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再复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异国文化的阅读笔记,写的是一位当代哲人的心路历程。

它不是空谈,而是从细节处阅读美国,读来轻松,而思想深刻。阅读美国,亦即阅读中国,或许这些细节体现的美国,无论是褒扬抑或是批判,都更值得品味。

内容推荐

本书是刘再复先生在美国期间对当地的观察手记和游记,正如作者所说:“偌大的美国,对我来说,只是一部可供阅读的大书和一片可供思想自由驰骋的草地。”

但他的阅读,是用充分的个体人性视角对美国进行感悟和审视,并与当代历史情景下的美国现实对话,从而引出一番诗意的思索和诗意的语言。

对一个漂流异国的学者来说,阅读他国,同时也意味着对本国的重新阅读,这样,漂流在外的故国情思就可消融在东西文化的漫游之间。

目录

序 用生命阅读美国

前言 第二生命三部曲

美国的意味——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讲话

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

醉卧草地

走访海明威

阿诺·施瓦辛格启示录

十字架大悲剧精神的复活

快乐园里说快乐

新哥伦布的使命——爱默生礼赞

杰弗逊遗愿

杰弗逊名言

走访黑山四总统

华盛顿之行

落基山漫笔

阅读美国

总统与圣人

富人喜剧

纳博科夫的大寓言

美国丽人不浪漫

童年的长度

博士不自由

抽烟的少女

无家可归者

美国的尚武文化

怪物六种

美国文化风情

世纪之咬

美国有时离我很远

科罗拉多惨案

再谈科罗拉多惨案

为了一个士兵

聪明国做聪明事

精于外射,盲于内修

每天都在改革的国家

“对不起”的奥义

毕业赠言

没有中心的国度

上帝、警察与记者

宽容

小莲的喜讯

疯狂的硅谷

照样去生活

牛仔惊醒之后——写给剑梅的信

劫火重铸英雄观念

风景独好的科罗拉多

小城守望者

俯看大峡谷

熊国与牦牛国

严峻的自由城

欲望之城

再悟纽约

女儿的学校

西部牛仔

Amish部落

城市话题四则

朱丽叶与罗密欧

战火·义愤·“度”的艺术

面对第三种哲学

后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美国的意味——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讲话

今天,郝雨凡院长邀请李欧梵教授和我到这里对话,并出了个“中美文化比较”的大题目。我想了想,觉得无法作一个学术性的客观讲述,只能谈谈自己对美国的主观感受。说得更明了一些,是讲一个很主观的题目:“我为什么喜欢美国?”或者说:“美国对我意味着什么?”当然,喜欢美国并不等于讴歌美国,我在喜欢里也有许多批评,正如我爱中国,但也有许多出自于爱的批评。 在讲述“美国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之前,我想先讲三点“引言”。

一、我离开中国到美国已经十九年了。十八九年前,我一踏上北美这片土地,就意识到,我的第二人生将在这里度过。我不仅要居住在美国,而且要充分地阅读美国,要读地球上这部大书。从小老师就教导我,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美国不仅是部大书,而且是部活书,我要读它的山川,读它的社会,读它的文化,读它的氛围,还要读它的心灵。美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存在,它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仅仅从书本却不能真正了解它。我对美国的阅读,是身心对美国的一种感受。不仅仅用眼睛看,还用身心去感受,而且感受的不是表皮,而是美国生活的肌理,精神的血脉。

二、讲起美国,最容易失误的是只讲笼统的美国。对我来说,阅读美国,不能只读一个笼统的美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坚合众国)至少包括四个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人的层面。对于政府的层面,不同的总统和不同的政党执政,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政策与面貌,这是值得注意的。即使我们憎恶美国政府,也不能笼统地牵连到美国社会。美国并不是理想国,它的社会问题很多,但应该承认,它是一个建立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基础上而获得成功的现代化国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难的是它既充满活力,又很有秩序。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它既是一个有动力的社会,人欲横流的社会,又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对人欲拥有制衡力量的社会。我作为一个在东西方之间穿梭的流浪汉与漂泊者,常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基等机场的候机室透过玻璃窗观赏飞机的起落,或三十秒,或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几乎没有晚点。如此繁忙如此具有活力又如此条条有序,真不简单。美国的强大,从表面上看,是它的强大的舰队;从深层看,是它的强大的制衡系统。它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全仰仗三个法宝:一是政治上和法律上完善的制衡制度;二是民间道德监督体系(媒体等);三是新教伦理与宗教情操。我们即使憎恶美国政府,也不可忘记学习美国这种建构现代社会的经验。

对于美国的文化,也不可笼统地接受或笼统地否定。对我个人来说,其表层文化,我喜欢它的“无条件地尊重个人隐私空间”这一点。美国人的所谓“人权”,其实就是确认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他人不可随便踏进的空间。这一观念固然好,但也派生出一座房屋与一座房屋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冷寂,缺少中国文化那种人际的温馨。美国还有一片标榜自由的表层文化,如持枪文化、赌博文化、同性恋文化、卡拉OK文化等,对于这一些,我“不喜也不惧”,至今未做过价值判断。但我所喜欢的是美国最深层的文化,这就是美国奠基者所创造的立国精神,即由《独立宣言》等历史文件和立国诸总统身上所体现的“生而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尊严和权利的精神。美国的“得天独厚”,首先是一开国就拥有这种个体生命第一的精神,天然地打破等级分别、天然地打破尊卑贵贱、确认人人平等的精神。这里应当说明的是,美国立国的平等精神是指人格平等,而非经济平等,即不是经济上的“均贫富”这类平均主义的乌托邦,但它确认人在机会面前具有平等竞争的权利。美国后来的生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婴儿时期确立的基本精神所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生于1805年,卒于1859年)在其经典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揭示了这一奥秘。他在书中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的一切始于摇篮时期,襁褓时的状况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一名著问世之前,曾流行过这样的看法,认为“一个人生到世上来,他的童年是在欢乐和玩耍中默默无闻地度过的;接着,他逐渐长大,开始进入成年,最后,世界的大门才敞开让他进来,使他同成年人往来。到这个时候,他才第一次被人注意研究,被人仔细观察他在成年才冒出的恶习和德行的萌芽”。托克维尔认为,这种看法是个“极大的错误”。与这种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萌芽不是在成人时期,而是在婴儿时期,所有的恶习与德行均发端于生命刚刚降生于世界的最初年月。所以他提醒一切天下父母与教育者说:

应当追溯他的过去,应当考察他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时期,应当观察外界投在他还不明亮的心智镜子上的初影,应当考虑他最初目击的事物,应当听一听唤醒他启动沉睡的思维能力的最初话语,最后还应当看一看显示他顽强性的最初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支配他一生的偏见、习惯和激情的来源。可以说,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

……

P1-4

序言

用生命阅读美国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更有意思的是,他在观察大自然与社会时,也喜欢用读书人的生命视角。出国前他写《读沧海》,把海洋视为大自然不朽的经典,真读出新意。出国后他又把美国和世界作为一部大书,不断阅读。阅读时表面上看用的是头脑,实际上用的是生命。用穿越过艰难岁月的生命阅读,用滚过泥巴、滚过革命风烟的生命阅读,用被饥饿煎熬过的生命阅读,和我这种纯粹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人阅读相比,的确会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他读后就激动不已,就抄录,就“硬译”,就按照他的理解用中文表述给我听:“在人类文化的大书中,诚实是它的第一篇章”,“在美国的字典里,没有绝望二字”,“我向上帝宣誓,我憎恨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人类心灵的专政!”经过父亲的表述,这位已故的美国总统的思想更带情感色彩。如果不是用生命阅读,绝对不可能如此进入角色。和父亲一起站在杰弗逊纪念馆两个多小时,才明白用生命阅读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少年时读小说,还常为书中人落泪,那时尚能用生命参与阅读。到了美国后,读书为了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满脑子是概念与逻辑,阅读时与书中人物情感拉开距离,反而只用头脑不用生命了。看到父亲年龄大了,阅读人问还有一股生命激情,真是觉得父亲童心未泯。因为保持着好奇的眼睛,所以他的《漂流手记》才一本接一本。《阅读美国》应当算是第七卷了。

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到美国的学子和各类人员愈来愈多。凡是到过美国的,都乐意谈论美国。尽管对美国的认识差别极大,有衷心喜爱的,有十分失望的,有爱恨交织的。不管怎样,总还是喜欢评述它,因为它毕竟是个巨大的存在,对人类生活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影响的存在。美国虽是透明度最高的国家,但要真正了解她,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些在美国司空见惯、极为平常的事,父亲却觉得特别可贵,如how do you do、excuse me等口头语,他就觉得这是一种生活之盐,美国的肌理。父亲虽然用生命看美国,目光带着个性,但他毕竟是人文知识分子,天生有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因此阅读美国时又带着中性的眼光,既看到美国的自由价值,觉得地球上有这一自由的参照系是幸事,又看到美国滥用自由导致荒诞的一面,意识到站立于北美大地的强大国度并不就是理想国。通过美国,父亲看到人类的困境,这不是某个层面的困境,而是全面的困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存的压力也跟着增大,这是怎么回事?在物质的灿烂灯光下,人类的童年在缩短,少女的气质变得粗糙,孤独的富人对狗(宠物)很好,对人却很坏。现代化、全球化的热情如果导致人间的冷漠,那么这种“化”还有什么意义?父亲写《抽烟的少女》,挖苦“宠物癖”,调侃“富人喜剧”,批评“科技狂妄症”,他看到一个太实用的国家也往往太缺少诗意。

最近几年,父亲的思想一直在往前走,特别是往生命的内心深处走。本书的《醉卧草地》一章,看起来特别轻快,却给我们一个信息,这就是他已把生命语境看得大于历史语境与国家语境,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不断的感悟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在此心境下,他既爱中国,也爱美国,对所有的生命都怀着慈悲之情而无功利之思,对于美国也是这样,正如他所说,偌大的美国,对于他来说,只是一部可供阅读的大书和一片可供自由驰骋思想的草地。草地是父亲心中的自由图腾。草地不仅有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他的灵魂的健康。

最近两年,他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但没有停止对美国的关注,他在和我的通信对话中常常谈论“9·11”事件后的美国。可惜我们的通讯此次多数不能收入书中。我希望父亲回美国后能继续阅读北美大地,把中国这部大书与美国这部大书,作比较性的阅读,这应是人生的乐趣。父亲引用邹谠教授告诉他的话说:中国与美国在一百多年来的关系,很像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事。这一比喻,并非全是浪漫与虚妄,《阅读美国》中涉及两国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字,都可以听到作者关于和平与安宁的呼唤,呼唤的背后也是对生命的爱与信赖。

刘剑梅

2002年5月16日于美国

后记

《阅读美国》是我在海外写作的散文系列《漂流手记》的第七卷。2002年首次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此次福建教育出版社准备印行给祖国的读者看看,这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为此,我特别把去年在澳门大学的讲演(题为《美国的意味》)整理出来,还新写了一篇《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使集子带点当下的气息。

集子中的文章有的写于几年前,有的写于十几年前。我出国已近二十年,在这段岁月里,我大部分时间居住美国,但也到瑞典、法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游玩和讲学,在东西方漂泊,心绪难免浮沉。但为了给自己的心灵留下见证,此次在国内印行,我对所有的文章都一字未改。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其中有不妥之处,请多鉴谅。

临末,我要特别感谢推动此书出版的刘文华、周青丰、董曦阳等年轻朋友,他们让我对故国故人又增添了一份眷恋。

2009年3月20日于美国Boulder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