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战场,只不过,战场上是刀对刀、枪对枪的较量,而人生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战场上需要斗智斗勇,以智胜敌;做人做事同样需要智慧,用智慧打开成功的大门。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慧全书,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精炼概括了中国历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是古今中外军号家最为重视的经典著作之一。自古以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一直是军事家们必读的书籍和用来指挥战争的理论依据。
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的智慧及谋略,不仅在作战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由孙武编著。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常引用《孙子兵法》作为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理论根据。汉代以后,《孙子兵法》更是被军事家视为指导战争的金科玉律。在整个冷兵器为主的漫长历史时期,《孙子兵法》一直是军事家必读的教科书。
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全胜策”的思想,强调政治清明,君主贤明和内部团结的思想,发展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方面丰富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
《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在世界上广泛流传。法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之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二十年前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译文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
孙子因懂兵法受到吴王阖闾(又作闺庐)的接见。阂闾对他说:“先生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规模地试一下操练军队吗?”孙子回答说:“当然可以。”闺闾说:“可以用妇女们来试吗?”孙子说:“当然可以。”
就这样孙子答应了吴王的要求,吴王从宫中派出了关女,共凑了一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列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美女分别担任队长,并命令大家都拿着戟。孙子下令说:“你知道自己的心口、左手、右手和后背吗?”妇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子说:“前,就是心口所对的方向;左,就是左手所指的方向;右,就是右手所指的方向;后,就是背心所对的方向。”妇女们回答说:“是。”纪律已经宣布,就摆好用来行刑的斧钺,三番五次地把纪律交代清楚。于是孙子击鼓命令向右,妇女们却哄堂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命令下达得不清楚,这是将帅的过错。”然后又三番五次地重申纪律,然后又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命令下达得不清楚,这是将帅的过错;既然已经再三说明了而没有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过错了。”于是要把两个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这场操练,看见将要斩杀自己宠爱的美女,大吃一惊,便赶快派人传口信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美女,吃起东西来都觉得没有味道,请不要斩杀她们。”孙子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对国君有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于是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了。
随后又挨次选用队列的第二名为队长,重新击鼓发令。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站起,所有的动作都符合规定的要求,没有人敢出声。于是孙子派人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训练得整整齐齐,大王可以试验着考查她们,只要大王想命令她们做事情,即使赴汤蹈火也会去执行。”吴王说:“将军结束训练回馆舍休息去吧,我不想往下看了。”孙子说:“国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却不能在实际中运用它。”
通过这件事吴王知道孙子善于用兵。就任用他为将军。在西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一度攻入楚都郢;在北边对齐国、晋国也构成很大的威胁。吴王的名声在列国诸侯中大为显扬,其中也有孙子的贡献。P1-2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慧全书,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精炼概括了中国历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是古今中外军号家最为重视的经典著作之一。自古以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一直是军事家们必读的书籍和用来指挥战争的理论依据。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的智慧及谋略,不仅在作战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因为人生如战场,只不过,战场上是刀对刀、枪对枪的较量,而人生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战场上需要斗智斗勇,以智胜敌;做人做事同样需要智慧,用智慧打开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