多缺陷,而他们的专业精神,让我有勇气站到自己陌生的镜头前。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公司的刘丹、赵省伟,他们的一丝不苟使本书的不足得以修正。

林乾

2011年6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