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过日本吗?你了解日本吗?读了《非常日本》这本书,就是和日本打了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在这场遭遇战中,你就是主角,孤身登陆日本四岛,深入日本本州腹地,站在富土山巅,俯视你的对手。看到的是,距离最近的现代日本社会;体验的是,日本社会的生活百态;接触的是,最生动的日本人群:感受的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日本文化,惊叹的是,日本社会的光怪陆离。从普通人离不开的衣食住行,到国宾级大人物才能进入的迎宾馆;从人人都熟悉的吃喝拉撒睡,到地心探测、深海发掘、宇宙开发,就像一部关于日本的微型百科,既能够满足你的猎奇心态,又能增进你的知识体验!怎么样?让我们和记者孙秀萍女士一样,都来试试这场遭遇战吧!
日本拥有十分独特的民族性,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日本式”,酿就了地道的“和”文化。他们诚心诚意地推崇“职人精神”,制造出精巧无比的电器。全民皆爱“画”的风俗让日本拥有了风靡世界的动漫。
孙秀萍女士编著的《非常日本》是一本从有趣的角度解读日本的书。《非常日本》中的日本妙趣横生,多姿多彩,“和”风拂面,飘逸着浓郁的日本风情。
在一栋很普通的楼内,白色的围墙已经斑驳陆离,敲开门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很日本式的门帘,宣示着主人对古老文化的喜爱。门帘还没有撩开,里面就传来了响亮的声音,听来亲切委婉,充满着女性特有的柔和风隋。随着她热隋的问候,我脱鞋走进了房间。只见一位长者身穿和服,两手微垂交叉在前,笑容可掬地站在那里。她就是今年99岁高龄的“小金女目妇”。还没等我们落座,她已经轻移莲步,殷勤地为我们铺上坐垫,并周到地问寒问暖。她亲切的态度让我感到好像回到了家一样,真不愧是专业的招待客人水平。确实在艺伎的修炼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技艺就是礼仪做法,也包括待人接物、谈话艺术等。她们就是要让前来游玩的客人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小金姐妇”是艺名。她的本名叫镝木贺代。她的父亲是一名瓦匠,经常要到各地去打工来养家糊口。她5岁的时候,就因为家境贫寒而被送给亲属家的姐姐当养女。由于姐姐当时已经是一名艺伎,并能够赚钱养家糊口了。所以贺代也注定将来要成为一名艺伎。但是,本人却说,自己不喜欢当艺伎。她说没想到自己总说不喜欢,却还是干到了现在。眼看就要到一百岁了,还是离不开这项职业。说到这里,她发出了一连串爽朗的笑声。
15岁的时候,她就正式出道,在东京赤坂开始了艺伎生涯。赤坂拥有多家高级“料亭”,也是政界、经济界名流经常聚集的场所。第一次上宴席的时候,因为不善饮酒,两三杯之后,她已经感到不胜酒力,凭着感觉走到了厕所,倒头就睡。记者听到这里,不仅笑了起来。小金姐姐却立刻领会了我为何而笑。马上解释说,那时候高级“料亭”的厕所可不像现在这样。里面宽敞舒适,全都铺着“榻榻米”,很干净也很舒适。然后她接着说道,当时因为她睡在了厕所,大家根本不知道。于是就到处找她这位新人。她的这次出道也成为一时笑谈,永远难忘。此后的艺伎生涯让她久经沙场,经历了很多曲折和苦难,尝尽了人间辛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虽然身为艺伎,也被要求支援战争前线,提供慰问品。她说自己也做了很多“慰问袋”,里面装上自己年轻时照的“美人照”。说着她拿出一张身穿“洋服”的照片。只见她年轻貌美,姿态十分可人。当年因为艺伎被要求只能穿和服,所以她非常羡慕可以穿“洋服”自由自在的新女性们。也对能够穿上“洋服”充满向往。这张照片就是因为穿上洋服而高兴,特意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的。因为按照规矩,如果艺伎平时擅自穿“洋服”的话,就要受到严厉训斥。
小金姐姐所说的“洋服”就是我们现代穿的服装。当时,日本人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放弃了繁杂的和服。但是,艺伎却一直是个例外,直到现在依然是不穿和服便不能称为“艺伎”。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往日的生活记忆也被唤醒。小金姐姐的脸上竟然泛起一丝少女的羞涩,眼中泛出难以掩饰的喜悦。她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艺伎中几乎不被人知的习俗。她说,只有在春分的那一天,她们所有的艺伎才被允许脱下和服穿上“洋装”。她们把这一天看成是“化妆晚会”,并互相结成三五人不等的小组,载歌载舞地穿梭在酒宴之中,比赛看谁的小组能够赢得最多的客人,看谁最受酒客的欢迎。她们以这样的方式来欢度“春分”,也只有在这一天才能让她们对“洋装”的向往得到充分的满足。
按照俗规,艺伎是不能结婚的。为此,很多艺伎都终生未嫁,最多成为某个男人的“二房”。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们对爱情没有向往。小金姐姐也不例外。她曾经爱过一个青年。可是,这段恋爱因为战争而变得有花无果。说起这段情缘小金姐姐突然变得有些伤感。她说二人彼此相爱。虽然知道自己不可能和他结婚,但还是对他充满牵挂,两个人互相倾慕,感情很深。可是,战争打破了他们彼此相恋的甜蜜日子。一纸“通知”把恋人招到了前线。让小金姐姐感到无比幸福的是,虽然身在战场,可是他却一直在想尽办法了解小金姐姐的近况。当他得知小金姐姐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还辗转从战场捎来了“香典”。可惜,就在小金姐姐天天盼着他早日归来的时候,却传来恋人战死在印尼的死讯。P8-10
日本,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当年我要去日本的时候,虽然早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个国家,但是却对其一无所知。为了增加一些关于日本的知识,想找关于日本的书籍读—读。可是,走遍书店和大学的图书馆,发现关于日本的书籍极少。我只好带着遗憾和无知,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也许这无形之中成了我想要写一写日本的原点。和国内某朋友聊l天,他说因为不喜欢日本,所以不让女儿看日本的漫画,不让她用日本的各种东西。我听了,感触颇深。我说,但你不应该把女儿看—个国家的窗口灶
来到日本,看到了—个繁华的多样世界。因为无知,自然闹出了很多笑话。第—次吃荞麦面,因为不懂规矩,差点让汤水洒了一桌子。第一次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洗澡闹出了大笑话。听歌把美丽的仙客来当成了热气腾腾的拉面,因为这两个词同音不同义。第一次走进和式旅馆,差点着鞋走进去。后来才知道,和式旅馆内都是“土足严禁”的。“土足严禁”就是禁止穿鞋入内的意田。
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我开始了解日本社会。对这个社会知道得越多才发现,虽说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都使用汉字,有同样的文化渊源,甚至日本人和中国人有着极为近似的外貌和形体,但是也许是被大海与外界隔离的缘故,日本拥有十分独特的民族陛,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日本式”,酿就了地道的“和”文化。他们诚心诚意地推崇“职人精神”,制造出精巧无比的电器。全民皆爱“画”的风俗让日本拥有了风靡世界的动漫。
做了记者之后,有很多机会到日本各地采访,这又让我看到了和都会东京完全不同的曰本。东京虽然属于曰本,但是却代表不了曰本。如果说东京是现代化日本的缩影,那么各地方则保持着原始曰本的风豸蚜口内涵。如书中所述,在水乡针江看到的普通农民家庭让我印象深刻。屋外的农田里摆放着先进的农具,还有多辆外出用的自家小车,但是房间里面却是一种接近原始的生活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是丰富多彩的。我愿意把这种多彩通过这本书和读者朋友们共享。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编辑杨成舜先生。他敏锐的感觉、果断的判断让这本书得以和读者见面。感谢《曰本行,中国更行》的作者王锦思,他的推荐是这本书得以问世的起点。感谢财团法人外国人记者中心(FPCJ)、大阪关西广域机构关西广报中心(KIPPO)精心安排的采访。感谢本书中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个人,还有书中涉及的曰本著名老店和北海道、静冈县、富山县、金泽、德岛等地方政府。
刊群
2010年8月于东京
这是一本从有趣的角度解读日本的书。书中的日本妙趣横生,多姿多彩,“和”风拂面,飘逸着浓郁的日本风情。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这是一本从有趣的角度解读日本的书。纵深文化渊源,探寻日本深层。作者发挥记者的特长,走进常人不易接触的世界,以中国人特有的视角,描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日本,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现实。书中的日本妙趣横生,多姿多彩,“和”风拂面,飘逸着浓郁的日本风情。犹如一杯醇香的咖啡,让你回味无穷!
——《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
你到过日本吗?你了解日本吗?读了这本书,就是和日本打了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在这场遭遇战中,你就是主角,孤身登陆日本四岛,深入日本本州腹地,站在富土山巅,俯视你的对手。看到的是,距离最近的现代日本社会;体验的是,日本社会的生活百态;接触的是,最生动的日本人群:感受的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日本文化,惊叹的是,日本社会的光怪陆离。从普通人离不开的衣食住行,到国宾级大人物才能进入的迎宾馆;从人人都熟悉的吃喝拉撒睡,到地心探测、深海发掘、宇宙开发,就像一部关于日本的微型百科,既能够满足你的猎奇心态,又能增进你的知识体验!怎么样?让我们和记者孙秀萍女士一样,都来试试这场遭遇战吧!
——周永生北京外交学院国际研究所教授中华日本学会理事
孙秀萍女士长期客居日本,笔耕不辍。这本书以中国女性细致入微的视角和笔触描述日本的风土人情,读来饶有趣味,获益良多。风土人情是影响政治、经济、军事的基础因素,我们的日本研究、中日关系研究,乃至中日交流,如果能够建立在了解和理解日本风土人情的基础之上,那么其深度、质量、效益必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笔者以为,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人民日报》评论部 林治波
孙秀萍女士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国人记者友人之一。虽然我们之间对目本的看法有时会有分歧,但是从她的观察和意见中我受到刺激,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本书中就凝缩了她常年观察的日本实像。中国人理解日本和日本人,日本人理解中国和中国虽然很难,但是相信这本书能够成为让中国人理解日本,关注日本的一个契机。
——井出敬二原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新闻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