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芝灵,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写散文诗,诗歌收入《安庆女诗人诗选》。追求澄明的性情写作。
本书为她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春天的声音》、《命定中的幽兰》、《母亲,您真的该歇歇啦》、《在秋天里,我会常常想起他》、《与文字的私语》、《只剩一抹清凉》、《一个人走在雨里》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只为去看月亮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芝灵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芝灵,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写散文诗,诗歌收入《安庆女诗人诗选》。追求澄明的性情写作。 本书为她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春天的声音》、《命定中的幽兰》、《母亲,您真的该歇歇啦》、《在秋天里,我会常常想起他》、《与文字的私语》、《只剩一抹清凉》、《一个人走在雨里》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余芝灵的经典作品,包括《》、《弯曲》、《春天来了》、《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只为去看月亮》、《你的眼睛——给我的母亲》、《少时伙伴》、《别是一番滋味》、《烟雨江南》、《生命的荣枯》、《只剩一抹清凉》等。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目录 序 第一辑 露珠 窗户 弯曲 寻春 哨声 春天的声音 只想睡去 春天来了 从江南回来 命定中的幽兰 散步小记 雪啊,雪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 家园何处是 时光的宿命 每一天都是新鲜碧绿的 在路上 冥想 只为去看月亮 雪,正在落下 山行 心雨 梦话 再上黄山 一只鸟儿,或一片叶子 于是,就想到 曾经的森林 月夜小字 秋,更深了 我挽不住那些消逝 凋零——给一位朋友 中秋夜随笔 手持一盏内心的油灯 等待 生活这本大书 再也走不到那条道上去 每一个人都只是自己 世间没有无缺憾的爱情 被卡夫卡击中 读书杂记 我读昆德拉 第二辑 清泉 岁月无痕 母亲,您真的该歇歇啦 母亲的落寞 你的眼睛——给我的母亲 写在父亲节 晒棉被 那时,月明 我的外婆 不,不行 在秋天里,我会常常想起他 少时伙伴 一年又逝去一半了——兼怀好友彭 下乡偶记 童年的秋天 别是一番滋味 棉布女子 衣说 生命如花 小物件 密码 第三辑 笛声 乡村 孤独 空旷 内蒙诗草 走在深秋 生命的荣枯 烟雨江南 河流 走着,走着 与文字的私语 深秋 凌乱的脚步 秋天,在水边 那些花儿 月夜私语 只剩一抹清凉 还乡,还乡 看见一扇门 一个人走在雨里 当我坐上火车 后记 试读章节 弯曲 常常去散步的乡间小路,突然就堆起了许多沙子、石头。路面也扩宽了。小路两旁的树木、花草也连根铲掉。 心里不禁就“嘎崩”一声,像断了一根弦似的,有些麻木了。 这一条路终将不再属于我。 绿树花草掩映的小道将不复再现。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在道路上肆意吼叫,吞云吐雾。大肆张扬着它们的热情与活力,卷起一路尘灰,大摇大摆地来来去去。 一些低低矮矮的民房也拆除了。剩下瓦砾与碎石。悠闲的鸡们、狗们也随着它们的主人迁徙了。绿树环绕的河水变得阴森墨绿,臭不可闻。再也见不着曼妙的捣衣女子,甚至连鱼儿荡起的涟漪也见不着了。 不过是几天工夫的事。 我每每于傍晚来散步。穿了布鞋,来踩这松软温厚的泥土,来呼吸这旷野清澈的空气。伫立河边,享受轻风的爱抚与河水的温柔。看鸟儿自由地滑翔于水面,望鱼儿优美地画出弧线。远山青黛。碧水悠悠。这些,伴我度过多少个美丽黄昏。 常常迎面撞着恋爱中的男女。躲于树荫下、草丛里,享受这无边的旷野,享受广阔无垠的爱情。如今,花红了,草绿了,再也闻不见花的气息,看不见草的芳踪。喁喁的情话,也叫风儿刮了去,无处藏身。 这一条路将通向富贵、殷实,笔直、广阔。满眼碧绿的树木、花草,将被匆匆长高的楼房替换。文明富庶的气息将取代贫瘠、瘦硬的气息。 我的布鞋,如果想念泥土了,想念真正的泥土了,那我怎么办? 真的是恐慌的。 吃草的牛儿哪儿去了?或许,这里再也用不着耕牛了吧? 每一天都在结束,每一天都在开始。美丽的开始,残缺的结束。残缺的开始,美丽的结束。 看那满树的青枝绿叶,才不过刚刚从隆冬的痛苦挣扎中苏醒过来,千枝攒万叶,萌发出勃勃生机来,却因了春天来了,被杀戮、被砍伐、被删减。所有的进步都是以牺牲与苦痛作代价。 那一排又一排民房里明亮的灯光哪里去了?蹦跳着的欢声笑语哪里去了? 许多的鸟雀将又一次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说不定许多的,才不过刚刚完成爱情最初的情节,还未来得及生儿育女,便要各自东西。 怪道这些天来,我家门前多了许多的雀子叫声。每日每日的,急急地啄破黎明。只因庭院里生长着几棵杂花野树,多少能给它们一些荫蔽,它们欢快地认作家园了吧?叽叽喳喳,吵吵闹闹,也不知是争一点可怜的地盘呢,还是在抢夺爱人。每日的清梦总被它们啼破。多少,也给我的心田里灌溉了些清泉。从小听着乌啼声声长大,在乌啼声声中轻松走过童年、少年。乌啼,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不可或缺。你们,便在我的门前安了家了吧?看着你们的蜗居,心里踏实。 时常会静坐在清晨或黄昏。听树上的乌啼,看花儿的起伏,深深呼吸泥土的呼吸,倾听绿草的脉搏与心跳。 忧伤弥漫。 也许,很快,我便也失去再回乡村的行走。父母已日渐衰老,村庄的炊烟已日渐稀落。每次回去,迎接我的只是几只鸡,间或一条狗,几个佝偻着身子瘪着嘴的老人。孩童上学去了,或是跟着打工的父母亲成了外地的临时居民。年轻的一辈,背负着五谷、炊烟,背负着苦难与贫穷,在外乡拓宽自己的天地。村庄的树木花草再也不复往日的浓稠,显出些颓败与凄清。小溪永远奔流,但似乎也流淌着密密的愁忧。再山清水秀的地方,总是要有人守着的啊! 父母在衰老,村庄在衰老。 哪一日,终会望不见炊烟。 我的父母终会被时光收回了去,成为一杯泥土。而我。乡村的路便会离我愈来愈远,渐趋模糊,渐趋于无。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会弯曲,无论粗笨,无论细致。通往乡村的路,曾是曲曲弯弯、沟沟坎坎的泥沙路,如今已是可通汽车的公路了,很快便会成为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吧? 我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扎着两只羊角刷子的疯丫头了。 我再也不会戴上一枝两枝兰花,扑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她唱古老的催眠曲了。 偶回乡村,灶膛里的柴火,我再也烧不着了。它们与我全失去了亲近,不听使唤;而且,我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亦与粗朴的柴火极不相宜。 锅巴粥、茶叶、干笋丝、土鸡蛋、土猪肉……将一一离我远去。市场上买得到的,却永不是栽植在我灵魂里的那些。 我亦早已弯曲成俗世里的一株植物。无论暖凉,无论冬夏,已不再在我心灵的湖水里掀起大的波澜。 伫立激荡与苍茫,一如凝视丽日蓝天。 伫立丽日蓝天,花开花落,淡如云烟。 2007-4-25 P3-5 序言 “多少次去旷野,就为去看月亮,只为去看月亮。” “我永记得:曾经,有一个月圆之夜,那时,月明。月下,有男孩女孩。” 这些如水如月光的句子是冰心散文里的?不是,是余芝灵散文里的。那么,是余芝灵受到冰心散文的影响?我因此特地查阅了这本散文集里的散文——说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泰戈尔、梁实秋等等,却没见提到冰心。那么,是因为女子都是水做的,所以,流淌出来的月光在气质上因此相似吧。 我很早就注意到,女散文家的散文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它基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对男性不抱好感甚至憎恨、反抗却又表现为男性化(请原谅我不列举它的代表人物了),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冰心和余芝灵的散文就都属于后一种。 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是指从创作方法和思想性质来看,这类散文从创作方法和形式看,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但因为纯净、飘逸,对具体的事情的忽略或者说虚化,和强烈的抒情性,它的美学性质和风格却又是非现实主义的——我只能说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仍然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等截然不同。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又例如余芝灵这本散文集里的散文,《只为去看月亮》、《散步小记》、《弯曲》、《当我坐上火车》等等,就都是。它们都是写大地上的人和事物,都按照现实中事物的本来形象来写,不变形(如果有些变化,也只是用明喻,不用现代主义的隐喻),甚至有些篇章里的生活气息还浓郁得很,但就是不愿意具体、详细地叙事,从而被突出的不是人和事,而是事物的意象,某些意象集中到一篇里,当然也暗示出了人物(“我”或者其他被提到的人),但人物与用事件写出的不同,也只是意象——一意象是什么?是代表性的符号。因此,余芝灵在她的散文里说的虽然是她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因为是通过意象,并且使自己(“我”)也成为意象,所以一己的喜怒哀乐也就变成了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通俗地说,就是小我已经变成了大我。这,对于散文当然是重要的)。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的途径或者说秘诀。 不是象征主义当然不妨碍运用象征,甚至,象征还是主要的方法。余芝灵这些散文就是这样,她每一篇散文的结构和对意旨的暗示,都是通过象征来获得和进行的。象征,对于她的散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最为关键的x 。但是,这象征又不是那种完善了的严格意义上的象征,它们仅仅是“泛象征”,是本能的而非自觉的象征。比如《只为去看月亮》中的那个反复出现、贯穿全篇的月亮,它肯定不再是自然界中的那个月亮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有了它本来并不具有而只是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赋予它的某些性质和意义了,但是,仔细看这个月亮,又发觉作者赋予它的性质和意义还不足以完全改变它,它和人间万姓仰头望的那月亮仍然没有多大区别,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那轮天上的月亮。所以,我把这种象征称之为“泛象征”。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在更多的篇章里,例如《冥想》、《那时,月明》等等,才常常是在它们眼看就要成为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象征时就停止了,并且常常是笔触荡开,不再回来。——真正的象征是深刻的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因为它负荷着思想的重。读冰心读余芝灵的这类散文,我承认:有一种散文是可以不要那思想的重的,因为它要的是轻灵,是儿童般的纯真。它是成年人的感受与技巧和孩子的烂漫想象力的结合体。对于它,重要的只是并且永远是内心,这内心就是那在草丛、花间、水面或者小路上,在日光或者月光星光中飞翔的蜻蜓,如果它接触到什么,也不会长时间停留——换句话说,“蜻蜓点水”是这类散文的突出技巧,它不断地带着不同的“水”翩翩飞翔,那些不同的“水”混合并且散发出的气息,就是它所要传递给感受到的人的信息。所以,必得停留于“泛象征”,以免因为形成完全或者真正象征而妨碍了这类散文的构成。 但是,为什么又需要有这“泛象征”?很简单,因为不论何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以象征(不是作为局部技巧的象征)为指归,以使作品获得超越所写之对象的弥散的意味,从而保证所写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非文学的文章(非文学的文章的意思总是只局限于所写对象和其字词的)。“泛象征”虽然不是完全的象征,但它也还是能够将一定的象征性赋予散文的。 再一点,就是上面说到的“内心”的使然。内心的激情要表达出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说出,所谓直抒胸臆;一是“穿上外衣”,所谓含蓄委婉,即不直接说。女性是被公认为善于含蓄委婉的,而要含蓄委婉,就必然要借物说事,而借物说事,亦即物成为代言者,几乎就是象征了。因此,象征方式几乎就是女性天生拥有的专利。作为散文家,就又具有了后天得到的文学的修养,先天与后天相结合,余芝灵突出运用“泛象征”来构成她的散文,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仍然因为是内心——没有谁会把内心的东西完全说出,何况又是借事物在说话,所以,在余芝灵的散文中这种由内心情感点燃的泛象征虽然有时也会变得强烈,但它们的含义仍然是与作泛为象征的事物紧密纠缠在一起,不完全明朗,从而拥有了神秘性,具有迷人的力量,像符咒一样抓住了读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学效果”或者“艺术感染力”。 论述至此,我想我已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论述清了余芝灵散文的构成方式、美学性质,和美学效果的由来。同时,也等于论证了余芝灵散文的个性特质和美学价值。而具有了自己个性特质和美学价值的散文,自然是有着存在和值得被阅读的充分理由的。 谨以此为余芝灵散文集《只为去看月亮》序,并以此祝贺《只为去看月亮》付梓面世。 2009.8.3 后记 是并未打算出书的。只是经不住朋友们的再三鼓励,也便出了。这样出炉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淬砺,一定是不到火候的。 出了,也就出了。无非是将这些年的部分文字,打了个结。优劣如何,也只有凭读者去读了。惴惴。但愿能得到些诚恳的批评。以便将来,去改正。 集子中,收录的基本是近三四年的文字。绝大部分作品已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过。在此,我要感谢发表了我作品的老师们。 尤其省作协副主席沈天鸿老师,百忙之中,为我浅陋的文字作序,是我要非常感谢的。感谢桐城作协主席洪放老师对我的鼓励。感谢本县的诸多师友,和天南地北的文友们,对我的肯定与关心。是因了众多师友的关爱,才有了这本小书的问世。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先生。感谢我先生对我的支持与理解,更感谢他对我的鞭策。年轻时,他支持我考完了汉语言文学从专科到本科段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别人赞许我文字之时,他总轻轻一笑:她那些东西,不过写日记而已,没有深度。话轻,意重。我是能体味其中的分量的。作为爱人,我既写字,他肯定是希望我能写出稍稍重一点的字的,而不能太轻飘。能有一点对现世的悲悯与生存的忧患。我知道,他的良苦用心。 这本丑丑的书,就这样面世了。此后,不再管它。我,只是我。愿上苍赐我以更多的宁静。 或许,我活着的最大诗意,便是:能常常走到旷野里,去看月亮。 作者 2009-0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