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黑尔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毛泽东说在近代人中,他唯独佩服曾国藩?为什么蒋介石以曾氏家书教子,终生奉其为楷模?为什么曾国藩有护国之功、问鼎之力,却四拒称帝?为什么世人将曾国藩视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为什么美国人将曾国藩比作“远东的华盛顿”?黑尔编著的《曾国藩传》是国内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曾国藩传记,本书生动讲述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人生,深入剖析内圣外王的罕见人格。

内容推荐

黑尔编著的《曾国藩传》是国内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曾国藩传记。

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之后,在直隶总督任上他主持处理了影响深远的天津教案,并且力主整肃朝政,选拔新型官员,倡导洋务运动。

黑尔博士采用近200种亲历者资料,着眼晚清民政、军事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了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一生。

目录

导言 曾国藩是远东的华盛顿

第一章 满人治下的中国政府

 1.军事

 2.民政

第二章 拜上帝会的组织

第三章 已被抹杀的领袖

第四章 从广西到北方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宗教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部署

 1.太平军

 2.政治机构与社会设施

第七章 曾国藩出山及新军的组建

第八章 湘军出征

第九章 太平天国内讧与清廷的失望

第十章 进军安徽

第十一章 攻克安庆及战争的重组

第十二章 外国人与太平军

第十三章 金陵争夺战及太平军的崩溃

第十四章 两江总督任上与剿捻

第十五章 直隶总督任上和曾国藩的晚年

第十六章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第十七章 结语

参考书目

跋 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曾国藩

试读章节

曾氏家族是中国的六大家族之一,镇压太平军的主角就是从这个家族中产生的。曾家的源头是哲学家曾子,他是孔夫子最伟大的弟子之一。在曾国藩与其著名的祖先之间所隔的70个世代中,他自己的直系先人成为湖南湘乡县的农民。他的家乡距离长沙约200里。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但他们以骄傲的血统跻身于家乡士绅阶层,他们希望通过学习经典来继承先人的学术传统,以确保文字贵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祖父是注重实际的实干家,对这个孩子性格的形成施加了有力的影响。他的父亲专心学习,但早年未能获得功名,直到长子获得学士学位的那一天,他才得到同样的学位。这也许并非什么非常事件,只表明中国人获得学位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曾国藩于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这个贫穷的乡村家庭,其诞生伴随着美梦与吉兆。4岁时他便开始了学业。在第8个生日之前,他已在学习五经,并开始作文。5年以后,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他与一位名叫欧阳的女孩订了婚,当他到了足够大的年龄便将之娶回家里。[1]

1826年,他首次应试,名列第7。[2]但是直到1832年,他才开始竞争学士学位,第一次未能如愿,但上了荣誉榜。[3]1833年他考中了秀才,他父亲在经历了17次失败以后,这一次与他同时通过了考试。第2年他前往长沙参加乡试,考中了第36名举人,即获得了硕士学位。同一年他进京参加会试,试试运气,去考进士,即博士学位,但两次考试落第。1836年他设法弄到了盘缠,漫游江南与浙江。虽然他的举人身份给了他一些社会声望,但他仍然未能满足。据说他在旅途中发现了一套有价值的书籍,便借来100两银子将之买下。他带着这些书回到家乡,苦读1年,准备第3次参加会试。

1838年年初,他准备再次进京,现在他又增加了1年的应考准备。他没有路费,但他借到了32串钱做盘缠,这点钱在路上几乎花完了,进京时只剩下3串。[4]在那个时代,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1个月乘船坐轿缓慢前进。一般认为,路上必需的花费约为40两银子。曾国藩终于通过了会试,[5]不久之后又通过了中国学者的最高考试,于6月23日进了翰林院。[6]

P90-91

序言

要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西方人至今还只是满足于主要是从中国的年鉴中获取不完整的信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足以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并且适合于这个领域的学者从事研究。中国的绘画也是一样,美术专业的学生最近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美及其意义。这项任务的意义是对下一代人学术精神的挑战。黑尔博士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榜样,说明运用完全由西方世界开发出来的历史学的方法,去研究只有地道中国素材的课题,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如果不是得益于他的双重装备——对事物的把握和对语言的理解,谁也无望取得他在这本书中获得的成就。它对中国学术界的意义,与对西方人的理解所作的贡献同样重大。在寻找论据和冷静地展示论据时,他向中国人展现了他们自己历史中的一个篇章,但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中国人已经习惯的记载。何况,我们必须强调,他在中国居住和研习了20个年头,这段经历既给了他同情心,也赋予了他健全的判断力。年轻的中华民国所作的评论在这里解除了武装,作者的公允使读者明白了两个问题:其一,他令人们立即对现存的那些不利于清朝的偏见产生了怀疑,这种偏见对赞扬清政府官员的好话充耳不闻;其二,他使读者不会相信“外国人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无稽之谈。

19世纪中叶这场造反运动的意义,无论就其重要性还是就其遭到的镇压而言,都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亚洲也曾有一些叛乱如它一样影响广泛,一样具有破坏性,但若要找到一场遭到一位天才组织者彻底镇压的同样规模的叛乱,那就必须回溯到大流士或哈夏。太平天国运动的挫败,有力地表明了将中国人置于高层次文明国家的种族特性。多年以来,无能的官员造成了灾难性的社会管理失控,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读书人唤起民众,让他们支持自己组建一支志愿军的艰难事业,忍受绝望之敌的折磨,直到将之消灭。曾国藩是这个计划的动议者,在现代历史中很难找到他这样的类型。黑尔博士将他比作华盛顿,二者在性格上颇为相似。然而,那位美国的英雄人物得到了对他伟大服务的报偿,当上了他引上独立之路的那个国家的首脑。对于曾国藩而言,却不存在获得最高职位作为对他的忠诚服务给予报偿的问题。他仍然忠于大清帝国,尽管他拯救的那个王朝最终表明是不值得他去拯救的,但他以无怨无悔无条件忠诚的形象活在人们心中。本书向对此人一无所知的海外世界展示这么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完人,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文化潜力的新认识。

后记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这场运动几乎摧毁了中国的中部各省。如此巨大的一场灾祸,竟然起源于从一个人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此人坐在金陵的宫殿里,表现出能力不足,明显地处于东王和他自己那些无能亲属的操控之中,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研究了手头上所有的资料,我认为这场运动真正的发起人是朱九涛,清政府一方的资料声称他是洪秀全与冯云山的老师,他在运动的早期被人们称为天德王,一开始就被拥戴为恢复明朝的皇帝。最近出版的《太平天国野史》也说冯云山与洪秀全追随过这位朱九涛,并声称在他死后洪秀全才继任这场运动的领袖。[1]我认为,到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天德王被清军俘获为止,朱九涛尚未去世。他化名洪大全,并亲口承认这是一个假姓名。他的口供跟计划完全一致,完全揭示了这次起义的有效动机,使我很难怀疑他与冯云山以洪秀全所谓的上帝启示为基础同心协力组织和计划了这次革命,只是由于他的被捕以及不久之后冯云山的去世,使这场运动为狂热分子所掌控,而那些人在统治方面的无能,以及对其狂热宗教观点的强调,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于是,原本是一场国民性的运动,成了一场宗派暴动,与社会的中坚分子格格不入,促使他们去支持大清王朝,而不愿加入太平天国分裂者这样怪异的集团。这也解释了三合会为什么会背离太平天国运动,他们起初支持太平军,但在太平军从广西的群山间突围而出一路杀向金陵的时刻,他们撤出了这场运动。这种阵线的变化,只能用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推理才能解释。

西方国家受到了吸引,他们听说一个基督教国家建立起来了,太平军接受了跨海而来的教义,甚至接受了传教士们的指导,并邀请他们前往金陵。在太平军攻占金陵不久,3个强国的代表从上海前去研究他们的政策和宗教观念。他们发现,太平天国人士在政治上无能,得知他们的宗教表面上以《圣经》为基础,实际上是用儒学和佛教的观念来阐释基督教的经文。何况他们用一种几乎是反叛性的人神同形同性论,称洪秀全为神,说他是上帝的次子,而东王杨秀清则自称为圣灵与赎病主。他们具有破除偶像的强烈精神,非常重视十诫的教义与信仰的外形,却不限制抢掠的机会,以保持军队的充实。然而,领导层不断衰败,内部的争吵使他们最优秀的首领们离开了太平天国事业。1858年涌现出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将领,其中忠王与英王最为著名,太平天国运动在他们领导下获得了新生。

如果清政府强大而统一,太平军一方在政治、宗教与智力方面的欠缺早就将他们引向了穷途末路。然而清朝的早期统治者们将民政与军事权力分割为若干板块,以阻挠康熙竭力镇压的著名的吴三桂那种反对朝廷的武装叛乱,这样就使清政府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指挥权。地方自治得到了促进,行政体制大大扩大了地方主义,使政府无法动员大批的军队。此外,中央政府除各省的进贡以外并无稳定的财政收入,而各省也未提供足够的军饷来支撑官军。所以,巡抚们不愿为朝廷提供装备与维持强大军队所需的开支。这些障碍差一点使曾国藩根本就无法组建军队,因为他除了高调的官衔以外一无所有,而他的官衔无法调动所需的资金。湖南巡抚、稍后的湖北巡抚与总督,给了他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期,他当上了两江总督以后,有李鸿章与左宗棠两个门生作为他手下的巡抚,他才有了银子去招募足以将太平军消灭的兵员。当曾国荃推进到金陵开始围攻该城时,他只有两万兵力,但是到了1864年年中,当湘军攻占了金陵时,他的旗下已经有了5万人。曾国藩从各省得到的协饷,以及他从总督辖地所得的财政收入,当然还有出售荣衔与官衔所得的银子,他在直到攻占金陵为止的11年里所用的全部开销,只有将近2130万两银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彻底镇压这场运动,需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

如果我们认为曾国藩的工作太拖拉,例如他在需要冲撞与活力时表现得十分谨慎小心,那么我们不应该忽略上述的窘迫。我们也不能无视一个明显的事实:正规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完全的无能,如果没有民兵,清廷根本无法将太平军镇压下去。如果曾国藩只能率领每股几千人的民兵投入战斗,那是因为他没有资金去招收几万人。此外,我们不会忘记,太平军轻易就能招收几十万热衷于抢掠的乌合之众,所以我们无权将清军的缺陷算在曾国藩头上。这是清政府的缺陷,是陷入这种体制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弥补的。曾国藩担负着费力不讨好的任务,既要为军队寻找资金,又要赢取胜利,而这些资金的获得,往往违背了官员们的意志,他们认为同一笔资金有更好的用处;他要对付的困难,除了嫉妒他的同僚,还有官场习气和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直到他最终达到目的。

曾国藩必须面对、克服的其他困难还有:第一,他自己缺乏军事训练。他是一名文官,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从未当过军队首领;第二,缺乏鼓励,更有甚者,有时候实际上是遭到各省官绅们的反对,因为他的大部分生涯都越过了正统行政的界线;第三,摩擦,有时发生在他与正规军官兵之间,他们天生妒忌这支非正规的武装。第四,他除了向官员们乞讨,无法获得资金,直到他出任总督为止。第五,必须忍受北京政府由于太平军的胜利或清军的失败而发生的恐慌,这种恐慌会促使朝廷命令他放弃战略要点,去追逐某个神出鬼没的太平天国王爷。第六,太平军指挥员胜他一筹的谋略,目的在于将他和他的部队调离合适的目标。第七,他有时遇到大险,有时“丢脸”(这几乎跟遇险一样重要)。他在面对所有这些困难时表现得耐心、坚忍而勇敢。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对他要求太高。他坚定不移执行的计划,有时候是起源于别人,特别是天才的江忠源和无能的赛尚阿,前者坚决主张建立水师,后者提出了“新式”军队的观念。但是,他在自己身边团结了一大批忠诚而能干的官员,则要归功于他自己的本领。这些官员中有许多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及以后升居高位,他们有胡林翼、鲍超、杨载福、彭玉麟、李鸿章、左宗棠、李瀚章,还有他的弟弟曾国荃,当然还有大批官阶较低的人,以及几个若非葬身于这场战争也会同样出名的人物。在这些可靠人物的支持下,曾国藩不仅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即便没有外国的援助肯定也能办到),还给中国提供了一批更高级的新型政府官员,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清政府就无法得到这些人才。

战争结束时,他成了中国最有势力的官员。他开创了一个先例,在他手下服务的若干人升到了省级最高官位而未曾实任低级的官职。这大大地脱离了常轨,致使李翁兵在其史书中大发感慨。曾国藩本人在镇压捻军时一度大权在握,不仅指挥汉人军队,还能指挥北方的满人旗营。他把在先前那场战争中支持过他的同一批人召回身边,取得了镇压捻军的胜利,不过李鸿章收获了由曾国藩铺好道路的荣光。曾国藩直接的贡献,以及通过支持者们所取得的胜利,都足以驳斥莫尔斯[2]在谈到李鸿章与曾国藩时发出的嘲笑。他说:“在这两人当中,曾国藩很少与外国人接触,如果他缺乏幽默感,他会为自己在没有外国人援助的情况下镇压了那场大造反运动而感到自豪。”这也为我们评判罗伯特?哈特爵士的看法提供了依据,他针对曾国藩对1870年天津教案的处理评论道:“他总体上的无作为,他对人民的恐惧,以及他的优柔寡断,致使人们非常想不通他是如何赢得了从前的那些桂冠,认为对他的评价过高了,其实他才具平平(对此我完全赞同)。”[3]根据曾国藩在1853年至1864年那些可怕岁月中的作为来看,如果综合考虑所有的情况,这样一种评价是没有道理的。罗伯特?哈特爵士可能没有充分了解曾国藩必须克服的障碍,而且在我看来,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产生的文献也没有支持他的非难。

至于对外关系,曾国藩确实与欧洲人接触不多。不过,他早年敌视欧洲人的态度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他反对在中国军队中雇用洋人,并不是因为他排外,而是因为他不想让中国由于雇用洋人而陷入危险的困境。他有时的确反对外国贸易与交通手段的过分扩张,但他注重建造汽船,而在他的晚年,他主张向海外派送留学生。他的一些书信与奏章表明他比绝大多数中国官员都更近地接触了外国的政治。

这里还要补充谈一下本书正文中没有讨论的问题。大清王朝是否值得拯救?在今天,曾国藩没有得到社会曾经给予他的关注。在长沙为他修建的富丽堂皇的祠堂,遭到了民国军队的破坏,他们从1911年起就占据了这座城市。不过,花园的一部分交给了曾氏家族开办一家高等女子学校,由曾国藩的重孙女担任校长。在有些人看来,他的名字和大清王朝联系在一起,而后者是遭到诅咒的。但是汉人爱国者的记忆和全世界同类人的记忆一样短视。他们忘记了一个令人不快却又无法否认的事实:只是在19世纪末,改革者与革命者的声音才在中国有了影响,而曾国藩及其湘军代表了国民奋起反抗太平军的真实愿望,后者摧毁了百姓生活中的许多社会习俗与道德习惯。

还要指出一个事实: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也许中国就会分裂为两个国家,或者带来更多的战争,因为北方绝不会像南方一样集合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之下。尽管1911年的革命胜利了,这个国家如今似乎还是毫无希望地四分五裂,主要是由地理的界线来划分。这种分裂是一个灾难,当时要守住一个亚洲帝国领土完整的想法甚至不容许夸夸其谈。曾国藩保卫了国家的完整,哪怕是在大清统治之下,曾国藩给了它苟延残喘的力量,直到帝国的建造者们失去了民心,甚至垮台。当一个较为幸福的中国意识到了这些因素,也许她会再次把荣誉给予军人曾国藩和政治家曾国藩,并承认他是忠诚于服务对象的仆人曾国藩,实践孔子理想的巨人曾国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