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渭/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丁家桐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徐渭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中的思想活力和业绩,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精详,论述细致,文笔流畅,总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四个特点:一、注重学术与文艺思想及创作的综合性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实践中见其思想底蕴;从学术、思想的高度观照文学、艺术创作。揭示贯穿徐渭人生以及诸文艺形式的思想内核。二、在文献考稽的基础上分析徐渭的思想内涵。三、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透视徐渭的思想特色、文学艺术贡献,厘定其历史地位。四、从人生与艺文的互动中分析风格的成因。

目录

引言

一、“丧门星”降落人间

二、奋发的苦命少年

三、一手执笔,一手执剑

四、嬉笑怒骂《四声猿》

五、两次幕府生涯

六、入狱七年前后

七、开启文人绘画先河

八、依附门墙北国行

九、文坛的一缕清风

十、用微笑告别凄苦人生

试读章节

10岁以后,少年徐渭的孤儿生活日渐困窘。父亲早死后,嫡母又亡故,生母被卖,长兄与二兄远走巴蜀与贵州,分在自己名下的童仆逃亡,杳无踪影。还未能独立生活的孤儿便仰仗长兄继娶的大嫂奚氏过活。据徐渭自述,家里人“骨肉煎逼”,这位继娶的女人对于年幼的孤儿不能相容,更说不上有什么亲情的温暖。徐渭年岁渐长,不得不早熟地考虑自立的可能。十几岁的少年如何自立呢?徐渭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便是科举之路。天真无邪的少年徐渭很自负,别人走科举之路可能艰难,而徐家三少爷,一位可比谢灵运的天才,一位为县官认定的神童,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资格,应当如走在山阴道上采一朵野花,折一根柳条那么便利。民间这样传说:徐渭在县府应考,总是早早完卷,卷子上有空白处,便画一组报喜的队伍,敲锣打鼓,祝贺徐府少爷高中。

可是少年徐渭碰壁了,童试一而再,再而三地未能入选。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初级学衔为县学、府学的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在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待遇,都会受到官府的照应。秀才有定额,需要经过若干次考试才能被选中,取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省一级的选拔。读书人倘若连秀才都算不上,即便白须垂胸,也只能叫做童生。如果寻求职业,可以种田、经商,成为工匠,做官则通常无可能。秀才的选拔是国家未来选拔官员的基础,极为郑重,朝廷派驻各省的学官要巡视指导,加以调控。两次童试落榜,使得名满山阴的徐府神童颜面丢尽。徐渭绝望中无可奈何,思前虑后,他给主考提学副使张大人写了一封引经据典的长信,约2000字,展示才华,要求补考。

这封信是篇奇文,也是一篇美文。其中,叙述苦况,如泣如诉:提出要求,人情人理。加上语言恳切,用典妥帖,今人读来,也不得不拍案叫绝。信中他并不自卑,自述下笔万言,片刻可成,而才情之茂盛,可以比得上许多前代文豪。他说他的落选,仅仅是行文不合当时的某种规矩而已。他说,他命运不济,走进了末路穷途,有才不为时人所识,悲愤之极,几乎要抱屈投水,点火自焚。他说他的处境是“俯仰牵制,桎梏加躬,愤懑抑郁,若蹈汤火”,他说他知道张大人是当今的欧阳修与胡瑗,是提携后学的天下宗师,德高天地,文比前贤,他希望张大人“大雅含弘,君子矜悯”,希望张大人生怜才之心,让他补考。张大人为他的美文所感动,也被徐渭恰当的吹捧动了心,于是网开一面,和府县商量后,让徐渭补上了一名山阴县学生员的名额。徐渭终于在他20岁那一年成了秀才。

仔细品味徐渭20岁时写给张大人的这封信,可知其早年轮廓。他少年不幸,但是早慧,读书甚多,长于文辞;他热衷科举,但又个性张扬,并不熟悉科举进身之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感情容易激动的人,难于自制,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

奋进中的青年徐渭,给当权者写了一封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山阴的秀才,这佳话在乡里传开了。书信里一些精彩的句子,也在年轻人中传诵。这样的故事在旅居外地的绍兴同乡中也传开了,一直传到在粤东阳江县县衙担任主簿的一位老人的耳朵里,老人名潘克敬。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位在外乡作宦多年的老人怦然心动。

潘克敬思乡心切。他有个14岁的女儿,容貌端丽,待字闺中。现在老人听说家乡有这样的才子,出身于官宦之家,门当户对,但孤贫无依,便有意将徐渭招赘为婿,以便将来叶落归根,有个照应。这边徐府主事的是长兄长嫂。长兄长嫂觉得幼弟倘远走粤东,离开家门,省得未来弟兄争夺家产,便乐得顺水推舟。于是,两方家长做主,这门亲事便确定了下来。

在中国古代,年轻男子被女方招赘,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往日男尊女卑,通常女人只能从属于男人。但就当时20岁的徐渭而言,为人招赘却是一种幸运。“骨肉煎逼”的家门无留恋可言。迎娶名门之女,家中又拿不出丰厚的聘礼。招赘到阳江名义上也许难听一点,但可以远走高飞,不用多少银子却能获得漂亮的女人,正如唐人传奇中所述的,穷书生遇上了仙女。婚姻大典是在阳江官舍举行的。新郎21岁,新娘15岁,徐渭记得,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掩映双鬟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新娘用有刺绣画面的扇子遮住青春的面庞,无限娇羞;自己则着了新制的窄袖长袍,半醉半醒,激动无比。当时的箫声鼓点,若干年后仍在徐渭耳畔萦回,“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徐门的才子进入阳江官府的舍屋,丈人的宽厚使他满意,婚礼的排场使他满意,妻子兄弟的谦和有礼使他满意,当然,最使他满意的,是他美丽而温柔的妻子。

古代女子往往有姓无名,出嫁后以姓称,如潘家女儿成婚后便称潘氏。潘氏的特点,在徐渭的印象中是“慧而朴廉”,既聪明、朴实又正派。潘女的脾气和徐渭一样,爽快、正直,不为谋取私利钻营,父亲给她的私房钱,她竟交给兄长,以维持大家庭的用度,这一点,深为徐渭敬佩。一对小夫妻恩恩爱爱地过了五年舒心的日子,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徐枚。这五年,是徐渭一生中难得阳光明媚的短暂的时光,接着,又是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不幸的打击接踵而至。

先是,19岁的妻子生子后因肺疾去世,徐渭的哀痛是可以想见的。他为亡妻起了个名字:潘似。他说她的性格类似自己;又为她取字:介君,意思是说,夫妇性格相似之处在于正直而率真。取名取字这件事反映了徐渭对亡妻怀想之深。随后,打击继踵而来。他赴省考试,又名落孙山。另外,妻亡之时,岳家已迁回绍兴,按理,徐渭应迁回故宅,但此时徐府两位兄长均先后亡故,老屋以及赀财为一姓毛的人所夺,老岳丈助婿讼官,但无力回天。这一年的冬天,青年徐渭经常抱着幼子在绍兴街头踯躅,月光中的石板路上,留着寒风中苦命人的瘦长身影。

P18-23

序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l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备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