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谢春涛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春涛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故事讲思想,以事实讲道理,将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13个重大党史问题,通过客观的分析,准确地进行解读: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垮台,为什么能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什么能把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多的发展中国家支持,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八千万党员的大党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丰功伟绩和成功经验。

  本书既不是一般的理论读物,也不是传统的党史著作,而是试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突破一般党史读物的写作方法,不仅有说服力,很有针对性,还非常具有可读性,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广大党员群众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通俗党史读物。

内容推荐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依然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随着“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执政成就?为什么成立已经90年、执政超过60年,依然充满生机活力?为什么能不断逢凶化吉、战胜困难?到底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无优势?

谢春涛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围绕国内外读者关注的13个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准确的解读,既不是一般的理论读物,也不是传统的党史著作,而是试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故事讲思想,以事实讲道理,不仅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还非常具有可读性,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广大党员群众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党史通俗读物。

目录

引言: 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个“谜”

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

 一个国家的“两个世界”

 建立多党派联合政府

 农民“躺着翻过身来”

 信任的流失

 国共两党的鲜明对比

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

 “不要四面出击”

 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经济

 “新旧社会两重天”

三、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

 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

 犯错误期间也有重要成就

 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

 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命运

 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五、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粮食是中国人的命根子

 联合国最后一批援华粮食

 袁隆平的杰出贡献

 粮食安全仍需警钟长鸣

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扭住经济建设不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打开国门拥抱世界

 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

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计划经济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关键先生”邓小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中国气派

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昙花一现的中国多党制

 并非?党制的国共合作

 众望所归的民主联合政府

 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丰富与发展

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金丝雀依旧欢叫

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台湾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从“和平解放”到“一国两制”

 争取和平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共同反抗殖民主义的历史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和平解决边界争端问题

 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对外援助

 倡导构建和谐世界

十二、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执政党坚强有力

 独特体制优势尽显

 “钢铁长城”守护中国

 民族精神凝聚力量

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8000 万党员的大党?

 在有人群的地方建立和发展组织

 要求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

 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强调严格纪律和按制度办事

 不断优化党的执政方式

结语: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吗?

试读章节

“不要四面出击”

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实现了。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胜利,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恢复国民经济从哪里人手?采取什么步骤?实行什么方针?大约要用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先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和部署,有一个明晰的思路,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

早在国共战争还在进行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能否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一个多月后,针对各方有关如何恢复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他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将“四面八方”政策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四面八方”政策中的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四个方面,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对矛盾,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前途。公私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丧失经济基础,劳资矛盾处理不好有可能使阶级矛盾愈发尖锐,城乡关系处理不好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内外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经济贸易发展迟缓。而在统筹考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提出的“四面八方”政策,符合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构成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他关系,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力。

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四面八方”面面俱到,是一件面临重重阻力的事情,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一个重大考验。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建国后社会经济面临的改组,使得各阶层民众在生产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原料来源和产品销路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在生产和经营上步履维艰,加之对新生政权的疑虑,他们的心情和处境是“挂红旗五心(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这时,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一些手工业者对中国共产党也有意见,他们说:“解放了,生活为什么这样苦?”大部分农民,由于没有实行土改,又要征收公粮,也有意见。而由于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内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情绪,如在对待公私关系问题上,有人提出:国营经济要无限制地发展,“越发展,就越要排挤私营”。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不是公私合作,而是公私“打仗”,不是各得其所,而是一得其所。这些有悖“四面八方”政策的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改善工作。有鉴于此,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他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进攻面太宽,走得太远,搞得太紧张,十分不利。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地方,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坚持“四面八方”。他还提出了合理调整工商业、解决失业问题、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等具体举措。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明确了打击的对象和团结、依靠的力量,为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比如,国营经济和私人经济在原料供应、劳资关系、市场、价格、内外交流等方面实现了一视同仁,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全面展开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渡过了经济萧条的难关,而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51年同1950年相比,全国私营工业户增加11%。生产总值增加39%。这一年,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舒畅,他们从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包销、收购中获得的利润,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任何一年。他们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初步消除了对社会主义的畏惧心理。再如,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包括官僚资本企业职工在内的600余万公职人员,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包下来”政策。这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但中国共产党提出宁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对旧人员也不能不管。这项富有远见的措施,虽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但在政治上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使天下大定,人心凝聚。

“要四面八方,不要四面出击”政策的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即使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也牢牢地抓住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经济建设经费在全部国家财政预算中,1950年占25.5%,1951年占29.5%,1952年占45.5%。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每年都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中国共产党在打这样一场大仗,又在国内开始建设工作,而财政赤字比原来并没有增加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济建设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占如此高的比重,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从未有过的事。

P32-35

序言

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个“谜”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国内外许多人探讨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述问题,在我近几年同外国执政党的交流中经常被问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也更深入的理解。我感到,有必要把相关的问题及我们的初步思考写作成书,帮助国内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我的这_想法,在庆贺《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获奖的聚会上,得到了该书的策划者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女士,以及新世界出版社英文编辑部主任李淑娟女士和我的几位同事的热情支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新的出版选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拿出了初步的编写提纲。经多次讨论,我们商定回答以下问题:

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

在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志士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乃至生命的代价,但结果都失败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带走了国家多年积累的金银和外汇储备,留下的是被战乱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当年,不少人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甚至有人等着看笑话。为什么仅用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将国民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平?

三、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也发生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失误。为什么犯了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继续执政?

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执政的一些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一些西方政要曾以为中国共产党也会步他们的后尘,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惊奇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依旧稳如泰山。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共产党究竟与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有什么不同?

五、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西方曾有知名学者提出过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没过多少年,事实证明这位学者是多虑了。中国人不光养活了自己,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仅仅30多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用什么办法创造出这一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在很长时间内似乎成了定论。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和实行这样的制度?其他政党为什么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

曾有人预言,香港这只金丝雀会在回归中国后死掉,但十几年来它依然欢叫。澳门回归后,不光博彩业照旧兴旺,还开始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方针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和台湾曾敌对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交往越来越多,隔阂越来越少,大陆和台湾越来越不可分离。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能日益赢得台湾民众的理解和认同?

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原因,中国在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中时常会感受到一些不愉快,但是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却一直比较密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十二、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2008年,中国有两件事震惊中外:一件是高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另一件是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得如此成功?中国在体制上有哪些优势?

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8000万党员的大党?

中国共产党有近8000万党员,比许多国家的人口还要多。中国共产党用什么办法管理这一大党,使其能够保持凝聚力和执行力,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

结语: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吗?

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了很多成功,但眼前和今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挑战,并且有无办法成功应对?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讲述历史来解答上述问题,用林良旗先生的话说,是要“以故事讲思想”、“让别人来评述中国共产党”。这样做,不仅有说服力,也有可读性。因此,本书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读物,也不是传统的党史著作,而是试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执政的历程,总结其成就及经验,增进读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此书写作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虽然参与编写的基本都是专业党史工作者,但真要把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讲清楚,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作了艰苦的努力,但书中的不足和问题难免还会存在,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过程中,林良旗先生指导把关、修改定稿,张海鸥女士和李淑娟女士热情支持,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并充分利用她们的资源,多次征求和听取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的同事刘宝东(编写第一、二章)、李庆刚(编写第三、四、八章)、沈传亮(编写第五、六、七、十二、十三章和结语)、王启峰(编写第九、十章)和博士生袁静(编写第十一章)具体承担了本书的编写任务。在此,我向他们真诚地表示感谢。

谢春涛

2011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