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容斋随笔/国学经典
分类
作者 (宋)洪迈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宋代笔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容斋随笔》更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笔引起世人的关注。

《容斋随笔》是在洪迈使金受挫、罢官归家时开始创作的,自40岁动笔,先后历时40年才写成,可以说正好与他宦海沉浮的后半生相伴始终。本书行文自然,整体安排并无严格时间顺序,也未按事件性质进行分类,完全是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洋洋数十万言,是洪迈存世著作中最为完整的一部。

内容推荐

《容斋随笔》是在洪迈使金受挫、罢官归家时开始创作的。《容斋随笔》内容极为广泛,上自朝廷治乱得失,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风物、诗词文翰及丈人学士的奇闻琐事无不收入其中,所涉学科合经学、史学、天文、地理、哲学、考古、小学、文学等等。称其为宋代社会政治之百科全书亦部为过,且行文简练,考据精确,有极高可信度。

《容斋随笔》内容极为广泛,上自朝廷治乱得失,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风物、诗词文翰及文人学士的奇闻琐事无不收入其中,所涉学科含经学、史学、天文、地理、哲学、考古、小学、文学等等。称其为宋代社会政治之百科全书亦不为过,且行文简练,考据精确,有极高可信度。

目录

随笔卷一

随笔卷二

随笔卷三

随笔卷四

随笔卷五

随笔卷六

随笔卷七

随笔卷八

随笔卷九

随笔卷十

随笔卷十一

随笔卷十二

随笔卷十三

随笔卷十四

随笔卷十五

随笔卷十六

续笔卷一

续笔卷二

续笔卷三

续笔卷四

续笔卷五

续笔卷六

续笔卷七

续笔卷八

续笔卷九

续笔卷十

续笔卷十一

续笔卷十二

续笔卷十三

续笔卷十四

续笔卷十五

续笔卷十六

三笔卷一

三笔卷二

三笔卷三

三笔卷四

三笔卷五

三笔卷六

三笔卷七

三笔卷八

三笔卷九

三笔卷十

三笔卷十一

三笔卷十二

三笔卷十三

三笔卷十四

三笔卷十五

三笔卷十六

四笔卷一

四笔卷二

四笔卷三

四笔卷四

四笔卷五

四笔卷六

四笔卷七

四笔卷八

四笔卷九

四笔卷十

四笔卷十一

四笔卷十二

四笔卷十三

四笔卷十四

四笔卷十五

四笔卷十六

五笔卷一

五笔卷二

五笔卷三

五笔卷四

五笔卷五

五笔卷六

五笔卷七

五笔卷八

五笔卷九

五笔卷十

试读章节

【译文】

七国争夺天下,没有不广泛招揽四方游说之士的。但关东六国所任用的相国,无不是他们的宗族和本国人,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阳君,甚至魏王任用太子为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最初与秦国商讨大计、准备削平其他国家以开创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其他的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国家托付给他们,没有丝毫疑心,所以最终夺得天下,便是依靠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因此诸侯都惧怕楚国的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忠恕违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罢了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日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人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日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日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日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译文】

曾子说:“孔夫子之道,概括起来只有忠、恕二字罢了。”《中庸》说:“忠恕距离道的本源不远。”学者们怀疑这两种说法并不相同。伊川先生程颐说:“《中庸》的作者怕人不懂,才特意说忠恕接近道的本源。”又说:“忠恕确实可以贯穿全部的道,子思怕人不好明白,所以才降一等来解释。”又说:“《中庸》认为虽然曾子说过孔夫子之道概括起来只有忠、恕二字,但是还担心人们怀疑它不是道的本源,因此才说离道不远。”游定夫说:“道的本源只有一个,岂能用比较来确定?忠恕之所以违道,是因为它不能一以贯之。尽管如此,但是希望学道的,没有比这更接近的途径了,所以说它离道的本源不远。”杨中立说:“忠恕的确不足以概括全部的道,然而它距离道的本源不远了。”侯师圣说:“子思讲的忠恕,是指加在自己身上不愿接受的事情,也不能加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已离开了道的本源了。若是圣人就不会等到加给自己不愿意,然后才不加道于别人身上。”这些人的说法不尽相同。私下我认为道是不能用名称来表达的,既然把道的本源,加上忠恕的名称,就必然有了痕迹,所以说它离开本源了。然而一旦脱离了忠恕二字,就无法阐明道,所以说它距离道不远。这并不是说它不足以概括道的本质。违是指离开,而不是指背叛。老子说:“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说它最接近道。”苏子由也解释说:“道无所不在,对什么都有利,水同样也是这样。然而它已有了形迹,因而与道就有差距的,所以说它近于道。然而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妥当的命名,就没有一个能超过忠恕的,所以说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这种观点和我的看法基本相同。

求为可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为之说者,皆以为当求为可知之行。唯谢显道云:“此论犹有求位求可知之道,在至论则不然,难用而莫我知,斯我贵矣,夫复何求?”予以为君子不以无位为患,而以无所立为患;不以莫己知为患,而以求为可知为患。第四句盖承上文言之。夫求之有道,若汲汲然求为可知,则亦无所不至矣。P11-12

序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宋代笔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容斋随笔》更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笔引起世人的关注。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1123年生于江西波阳,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敏。出身于儒学世家的洪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考据学者。洪迈学识渊博,六经文史无不精通,素有“知古莫如洪景卢”的美誉。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考中宏词博学科,后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曾历高、孝、光、宁四帝,累迁吏部郎兼礼部左司员外郎,担任过起居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参与《日历》、《实录》、《国史》等多部宋代史书的编写工作。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使他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社会风习民俗,历史典章制度有较深刻了解。其著作甚丰,其中《容斋随笔》作为他的著名笔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容斋随笔》是在洪迈使金受挫、罢官归家时开始创作的,自40岁动笔,先后历时40年才写成,可以说正好与他宦海沉浮的后半生相伴始终。40年中,他考阅典故,涉猎群籍,视察体物风俗而有所心得,遂为笔记,在其撰著之中惟有此书“系生平睹记拍奚囊,久而成集,往往传信后代,博雅之士亟称是书”。《容斋随笔》内容极为广泛,上自朝廷治乱得失,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风物、诗词文翰及文人学士的奇闻琐事无不收入其中,所涉学科含经学、史学、天文、地理、哲学、考古、小学、文学等等。称其为宋代社会政治之百科全书亦不为过,且行文简练,考据精确,有极高可信度,其考据之精堪与《梦溪笔谈》、《困学纪闻》相提并论。

《容斋随笔》全书包括《随笔》(一笔,16卷)、《续笔》(二笔,16卷)、《三笔》(16卷)、《四笔》(16卷)、《五笔》(10卷)共74卷。行文自然,整体安排并无严格时间顺序,也未按事件性质进行分类,完全是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洋洋数十万言,是洪迈存世著作中最为完整的一部。

《容斋随笔》自成书以来,备受历代学者关注,陆续收录它的丛书达十余种之多,刻本、抄本散见于各代。综合宋元明清几代多版本的关系,基本上可将其版本流传情况分为两个系统,各自以宋嘉定本(以章贡本为主)、宋绍定本为源头。光绪九年,洪迈刊本依会通馆活字本重校,两个系统最终走向合流。

《容斋随笔》自问世以来,历代学者广泛称誉,宋人称为“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对其推赞已极。在现今看来,虽然其中不免有全书系统散乱、内容驳杂,所接引他人之书未必句句确凿等问题,但小疵不掩大优,总体来说,《容斋随笔》仍是我国古典笔记的优秀之作。

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我们特地选出《容斋随笔》的部分优秀篇章结集出版,同时加译文以方便阅读。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故不当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