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是回忆起长时间的遗忘,
长期在现实生活中营役而不知其所归向……
轻拢慢捻揭开哲学面纱 跳出常道体悟生死大同
融佛家、道家、儒家、康德、海德格尔……众家理论于一体
照察自身,面向死亡的虚无,在哲学中寻找点点光明,自信地活下去。
本书采用散文形式谈论哲学问题,全书的主题围绕自我、生存和生命。作者以浅白的语言探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的方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的陌生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陶国璋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陌生是回忆起长时间的遗忘, 长期在现实生活中营役而不知其所归向…… 轻拢慢捻揭开哲学面纱 跳出常道体悟生死大同 融佛家、道家、儒家、康德、海德格尔……众家理论于一体 照察自身,面向死亡的虚无,在哲学中寻找点点光明,自信地活下去。 本书采用散文形式谈论哲学问题,全书的主题围绕自我、生存和生命。作者以浅白的语言探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的方向。 内容推荐 《哲学的陌生感》采用散文形式谈论哲学问题,全书的主题围绕自我、生存和生命。作者以浅白的语言探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的方向。 目录 存在的陌生感 何为陌生 存在的荒谬感 两只手 漂泊性 砍柴挑水是道 达摩东来意 无知之知其用神 四时行焉 自我的样相 我是谁 我私故我在 心理自我 意识自我 逻辑自我 观赏自我 人物品鉴 坎陷自我 道德自我 一般人的自我结构 雷雨之动满盈 自我的哀隐 我之出场 空虚感 孤独之情 缱绻之情 满盈无着是春情 自我封限 哲学的破裂感 两个隔绝的世界 虚无的边缘 焦虑的发问 垂死现象 死亡的恐惧感 死亡的掩蔽性 爱情与死亡 死亡的智慧 后记 试读章节 独自一人,只愿跟自己对话。从烦嚣的都市退下,漫步上山。绿树成荫,有看不透的深,早上的阳光似流动、似穿梭,如斯神秘。他环顾四周,寂静无声,但思绪仍在翻腾,想着工作的刻板,想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想着夜以继日的忙碌,究竟活着所为何事? 思绪跟当下极不协调,这里的宁静好像在诉说更深的内容,树梢偶然摇曳,又回复到不动的沉默中,沉默中却回响着一些信息,为何平常没有这种疑惑呢?有一种猜不透的氛围浸满此间,欲辩却忘言。 伫立山崖,山峦起伏,清泉流转,林木层叠密织。仰望、环顾,一切已造就,平躺于此。赫然,他触见一个事实——世界竟然存在;世界横亘于前,全副展示在此。忽然,他又触见一个事实——我竟然存在着;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跳动,心脏平稳地跳动,我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 究竟“我存在着”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当下如此惊讶? 每天活着活着,总是为生活奔波:早上为了准时到达公司挤公共汽车;中午跟同事一起去吃饭,休息一会,到了5时便下班;晚上在家里边吃饭边看电视,睡前调好闹钟;第二天早上再赶着上班……一方面营营役役,一方面在人工的时间网络中运转,必须9时上班,必须5时下班,12时必须上床睡觉……好像每一时刻都有一种刻度,生活似乎必须安排各种事项。这种生活表面很安稳、很充实,但是偶然休假数天,就有一种虚脱的感觉,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是好。 他,今天本想停一下,但却像失去了确实的一切,似乎平常所必须遵循的节奏都脱了轨。日落依依,他望见山峦横躺于前,林木欣然,河水流淌,禾稻迎风摆动起伏;一切只是如此如此,并没有其他目的。手抚着胸膛,心脏在跳动,手可以活动自如,身体每部分都在运转,他现下生存着,揭示着一个神秘的事实:我存在着,山峦存在着,林木、河水、禾稻都一起存在着;这本来是最平常的事实,但今天却如此陌生。 画家都喜欢画自画像。一位画家朋友告诉我,当他面向镜子,看着自己的面容,就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望着自己的唇、鼻子、眉毛……最后一定凝注于眼睛,对望着自己,既熟悉但又好像不认识自己,凝视究竟显示了什么?介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唯有用画笔勾画出他的轮廓。过了一段时间,另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涌现,它好像带有磁力,吸引自己不断画下去,他不明白自己为何喜欢画自画像。画了许多年后,渐渐明白那镜中的自我只不过是一种呈现的历程,是生命存在绽放,站出来显现其自己而已,背后并没有什么。当他放下他是什么的想法后,才发现任何一种当下的表象都神秘而难以捉摸,自我竟是深不可测的。 画中显示梵‘高斜视着自己的侧面,斜视着那伤口。看着自己在画自己的时候,他内心想着什么呢?是为了痛惜那割去的耳朵?还是那包裹着的伤口已经陌生? 自觉其自己表示了什么?初时还有一点空洞感,觉得原以为合理的东西现在转为不合理;逐渐地,连这种不合理感也茫然淡化,顿时失去所有的判断能力。镜中的自己,不是说明了什么,它只是一种呈现;如果我们分析下去,因为我有视觉,而镜子可以反射光线……所以我就能看见自己。这种陌生感比理智的分析多了一些周折,但多了一些什么周折却很难言诠。正是由于难以用概念言诠,文学式的意象(image)才会来得更传神。 在法国作家萨特的名著《呕吐》中,主角洛均庭(Roquentin)感觉世界愈来愈不稳定。他在海边拾起小石,想向海中抛去,突然他觉得那块小石很奇怪,但又说不出什么,于是丢下它走了。他坐电车时,注视着座位,突然又泛起那种怪异的感觉,好像很厌弃,胸口涌出要呕吐的感觉,难道座位只不过是“座位”两个字?最后他来到海边,静静地看着一株枯枝,它盘曲错节的树根伸向天空,莫可名状。 之前,他看见的东西都是分裂的,一块小石、一张座椅、一杯啤酒……都只不过是一些概念、一些称谓;他感受到概念、称谓掩蔽了事物存在本身。事实上,小石、座椅、啤酒都存在于此,是独一无二之显现,不可能为一些共相式的概念所取代。我们惯用概念、称谓来表达世界的存在,指谓事物是什么、有什么性质等,活在一个运用关系的世界结构之中,误以为一切就是如此的、可理解的,我们遗忘了世界的存在。他呕吐,是他感觉到自己的不真实,他原来不认识自己的存在。所以呕吐象征了从知识化的世界中撤离所引起的反动、厌弃,萨特称之为荒谬感。 但海边的枯枝没有我们惯用的称谓(当然我们亦可用“枯枝”的概念称之),它仅仅站出来显示其自己。站出来是以一种兀然独立的境况显示其自己,表示存在物停停当当地在,没有攀缘其他。枯枝扭曲盘错,并不告诉我们任何因果规律的知识,更无可运用,只显示其盘曲错节在其自己。盘曲错节是一种运动感,表现为矢向,向空间延伸;延伸充塞着他的视觉,不断引领他离开理智的分析,回归存在。 洛均庭注视着枯枝,良久良久;画家画着自画像,抹去重来;或者正在看电视,突然消息传来,相识的人死去,内心再次泛起莫可名状的感觉…… 沉默中,宛然透露出更深奥的信息,甚至好像告诉我们:世间存在着更真实的真相。P3-6 序言 书中的文章我划分为四组,每一组各冠以一个题目,都是一些非理论性的哲学反思。经修订再皈,调动了章节的次序,改为:(一)存在的陌生感,(二)自我的样相,(三)自我的哀隐,(四)虚无的边缘。全书主题环绕着自我和死亡问题,其中“自我的样相”与“虚无的边缘”两组的部分内容,曾于香港《信报》副刊“繁星哲语”栏刊登,特此感谢《信报》让出版权,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本书初版由香港洪叶书店刊行,修订皈则改由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印行,责任编辑罗国洪先生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并为校对付出了很大的心力,特此致谢。另外更感谢一些同学,他们细心阅读过初版后,指出书中存在着许多错谬及重复的地方,影响了书的结构。他们主动协助,做了不少校对、补订的工作。在修订版中,删除了重复的地方,但内容却增加了。人就是这样,思绪不断蔓延,又不断抹去重来,想法也不断改变。 (一)存在的陌生感 存在的陌生感是从熟悉中蓦然退下,与存在打个照面,赫然面对我竟然存在着、世界竟然存在着这一事实,我已存活于世界之中这一事实。 幼时的同伴,小学的同学,中学的同学,大学的同学,乃至不同处境中认识的朋友,许多年不再相见,曾经相熟的容貌,竟然不再重现,或者终此一生亦不再相见,他们现下正如何生活?偶然在街上碰见旧朋友,交谈了几句,大家原来都不同了,既想谈下去却又有点尴尬,那种距离感好像逼使大家快些告别。为何过去的友情不能重现? 每次聆听病者抱怨体力渐差,呼吸不顺畅,生不如死……内心有一种不忍之感。安慰的话语无法改变他们的悲观想法,由此而体会中国哲学所说的命是内在的限制感。我的遭遇何以如此?生命何以无奈?没有答案,口、知道这是存在的事实。 存在主义提出世界的荒谬感,由荒谬之觫动,烘显出存在的陌生感。 (二)自我的样相 人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生活的解决、知识的好奇、美感砚赏、人伦交往、生命的解决。 生活的解决是现实问题,它有严肃性,亦有哀怜相。追寻知识是心灵好奇的升华,引发寻求真理的兴致。美感观赏是移情投入,世界呈现为美,我们观赏一切,感受欢愉、激动,乃至感伤。人伦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性相,人总是与他人共在。这种共在的结构使人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社会关系。 哲学真正关心的是生命的解决。生命的解决是经历过现实生活磨炼、涉猎知识的丰富性之后,内心仍有所不安,因不安而再次求问,追寻生命的真相。 我们常常以为生活之解决、懂得交际酬酢或不断求问新知识,就表示生活已经充分而完备,其实遗忘了整全的存在;我们生活在安定中,遗忘了这世界中还有罪恶、死亡与不公正。如果我们真正整全地看待人生的问题,将逼现绝望与再生二者。绝望是现实人生的尽头,因为你必然会死,必然会失去你所拥有;再生是理想的冀求,在此只活一次的历程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现实的处境,彻底解决生命的绝望。 于是,我们从现实中暂时开脱,从外向的知识退敛,回归至存在的反思。我们只体验到存在是一种整全,根本无从入手。不过,在求问中,突然发现此求问者就是自己,直觉就肯认自我是通向存在的始点(point of departure)。 我们都知有我,皆知自我最重要,但人愈以自我为中心,烦恼愈深重难拔;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的苦难、罪恶、烦恼都跟自我有所勾连,于是突然想到:如何将自我释放出来?大学阶段,我喜欢阅读心理学,希望从这个专门研究自我问题的学科中,了解深层的自我,安立因被动性格而衍起的烦恼。不过,后来体会到心理学本质上仍是知识的进路,自我问题已经异化为对象,成为客体。我们自知自我不是客体,所以不能停滞于此,自觉寻求新的方法……本章陈示不同的自我层次,一方面是剖示自我的多面性,同时揭示遮诠自我的不可分性。任何剖析角度,不外是一种方便;把握自我的方法,必须放下第三身(佛教术语)的陈述而回归至亲在,亲在就是每一个自我存在的历史。 (三)自我的哀隐 当人描述自我时,就好像画家作自画像。荷兰画家伦勃朗不停地画自己,一幅跟着一幅,由年轻画至年老。人面对自己的容貌,会出现熟稔中的距离。这就是我吗?这轮廓的全部就是我吗?通过素描解构,在画布上不断呈示出的轮廓,好像诉说着一个谜:究竟我是在看着自己,还是画布上的图像盯着我?逐渐,世界在这种对望的虚实中,呈现为假象。《庄子·齐物论》说:“予谓汝梦,亦梦也。”意思是说,我认为你在幻梦中时,我难道不在幻梦中吗,人永远无法否认自己当下不是在做梦。 女性在镜前凝望自己,一方面有所眷恋,另一方面是预计在别人面前,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自己。镜中的我是一个对象,不断修饰,不断更换服装以烘托它;所以偶然看见有一丝白发、一条皱纹,立即会惊惶失措,原来它跟以前不同了。 明末的儒者刘蕺山领悟到,人必须打通“人己关”,冲破人我的隔阂,真切领悟自己。人己关就是去掉矜持,去掉成见,去掉矫情造作,转而感通一切有情生命,认识一切生命的同源性,在存在的层次上一体平铺,实现人我真正的统一。话只不过数句,刘蕺山却花了一生的实践来体现它。 西哲奥古斯汀和卢梭的《忏悔录》是真挚而毋自欺的典范,人只有面向自己的懦弱、不智,始能有勇气迎接真理。奥古斯汀述说年轻时的欺诈、不羁,卢梭直接表明心灵的丑陋,都是真诚恻怛,因羞恶而面对亲切的存在。牟先生的《五十自述》亦然,他透露生命历程的曲折,自己沉沦堕落之途;人必待下凡历劫,经历沉沦,然后才能体现神圣的迫切。 一位德国哲学教授到黑森林突提诺小镇(Todtnau)拜访隐居的海德格尔,谈论到他对存在的感想,海氏即热泪潸潸而下,哀哭不胜,显露其内心孤独之情。任何深挚的哲人都有其历程性,在真诚的感召下呈现其亲在。 本章部分篇章是日记,记述那段艰难的日子,身体如何经受疾病的折磨;现在看起来,笔触充满低沉情调,恐怕影响别人,但去除内中一些情绪渲染,不失是真实的自我经历,而且这的确是自己的脚印。 (四)虚无的边缘 在大学讲通识课程,死亡与不朽是一门新课,为了备课,阅读了一些死亡哲学、死亡心理学的书籍,认识多些垂死的境况。 一般人遗忘死亡,用种种方式掩蔽死亡的事实;但另一极端,一些人却全副精神专注于生死问题,不断讲求健康,只吃健康食品,甚至寻索防癌灵药、修炼气功,勉力运动以保持体形……生死事大,生死亦最难了断’;如果以为追求健康即可充分克服死亡的恐惧,是相当肤浅的看法。既然明白生命可贵,当明白其可贵性在于精神领域的开拓,而非将全副精力花在长生益寿方面。 道家言“忘其身而身存”,忘记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会安然自存。忘其身毋宁是放下自我的偏执性,不要以身体健康为最重要,不要以自己的生命为最重要。道家相信人得观复,归根复命,心灵提炼至无我境界。无我境界是我而无我相,印合天机自张,人与大道世界合德同流。 何谓无我境界?也不全懂何谓天机自张;但内心逐渐凝聚一点信念:自我是哲学的中心点,自我问题的全副透悟,是通往彻底安立死亡的途径。 几位曾经一起冼肾的朋友去世了,无声无息地。大家都知道人是会死的,病者更加认识到自己比一般的人容易死去;但当死亡发生时,从电话传来的信息,还是如此令人惊愕,原来人真的会死。如果从知识角度说,人是会死的,根本算不上知识,那么我们对什么惊愕呢?在生活里,众人将死亡这一事实掩蔽于无声无息中,偶尔一点欷歔,说人生苦短,还是及时行乐吧,便遗忘了逝去的人。遗忘是什么?难以名状。奥古斯汀打趣说:“我们记起遗忘的时候,遗忘不存在;只有我们正在遗忘的时候,遗忘在无之中存在。” 2007年修订再版重辑·沙田 后记 书是十年前分期写成的,写的时候,并没有特定的大纲,也没有明确的论题。随教学、生活遭逢、心境流迁,边读书边想,边想边写,所以内容难免有些重复,文体亦欠统一。自觉不是想写些感触式的散文,只因为随机而写,没有严谨的架构,所以形式上近似散文。如果说得上一种设计,也只不过是展示生命存在的多向性与散文性。 生命不是一首尾相贯的体系,毋宁说,它是流线型的,起伏回旋,要求涌现出来,显示其自己。人的本质在历程,而非逻辑静态的完整性、一致性。完整性、一致性反而是不合理的想象,是主观上欲求一切事情、愿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全部完整起来,然后认为无憾此生。历程则永无完结,永无终止,梁启超先生名言“世界无尽愿无穷,海天寥廓立多时”,主观的愿望无穷,世界的可能亦无尽,二者都不能完整起来。不能完整起来并无可憾,接受不完整性才能退让,释放长期的自我固牢,让薪火可以相传至未来。 哲学的追寻确是艰苦而难以言诠之事。不过,自七五年进入哲学系迄今的三十多年里,从没有后悔过选择了哲学,也从没有考虑过放弃念哲学,可能哲学给自己的安慰远远超越心力的付出。哲学的安慰就是释放观念的牢结,让思想重拾自由。 初步的哲学训练,都是抽离于现实的生活,投注于抽象而非存在的普遍之理,如什么是逻辑,什么是理性,人性论的性善、性恶争议,真理的定义,形上问题的可能性……这种思维是非存在的涉猎,只会让生命倒悬。抽象思维的训练渐渐收摄凝聚而形成个人的思路,再提炼而转为架构的思辨,对问题有较全面而贯通的理解。后来开始教学,教学是一种特别的经验,实在地体会教学相长,不断由学员的发问唤起原初念哲学的要求。原来真理问题、死亡问题仍如此遥远,觫醒自己不要走向学究之途,静默地由心力不断抽象分解事物,回归存在的感受。近十年身体不断恶化,有时甚至濒临生死边缘,哲学则默默在时间中照察自己。每回面向死亡的虚无,理性闪烁点点光明,予己安宁。 这期间,有涉猎哲学的新发展,但其实,大多时间只是重复阅读儒家、道家、佛家、康德、海德格尔……的典籍,重复再重复,知识并没有长足的增加,却逐渐领悟到一点淡然的宁谧,聆听寂静,旷野中真有哲学心灵的召唤:人确实可以理性地生活下去;从大想象国度回来的人,即使面临生死的绝望,面临现实世界无尽的限制,甚至常常陷入茫然不可解的荒谬中,人仍然可以自信地活下去。 自信当然不是对应于他人而说,毋宁是心灵真正安居之所。自信对我来说,有两个基点。 一是从儒家里仁之美中,领悟中国文化里的恕道;恕者是人伦自发的关怀。人如果真切契入文化传统,回溯至历史的本原,将会发现个体并不是孤绝的存在,他其实活于无数伟大先哲的润泽中,活于亲人朋友的关怀中,通于生死幽明,因此自信者在实践中知道:人总能致力为他人做一点事,安居里仁,天地变化草木蕃,川流敦化……生命存在是一,同时亦是多,在人类历史文化这条长串的大流中,最美最充实者,乃是人相邻为善、互信互爱而已。 另一个自信的基点,则是通过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游戏论,领悟到道家的生死智慧。伽达默尔继承了老师的哲学思想,曾提出一套哲学解释学,影响深远。他的问题本来是着重剖示人如何理解世界、理解文本的可能性,属于哲学方法论。他说我们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其中必须涉及诠释理解;他特别点出,理解这种活动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传知表信,更不是解读者重建主观的翻译,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理解毋宁是一次生命的调解。由此他用游戏来呈现这种调解的意义,读者可自行看他的著作。我说通过他的游戏论来明白生死,是一种得意忘形的借用,所以我已经忘了原文。 生命存在了,确实是一个最难对付的事实。已经存在了,不由你不接受。但是,你要认真的话,一定会思及死亡,知道将来会离开世界,立即被虚无所笼罩;你要不认真的话,逃隐于一般人的俗情中,不断地游离、混同,到头来还不是活在死亡阴影之威胁中!好像生命存在是莫大的负累。这里,游戏论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死亡让生命历程呈现为游戏(不是儿戏)。首先我们要稍微转换一个角度,不从自我的角度看人生,而从大道大化的角度看,《庄子·齐物论》说: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吗。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谪者,叱者,吸者,叫者,谏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庄子以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道来:大地舒气,叫做风。不发作则平静无声色动静,但一旦发作起来,则鼓动万窍。你不是听过长风呼啸吗?回响于山陵中高下盘回之处;大树中的窍洞,有的像鼻孔,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的方孔,有的像杯子,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各个形态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水激流声,有的则像羽箭脱弦声,更有像叱骂声的,像呼吸声的,像叫喊声的,像号哭声的,像深谷回声的,像哀切声的。长风刚刚呼呼吹过,跟着微风拂着,好像前后和唱。小风相和如喁喁细语,大风相荡则慷慨激昂。但一旦大风平息,所有的窍穴就突然寂静无声,你不是看见一些小草仍在摇曳摆动吗? 庄子言喻与哲学解释学的游戏论呼应。游戏的本质是投入,否则玩得不开心,但同时游戏者应有意无意中知道他只是玩游戏,有点距离感,因为人生总有终结时…… 人封限于自我的硬壳内,就是不愿意参加游戏,一切缺乏兴致;人只重视胜负,就像小孩子输掉一盘棋会哭起来,因为他不明白输也是游戏的本质;人以为拥有是最后的真实,便得意忘形,却忘记了人生是会结束的;高高在上的人只愿别人逢迎,但遗忘了没有对手的游戏者是最寂寞的;玩世不恭,游戏人间,是一个总是识破他的游戏对手的游戏者,令人扫兴;人感到生命无常,缘起缘散,到头来一场空,就是游戏的旁观者,只会留意游戏的终局;人最爱惜自己,以自我最重要,就是以为躲在角落里玩洋娃娃是最不受别人骚扰的自娱者;人失意的时候想到自杀,就是一个不认真对待正在游戏的人,他急于中途退出……游戏的本质,即使在最艰苦的逆境也自会告终。 存在的历史,生命的途程,人要承认一个事实,生命不是因我而有,生命只是由我遇上的,我迎接它像获得一个角色,尽情演出,乃画上自己的标记,展开存在的扩张。外在的世界,一切虽然缘起无着,一切虽然流转不居,只是生命一旦存在于其间,你我曾奋斗过,真诚地面向过存在本身,就演活了它,则自我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是无可取代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