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师范院校毕业,曾是电视台主持人、夜总会主持及歌手、养路工、工会干部、电台主持人、图书编辑、报纸编辑……1997年开始发表随笔及小说,作品见于《散文》、《人民文学》、《天涯》等处。《为了报仇看电影》收录的就是他的电影随笔,共计114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了报仇看电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松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松落,师范院校毕业,曾是电视台主持人、夜总会主持及歌手、养路工、工会干部、电台主持人、图书编辑、报纸编辑……1997年开始发表随笔及小说,作品见于《散文》、《人民文学》、《天涯》等处。《为了报仇看电影》收录的就是他的电影随笔,共计114篇。 内容推荐 《为了报仇看电影》由韩松落的电影随笔结集而成。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为了报仇看电影》共分为四辑:《人生的质感》,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借助电影窥探时事;《滋养灵魂的风景》,探查与电影直接有关的人与事;《私房话》,表达个人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目录 人生的质感 为了报仇看电影 像刘德华一样正常 北野武的花 璩美凤版《密阳》 张爱玲的匮乏使我恻然 欲望的密码 再见,隔膜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矫正叛逆者的两种武器 漫长的旅程 蜡像馆往事 色彩狂人 缺胜于丰 钓鱼钓到白鲸 爱被启迪未必是福 她说不的时候 过期的阿修罗 与谁同笑 阉人的起义 和你在一起 被动的美德 蚂蚁们的仪式 都爱老男人 职业美感 人生的质感 刹时光芒 时间机器使用指南 完整的人 逼良为优 爱自己身边的人更重要 要怪就怪这是圆舞 一件坏事等于十件坏事 对他说,听他说 俗世的网 愈救赎愈作恶 愈扭曲愈快乐 《穆赫兰道》后遗症 希亚马兰是否应当坚持? 全都拍下来! 蛇蝎美女 我变成这样,都是你害的 情感方程式 人海孤鸿 人似海底针 脱节不是一种罪过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 倾国倾城的只是机遇 琼瑶未必当真 熊不是泰迪熊 熊不是泰迪熊 你竟惋惜一篮樱桃 那双俯瞰的眼睛 一级一级走进有光的所在 等待链霉素 完美世界 让我记住你的姓名 一种生物性的隐喻 俗套的重要性 下一个孩子只好裸奔 遭遇量身定做 不替周慧敏叫屈 成为神话 城市传说 到哪里找那么老的家? 僵尸出现在一九六八年 假扮女护士 不伦之恋 不可饶恕 看够了没有? 例外状态 疯人院里的悖论 裸露在狼群 茫茫群山 看不见的人,不存在的人 公主胖了 简·爱一定会美 花将焉附? 王彩玲们的使命 庞然大物 太阳底下皆山寨 安倍晴明的庭院 滋养灵魂的风景 小倩 她的重要性 不是妖姬,是地母 野草闲花 玉女号哗变 寻找蔡琴 欲比死更冷 身份的焦虑 去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游轮 滋养灵魂的风景 重逢刘蓝溪 霸王花 最后的浪漫 须兰会怎样去做? 蝴蝶的纪念日 遥看《窗外》 六张《画皮》 琼瑶的第五个主人公 草原上的小屋 那一年,它有声音了 又来了!复仇者 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故事 过气童星 像希区柯克 俗世的黄昏 白这个颜色 谁不是门外汉 私房话 当时已惘然 一棵开满白花的树 情迷葡萄园 我十三岁的第二十天 试读章节 一直很佩服一种人,在不正常的环境里,保持正常生活的人。 英国电影《艾琳娜的手掌》中的女主人公,即是这样一种人。五十岁的老太太,为了给生病的孙子凑到去澳洲接受免费治疗所需的路费,万不得已到风月场所下海。即便如此,她仍打扮得体体面面前去上班,仍竭尽全力使得周围的环境柔和起来。她在那没有窗户、阴暗狭窄的“工作间”里,挂上从家里带来的一张小小的风景画,在桌子上放上家人的合影。这样不正常的环境里,她仍在细处着眼,仍然贯彻着自己的生活方针,为自己布置起一个小小的气场,在那个气场里当家做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电影《狗镇》中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流落异乡小镇,为小镇居民做苦役,在屡遭虐待蹂躏的苦境下,她仍设法攒了钱,在小镇商店里买了陶瓷小人回来,一个一个地买,直到攒够一套。这积攒的过程,是保留希望与热爱的过程。小镇居民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来他们惩罚她时,就去打碎她的陶瓷小人。他们大概十分嫉恨她,竟将自己的世界保存得如此完整、丝毫不为所动,让他们的凶狠都成了徒劳。 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善始善终的人,身上常有这种素质。比如莫文蔚,在那样一个圈子里,保持爱情形态的完整;比如陈松伶,当年刚步入娱乐圈的时候,还是学生,她时常带书到片场去,在拍戏的间隙,拿出书来读,曾经很是被嘲笑,但她若不是被那些读过的书护着,以她十五岁与家人失和的经历,以她的身世飘零,她至少也应当是第二个蓝洁瑛,然而没有。她读书,书是她的护身符。 又比如刘德华,身为演员,却始终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作息,所以他虽是HBV携带者,却始终没有发病,并能成为乙肝防治宣传大使,为一亿HBV携带者作最好的形象代言。救了他的,是他的生活。 正常的生活形态,是保护,也是拯救。斯蒂芬·金的小说《玫瑰疯狂者》,最感人之处就在这里。书中的女主人公,丈夫有严重暴力倾向,她的家庭生活要务之一,就是接受殴打。逃出丈夫的控制后,她艰难地谋到了一份职业,在动荡之中,仍设法保持自己生活形态的健康完整。她租了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买了一幅廉价的风景画挂在墙上。在小说里,最后是那幅画救了她,但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是她的生活救了她? 所以,旧时的戏班子里,严格规定学员作息,不留残妆过夜,就是要确立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人可以是戏子,但不能活得像个戏子,昼夜颠倒,晨昏不分,嘴角挂着妖艳的笑,唇上留着昨夜的唇膏。 让一个人成为戏子的,不是这身份本身,而是他的生活方式。 看到朋友的一篇文章,他说,办公室有个美艳无比却冷若冰霜的女同事,着装无懈可击,做事近乎完美,完全可以媲美007电影里的女特工。然而有一天,他在复印室遇到她,却见她还穿着昨天穿过的衣服,神色有点疲倦,丝袜也钩破了一点。他甚至有点欣喜,因为看到了她的瑕疵,因此在完美之外,添了一点亲近。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点人性的缝隙,我们乐于在冷酷中发现被掩盖的温柔,在刚硬的人身上窥见脆弱的刹那,在绝对秩序中,寻觅人灵魂的波动,在固若金汤的世俗的城池里,寻找可供攻破和缝合的缺口。 在北野武的电影里看到他画的花的刹那,就有这样的惊喜。在《花火》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那些北野武的画作:一匹白马,头是一朵金灿灿的葵花;两只蝙蝠,头是水红色的兰花;甚至猫眼,也是白色的马蹄莲花;还有绽放在黑色夜空里的,灿烂的焰火。还有反复出现的樱花主题,碧蓝的河水边的樱花以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张画:在粉红色的樱花深处,一个穿着灰绿色衣服的人的背影,在他身边,一把短刀插在泥土里。还有,我最喜欢的那张画——它出现在末尾的字幕里: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站在开满红色和粉色花朵的墨绿色旷野里,花朵渐远渐疏,逐渐成为墨绿色背景上鲜艳的点,墨绿色像是暮色四合,而鲜花没有什么畏惧,“非常地骄傲”。 这冷酷、半边面瘫、喜欢展示暴力的男人,喜欢画画,而且喜欢画花。而他的近作《阿基里斯和乌龟》,索性讲述画家的生平故事,并再度展示他的七十幅画作。 这是我们乐于在他人身上见到的一种情形,是我们在世事艰难中最天真的一种渴求。由此,它也成为小说和电影最乐于采用的叙事模式:硬汉也有柔情,妓女也有真情,乖戾的老妇刀子嘴豆腐心,石缝中有小花,野百合也有春天,灰熊也有灵性,土匪在最后关头动了恻隐之心。在那些不可能的人身上,在那些最没有可能的时刻,忽然出现了豁口,并且割裂开来,显示出了灵魂最完整的图景。 一个人,最吸引我们的,最能引诱我们与之契合的,比身体的赤裸更接近赤裸的,就是人性的缝隙袒露的时刻吧。塞林格的《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中,那个女孩子引起主人公注意的动作之一,就是她在合唱中的心不在焉,她的鼻翼翕动,那说明她在悄悄地打呵欠。甚至在冗长的会议中间,两个借口吸烟溜出,在天台上遭遇的、曾是工作对手的男人之间,也会有刹那的惺惺相惜。 我们也乐于在一切庄严的场合,搜寻人性波动的刹那,就像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队列中那个过分紧张的、不住地观察周围同伴动作的演员;还有入场式的人海中,欢迎队列里,两个女孩子片刻的耳语。那人性的缝隙,并没有妨碍它的庄严,反而使它具有了一种恰当的亲切。P5-8 序言 自从出书的事定了,我就在不停地向人解释《为了报仇看电影》是本什么样的书,并且一再声明:“不是影评,是电影随笔。” 一定要避开“影评”的归类,是因为身为普通人,最知道普通人对影评的畏惧。影评,多少带点正襟危坐的意思,何况,电影公司收买影评人的价目表在论坛和微博上广泛流传后,这种畏惧里又带上了点不屑。顺便说下,我恨这张来历不明的价目表,因为一天之内接到几个电话向我求证,如果我坦言没被人收买过,似乎说明了我并没被收买的价值,如果我含糊地说声“也有人跟我提过”,那么,到底是位列几等呢?总之都是为难。 当然,最主要的是,我想象中的影评,应当是李洋、崔卫平老师那样的。即便以举重若轻为风格,也得写成迈克的水准,才有资格自称“影评”。 而我感兴趣的,只是看电影时候的愉悦以及电影里和我生活有关的部分,从房子的装修,到影中人的衣服,还有那些可以充当谈资的周边八卦,下笔的时候,自然也都着眼在这些方面。甘雨说我的书是“用感性的笔触,既评论电影,又不落俗套地只是关注电影本身,他更关注历史、文化风俗、人性等电影‘衍生物’,写出了电影这个能陪伴我们孤独和快乐的夜晚的艺术品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其实还是有点拔高。我的观看点,就是一个非影评人的观看点。当然,这样也好。电影,本就是一束淡呀淡呀淡的光,人生的乐趣,也都在于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至于“为了报仇”——是因为我喜欢的作家残雪有本书叫《为了报仇写小说》,而我的某篇文章,山寨了这个题目作为标题,现在又成了书名。“为了报仇”,噱头十足,而且念来十分响亮。 这本书里的大部分篇目,曾以专栏形式,在《新京报》和《燕赵都市报》刊载,在这里,要特别向编辑邓玲玲老师和宋燕、王坤老师致谢。是她们的宽容,让这个专栏持续,并最终促成了这本书。 半年前,回家路上,在首都机场候机,接到粲然电话,谈定了书稿的事。半年后,再次在首都机场落地时,陈笑黎发来短信,告诉我封面已定。在云端的一起一落之间,散碎的文章,变成了这本让我欢喜的书。 注:题目来自郑智化歌曲《淡呀淡的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