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一书是许多内容的混合体。它是一种探索:在许多国人还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情况下,印度是如何创造能够与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相比拟的理工教育系统的?本书还试图去理解:印度理工人在校园里度过的四到五年中,是什么经历使他(或她)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几乎每一个印度理工人都把在印度理工学院度过的日子看作生命中最快乐也是最有收获的时光,而“收获”并不一定来自课堂上的教育。校园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性格,并改变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轨迹。在本书调研过程中,许多在印度和在美国的印度理工人都坦率地承认:“若不是我曾有过在印度理工求学的经历,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印度理工学院是世界上管理最严格和最有影响力的理工学院,它被视为“精英工厂”,其众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个行业的最高管理层。本书作者探访了大量著名的印度理工校友,为我们展示了印度理工毕业生各个精彩的侧面。
本书作者试图解释:这所在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的学校,如何快速成为一个光芒耀眼的传奇品牌?是什么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的情感和性格,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导者?本书还探讨了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发展作出的贡献和人才流失的问题。
本书内容由作者对母校的回忆、校友的生动故事和客观深刻的分析串成,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最有效益的大学”,本书对我国大学如何用较小的成本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如何写这本书的第一章已经困扰了我很久。这样说真是很讽刺,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每天赶着在截稿前绞尽脑汁地写作。而在一家新闻周刊的工作迫使我每星期都要喋喋不休地叙述天底下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加上自己的看法。
但是,对于一个塑造你并赋予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地方,你又如何能够清楚地知道从何说起呢?
毋庸置疑,印度理工学院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最大和最成功的高等教育的试验。没有一个理工学院的门槛比它更高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是如假包换的“百里挑一”。
一位在硅谷(Silicon Valley)颇有成就的印度理工人曾说过一段趣闻。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la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开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注意到在他的新生班里有一位印度学生。教授就问他:“你怎么会在这里?在你的国家不是有印度理工学院吗?怎么不去那里呢?”那个男孩说他没能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所以才来到麻省理工。当然,这个故事只能当轶闻趣事听一下,只是众多理工毕业生聚会上的谈资之一。但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因为上麻省理工确实要比上印度理工容易一些。
毫无疑问,从印度理工学子离开校园步人社会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把自己看作特殊的一群人: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天之骄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争当世界一流。而且,与欧美之外的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在还只有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群落,并且拥有不容置疑的永久群落资格。许多互不相识的印度理工人如果在异国他乡偶然相遇,则可以在各个层面上拉近彼此的距离。要加入这个群落不能伪造身份,也不能经人举荐,除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异国他乡相遇的印度理工人在与对方拉近距离的程度上是有区别的。最初级的层面是印度理工学院品牌的层面。比如,其中一位来自孟买(Bombay)校区,而另一位则来自马德拉斯(Madras)校区,但他们同属印度理工学院人。第二个层面是如果他们来自于同一个校区则对彼此会有更深层面的了解。紧接着,如果他们不但属于同一校区,甚至来自同一宿舍楼的话,那么就真的无话不谈了。在每个层面上,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共同的回忆甚至行为规范都会成为开启话匣的钥匙。在某种程度上,共有的印度理工学院经历有点像宗教信仰的召唤。
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数以千计的懵懂青年在召唤下踏进了克勒格布尔(Kharagpur)、孟买、马德拉斯、坎普尔(Kanpur)、德里(Delhi)、古瓦哈蒂(Guwahati)和罗克(Roorkee)校区的校门。而如今,在这个星球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商业巨子;而另一些也成为科学家和教师当中的佼佼者;还有一大批精英人物则作为硅谷传奇的一部分得以流传。
在迈克·路易斯(Michael Lewis)所著的描写杰出企业家杰姆·克拉克(Jim Clark)传记的《新新事物》(The New New Thing)一书中,当克拉克筹备创建健康服务网站Healt}leon/webMD时,制胜之道对于他来说是相当简单的:在他看来,企业的成功与否是与招募到的印度理工学院学生的数量直接相关的,因为“他们是硅谷中最为天赋异禀的工程师……而且他们使命必达”!
麦肯锡(Mckinse?r)公司——全球最负盛名的咨询管理公司,直到最近都是由一位印度理工人领导的,而另两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和美国航空公司(US Airways)——也曾由印度理工人执掌大权。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风险投资家是印度理工人,他同时也是世界顶级信息技术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创立人兼首席执行官。花旗集团(Citigrotlp)的副主席也是一位印度理工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公司(Vodafone)的首席执行官同样来自印度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发明囊括了从晶体管到激光,从立体声录音到移动通信,从有声电影到卫星通信,为过去75年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调。在1999年到2001年间贝尔实验室由印度理工人执掌。
在总部设在美国的财富500强企业中,几乎在所有公司的管理层中都能找到印度理工校友的身影。华尔街(wall Street)投资银行的顶级团队中也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提升了印裔管理层的声望与地位。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宇航局(NASA),以及任何人类探索知识边界的地方,你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知识的学科领域包括机器人科学、固态物理学、冶金、数学研究等。在印度,印度理工人占据着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公司的领导者地位。因此,印度理工的毕业生在商界、学术界及科研界的实力已经可以与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牛津(Oxford)与剑桥(Cambridge)大学的毕业生媲美了。
著名网络杂志salon.com这样评价印度理工学院:“……她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理工学院。”
在这里,我为您准备了一份最为成功的印度理工人的名单。名单本身并未包括所有成功人士。在此,我向那些未在名单中出现的印度理工人致歉。以下名单按照字母顺序排列。P1-3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一书是许多内容的混合体。它是一种探索:在许多国人还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情况下,印度是如何创造能够与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相比拟的理工教育系统的?本书还试图去理解:印度理工人在校园里度过的四到五年中,是什么经历使他(或她)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几乎每一个印度理工人都把在印度理工学院度过的日子看作生命中最快乐也是最有收获的时光,而“收获”并不一定来自课堂上的教育。校园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性格,并改变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轨迹。在本书调研过程中,许多在印度和在美国的印度理工人都坦率地承认:“若不是我曾有过在印度理工求学的经历,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本书讲述的这些印度理工人也许不是最出名、最成功或最富有的。许多从印度理工学院出来的大人物近年来已经被印度和国际媒体详细报道过了,而我发现对这些已经熟知的内容我没有多少可补充的。我喜欢那些有新的和激动人心的东西可说的人们。而他们的发展历程也能够展示印度理工学院多年来取得的种种成果。
技术领域并不是印度理工人唯一成功的领域。实际上,在本书中,我要说的是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仅赋予你世界级的理工背景,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你一种美妙而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这种教育让印度理工人为今后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做好了准备。就像我的一位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现为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的朋友富于表现力的说法,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仅是印度的理工学院,它还是印度的教育学院。
最后,我尝试探讨这所优秀的学院为印度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人才流失的问题: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许多在政府资助下求学的印度理工学子在完成学业的那一刻就飞越重洋,开始为他国作贡献。
我还尝试展望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印度理工学院面对的未来。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名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时候,在21世纪它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理工学院今天正站在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除非对今后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快速而敢闯的选择,否则它可能会就此衰落。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我发现,这本书在不经意间也多少包含了我对印度理工学院的个人记忆,以及一些我在调研和写作本书过程中的经历。这是自然的流露。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行为,一种把我的生活和我的记忆放在写作背景中的过程,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回家”。
印度理工学院是一所改变世界的神奇学府,并且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潜力无限。
——Bill Gates
本书介绍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创建、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供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所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理工学院。
——《印度时报》编辑Chidanand Rajghatta
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是“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美国《商业周刊》
本书描绘了印度理工人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他们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给读者印度理工人生动的一面:他们怀揣梦想,斗志昂扬。
——印度畅销书作家Rama Rao Garim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