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与富强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历史巨人?他那有限的人生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伟业?……《毛泽东和他的老师》这本书将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 |
分类 | |
作者 | 尹高朝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与富强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历史巨人?他那有限的人生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伟业?……《毛泽东和他的老师》这本书将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 内容推荐 细读这部《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你会感觉到,毛泽东当年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治学严谨的老师们,以其鲜活的形象,仿佛一一朝我们走来——从私塾的毛宇居、毛麓钟,到东山小学的李元甫、贺岚岗;从省一中的符定一、柳潜,再到第一师范的杨昌济、徐特立……无一不是从思想文化和人格品行上给毛泽东以影响的良师。他们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把所有的知识精华都无私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身则大多安于清贫,甘于淡泊,就如同一支支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学子的前程,自己却悄然逝去…… 目录 1 “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毛泽东和文正莹 寄居“棠佳阁” “小小陪读郎” 童年的馈赠 “世界上最好的人” 舅甥深情 2 “蒙以养正,圣之功也”——毛泽东和邹春■ 求学的第一站 不好“管教”的学生 “游泳风波”与“胜利罢课” “润之将来必成大器” “他是个严师啊!” 3 纯儒·塾师·堂兄——毛泽东和毛宇居 “韶山纯儒” 反抗行动 师生谊手足情 艰难困苦显赤诚 书来信往过从甚密 三次北京之行 师生相聚在故园 4 一个失业的法科生——毛泽东和毛岱钟 重进学堂 “法科生”教“王法” “不学这不公正的法律” “故人何处,感慨系之” 5 “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哩!”——毛泽东和毛麓钟 转学东茅塘 独具匠心苦琢玉 教读“治国兴邦之书” “学不成名誓不还” “丢了书本子,我死不瞑目!” “我在他手下读过书哩!” 6 “没有他,我只怕进不了洋学堂”——毛泽东和李元甫 “莲花屋场”的来客 破格录取“建国材” 爱才·惜才·护才 “为国育才,应有一木支三厦” 7 “洋学堂”里的“洋先生”——毛泽东和萧佚名 “假洋鬼子” 第一次音乐课 “打点精神做个大英豪” 打开窗户看世界 8 政治ABC的入门向导——毛泽东和贺岚岗 走进新天地 一个中学生的“政见” 剪辫子——第一次政治反叛 支持秀才从军 9 “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毛泽东和符定 一代名 师顾学通儒 退伍列兵 投考名校 精心栽培 呵护有加 不满现状 “尖子”退学 同情革命 备受推崇 才德超群 荣膺重任 10 “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毛泽东和柳潜 省一中的高材生 《商鞅徙木立信论》 “才气过人 前途无量” 11 “老先生一生淡泊,难能可贵”——毛泽东和胡汝霖 良师育“良才” 借阅《通鉴辑览》 “颇为有效的读书法” 定王台下自学者 12 恩恩怨怨五十载——毛泽东和张干 就读第一师范 校长年轻本有为 10元钱引发一场学潮 给伟人“记过” 毛泽东重评老校长 “极为系念” 35年后又重逢 “薄物若干”寄深情 13 “欲栽大木柱长天”——毛泽东和杨昌济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板仓杨寓”的常客 道德楷模 从“身心并完”,到”三育并举” “精神导师”与新民学会 “毛蔡二君,当代英才” 无尽的怀念 14 五载师生缘 一世不了情——毛泽东和袁仲谦 “袁大胡子” 不“打”不相识 “李氏芋园”论读书 博古通今终身获益 为恩师题写碑文 15 一代师表启后昆——毛泽东和徐特立 “特立独行”的先生 “不动笔墨不看书”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离别又聚首 先生追随学生 “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徐老不老,老当益壮” “大跃进”中的呼声 “堪称革命一完人” 16 半个多世纪的师友之交——毛泽东和黎锦熙 誉满长沙的历史教师 一代师风仰之弥高 “如婴儿之得慈母” “六札”纵论家国事 “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17 风仪师友 志同道合——毛泽东和方维夏 学思典范 试行“游学” 学友会的代理会长和总务 共同主办工人夜学 “人物互选”选奇才 风仪师友 志同道合 18 “他是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毛泽东和王立庵 请病假的“秘密” 劝学数理化 补课 难忘师恩 19 表兄·挚友·恩师——毛译东和王季范 “没有九哥就没有我!” 难忘的童年岁月 保护人 送子到延安 三次致电赠国策 “九哥千古” 20 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和孔昭■ 老校长回一师 真诚的挽留 “一师是个好学校” 授权“毛奇”统“三军”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文正莹对天资聪颖的小外甥所抱的希望尤大,在教毛泽东读书学字的同时,还经常给他讲述古今中外英雄的故事,像“韩信智胜楚霸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岳飞大破金兀术”、“啉则徐虎门烧鸦片”等名篇,不知讲了多少遍。因此,韩信、梁红玉、岳飞、林则徐等英雄豪杰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田里。 文正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对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投降卖国的行径十分不满,常在课堂向学生讲述国家遭受外侮的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文正莹还教导小外甥毛泽东要好好读书,将来如能考得功名,一定要做个好官,像历代民族英雄那样扬我国威,振兴家邦。 文正莹是一位为人正直、注重节操的乡中儒士,他虽知识不薄、资财不菲,但平素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压穷苦百姓的人。有一年,当地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东要送自己的儿子到文正莹手下读书,被他以面试不合格为由加以拒绝。当时,年幼的毛泽东对八舅的这一举动大惑不解:为什么唐家蚝好多佃户的伢子都可免费到八舅_的学馆里读书,而却把这个家大业大的富家子弟拒之门外呢?文正莹事后告诉外甥,这个人先前也通些文墨,后来利用知识挣了不少钱,回过头来又去专门欺侮四乡八村里那些没文化、没钱财的种田人,赚他们的昧心钱。他由此告诫毛泽东:文化知识是帮助人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如若不然,有文化的人变坏则比没文化的坏人更坏。 为了教育毛泽东等子侄们学着“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以课学生。《家范箴言》主要内容为文氏家戒和_家训,“家戒”有六条,即“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论,四戒攘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家训”共有十则,内容颇为细密,其形式和作用与今天的乡规民约有些相似,故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 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 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交结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竞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五、和睦乡邻。风俗何以近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痒,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舐犊养成无状。 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膳。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八、婚姻随宜。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逗兴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歌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练志无休,诵读不分夜昼。任他三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十、勤劳本业。天卞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技巧。 据文正莹之子文运昌回忆,父亲结合课堂教学,始是教弟弟文南松和毛泽东等学童诵读《家范箴言》,继而要求他们熟记,并引以为为人处世的行动准则。艾老先生认为: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在一定意义上,《家范箴言》规范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文氏后嗣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行为及人生追求。特别是悟性极高的毛泽东,自打幼年时期熟读了八舅文正莹编撰的《家范箴言》起,一个人应当“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做一个像八舅一样的好人”等朦胧的思想意识,便已经开始在他的大脑中萌生。 自然,最令毛泽东难忘的,还是‘在八舅身边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从两岁多寄养唐家蚝起,“根基不稳”的毛泽东,便得到了外婆外公和舅父舅母的格外看待。特别是文正莹,更是对妹妹文七妹的这个“命根子”视若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在每天的学习。之余,他都要让儿女们带着毛泽东到秀美的山冲里去尽情玩耍;闲暇的时候,他还常常带着毛泽东登上唐家蚝对面的龙头山,春采蘑菇,夏摘甜苞,秋打毛栗,然后舅甥二人坐在山顶的大青石上;一边品味着野果,一边远眺着山南麓的韶山冲;有时,在皓月当空的夜晚,舅甥二人在家门前的打谷场上铺一领竹凉席,惬意地躺在上面,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文正莹讲述奇妙的天文地理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人故事……农家田园生活的浪漫气息和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无穷乐趣,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以致每每父母从韶山来到唐家蚝探望外公外婆,他总是避而不见,生怕把自己带回去。P7-9 序言 应该说,写这部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从80年代涉足“毛泽东研究”这个充满诱惑的领域,我就开始思索这个选题。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法学和犯罪学的学者,怎么想写这样一本书呢?这与我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出生在鄂东老区的一个农家,高中毕业后曾担任过一段民办教师。“文革”结束后不久,在中学时代班主任的帮助下,我有机会到母校参加高考复习,考入湖北省公安学校。从事公安工作数年后,又相继进入武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在长达6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结识了一批品学俱佳的老师,还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建立了良好的师友关系。这期间,在这些良师益友的引导下,我潜心阅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书籍,其中也包括大量的伟人传记作品。人们或许还记得,80年代末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不寻常的“毛泽东热”,我当时也卷入这股热潮之中。像许许多多的中国老百姓一样,我景仰作为伟大政治家、卓越思想家和杰出军事家的厉史巨人毛泽东,更膺服他那战略家的精深、哲学家的睿智’和大学者的才情。 在那段时日里,常常有这样一些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与富强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历史巨人?他那有限的人生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伟业?带着种种疑问和探求的渴望,我花费两年时间,在那些关于伟人出身、家世、成长的书海中寻觅。最终,我把目光投向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作为莘莘学子孜孜求学的时期。我终于寻找到了这样的答案:毛泽东之所以成长为划时代的伟人,除了与生俱来的自身特质和后天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为数众多的老师对他的教导、培养以及对他品格的精心塑造。再联想到。自己当教师、做学生的经历,我便有了这样的感悟——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声名显赫的大政治家或大学问家,都是依靠教育、依靠老师,从混沌走向光明的。于是,一种讴歌老师——伟人之师的强烈愿望便萌发了。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一书,真正开始写作于1992年。这是一个充满着艰辛的创作过程。我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系统叙述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的著作,国内还是空白,可供借鉴的资料实在不多。我打算走出去,到毛泽东的生身之地去寻找材料,寻找创作灵感。于是,便开始了两赴北京、三下湖南的万里行程。 记得是1992年4月18日,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搭乘一辆去广东的货车,踏上了第一次去湖南的旅程。这次湖南之行,一共呆了半个月,主要去了长沙、湘潭和湘乡三个地方,在上屋场、棠佳士乇、东山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些毛泽东早年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踏寻伟人的人生履迹,进行实地诃查采访。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采访对象和内容距今年代久远,大量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湮灭,最后不得不怀揣一颗沉甸甸的心,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到北京做了40天的资料查阅工作。从北京回来后,我利用半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初稿。 次年,也就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拟对书稿进行修改和充实。在当地党委宣传部门领导的亲自、过问下,单位给了我一段时间的创作假。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又第二次来到湖南。这一次,我奔波了一个多月,毛泽东部分老师的故里——长沙、湘潭、韶山、湘乡、宁乡、新化、安化、怀化、平江、浏阳、岳阳等市县,留下了我的匆匆步履,洒下了我辛劳的汗水。 古语云_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这次采访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如湖南省湘潭市等近十个地市的党委宣传部门、政协文史部门、湖南韶山管理局、湖南长沙“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湖南省第一师范、长沙市博物馆、湘潭市图书馆、东山学校、韶山学校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给我的采访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一些在湖南乃至全国知各度颇高的毛怿东思想研究专家,或赐教或赠送书籍、资料和图片;在采写过程中,我还有幸结识了毛译东老师们的一些后嗣和亲属,书中不少口述材料及文字资料;便是由他们无私提供盼……这次采访和第一次湖南之行不同,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在此后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凭借采访得来的资料,一气呵成,对这部书稿做了一次全面的修改,更准确、更完整地记述了毛泽东十多年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和老师们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一书,反映的是伟人毛泽东在20世纪初叶从师求学的那一段特定的生活,书中所录的老师,大都可归人“旧知识分子”一类。用今人的思想观念去审视近一个世纪前的这些人和事,有没有实际意义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韩愈曾这样论及教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自身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往往会给学生以深刻影响。毛泽东生前就曾多次说到:在他的青年时代,老师对他”有很深的影响”,“我韵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学校打下的基础。”他还这样说过:“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 细读这部书,你或许会感觉到,毛泽东当年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治学严谨的老师们,以其鲜活的形象,仿佛一一朝我们走来——从私塾的毛宇居、毛麓钟,到东山小学的李元甫、贺岚岗;从省一中的符定一、柳潜,再到第一师范的杨昌济、徐特立……无一不是从思想文化和人格品行上给毛泽东以影响的良师。他们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把所有的知识精华都无私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身则大多安于清贫,甘于淡泊,就如同一支支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学子的前程,自己却悄然逝去…… 应该说,毛泽东的“前程”,就是这一支支“燃烧著的蜡烛”照亮的。 幼年的毛泽东,和所有的稚童一样,也有过顽皮的时候,也不大爱读“经书”,甚至还玩点小把戏“蒙”老师——在《论语》下面藏一本“杂书”,偷偷地看。为此,他没少被罚站、罚背书,没少挨竹板子。然而,正是严师的督导,使他在几年的私塾学习中熟读了老师要求攻读的“经史子集”,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基础。 稍长,学习目的已十分明确的毛泽东,由于与旧的教育方针格格不入,不愿“死读书”和“读死书”,因而屡屡破坏校规,几次差点被校方开除。是老师为他仗义执言,以“异材”、“伟器”誉之,他才免除了失学之苦。当他因旧式学校课程繁杂、学风沉闷,几度在校门口徘徊时,是老师给他指明了一条最合适的为学之路——以研究“宇宙、人生、社会之真理”为学习目的;教他“学思结合”、“不动笔墨不看书”、“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的治学之道;要求他遵循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学方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求“身心并完”;引导他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锻炼组织领导才能;告诫他戒骄戒躁,“贤相不以自己之长为长,常集天下之长为长”,团结同仁,众志成城;传授他尚动、尚变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尚事实、不尚空谈,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求实精神……从而使他成为一名在博与专、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上能够融会贯通的“饱学之士”,成为_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自然,在毛泽东从师求学的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笔还是老师对他进行思想上的启蒙,这才是他将。自己“书写”成一个大写的人的起点。由此,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一位世界名人曾这样说过:教育像一艘船,引导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毛泽东也毫不例外。是老师们驾驶着教育这艘航船,载着他,乘风破浪,从小小的韶山冲驶向了中国革命的大舞台。 老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并重;学生勤学苦练,思想进步,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彼此都忧国忧民,怀有爱国兴邦、革新社会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犹如朋友和家人。毛泽东求学时代这种良好的教学风尚和师生关系,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之处。诚如笔者在书中赞叹的那样:毛泽东的老师们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堪称一代师表;毛泽东为学勤勉,尊师重教,更是莘莘学子的典范。 当这部书稿付梓之时,我再次感悟到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辉煌的职业。国家的强盛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的兴旺在教师。教育是中国的未来,教师是国家的真正财富。我衷心希望,在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进程中,每一位中国人都来做尊师重教的模范。 这,正是本书所要宣示的主旨。 尹高朝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