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恩来和他的老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尹高朝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认为,无论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还是大学问家、大艺术家……都是依靠教育和老师,把他们从混沌引向光明。一代伟人周恩来也毫无例外。

近年来,作者一上辽沈、二下淮安、三赴津门,实地走访伟人周恩来生活、学习的履迹,又经多方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反复考据订正,终于完成了这部带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周恩来和他的老师》。

本书记述了周恩来从蒙馆读经到南开大学深造这十多年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与十几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为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在这本《周恩来和他的老师》中,笔者凭藉如蝉之联、如珠之串的史料,记述了周恩来从蒙馆读经到南开大学深造这十多年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与十几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为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全过程。老师的教诲,仿佛是给周恩来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老师的教诲,使周恩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老师的教诲,赋予了他独特迷人的人格魅力。

目录

1 淮安——运河岸边是故乡 

 千古名郡 人杰地灵

 小桥幽巷 驸马故里

 诗礼传家 源远流长

 师爷世家 胥吏之后

 动荡年月 大鸾降生

 三位母亲 第一老师

 感念母恩 情系故乡

2 周贤胜——胸有乾坤布衣士

 家学延师 启迪童蒙

 精心事教 别出心裁

 刻苦习字 挥毫有成

3 万立■——启迪童蒙仗严师

 家道中落 投奔外家

 情同骨肉 爱护有加

 童心未泯 逃学受罚

 因情施教 亲力亲为

 患难时刻 教益良多

 “尚望不弃 时赐教言” 

 铭记深恩 情缘未了

4 陈式周——师恩深处最难忘

 位高权重 不忘良师

 寄居异乡 初识先生

 教习诗文 明理励志

 患难之交 友谊笃深

 “别仅三月 想念何如”

 “表兄千古 恩来敬挽”

5 龚荫孙——传道解惑一良师

 清末秀才 思想启蒙

 贫家孝子 认作螟蛉

 博览群书 接受新知

 游览名胜 默化潜移

 “及今思之 犹如昨日”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6 周贻赓——师父深恩莫大焉 

 如师如父 恩重如山

 谆谆教导 规劝甚严

 “周家儿孙 不知欲求”

 “亲爱我者 又少一人”

7 魏邦栋——关东宿儒开明师 

 模范学校 接纳新生

 “图自强兮 在尔少年”

 “学不如此 不足言学”

 反帝反封 剪辫明志

 “有志向者 当效周生”

8 高盘之——清贫淡泊育俊才 

 名师高徒 相得益彰

 少年才俊 志存高远

 赠字“翔宇” 寄托厚望

 “影响最大 思念尤甚”

 “得而育之 毕生大乐”

 师生之谊 惠及后嗣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两帧照片 一样情真

9 张嗥如——一代师风仰弥高 

 新式学校 欧美风格

 “卓尔不凡 佼佼者也”

 苦心孤诣 文心雕龙

 诗词唱和 求学问道

 操行鉴定 备极褒奖

 良师益友 终生难忘

10 张伯苓——学界巨子启后生

 投考名校 幸遇名师

 独树一帜 造就英才

 抨击弊政 师生生隙

 “幸赐明教 并颂教祺”

 民族大义 填平隔阂

 追随学生 拒绝赴台

 真心敬重 客观评价

 宵衣旰食 情关南开

11 马千里——津门学运领头人

 师出同门 志同道合

 修身尚志 提升人格

 组团结社 蓄才聚能

 演说比赛 名列前茅

 五四运动 并肩战斗

 抵制日货 竟遭逮捕

 狱中斗争 中流砥柱

 铁肩道义 辣手文章

12 伉鼐如——亦师亦友是乃师

 传播新学 劝学理化

 倡导新剧 联袂演出

 过从甚密 书来信往

 向往光明 支持革命

13 李金藻——学问人生可问师

 尽心呵护 慷慨解囊

 “谦谦君子 可托生死”

 同住西斋 耳濡目染

 仰仗恩师 两度出洋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14 时子周——追忆旧事更念师

 “前志未遂 后死之责”

 尊师爱生 相敬相亲

 表演新剧 革新人心

 绝食斗争 声震津门

 铁窗牢笼 彰显胆识

 唇枪舌剑 智斗群魔

15 严修——南开园里真师表

 备受器重 免费入学

 资助学子 留学东瀛

 异国重逢 彻夜久谈

 离日返国 以图他兴

 奖学旅欧 确立信仰

 “人各有志 不能相强”

 南开骄子 赤子情怀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由此看来,周敦颐也就是周恩来的祖先了。这有没有根据呢?因为中国人认祖先历来有攀龙附凤的习惯。如姓周的常常要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姓姬而并不姓周,就像大禹姓姒一样,只是因国为氏。

宝■桥的周氏尊周敦颐为始祖,这是有根据的。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靖的墓志铭,作者是南宋嘉定的进士。此时周敦颐已被尊为理学鼻祖,一般人是不敢冒认其后代的。故而,碑文的记载也应该是可信的。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原名悖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

周敦颐15岁丧父,母亲带他到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因舅父的荫恩为官,不是科举出身,24岁任洪州(南昌的别称)分宁县(今修水一带)主簿。周敦颐初上仕途就不同凡响。当时,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好长时间不能决断。他到任后,只传讯了一次便结案。经按察使推荐,他被调为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又有一事震动官场。当时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独断专横。有一个罪犯,就案情论,不该判为死刑,王逵则非将他处死不可,手下人等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独有周敦颐敢于谏言。王逵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周敦颐就将上朝用的手版交给随从,决定弃官而去,并说:“像这种样子,还可以做官吗?用随意杀人的办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这番话传到王逵耳里,王逵醒悟了,这个罪犯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不久,周敦颐奉调出任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更加显著。有了好名声,推荐的人就多。接着,他担任了合州(今广东海康)通判,为官四年。当时,州内大小事情,不经周敦颐之手,下吏不敢随便处理;即使下吏勉强布置下去,百姓也不肯执行。这时,按察使赵忭前来巡察,有人向他进谗。赵忭意欲查办周敦颐。后来,周敦颐调任虔州(今赣州市)通判,知府正是赵忭。赵忭又仔细考察周敦颐的一言一行,才省悟进谗者的险恶用心。赵忭握住周敦颐的手说:“我几乎要失去你了,现在我才算真正了解你。”

熙宁初年,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府。不久,由赵忭和吕公著推荐,他担任广东路转运判官,兼任提点刑狱。在任上,为清理冤狱、造福百姓,他不畏劳苦视察各地,即使是瘴疠之地、险远之所,甚至穷崖绝岛、人迹罕至之处,也一个一个地走到,发现冤假错案即亲自重审,及时予以纠正。

由于长年劳累,他疾病缠身,再也不能东奔西走了。1072年,他向朝廷提H{希望担任知南康军,也就是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庐山莲花峰下安了家。家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流向湓江口,沽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家乡的濂溪称呼它,并以濂溪为自己的号。他在溪上筑了书堂,名为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

周敦颐为官30年,但生活并不富裕。他年轻时就信古好义,以名节为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官所得俸禄,基本上用来周济族中贫困的人和一些亲朋好友,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有时甚至自己的妻儿连粥饭也供应不上。他却旷然不以为意,襟怀飘洒,雅有高趣。诚如黄庭坚所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周敦颐生前社会名声不算大,经他的弟子程颢、特别是朱熹的宣扬,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南宋王朝追封他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

周敦颐的后代封侯拜相者不乏其人,像他的十三世孙周茂(字元泊,号茂庵),便是由进士功名入仕,官至左丞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及到清朝,宝■桥周氏在朝为官者不多,更多的人是游幕,也就是做师爷。科举较有成就者,有进士2人,中举者只有6人,其中有两人是周恩来的堂伯父,两人是他的从伯父。

周恩来家的这一支,在学品和人品上最突出的,当数他的高祖周元棠。周元棠字笑岩,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八日,卒于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初六,为周敦颐的二十九世孙。30岁以前致力于诗词古文,其后转而研究经济性理之学,著述数种。但在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由于兵荒马乱而佚失,仅保留下22岁前的诗作134首,名为《海巢书屋诗稿》。此诗稿由周元棠的孙子周昂骏(周恩来的二祖父)抄录,后由周恩来的堂伯父周嵩尧等人刊印。这本诗集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周恩来家世的重要文献。

周元棠天赋高、诗文好,但他人致中年仍仕途不成,为了改变家境的困顿和窘迫,便到福建、浙江一带做钱谷师爷。他的师爷做得非同一般,经多年潜心研究,经济性理论著述已自成一体。

晚年,周元棠看到儿子周樵水科举屡试不中,且将身体煎熬成疾,遂决定孙子周昂骏不要再走科举之路,而是学习钱谷师爷。他不仅为孙子选定了赖以生存的职业,而且以自己的学问和为人影响了后人,因而深受子孙后代的尊敬。

从上述的家史来看,周恩来的家庭可谓诗礼传家,家学渊源,深远绵长。

自周元棠开始,宝韦占桥周氏又形成了一个小房族,名日“五十房”。

这个小房族是颇具特色的,那便是几代人都做过师爷,可谓师爷世家。关于这一点,周恩来自己也说过:“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P6-8

序言

谁道识字忧患起,偏是世代书香家。

博古通今以明志,淡泊宁静自高雅。

满屋宇经史子集,一张口家国天下。

指点江山五千年,激扬文字论华夏。

读书识字、求学问道,是人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主题;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则更是世代士子们顶礼膜拜的神祗,“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君王并列。诚如笔者在一本论及“伟人之师”的书中所赞叹的:老师是第一个教会学子认识“人”字的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辉煌的职业。国家的强盛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的兴旺在教师。教育是中国的未来,教师是国家的真正财富。

有鉴于此,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法学和犯罪学的学者,笔者从上世纪90年代之初开始,把探求的目光投向“伟人之师”,十余年来史海钩沉、学海淘金。从1992年动笔写作《毛泽东的老师们》一书算起,笔者已在“伟人之师”这块自己开垦的园地里,勤勉劳作了18个春秋。18年弹指一挥间,婴儿已长大成人,幼苗已长成大树,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也已步人中年,鬓生华发。然而,心头萦绕的伟人情结始终难以解开,浓重的领袖情缘久久难以割舍。近年来,笔者一上辽沈、二下淮安、三赴津门,实地走访伟人周恩来生活、学习的履迹,又经多方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反复考据订正,终于完成了这部带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周恩来和他的老师》。

治学之路是异常艰难的,但它带给了笔者深邃的思索、无穷的感悟和巨大的启迪。笔者认为,无论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还是大学问家、大艺术家……都是依靠教育和老师,把他们从混沌引向光明。一代伟人周恩来也毫无例外。是老师带着他,登上了教育这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载着他,从小小淮安驶向共和国的历史大舞台。

在本书中,笔者凭藉如蝉之联、如珠之串的史料,记述了周恩来从蒙馆读经到南开大学深造这十多年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与十几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为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全过程。老师的教诲,仿佛是给周恩来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老师的教诲,使周恩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老师的教诲,赋予了他独特迷人的人格魅力。这,或许便是本书所要宣示的主旨。

历经数年积累、半年写作,《周恩来和他的老师》今天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值此拙作付梓之时,笔者心生许多感慨——没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扶持与热忱帮助,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课题,是不可想象的。在此,请允许我满怀感恩之心和感激之诚表达谢意——感谢天津市、沈阳市、铁岭市、绍兴市、淮安市、淮阴市、南开大学等地区和单位的党委宣传部门及政协文史部门,为笔者的采访活动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是这众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为本书的问世倾注了满腔热情,给予了无私的点拨和帮助。

感谢的话语说不完、道不尽,它将化作一团友谊的光亮,照耀着笔者在研究“伟人之师”的领域里,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以新的成果献给祖国和人民,献给普天之下辛勤耕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老师!

尹高朝

2010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