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商业领袖小理查德·埃尔克斯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保持其竞争力,必须要领会竞争的战略:它必须明白技术领域是如何运转的。不能仅仅依据当前的利润和增长率来判断某一产品或产业的价值。有些产品具有战略意义:它们可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行业。一个国家要保持竞争力,就需要一种战略,以恢复其必不可少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的商业和政界领袖要明白,有些产业关系到该国的未来。
一个国家一旦丧失了对其经济命脉的把控,就会面临失去掌控其政治命运的危险。美国是不是真的衰落了?中国是不是真的崛起了?……看中国制造如何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输掉了其在电子、机床、汽车、造船、核电及其他关键行业中遥遥领先的地位,甚至几乎已经退出了消费电子行业,而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正在迅速崛起。大家普遍认为,美国工业只是输给了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但事实上却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决策者、商业领袖和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指南。硅谷的商业领袖、本书作者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将告诉我们:大国想要保持其竞争力,需要哪些条件?大国需要做什么才能免于失去一切?哪些产品具有战略意义:它们可以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行业?它们可能关署一个国家的未来?……
分歧
亚历山大·帕尼阿托夫(Alexander Poniatoff)于1944年创建了一个小公司,安佩克斯电气制造公司,为海军雷达系统生产高性能的发电机和发动机。由于战后需要生产非军事化的产品,帕尼阿托夫被磁带录放机吸引住了。这台磁带录放机是由信号兵团中的一名士兵从德国一家无线电台找到的。然后,帕尼阿托夫开发出了第一台美国制造的音频磁带录放机,卖给了平·克劳斯贝(BingCrosby)20台,他后来又将这些机器卖给了美国广播公司。不久,它升级后的机型成为了广播行业的标准。
大洋彼岸,盛田当时是一位年轻的海军上尉,正在为完善日本战争中需要的热导武器和夜视瞄准器,在一个团队中工作,而原子弹却使他们的希望破灭。像帕尼阿托夫一样,盛田后来致力于一种似乎很有前景的、新的非军用技术。1946年,他和年轻的工程师井深,一起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Tokyo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后来盛田将其重新命名为索尼(Sony)。
他们创立时的企划书带有预言性。“我们在创立和推出大公司无法比拟的技术时,必须避免那些发生在大公司身上的问题,”井深写道,“日本的重建取决于具有活力的技术的发展。”美国制造商对这些想法感到困惑不解,他们多年来都没能看到日本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和他们在产品开发上高度协调一致的战略姿态。
正如帕尼阿托夫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了解到录音磁带录放机一样,井深和盛田在参观占领军队在日本的总部时,了解了同样的技术,该技术是由德国通用电力公司(AEG,Allgemeine Elektrizitts Gesellschaft)于1936年开发的。用这种技术开发出的机器与当时普遍使用的钢丝录音机相比具有很大优势,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该产品的市场前景深信不疑,把二人的小公司的资源投入到这个产品的开发上,并且生产出了产品,他们将其称为G-型音频录放机。为了确保成功,他们锁定了五个目标——性能、可靠性、尺寸、成本和可制造性,并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而不断地寻求聚合技术。
随着索尼公司的成长和其音频录放机的成功,它从美国获得了一种聚合技术,这个机会对索尼公司乃至整个日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和它的贝尔实验室(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一个子公司)提出要向符合资质的制造商出售许可证,允许他们使用其最新发明的晶体管技术。井深清楚地意识到这笔交易的重要性。“这将是一场重大革命,”他写道,“晶体管具备真空管的所有功能。它很小,但是却具有半永久I生寿命。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做。”井深和盛田为了使索尼跻身入选公司之列不懈努力,终于在1953年以25000美元的价格获得了许可协议。这笔钱仅比安佩克斯开发它的第一台广播级视频磁带录放机所投人的成本多了10000美元。
在日本其他公司和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帮助下,凭着从贝尔实验室获得的有限信息,当时被称做电信研究院的索尼公司制造出了它的第一个晶体管。井深立刻就看到了晶体管对于实现其公司五个目标的价值。索尼公司生产的第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就是晶体管收音机。这种收音机比当时所生产的其他任何一种收音机都更小、更轻、更有效;当时,其他收音机仍然全部采用真空管。
1955年宝路华手表公司(Bulova Watch Company)请盛田接受其订单,订购10万台索尼生产的第一批晶体管收音机。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要以宝路华的品牌出售。盛田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不愿意让任何人从索尼品牌夺走任何东西,并且认为索尼将来有一天会比宝路华的品牌更有影响力。宝路华的首席执行官被盛田的大胆激怒了,索尼失去了这笔订单,但是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以索尼的品牌向市场发布了。同时,盛田和井深决定向日本其他公司出售索尼的晶体管,这样不仅能提高公司的技术声誉,还能刺激固态晶体管的设计和制造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最初的客户包括松下、三洋、东芝、日本胜利者公司(Victor Company of Japan)和日本标准无线电有限公司(the Standard Radio Corporation of Japan),即后来的日本马兰士有限公司(Marantz Japan,Inc.)。到1957年,索尼的产品已经赢得世人的关注,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也不断扩大。那年,索尼立体声录放机和“便携式”TR-6型晶体管收音机登上了《大众科学》杂志的封面。
索尼也开始制造磁带。磁带关系到硬件的录音质量,索尼不想在这个专业技术领域听从命运的安排。到50年代晚期,索尼的高保真音响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晶体管、便携式收音机、磁带和音频录放机的发展,索尼在服务于音频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聚合力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索尼对它的磁性录音技术取得进展感到骄傲的同时,还渴望有一天它的视频录制品质能与它的音频录制品质一样卓越。之后,在1956年,安佩克斯公司似乎凭空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录像机。起初,索尼的工程师们对此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尽管安佩克斯的产品输出的图像质量超越了他们所见到的任何产品,但是它采用真空管,且体积额外庞大,简直是个怪物。安佩克斯的生产工艺要求4个磁头同时高速运转,把信息横向记录在一卷两英寸宽的磁带上,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本身就不稳定。如果4个磁头中有一个没有校准,那么设备就会停止正常运转;况且,两英寸宽的磁带还需要一个很大的录制平台。索尼的工程师倾向于仅用两个磁头、以螺旋方式在磁带上成对角线记录信息。这种螺旋模式使他们能够采用半英寸宽的磁带,不仅使设计更加紧凑,看起来还更加可靠,成本也更低。了解到索尼的想法后,安佩克斯有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要设计一种螺旋式扫描而非横向扫描的录放机。索尼此前曾经尝试着采用螺旋式扫描技术来代替横向扫描技术,生产自己的录像机,但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安佩克斯的系统尽管存在不足,但是还是有效的,并且相对来说,安佩克斯产品输出的图像要更逼真。
美国再一次给日本提供了一个非凡机遇,使它能够扩大其技术基础。当安佩克斯公司决定要制造视频录像机并向日本的广播行业出售时,它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日本伙伴。索尼以其专有的音频录制技术,凭着它对视频录制技术的一定了解以及它在固态晶体管领域的深厚背景,能够大大提升安佩克斯录像机的品质。很明显,对盛田和井深来说索尼的固态技术将会直接应用到新研制的录像机上,进一步推动了他们提出的五个目标的实现,即改进性能、提高可靠性和可制造性,减少尺寸和成本。盛田还深知录像机将需要电子显示器——各种配置的电视机,在盛田看来,这个市场尤其重要。所以当安佩克斯与索尼接触时,两家公司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绝佳的合作伙伴。只经粗略估算的这笔交易本来对双方都极其有利。然而,这个合作关系却迅速终止了,并升级为一场法律争端,最终使安佩克斯损失惨重。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当厨房争论登上各大报纸头条时,媒体的大肆宣传使盛田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那时尚在安佩克斯手中的视频录制技术,还有其政治和经济内涵。因此,他把索尼公司的一大部分资源投入其中,致力于成为世界视听录制领域的一股支配力量。
两家起步类似的公司后来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个扶摇直上;另一个却一落千丈。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将推动信息时代发展的发明不是出自深受命运眷顾的这家公司,而是来自那家命中注定要失败的公司。
日本正琢磨如何为美国制造商在日本物色可供选择的外包对象,该公司要有极强的接受能力且拥有一定技术实力,愿意提供固定设备、制造技术和设计工程方面所必需的投资,它所提供成品的价格,还要保证让这家美国公司在短期内获得大笔利润。最终,索尼公司批量生产音频录放机和收音机的经验以及对机器人科学和固态技术的了解,将会在新兴消费电子市场中利用录制技术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最初,索尼和日本其他公司所真正渴望的,是确保战略性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够永久留在日本。磁性录音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如显示器,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利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首要目标就是重返世界舞台,然后通过为日本公司赢得支配性市场份额来巩固这一地位。安佩克斯公司同那个时代美国的其他许多公司一样,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
几乎是从一开始,安佩克斯公司就形成了一种面向新技术理念的管理风格。但是安佩克斯公司从未创立一种工程和制造结构,使它能够利用那些技术理念内在的市场潜力。20世纪50年代,当安佩克斯处于成长阶段时,从未采取必要的审计措施来评估其财务状况或所需的资源,以使自己从一个拥有有限制造技术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应对音频和视频录制技术潜力带来的挑战的大公司。然而,到1959年,一大批上市公司企图靠安佩克斯工程人才源源不断地开发出的技术发财致富。安佩克斯管理层更是倾向于根据尚未实现的潜力夸大其辞对如何利用这种潜力却一无所知。接二连三对销售业绩的过高估计使预计销售和实际生产之间在很长的时间里存在不匹配。
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积压了大量过时的库存产品,相应地现金流也出现了负增长。由于缺乏审计,安佩克斯屡次不能按照其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满足客户订单需求。为了弥补这些问题,安佩克斯的销售和管理人员与客户就付款条件签订了附属协议。然后,客户就往后拖延付款时间。结果就是对财务收入和利润的肆意夸大和现金的大幅减少。安佩克斯由于缺乏适当的会计和审计制度而迷失了方向。然而,一直到1959年前安佩克斯处于高速发展的几年里,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得日益不稳定。
P43-47
2001年末,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种情况在1986年也曾出现过,并在1987年得到了遏制。但是,赤字在2001年又卷土重来,并且挥之不去。所谓“高技术产品”是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 Bureau)列出的一个类别,包括新兴或领先的技术,涉及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子学、信息及通讯、电子学、航天以及核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一直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美国在大部分重要领域,正面临着失去其竞争优势的危险。实际上,它已经被挤出了某些领域的竞争舞台。过去40年,亚洲国家业已成为美国在技术领,域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亚洲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造成美国竞争力的削弱,这并非是一时的现象,而是亚洲工业多年来专注于国家和公司竞争策略的结果。而美国一直不愿或者不能对此战略进行有力的防御。
对此美国是否该感到担忧呢?许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美国的天赋在于革新、创造和想象,它所失去的任何产品或者市场都会被另一个所取代。诚然,“革新”是个流行语,让人们联想到全新的、令人兴奋不已的产品、高薪职位和高品质的生活;但当这些创新产品皆由他人生产,那些人不仅控制着产品的价格还控制着产品的供给时,所有这一切都如昙花一现。人们对这种担忧典型的反应是,认为消费者会受到保护,,因为参与竞争的供应商为了赢得市场,总是试图在适宜的时机,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合适的产品。但是只有当此种做法对供货商有利,或者说当另外一种适宜的供应也存在时,这种假设才成立。然而,这两种情况往往都不存在。那种认为美国的创新精神在需要的时候就会体现出来的想法本身就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一个创意发展成为产品的过程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创新以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为基础,这种体系一旦消失,创新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国家若丧失了将技术发展转换为成熟产品的能力,那么它最终也会失去创新能力。低价国外产品绝不能弥补美国为这些损失所付出的代价。随着美国先进的技术及其工业基础一道被全球的竞争者抢占,短时间内能替代的新技术将会很少。并且,未来技术将以今天的技术为基础,什么都不是凭空就有的。
过去,美国曾经培育出首屈一指的高技术产品和市场体系,这些名列美国商务部统计局目录前茅的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技术对于地球上几乎每个产品和市场都很重要。那些技术和制造设备在其他国家的转让,也许不久就会削弱美国经济和政治的领先地位。
今天,全球竞争力远远超过了当前关于国债、货币估价和廉价劳动力的讨论范围,因为这些因素与其说是原因倒不如说是结果。从根本上说,全球竞争力是建立在一套原则基础上的策略。面临着通晓这些原则的竞争者,违反这些原则的竞争者很难获得竞争力。过去40年中,这一直是美国面临的困境。本书正是关于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而不是之后改变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发展进程的,而这牵涉到美国的未来。
我作为译者,也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不仅折服于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更钦佩其忧国忧民的思虑。现将本书的价值总结为如下三点:
第一,本书是针对企业决策者,特别是决定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的一本经典案例分析。提到案例分析,纵观以往的经管类书籍,大抵都从个人微观经验出发,总结出一系列供人借鉴的建议,目标无非是帮助企业管理者管好人和做好事;微观经验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对企业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把握,再多的微观经验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书的作者除了利用自身在相关行业的丰富管理经验外,更是高屋建瓴,把技术专利、企业发展、行业兴衰及国家竞争力强弱,乃至国家未来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们摆脱MBA课堂上的经典理论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某些技术和产品。同时,本文作者作为美国几家高科技公司的创立者和多家公司的高管,对美国电子行业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的分析也入木三分,相信会对业内的决策者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从某种角度来说,本书也是一部美国重要科技发明的简史。作者不仅通晓每一种发明中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等内容,还深谙其在科技历史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潜力,揭示出了行业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发展规律。
第三,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美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它的繁荣和稳定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美国一直把自己的财政赤字归结为对华贸易的不平衡,并且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一直颇有微词。本书在分析美国旧日的明星企业陨落的同时,否定了这一说法,为美国的企业指出了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本书在翻译过程得到了黄宗英、王凤荣、李赫、李大霞、蒋新光等几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是她们的宽容与理解,才使我坚持到底,也使本书能及时付梓。
程海荣
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这是一位活跃在行业最前沿的作者所提出的最发人深省的思考。
——杰瑞·帕克 英特尔集团副总裁
本书引人入胜,却又令人不安。作者号召所有商界和政界领袖,一定要采取战略以避免国家的衰落。
——约翰·哈姆雷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裁 暨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