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先闻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李先闻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先闻自述》为您讲述农家子弟的奋斗一生,中国第一代植物遗传学家,台湾“甘蔗之神”——李先闻的故事。

时代动荡,学人往事;世态人情,真实无隐;运动健将,篮球教练;遗传学家,四大金刚;清华八年,美国六载;甘蔗之神,终老台湾!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终生献身学术研究的科学家的人生全景纪录。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清华学堂的师生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的著名遗传学研究集体,从教育学术界的世象和潜规则到家庭琐屑,世态炎凉,作者都娓娓道来。

周诒春、马约翰、盛世才、胡适、朱家骅、赵连芳、胡子昂、沈宗瀚、蒋彦士等中国现代教育、科学乃至政界的著名人物,经作者笔端,精神面貌具现。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1 我的家世

2 小学时候

3 投考清华

4 清华八年

5 留学时期

6 回国后头两年

7 艰苦的河南大学农学院

8 武汉大学的生活

9 抗战期间四川九年

10 第一次重返美国

11 进中央研究院

12 来台后最初十四年

13 重返中研院

14 我的家庭

后记

附录

 难忘的老同学比得尔

 李先闻传略(李竞雄)

 李先闻年表

 李先闻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我的祖籍是广东梅县。清朝太平天国时,李大顺、李二顺在下川东一带作乱,把那一带的人都杀完了。清朝政府强迫移民到那儿去,我的先祖永良公夫妇也是被迫迁去的移民。因为他们到得晚,四川江津好一点的地方,都被那些捷足先登的人划地为界,据为己产了。永良公就只得在长冲场,后来变为我们大祠堂原址[处]搭一个高梁栅,住下来。

我们客家人过去已迁移过三次,这是第四次迁徙,迁到四川的。客家人有不屈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个性,虽然处境艰难,总能求生存。我的先祖刻苦耐劳地替人家种田、做佣工,以维持生活,儿女倒生了不少。中国人家谱上只记载男性,女性是不记载的,所以,我不知道有几位高祖姑母,只知道有五位高祖。我的高祖用芳公排第三,也就是始迁祖永良公的第三个儿子。他老人家在一家磨坊里做长工,每天陪着蒙了眼的不停转磨的牛在磨房里,两脚两手不停地踏着土制的筛面粉器,勤勤恳恳地做工。忠厚诚实地为人,被老板赏识了,于是帮助他,多给他些钱,叫他自己做生意。因此,他陆续地买起田地,置起产来。中年以后,他拥有八百多担租谷,家境渐渐好转。用芳公手足情深,讲究义气,觉得自己有了田地,兄弟们还在外边吃苦,替人家做工,于心不安。就把田分为六份,将在外面挑水为生,或做其他零工的四位兄弟们都找回来。每人分赠一份,留一份做“蒸尝”。大家继续地耕田种地,务农为业。

川东的租谷制,每担租(六十老秤斤计)自己种的话,每年可十足收一担谷子,或者更多些。假若租给别人种,每年就只分到七成或六成,雨水不调的话甚至只能收五成或更少些。

我们李家排行是用“永、用、元、善、培、先、泽、世、传、德、业、绍、家、声”十四个字。我是第六代。我的曾祖元兴公分在凌家坝居住,只两弟兄。祖父善伦公,号天和,兄弟二人,排行第二。当时族人中“善”字辈大排行起来,已有三十六位了。其中有一位住在“砖房”的堂房曾祖,中过举,显亲扬名,娶了有钱的马氏夫人。富贵都有了,可惜马老太太有遗传性的疯病,也带给他们那房后代有疯病遗传的不幸。

祖父善伦公在六岁时跌伤,发育后背驼手弯。小时又被顽皮孩子在耳边放炮仗,把耳朵震聋了。他老人家原配卢氏祖母,是位迟钝的人,而且又有肺病,只生大伯父一人,就早死了。他们那房的后代,都比较迟钝,也有好些生肺病的,人们就说我们家中是“枯病窝”(当时人称肺病为“枯病”)。

卢氏祖母去世后,继娶张氏祖母,生二伯父(号耀群),父亲(名培辛,号崇光),和四叔培癸(号哲夫)三人。

张氏祖母是个能干识大体的人,刻苦耐劳,相夫教子。夏天绩麻,冬天纺纱,陪着儿子们读书,读到深更半夜,希望儿子们成名,光耀门庭。可是我父亲读书只读到十八岁,就因为要管家事种田,丢掉了书本。二伯父是念得满腹经纶,但因光绪末年变法,废科举,所以也没有中举的机会。后来考取官费,出国到日本,学速成师范。四叔先习武,想考武举,也因科举废了,就自费去日本学法政。

我还记得,那时我家是只能温饱的中产之家。人口众多,上下有四桌人吃饭,没有多余的钱供子弟出洋念书,又不能不让能读书、力求上进的四叔去求学。在非出洋不可的情形下,就借“印子钱”给他去日本。印子钱是每年连本带利加一倍偿还的,假若当时只借一百两银子,但几年后,就变为欠下数干两的债了,这是中国农村流行的高利贷。抗战胜利我离开四川时,这个制度还在盛行。

四叔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就加入同盟会,热心革命。回国后,先到宜昌任职,后调重庆法政学校教书。他是中山先生派回四川七位同志之一,暗里为推翻满清进行各种活动。他回国做事后,慢慢才还清出国前所借的“印子钱”。P1-3

序言

1968年是我的“生病”年。先是高血压,住在荣民总医院四十天,8月初又患大吐而特吐脱水太多病,再进院住了四天。之后,不慎在家中重重地跌了一跤,右臂的筋络,伤得很重。

1969年春天,在家中静养。李有柄大夫谆谆地告诫我,不要去办公室,不要烦心,也不要过度用脑。换句话说,不用做事,不要读书。自从1968年生病起,每天只能走路。其他桌球、单车等比较剧烈一点的运动,因心脏衰弱及高血压的缘故都不能再去“摸”了。好动的我,这不能,那也不可。自己想想,我的头脑尚未完全不能用,当可以做一点事。

自1961年从台南搬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定居后,当时常和适之先生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向这一代学人请益,一方面可共商中研院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科学在中国生根的问题。闲谈时,适之先生常常提到人们写自传的重要性,很引起我的注意。那时我不过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工作者,加以自己的中文,虽曾写过几篇论文,但并未写过长篇的著作,有心也无能力写。经过这个长时期的休养后,于是想到以写自传来度过这个无聊的岁月,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一生奋斗的经验告诉年青的一代,勉人也是自勉。1969年4月开始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讲与代笔人一句一句地写。经代笔人整理后,再改正三四次,然后正式誊抄给刘绍唐兄在《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5月起,该杂志以“一个农家子的奋斗”为标题开始刊登。7月间,我的右臂逐渐复原,从1932年春到河南大学以后开始,都是自己的写作。1969年7月在南港主办暑期科学研讨会生物组,8月底至10月半到美国参加国际植物学会,顺道考察及探亲,写作工作暂停了一个多月。回国后,重新开始继续写,一直写到1970年4月2日,前后共花九个多月时间,把前半生六十年的经历,写了约有二十万字,告一段落。在此我要谢谢《传记文学》杂志编者刘绍唐兄的鼓励与爱护,同事张元和女士的整理及抄写。在写作的长时间中,承李有柄大夫随时照料,给予医药的调养,使我健康没有恶变,反而精神与体力一天一天地健旺起来。最后,我要谢谢商务印书馆主持人王云五先生的爱护,把我这前半生的奋斗经过,编印成单行本,由该馆刊行。

1970年4月3日晨7时写于南港

后记

六十年来的奋斗生活,也算是长期的报道了。从一个平淡的农家子,进而为世界科学名人的我,自己对自己的得名亦感到惊讶。一生辛酸的汗泪,日夜的努力,为国家、为科学、为青年的一代,一幕一幕地显在眼前。借此勉人,也是自勉,成功不是侥幸得来的。

1969年去美到Philadelphia,泽楚陪我们到乡下去拾假金(Fool's gold),拐弯抹角,泽楚是识途者,还费了许多事。到一山边,远远地看见通是顽石,近前仔细一看,碎石中藏得有很多细金块,在太阳里闪闪的发光。于是同如玲、泽楚花了半天的功夫,拾得很多的假金块,一块一块地放在我的大衣口袋中带回台湾。现在还有许多“金”块放在我书架上。“假金”的拾得,尚且那样的不容易。识途者带路,努力,晒太阳,流那么多的汗,花了不少的代价,才能获得。“真金”的获得,也许更要费事、费时,更要努力。向一定的目标去奋斗,是不是可以得着,不敢说,也许就空手而回。人生若梦,六十年是一瞬间事。李白曾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成功失败的断语是历史家的事。自己曾努力过么?要问问自己。否则历史家的批评,总是不大好受的。

“哀思”中我默许了适之先生的一句话,总是耿耿在心头:“您发展科学的遗志,我当更加努力去完成。”

末了,我要把这一句话,送给青年的学人们,做个交代。发展科学的宏愿,科学要在中国生根的大计已做到哪里?应该如何努力去完成?这是我对接棒的年青学人们的交代,像适之先生对我的交代一样。

1970年4月2日晨7时完稿于南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