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春至。岁迟暮。
回首再看,人生不过二三事。
生老病死是生命常情,自有内里的因循。只是年岁渐长的人,终会心生蹉跎之感。顾况愈甚,于是他说,这年元日,沧桑与新春共至,而人已老。旧人故友也多已辞世,只剩那孤零几人彼此慰藉。
忆及此处,他内心更添几分凄然。虽有炼丹之术,却发现到底是春不能还。镜中容颜衰枯,他亦已不忍去见。彼时,即是一杯屠苏酒在手,也不得不让少年先饮。
人一旦老去,连同所有往日年轻时岁里的纵横、茂盛、骄傲、驰骋都一并式微。甚至饮酒,也分了一个先后。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顾况晚年归隐茅山之时。顾况,生活在大约公元727~815年间,字逋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曾任秘书郎、著作郎,职位不高,一生清风盈袖。
后来,顾况因作诗嘲讽时弊得罪权贵,被谗言陷害,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顾况隐居道教名山茅山(今在江苏境内),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自号悲翁。
道教在唐朝受到统治者的崇奉,因此发展十分兴旺。炼丹一事便是中国道教所特有的宗教活动。包括顾况在内,当时的许多文人、官宦都对炼丹一事十分热衷。长生不老之妄念肆行于世。还丹并无效用,生老皆是法则。彼时,顾况已然对此有深刻认知。一切企图颠覆自然法则的事终究都将徒劳。
“手把屠苏让少年”这一句所言,涉及到一个古代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这首诗题为《岁日作》,岁日即元日。依照古代风俗,元日当全家齐聚,共饮屠苏。
屠苏酒,一说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一说屠苏乃旧时某类草庵的名字,所谓屠苏酒便是在这种草庵内酿制而成的酒。相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饮屠苏,可不患瘟疫。
国人素来讲究长幼有序,因此,不同时间饮酒便有不同的次序规矩。平日饮酒,年轻人当礼让长辈,长者先饮。但元日不同,当少者先,长者后。最年幼的当饮第一杯,最年长的当饮最后一杯。
P3-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以上句子出自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诗偈。偈意为“颂”。颂日,颂月,颂时辰。时光是玄妙之物,它既短暂也漫长。匆匆草草是一生,细致淋漓也是一生。只是,活的姿态不同,所增智慧便有了差别。这是透过此诗偈初知的生命奥义。
读诗读词,便是一种增长智慧的行修。在并不平顺的时间里,诗词总是可以带给内心一些温柔又静定的曼妙知获。这并不同于任何一种经历,它所需要的仅仅是目光和心意。
如此,读出来的味道也定然是独一无二的。因这种感受源自每个人内心迥然的细节组构,它来自于记忆,来自于成长经验。
往年,甚少可以清闲地在家中过端午。这一年例外,因一些外事,偷来一些闲,得以在家中完整地过一个端午。翻书时,连连读到与节日有关的诗词,仿佛是某一种指引。于是,心中一定,便生发这样的一个念头:写一本明确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词赏析书。
这本书里的文章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十余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大小节日有一念始终不改,即惦记家人。如今只身在外,心中更有无限牵念。纵然被告知一切都好,却亦是千里之遥,不在眼下,不在跟前,终是放心不下。王维那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进人心深处的话,平实却深刻。
写诗作词,犹似造梦。一个一个都是贩梦之人。多少时光耗尽,存储在记忆当中的,竟也不过只是薄暖厚凉。终究抵不过文字之温。所以,诗人、词人,以及未留名的民间的慧智之人,将这些节日诗词刻在纸上,实在是一笔旷盛的财富。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风俗在而今这个步伐仓促的时代已趋向式微,渐渐淡出生活之外。那些旧时郑重的日子,而今也在人心当中与寻常日无异。但若果真甩却旧年那些惊天动地的悲喜,皆做心意麻木的冷眼旁观人去活,大约这生活便真真要逊色好几分,并且这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王臣编著的《月锦绣锁清秋》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作品继承了作者以往清丽雅静的风格,将带领读者沿着古典诗词温柔曼妙的轨迹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锦苑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烟火之味与繁盛之美。
诗词赏析之精品,古典情意写真之极致,唯美解读传统节日深蕴的最高品质。王臣编著的《月锦绣锁清秋》是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并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中传统节日背后的深蕴文化进行唯美解读的品质读物。精美绝伦的装帧,清新脱俗的版式,让读者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