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风云人物,是抗拒专制、拯救民权的印度圣雄,是唤醒三亿人反抗精神的“非暴力之父”。本书是甘地的自传,是甘地一生见证与实践真理的写照,书中记述了他从1869年到1928年间的人生经历。甘地所作的自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义,实现自我克制,坚守道德底线,做追求真理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甘地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印度)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风云人物,是抗拒专制、拯救民权的印度圣雄,是唤醒三亿人反抗精神的“非暴力之父”。本书是甘地的自传,是甘地一生见证与实践真理的写照,书中记述了他从1869年到1928年间的人生经历。甘地所作的自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义,实现自我克制,坚守道德底线,做追求真理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世纪最摄人心魄的精神领袖不怒而威以无形胜有形的传奇,是全球最畅销的自传作品之一。 他是印度独立之父甘地,他有宗教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甘地是个属于全世界的人物,随着本书的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后世之人大概不会相信,像这样一个有血有泪的人,曾在这个地球上走过。莫·卡·甘地是全人类良知的发言人。 目录 绪言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之一 一 家世 二 童年 三 童婚 四 做个丈夫 五 中学生活 六 一个悲剧(上) 七 一个悲剧(下) 八 偷盗和赎罪 九 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耻辱 十 涉猎宗教 十一 准备去英国 十二 从本种姓中被开除 十三 终于到了伦敦 十四 我的选择 十五 做起英国绅士 十六 改变 十七 饮食试验 十八 羞涩给我庇护 十九 谎言之害 二十 接触各类宗教 二十一 罗摩赐予力量 二十二 纳拉扬·亨昌德罗 二十三 大博览会 二十四 当了律师又怎样 二十五 我的不安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之二 二十六 赖昌德巴伊 二十七 我怎样开始生活 二十八 第一宗案子 二十九 头一次打击 三十 准备去南非 三十一 抵达纳塔耳 三十二 一些经历 三十三 去比勒陀利亚途中 三十四 更多磨难 三十五 在比勒陀利亚的一天 三十六 与基督教徒的交往 三十七 设法与印度人接触 三十八 何谓“苦力” 三十九 为打官司做准备 四十 宗教体验的升华 四十一 人算不如天算 四十二 定居纳塔耳 四十三 纳塔耳印度人大会 四十四 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四十五 巴拉宋达朗 四十六 三英镑人头税 四十七 关于宗教的比较研究 四十八 居家过日子 四十九 回国 五十 在印度 五十一 两种热情 五十二 在孟买参加集会 五十三 浦那和马德拉斯 五十四 “速归”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之三 五十五 暴风雨的冲击 五十六 另一种风暴 五十七 考验 五十八 风暴过后的平静 五十九 儿童教育 六十 服务精神 六十一 禁欲(1) 六十二 禁欲(2) 六十三 简单生活 六十四 波耳战争 六十五 卫生改革和救济饥荒 六十六 返回印度 六十七 又回到国内 六十八 当起文秘和听差 六十九 在国民大会上 七十 寇松勋爵的朝觐会 七十一 与戈克利相处的一个月(1) 七十二 与戈克利相处的一个月(2) 七十三 与戈克利相处的一个月() 七十四 在贝拿勒斯 七十五 到孟买定居 七十六 信仰经受考验 七十七 再赴南非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之四 七十八 “丧失了爱的劳动?” 七十九 来自亚洲的专制者 八十 忍受屈辱 八十一 鼓舞人心的牺牲精神 八十二 自我反省的结果 八十三 为素食主义所做的牺牲 八十四 土疗与水疗试验 八十五 警告 八十六 同当权的人斗争 八十七 喜忧参半的回忆 八十八 与欧洲朋友的亲密交往 八十九 与欧洲朋友的接触 九十 《印度舆论》 九十一 印度侨民的生活 九十二 黑瘟疫(1) 九十三 黑瘟疫(2) 九十四 火烧印度居民区 九十五 一本书的魔咒 九十六 凤凰村 九十七 一夜 九十八 伯拉克毅然前来 九十九 神灵保佑谁 一百 家庭生活一瞥 一百零一 祖鲁“叛乱” 一百零二 心灵的探索 一百零三 非暴力抵抗和不合作主义的诞生 一百零四 更多的营养学实验 一百零五 加斯杜白的勇气 一百零六 家里的非暴力抵抗 一百零七 向着自我克制的方向 一百零八 绝食 一百零九 当校长 一百一十 文化课学 一百一十一 精神训练 一百一十二 良莠不齐 一百一十三 把绝食当作苦修 一百一十四 前往伦敦 一百一十五 战时的我 一百一十六 精神的难关 一百一十七 小型的非暴力抵抗 一百一十八 戈克利的仁慈 一百一十九 治疗胸膜炎 一百二十 回家 一百二十一 当律师的一些回忆 一百二十二 法庭上的狡诈? 一百二十三 当事人变同事 一百二十四 解救当事人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之五 一百二十五 初次体验 一百二十六 和戈克利在浦那 一百二十七 这是不是威胁 一百二十八 圣提尼克坦 一百二十九 三等车乘客的悲哀 一百三十 追求 一百三十一 坎巴庙会 一百三十二 拉克希曼·朱拉 一百三十三 建学院 一百三十四 左右为难 一百三十五 废除契约移民 一百三十六 靛青的污渍 一百三十七 温和的比哈尔 一百三十八 文明的不服从 一百三十九 撤销案件诉讼 一百四十 工作方法 一百四十一 同伴们 一百四十二 深入乡村 一百四十三 碰到一个好官 一百四十四 与劳动者打成一片 一百四十五 学院搬迁 一百四十六 绝食 一百四十七 凯达的非暴力运动 一百四十八 洋葱 一百四十九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结束 一百五十 走向联合 一百五十一 征兵运动 一百五十二 命悬一线 一百五十三 被迫违背誓言 一百五十四 奇观 一百五十五 难忘的一周(J) 一百五十六 难忘的一周(2) 一百五十七 天大的错误 一百五十八 《新生活》和《青年印度》 一百五十九 在旁遮普 一百六十 印穆联合会议 一百六十一 阿姆利则国大党大会 一百六十二 国大党的入党礼 一百六十三 土布的诞生 一百六十四 终于找到了 一百六十五 一次有益的对话 一百六十六 大势所趋 一百六十七 在拿格浦尔 告别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童年 我大概七岁时,父亲离开波尔班达,去做拉奇科特的王廷法庭的法官。我就在那里的小学就读,当时的情景现在还记得很清晰,包括曾教过我的老师的姓名,还有他们的某些特点。 我在拉奇科特的学习情况同在波尔班达一样,无足称道,平平庸庸。此后我转到郊外的另一所小学,并一直读到中学,那时我已经年满十二岁了。 记忆里,在这个不算长的求学过程里,我从来没有对师长或同学说过一句谎话。我内向害羞,常常回避与人交往,埋头于功课之中,书是我唯一的伴侣。我的习惯是每天准时到校,一放学就立刻跑回家。的确是一路跑回去的,因为我实在害怕与人讲话,唯恐取笑于人。 在中学一年级考试时,发生了一件值得写一写的事。有一位学监齐尔斯先生来巡视我们学校。他要我们拼写五个词,其中一个单词是“水壶”,我拼错了。在场的老师用鞋尖踢了踢我,可是我没有领会他的用意,还以为老师在场是为了防止我们作弊的,原来他是授意我去抄袭我旁边的一个同学的石板上的写法。最后结果是,除了我以外,那天在场的同学都正确地拼出了每个词,只有我是个傻瓜。事后,老师骂了我,想让我知道我做的是一件蠢事,可是没有用。我是永远也学不会“抄袭”这门技术的。 不过这个事丝毫无损我对师长的尊敬。我总是本能地屏蔽长者的缺点。即便后来我有机会了解到他还有诸多别的缺点,但对他的尊敬还是不变。因为我自小就学会的是要遵从长者的吩咐,而不是质疑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还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平日里,我并不爱阅读课外书,但日常功课我总得做完,因为我不愿意被老师罚,更不愿意欺骗他。所以功课我照做,但心不在焉地去做。既然连作业都不能好好完成,更别提课外阅读了。不过有一次,我却对父亲买的一本书很感兴趣,那是《斯罗梵纳孝顺双亲》的剧本。我还读得津津有味呢。刚好这时家中来了几个演皮影戏的巡回艺人,他们表演的其中一个段子便是斯罗梵纳背着双目失明的父母去朝圣。这本书和这场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暗自思量:“这就是我应当效仿的榜样。”我至今仍难忘斯罗梵纳死去时,他的父母悲恸欲绝、伤心哀号的情状。这一段哀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还用父亲给我买的大风琴演奏过这一段曲子。 还有一件事情则与另一出戏有关。 那时,父亲允许我去看某剧团表演的一出戏,这部《哈立斯昌德罗》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百看不厌。但我又能有几次机会再去看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后来我便自个儿扮演哈立斯昌德罗,也数不清有多少回了。我日夜自问:“为什么世人不能如哈立斯昌德罗那般诚实呢?”我要像他那样去追寻真理,为了真理而承受一切考验——这就是我的内心深处鼓舞我的念头。我深信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一想起来就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时至今日,根据我的常识判断,哈立斯昌德罗大概不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但无论如何,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对我而言都是现实,我确信哪怕今日我重读这两出剧本,仍会像从前那样感动。 三 童婚 我知道自己要流下很多眼泪,吞下很多苦水,所以我很不愿意写这一章。不过既然我自命为崇拜真理的人,就不能避开而不谈这段经历。把十三岁就结婚的经历写下来是我沉痛的责任。每当看到我所照料的跟当时的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就不禁想到我的婚姻,于是便不由得伤感了起来,也十分庆幸他们没有遭遇这样的事。在我眼里,这种荒唐的早婚毫无道德依据。 请读者不要误解,我确实是结婚而不是订婚。在卡提亚华,订婚和结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仪式。订婚是男女双方的父母预先许下的婚约,并非不可违背的。男孩去世,女孩不必守寡。而且这完全是父母的约定,与子女无关,很多时候,本人也不清楚这些。我好像就订过三次婚。长辈们说给我挑选的两个女孩子都相继去世,因此我推想我应该是订过三次婚。第三次订婚是在我七岁那年,还有模糊的印象,但记不清是否有人龈我提过这件事。这一章里我要谈的是结婚的经过,这个我记得相当清楚。 我们兄弟三人,大哥早就结婚了。长辈们决定,比我大两三岁的二哥,比我大一岁的堂兄还有我,三个人一块完婚。长辈们这样做,谈不上是替我们的幸福着想,更不是尊重我们的意愿,纯粹是为了方便和节省。 印度教徒结婚非常麻烦。新郎新娘的父母为了办婚事往往是耗尽家财,精疲力竭。他们会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购置衣饰、装饰房子、备办酒席,而且还要在数量和种类上互相攀比,努力让自家的风头盖过别家。而妇女们无论是否拥有适合唱歌的好嗓子,都要放声高歌,甚至因此生病、打搅到邻居也在所不惜。对于这些喧嚷和烦乱,邻居们总是处之泰然、平心静气,因为他们清楚总有一天自家也免不了有这么一场。 我家的长辈们知道这些麻烦,所以干脆将几个孩子的婚礼合办,既省又好,风风光光地大办一场,一次花钱要比三次开销合算得多。我的父亲和叔叔都上了年纪,我们又是需要操心婚事的最小的孩子,也许他们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最后一次婚事的快慰吧。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我前面所言,家里就作了三婚并举的决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操办这件事。 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我们才慢慢察觉到将要到来的事情。当时,我想结婚无非就是穿漂亮衣服、敲锣打鼓奏乐、迎接新娘、摆丰盛的酒席并和一个陌生的女孩子一起玩耍,仅此而已。后来才有了对性的欲望。为了遮羞,除了那些值得记述的细节,其余的我就不提了,留在以后再说。而且这些细节与本书的中心思想并没有多少关联。 于是二哥和我从拉奇科特被带回波尔班达。为了在如同演出般的婚礼上抛头露面,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比如我们浑身上下被涂抹了姜黄膏——然而诸如此类的细节必须从略不赘了。 虽然我的父亲是一个帝万,但终究是仆从,尤其他深得本邦王公的信任,更得听命从事。操办婚礼那个时候,直到最后一刻王公才肯放父亲走,还派给父亲几辆专用马车,节省了两天的车程。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是另一番模样。拉奇科特到波尔班达有120英里,坐马车是五天车程。父亲只用了三天,但在最后一程时车子竟然翻了,他受了重伤,到家时全身裹着绷带。父亲和我们对婚礼的兴趣顿时大减,但婚礼还得照常举行,婚期怎可更改?于是我便又沉浸在对举行婚礼的孩子气的欢乐中,竟然把对父亲受伤应有的难过都抛在脑后了。 我是孝敬父母的,但是我沉迷于肉欲的程度并不逊于我对父母的孝顺程度。当时我还不懂得孝敬父母是应牺牲掉一切欢愉的。像是为了惩罚我贪享欢愉似的,一件使我悔恨终生的事情发生了,下面的章节我还会提到。尼斯古兰纳歌中有一句歌词:“抛弃外物而不清洁内心,终难持久。”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或者听到别人唱,便会想起那痛苦的回忆,羞愧难当。尽管父亲受伤,但他仍支撑着全程参加了婚礼。直到今天,他仔仔细细地检查婚礼的每个细节的情形我都记得。我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天我竟会严厉地批评他给我安排的童婚。当时我觉得每件事情都合理得体,我自己也是想要结婚的。而父亲那天的举动也无可厚非,这些回忆至今依旧新鲜。如今,我还能详尽地描述出我和新娘当时是如何坐在婚礼台上,如何同行“七步礼”(Saptapadi),如何把合欢糖喂到彼此口中,此后又是如何共同生活的。 还有,我那新婚之夜!两个无知的孩子的命运就这样被牢牢地绑在一起,不知不觉地被投入人生大海之中。嫂子曾将初夜应做的事明确地告诉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教过我的妻子。我从没问过她,现在也不愿意问了。读者可以想象我们当时有多害羞,紧张得不敢面对面。我怎么跟她说话呢?说什么好呢?嫂子教给我的似乎没有什么用。其实,初夜前的教导是没有必要的,对本能的领悟使一切教导显得多余。我们开始逐渐地彼此了解,然后轻松地交谈。尽管我们同岁,但没过多久,我就行使了做丈夫的权威。 …… P4-7 序言 在四五年前,我的几个最亲近的同事建议我写一部自传,我答应了,并已经着手进行写作,可第一页还没写完,就发生了孟买暴动,这项工作也不得不停下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我被关进了耶罗弗达狱。当时捷朗达斯先生恰与我同狱,他希望我放下别的事,继续写完这本自传。我告诉他,我已定好了一个学习计划,若不完成计划,我不打算再做其他事情。倘若在狱中服满刑期,其实我真的可以写完这部自传,况且出狱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完成它。史华密·阿南德现在再次希望我写自传,而我也已经写完了《南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于是我便准备在《新生活》上连载我的自传。史华密要我单独写成一本书出版,可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一周一章这样写,反正我每周总得给《新生活》写专栏,那么就写自传吧。史华密同意了,我也就硬着头皮干了起来。 然而在我沉默的这段日子里,有一个敬畏神灵的朋友向我质疑,他说:“您怎么如此莽撞?写自传是西洋人的习惯,只有那些受了西洋人影响的东方人才写自传。而且您想写些什么呢?假如明天您否定了今天的原则,假如明天您改变了今天的计划,那些依据您的指示行事的人们不是要出错吗?难道您不觉得至少现在不写自传,会更好吗?” 我受过这种说法的影响。不过写一部自传并不是我真正的目的。我只是想用自传的形式讲述自己体验真理的无数经历,我平生只有这种体验,没有别的。只要把它们都说出来,采取什么形式倒无所谓。我相信,并且也为自己的信念而自得。我觉得我写的所有这些体验对读者是有好处的。如今我在政治方面的体验,不但印度人民都知道,包括“文明的世界”的人民也了解一些了。这些体验对我价值不大,因此凭它们而获得的“圣雄”这一尊荣的价值就更小了。这个称号常使我深感痛苦,从未曾给我带来快乐。当然我更愿意分享我在精神方面的体验,这些只我一人才有的体验给予了我在政治活动中的力量。它们只会增加我的谦虚,它们是真正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越是回望过去,我就越分明地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三十年来我想要的、我争取的,就是自我实现,和神灵面对面,达到“莫克萨”(Moksha)。所有我说的、我写的、我在政治方面的冒险,都是为此,我为此而生,为此而行,而且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它。我一直相信,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人也可能做到。所以我的实验是一直公开的,没有私下进行;而我并不认为这个事实的精神价值会因此而降低。当然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他一个人和他的神灵才知道。但我的体验不属于这一类,它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道德上的,而道德就是宗教的本质。 这个故事只包括大人孩子都能理解的属于宗教的事情。只要我能够把这种体验以一种平和谦虚的方式讲述出来,众多体验者都可从中得到启发。科学工作者从不敢宣称他的实验就是最后的结论,他们始终谦逊,尽管实验极其准确、有远见、细致。同样,我也不敢说我的体验尽善尽美。我深刻地反省过,一再对每种心理状态进行探寻、检查和分析,但远不敢宣称我的结论就是最终的、正确的。我敢于宣称的只有一样——目前对我而言,我对真理的体验是最终的,也是绝对正确的。倘若不然,我就不能把它们作为采取行动的依据,而对行动的步骤加以增减。我必须坚决依据我原有的结论行事,从而使我的理性和良心得到满足。 我写自传不是为了讨论一些古板的原理,而是要说明它们在各种实践上的运用。因而我准备给这些篇章起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它包括“非暴力”、单身生活以及其他有别于真理的行为原则。然而对我而言,真理是最崇高的,包括无数其他的原则,它不仅指言论的真实,也指思想的真实,不只是相对真理,更是绝对真理——永恒的原理,即神灵。无数个关于神灵的定义有多面的表现,这使我感到惊奇和敬畏,有时还会惶恐。然而我只把神灵当成真理来崇拜。我还没有找到它,还在继续追寻。为了找到真理,我宁愿牺牲最珍贵的东西,即使是生命,我也愿意贡献。然而只要这个绝对真理还不能实现,就得继续坚持我的相对真理。这个相对真理必须庇护着我,虽然寻找真理的道路像刀刃般径直、狭窄、锐利,我却觉得它是最便捷、最容易的。在我眼里,我犯过的喜马拉雅山般大的错误也已渺小,我遵道而行,不再悲伤。在前行的路上,我常隐约看到绝对真理的光辉,即神灵的光辉,只有这种光辉是真实的,每天在我心中闪亮。我想让那些愿意看到的人也看到,想和他们分享我的实验,分享我的信念。这些信念在进一步地成长:凡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小孩子也可以做到。追求真理的工具是简单的,但难得。一个天真的儿童完全可能拥有它,而自高自大的成人似乎完全不可能。追求真理的人应比尘土谦虚。世界可以把尘土都踏在脚下,但是追求真理的人必须低低的,谦虚到可以被尘土践踏。只有这样,也唯有那时,他才能够看到真理。至富(Vasishtha)和妙友(vishvamitra)的对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极其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读者在这几页里的内容中读出骄傲的情绪,那么他就应当知道我瞥见的是海市蜃楼,一定有什么错误。把像我这样的人毁灭吧,但让真理盛行。千万不要让我这种因毫厘之差而判断失误的人去降低真理的标准。 我希望人们也恳求人们不要把以下几章的内容奉为圭臬。此处所谈的一些体验,你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图解,可以参照它来进行实验,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操作。我相信如果仅限于这个范围,这些图解会发挥作用的;因为那些丑事,我既不会掩饰也不会少说。我希望读者了解我全部的错误。我不是要说我的为人有多好,而是想说我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体验。我将尽可能使我自己的判断严格而又真切,因为我希望你们也如此。依据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必须同首陀罗一起高喊: 哪里会有一个坏人, 像我这样邪恶而令人生厌? 我已抛弃我的神, 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感到极度痛苦,我还离神灵那么遥远。我完全懂得,他统治着我的生命,而我是他的后代。我明白之所以离他那么遥远,是由于我还不能完全摆脱不良的情感。 不过我要停笔了,我会在下一章写一个真正的故事。 莫·卡·甘地 1925年11月26日于沙巴玛第学院 后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20世纪非暴力主义倡导者。甘地的景仰者之一爱因斯坦曾对他作出中肯的评价:一位不靠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本民族领袖的人;一位不是凭借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技术装备,而是纯粹依靠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而成功的政治家;一位一贯反对使用武力的胜利的斗士;一位智慧与谦逊、果敢与坚定的人:一位将全部力量都用来推动民族崛起与改善民族命运的人;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本书是甘地的自传,是甘地一生见证与实践真理的写照,书中记述了他从1869年到1928年间的人生经历。甘地所作的自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义,实现自我克制,坚守道德底线,做追求真理的人。甘地一生身体力行实践着非暴力主义。“非暴力”意为不杀生,或不伤害。其核心是爱和感化,其方法是“坚持真理”。甘地竭力主张,人应当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采取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抑制不良感情,首先使自己“善”的本性显现出来,然后通过感化去唤醒犯错误者“善”的本性,使他们改邪归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政治运动的一项伟大发明,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爱,消除社会上的各种罪恶。 本书在进行封面设计时选用了印度Rahul Guhathakurta先生所绘的甘地画像,这幅画作真实展示了甘地亲自实践土布运动的动人场景,完美体现了他贯彻非暴力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此特向Rahul Guhathakurta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智慧与谦逊、果敢与坚定的人;一位将全部力量都用来推动民族崛起与改善民族命运的人;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