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的缱绻之处/青春心理励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孙鲁燕//童生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的重量》、《读书的女人》、《有书伴我》、《读书苦乐》、《快乐品书的诀窍》、《为乐趣而读书》、《谈读书》……鲁燕,李铁编著的这本《心灵的缱绻之处》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读之,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社会里,这些可贵的精神食粮,或许能指引着我们感悟“真”“善”“美”的真正内涵,守住内心的一份恬静。

内容推荐

鲁燕,李铁编著的这本《心灵的缱绻之处》是“青春心理励志丛书”之一种。《心灵的缱绻之处》分为品读异域智慧、聆听名家心声、读书情怀三个部分,撷取了中国、外国、现代、当代总共二十八篇有关读书的经典美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读书的重要性。

目录

1.阅读是一种宗教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的重量

 读书的女人

 书与人的随想

 读书使人优美

 阅读是一种宗教

 人与书

 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人失去了灵魂

 感谢书籍

 有书伴我

2.阅读经典

 读书杂谈

 谈读书

 读书苦乐

 青年人的阅读

 阅读经典

 朱熹论读书

 钱穆读书三得

 王蒙:今天我们怎样读书

 快乐品书的诀窍

3.书卷长流伴一生

 书籍是人永恒的朋友

 书卷长流伴一生

 为乐趣而读书

 谈读书

 伍尔芙的阅读时光

 美国大萧条时代的阅读记忆(节选)

试读章节

七十年代阅读带给我重量级冲动

二十一世纪初年,有媒体问了我一个问题: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书,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提问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如果我讲实话,很可能不够深刻;如果我讲假话,列举两本深奥的书,可那些深奥的书在当时并没有影响我——或者说没有机会影响我。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限制阅读的文化贫瘠的时代。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也还坚持写,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甚至会编造一点写下来。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上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从不自知的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是一流的经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的书,我选了《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有那么神异、飞扬的想象力,为我当时有限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空间。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那些大书陪伴他度过了沉闷的青春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它们,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上述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群体性的阅读兴奋在八十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和开放,中国大陆曾经呈现过一种集体性的阅读大潮。文学首当其冲,率先为压抑太久的国人搭建了一条宣泄情感、寄托热望的通道。

曾经出现过千百万人奔走相告,争读一篇小说的时光。也曾经有人在图书馆把喜爱的、又十分抢手的一部几万字的小说手抄下来,为的是可以反复阅读。让人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在民间流传的那些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甚至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那时你走在街上,看到排队的人最多的地方一定是新华书店。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中国人对阅读的热望实在是不过分的。这是一种集体狂欢式的阅读运动,山河依旧,百废待兴,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加活泼,阅读的领域也快速扩大。除了文学,人们还迫切需要用各种新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获得机会,改变命运。正所谓开卷有益。中国自古便有崇尚读书的传统,“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在八十年代亦有重演。我认识的一位记者当年是煤矿工人,他就是在挖煤的间隙,在阴潮、黑暗的坑道里,借着安全帽上的矿灯,苦读了上百本中外名著。也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夜夜超负荷阅读,有的造成终身眼疾。

我不曾对那时的新华书店做过销售调查,但我相信那时积压在货架上卖不动的书一定和今天不成比例。我常常怀念八十年代,并非因为那特殊的历史背景给了中国作家一种空前的却并不牢靠的特殊地位,我怀念的是整个社会对待阅读的那份诚恳和郑重以及带有几分纯真的激情。有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这里我想说,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群体兴奋的八十年代阅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不再是七十年代被限制的阅读贫困,却更多自觉进攻的色彩,它所包含的重量也和七十年代不同,它显得有设计,也有预期。它光明正大,来势猛烈,因此这重量甚至是有声音的,它瞠瞠作响,使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品质有了某种异乎寻常的嘹亮音色。P10-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