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悠久,是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是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兴石油化工城市。1987年,这里考古出土了轰动海内外的“中华第一龙”,濮阳被誉为“中华龙乡”。
姜继鼎主编的这本《中华龙乡(濮阳)》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濮阳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龙乡(濮阳)/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姜继鼎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濮阳历史悠久,是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是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兴石油化工城市。1987年,这里考古出土了轰动海内外的“中华第一龙”,濮阳被誉为“中华龙乡”。 姜继鼎主编的这本《中华龙乡(濮阳)》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濮阳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内容推荐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中华龙乡(濮阳)》,由姜继鼎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阅读历史标点漱阳;要事回放——治河、战争及其他;名人扫描——濮上人物撷英;寻根问祖——叶与根的絮语;古城印象——颛顼遗都与北门锁钥;考古探秘——五千年文明览胜;胜景掠影——濮上画廊;名品荟萃——巧手制作 智慧见证;非遗概览——传统文化有声有韵;城市名片——面向未来的新濮阳。《中华龙乡(濮阳)》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目录 谈古说今——阅读历史标点漱阳 黄河岸边这片沃土 河水汤汤 谱写人文乐章 当代濮阳 再创辉煌 要事回放——治河、战争及其他 颛项改革原始宗教 昆吾铸鼎 卫迁帝丘 城濮之战 戚城会盟 孔子在卫 铁丘之战 马陵之战 曹操、吕布濮阳之战 汉武帝治河 王景治河 五代梁唐濮阳之战 澶渊之盟 高超治河 徐有贞治河 盐民暴动 冀鲁豫边区党委成立 八公桥军事会议 刘邓大军渡黄河 华东野战军新式整军运动 中原油田建成 名人扫描——濮上人物撷英 人文先祖舜 谦谦君子蘧伯玉 卫国能臣史鱼 至孝典范闵子骞 贤良大夫柳下惠 农民起义领袖跖 改革家商鞅 侠义之士荆轲 立君立言吕不韦 西汉名臣汲黯 易学大家京房 九世同堂张公艺 有勇有谋张公谨 天文学家僧一行 博学耿直李义琰 外交能臣李义琛 清廉孝贤杜暹 中唐柱臣杜鸿渐 爱国名将南霁云 史学家张昭 儒林名宦晁迥 杂剧大家宫天挺 蒙族贤哲伯颜宗道 唐兀氏名人崇喜 明代开州八都 兵部尚书苏祜 忠臣廉吏魏允贞 清官叶廷秀 尚书王崇庆 人民教育家高镇五 玉门油田奠基人孙健初 无产阶级革命家段君毅 寻根问祖——叶与根的絮语 古代姓氏渊源 唐代“万石张家” 北宋晁氏家族 澶东郭氏源流 濮阳苏姓源流 古城印象——颛顼遗都与北门锁钥 濮阳古城的文脉之根——西水坡遗址 濮阳古城的人文地标——四牌楼 从“澶渊旧郡”到“河朔保障”——从战争与河患中走来 “澶渊之盟”的见证——回銮碑 “卫风”流韵长——“书院”遗址 华美中学 天主教堂 濮阳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旧址 考古探秘——五千年文明览胜 中华文明的曙光——西水坡龙虎墓 文明时代的开端——马庄遗址 春秋战国卫都——高城遗址 春秋诸侯会盟重地——戚城遗址 古文化遗址 民族融合的见证——唐兀公碑 治河的经典文献——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古代建筑遗珍 馆藏文物 胜景掠影——濮上画廊 “开州八景”今何在 历史文化大观园——戚城文物景区 孔子高足仲夫子墓祠 古代登临佳景——瑕丘 昌乐胜迹——仓颉陵庙 不朽的丰碑——革命胜迹要览 ‘亚洲第一闸”——渠村黄河分洪闸 生态佳景——中原绿色庄园和濮上医 听涛观澜黄河边——毛楼 “三绝堂”——郑板桥纪念馆 名品荟萃——巧手制作 智慧见证 草辫 麦秆画 黑陶 面塑 剪纸 壮馍 “六百居”香肠 渠村黑牛肉 “状元红”酒 非遗概览——传统文化有声有韵 戏曲传承唯我独秀 那方水土、那方人——东北庄杂技 城市名片——面向未来的新濮阳 名片之一:中华龙乡 名片之二:杂技名城 名片之三:中原油田 名片之四:生态乐园 后记 试读章节 无产阶级革命家段君毅 段君毅(1910—2004),山东省濮县(今河南范县)人。早年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1931年初中毕业后即赴北平求学,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夏,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后,参加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和土地问题研究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国的思想,先后参加了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市西区区委书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年10月赴上海,任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执行主席,并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学联机关刊物《学生之路》,领导学生运动。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沈钧儒等7人的“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带领全国学联同全国各界一起,支援宋庆龄等人发起的营救运动,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作坚决的斗争。 1937年12月,段君毅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加强了地区自卫团领导班子,并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组织建立了泰安、肥城、长清、平阴、阿城、汶上、宁阳等县的县委,以及部分区委和乡、村党支部;建立了中共领导的6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在泰西地区建立了动员委员会、自卫队、农民协会、工会、青救会、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完成了整军、建党、建政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8月后,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冀鲁豫第二、第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豫东(水东)工委书记,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政治委员。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主持制定了《整理田赋地亩暂行办法草案》,努力保护农民利益和抗战积极性;组织建立生产、消费、信用合作社,开办小型民用工厂,积极发展公私贸易,扶持农副业生产,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在敌后建立游击根据地,对日伪军进行有力的斗争,参与指挥了陆房、苏村和菏泽等战斗,身负重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lO月,段君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组织部队投入回击国民党进犯晋东南解放区的战斗,取得了河北武安峭河,山西白圭、晋城,河南安阳北作战的胜利。1946年4月后,任冀鲁豫行署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组织民兵、民工参战,筹集供应粮秣,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运送弹药和给养、转送伤员和清扫战场,为野战军作战提供了战勤保障。同时,认真总结陇海、定陶、巨野、鄄南等重大战役战勤工作经验,主持制定了《冀鲁豫区参战支前条例》等条例、条令,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长期支援前线提供了有力保证。根据中央指示,他还参与了由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国共两党的“黄河归故”谈判,迫使国民党接受了我党的部分意见,达成了《菏泽协议》、《上海协议》。在国民党违背协议的情况下,他及时组织冀鲁豫边区20万民工进行浚河复堤,抓紧抢修和整治故道堤坝,避免了解放区数百万人民在黄河重归故道时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段君毅任中共鄂豫区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参与开创大别山解放区的斗争。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采取因地制宜、上下配合、群策群力等有效措施,积极筹备渡江作战所需的船只和军需,保证“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船有船”,为完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作出了积极贡献。南京解放后,他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财经接管委员会主任,按照军管会的统一部署和分工,有步骤地接收国民党政府的财经机构。同年6月,第二野战军接受进军西南任务后,为确保完成大进军的战勤任务,他组织研究运输方案,及时补充兵员,提供所需物资,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段君毅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市财经接管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2年8月,段君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8年,先后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以及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段君毅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卫戌区第一政治委员。1982年9月,段君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逝世时,中共中央称其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 P82-84 序言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后记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中华龙乡——濮阳》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我们在编写中力求实现“通俗性”、“知识性”。同时,作为历史文化丛书,“思想性”、“科学性”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能否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只有等待读者来评判。 濮阳是一个新建市,以历史文化作为编写单元,自然会有一些难题,比如历史人物的地域归属、地域文化特点的概括、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定位,等等。要取得所谓“共识”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实现编辑所要求的“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归纳梳理出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文化性格”了。尽管如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迎难而上,多渠道搜集材料,并组织专题讨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力求公允,对考古发现的描述力求生动,对名城印象的把握力求准确。过去既有的研究成果是这本书撰写的基础,但为了“求真”,也不敢盲从,核对文献过程中发现过去引用、理解中的不少错误,一一进行了更正。文献记载固然重要,但现实的耳闻目睹也不可缺少,为此我们特意进行了走访考察,虽然辛苦,但心里更踏实了,而且获得了深刻的感性印象。总之,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是这本书写作的基本原则。 本书由濮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纂。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濮阳市文广新局、濮阳龙文化研究会,以及县、区文化局、文管所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的张艳华、马学泽、邓银霞、牛素然、宋小凝等同志或帮忙搜集资料,或打印文稿。马学泽、闫洪斋、安洪轩、姜玉彬、刘小江、徐洪波、钞宪璞、赵留忠、王建忠为本书提供了摄影图片。历史人物的线描图像由濮阳市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郭瑞生创作。没有以上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本书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书中个别条目,有的摘自互联网,有的是对既有现成篇目的改写,有作者的分别注明,找不到作者的则说明来源和出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任崇岳对全文进行了审定。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除文中注明的作者之外,其余由孙德萱、李中义合作执笔完成。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中的错误一定不少,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