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在少奇身边的日子》主要收入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一些人员的回忆录。
通过刘少奇这些身边工作人员的亲身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同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刘少奇那严肃的、具有高度政治组织原则性不完全相同的另一侧面。
书中反映的许多这些林林总总点点滴滴的动人故事,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刘少奇的音容笑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少奇身边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在少奇身边的日子》主要收入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一些人员的回忆录。 通过刘少奇这些身边工作人员的亲身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同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刘少奇那严肃的、具有高度政治组织原则性不完全相同的另一侧面。 书中反映的许多这些林林总总点点滴滴的动人故事,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刘少奇的音容笑貌。 内容推荐 这本《在少奇身边的日子》主要收入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一些人员的回忆录。他(她)们在任职期间,同领袖朝夕相处,近距离接触,对领导人的所思所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他们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一个生活中的、真实的刘少奇。 目录 前言 不肯坐轿子的主任 从延安奔赴中原 “原来胡服是少奇” 随少奇同志赴华中敌后 在华中的日日夜夜 在烽火岁月里 护送少奇同志到延安 烽烟万里行 我当少奇同志的卫士长 终生铭记少奇同志的教诲 难忘的十一年 跟随少奇同志十九年 在少奇同志周围石国瑞 在警卫少奇同志的日子里 在少奇同志身边工作 深深的思念 平凡的故事 崇高的精神 在“中南海”二组的日子里 少奇和光美同志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他心中只有人民 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 忆少奇同志一次调研之行 保健医生之所见 我心中的少奇同志 我在少奇同志家做保姆 在少奇同志身边的工作岁月 感受少奇同志 我为少奇同志当警卫 少奇同志的最后岁月 在少奇同志身边的日日夜夜 忆少奇同志在“文革”中 深切的怀念 巨大的鞭策 我们是跟人民在一起的——记少奇同志二三事 后记 试读章节 “首长回来了!”老警卫员严昌辉同志,叫我们3人去见少奇同志。少奇同志看到我们,连忙上前一一握手,他见我很拘束、很腼腆的样子,便微笑着问我:“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苏登科。”我回答了我那时的名字。 “今年多大岁数了?” “17岁。” 少奇同志的慈祥眼神,注视着我们4个警卫员。片刻,他又转向我,笑容满面地说:“你是老幺,好哇!” 接着,少奇同志还问我们是哪里人,怎么到延安学习的,并且连声说:“好哇,你们来得好哇!以后好好工作吧!” 少奇同志平易近人的风度,和和气气的话语,犹如一阵清风迎面吹来,一下把我的拘束和腼腆都刮跑了。我鼓足了勇气表示:“一定听首长的话,好好工作。” 不久,收到家中来信,要我请假回家。我皱起了眉头:能探探亲当然好;可是,没当几天警卫员就要请假,这怎么行呢?真叫我左右为难。 谁知,严昌辉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报告上去,很快就批下了我的假期。我起程时,少奇同志还对我说:“回去好好看看父母亲,好好看看乡亲们。这也是一项不可轻视的任务。你家在国民党统治区,一路上要谨慎。” 我按照首长的叮嘱,顺利完成了探亲“任务”。当我返回少奇同志身边时,他一见到我就问:“你父母亲的身体怎么样?”“乡亲们的生活过得如何?”“一路上有什么见闻?”我一一作了回答,心里热乎乎的。 正当我完全解除了怕接近首长的顾虑之后,却出了一件事,使我再度紧张起来。 一天,少奇同志要到延安大礼堂作报告。从王家坪上延安城,得走上10里。少奇同志骑马前往,我骑着骡子跟了去。当天晚上在中央组织部住宿,我把马和骡交给了饲养员。第二天,少奇同志又要上中央党校作报告。可是,我去牵马时,连马的影子也找不到。 “马……马……马不见了!”我吓得语无伦次地报告此事。 “你不要慌,慢慢地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少奇同志关切地问。 “马……昨晚……没下鞍……没喂料……挣断缰绳……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办呢?”我回答得仍然上气不接下气。 “你不要那么紧张,我上党校去可以不骑马。”少奇同志又一次安慰我,并且说:“你到社会局请他们帮忙找马,我写个条子给你带去。” 我牵着骡子,送少奇同志到东门。少奇同志骑上骡子后,还在对我说:“你不要着急,社会局的同志会帮忙把马找到的。” 少奇同志走远了,我才想到首长身边没有一个警卫员。于是,我赶紧打了个电话。请留在王家坪的警卫员快骑马到党校去。 在社会局同志的帮助下,终于把马找到了。而马鞍却坏了,搭在马鞍上的毛毯也丢失了,这又使我急得泪汪汪的。 我低着头,牵着马,一路步行一路在想:真倒霉!刚当警卫员就出了事,准备挨训吧!首长怎么严厉批评都可以,只要还让我当警卫员就好了。 当我走回到王家坪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这时,少奇同志所住的窑洞里,油灯还亮着。我朝射出的灯光望去,只见少奇同志站在门口,视线朝我而来。我走近报告说:“首长!马找到了,毯子丢失了……” “你回来了……”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少奇同志给我打招呼。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打断了我准备检讨的话,也毫无训人之意,而是显得更亲切地说:“你累了一天,好好休息吧!” 我走进警卫员住的窑洞,严昌辉同志告诉我:“首长一回来,就问你回来了没有,他放不下心,晚上又问了好几次。刚才,他在门口踱来踱去,就是等你回来呀!” 这一夜,我翻来覆去没合眼,一股股暖流从胸中升起:少奇同志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贴我们警卫员。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遇事尽自己最大的责任,用他的行动表示了他对一切同志的真诚热爱。这位首长真好! 在延安期间,少奇同志多次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陕北公学等地讲演。他每次作讲演,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都踊跃参加。有时在露天讲,听的人就更多了。集中精力负责警卫工作的我们,也常常被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所吸引。可见,少奇同志讲得很生动,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少奇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隔不几天,他就去到毛泽东同志所住的窑洞里,与毛泽东同志亲切交谈。每次谈话回来,他的情绪总是非常高昂。少奇同志还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经常联系工作。我们看到,王稼祥、何凯丰等同志,多次到少奇同志所住的窑洞,一来就交谈几个钟头。他们共商抗日救国的大事,谈笑风生,彼此都很敬重。党的领导同志间这种亲密的关系,也给我们警卫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7-9 序言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起至六十年代的半个世纪中。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近年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陆续出版了许多回忆在领袖身边工作的著作,对广大读者近距离地深入了解领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提供了直接与真实的材料。相应来说,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没有结集出版过这样的书。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我们组织在少奇同志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编写了这本书,作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2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 所谓身边工作人员,顾名思义,主要指在领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警卫和保健、保育人员。这本书即主要收入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这些人员的回忆录。他(她)们在任职期间,同领袖朝夕相处,近距离接触,对领导人的所思所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他们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一个生活中的、真实的刘少奇。其中李连成、李一民、王贵芳、杨淑梅和于云德等人的文章是第一次发表;张明生、苏斌、马书年、龙潜、薛丹浩、徐承连、凌代英、魏良彬、李常有、王景清、张寿把、吴振英、石国瑞、滑明晨、王力平、耿德章、顾承敏、邓力群、张文健、许佩珉、赵淑君、许永福、姚力文、马传忠、张兵武、李太和、贾兰勋、王光美等的文章,过去曾在不同的报纸刊物发表过,其中许多人现在已经去世。当然也有遗憾的是,一些身边工作人员由于去世早或健康原因,没有留下宝贵的文字回忆资料,如杨俊、东方等。这里所有的文章,我们都进行了重新编辑,个别文字作了订正。 为了使读者对刘少奇的一生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我们选编的文章最早从刘少奇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起,以后包括中原局和新四军时期。中间一段时期,由于白区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那时多是刘少奇独自在白区工作。当然,大多数文章还是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后的所见所知。 通过刘少奇这些身边工作人员的亲身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同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刘少奇那严肃的、具有高度政治组织原则性不完全相同的另一侧面。他平易近人,同身边工作人员说话时总是“笑咪咪地”和蔼可亲。他不让身边工作人员称他的职务,而要求互称“同志”。这一亲切的称呼,使领袖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隔阂消除,使“二组”工作人员之间,上自领袖,下自工作人员的关系融洽,亲如家人。正如他们所说:“在少奇那里,国家主席和秘书之间,和警卫人员之间,和保健、保育人员之间,和司机、炊事员之问,始终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同志”这个词也是本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刘少奇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战争时期的,还是建设时期的。无一不谈到了“在少奇同志身边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心里只有工作”。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警卫员苏斌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在那时即每天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一学就到转钟一两点,一写就到凌晨三四点,这已成了他的习惯”。建国以后更是如此。他成年累月每天工作都要达到十四、五个小时,甚至十七、八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在他的脑子里,只有工作,工作,工作,别的事都挤不进去,占不到位置。”惟其如此,他一生在紧张的艰苦革命活动中仍然著述颇丰,给我们留下了近五百余万字的凝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宝贵历史经验的文字资料。有人说“他在思想的海洋中”,应该说,这个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虽然工作高度紧张,但刘少奇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心情,却观察得很细,“心里都有数”。对工作人员存在有什么思想问题,他都会及时解决,亲自谈话,有时还会让王光美出面做思想工作。丢马的故事,30块银元的故事等,都反映了他这方面的特点。“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遇事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平时言语不多,工作人员从没有见过他发脾气。“当你做错了事的时候,他并不急于批评,而是当时不作声,事后等你心情平静了,再找你诚恳谈话,指出你的错误,使犯错误的同志容易接受,改正起来也就自觉了。”曾负责刘少奇警卫工作的龙潜评价说:“他是一个言少行多、表里如一、忠诚老实、平易近人的人。”这恐怕是许多工作人员的共同感受。 刘少奇生活俭朴。跟随他工作19年的吴振英等回忆:“无论谁到少奇同志身边工作,不久就都会发现,少奇同志对于生活上的要求是低标准的。我们在他身边工作这么多年,就从未见他对个人生活问题提过什么要求,有过什么挑剔。相反,对工作,对思想,他可是高标准,严要求。”大约五十年代末,工作人员怕他年龄大滑跤,趁他外出工作时机,把办公室楼道的地板上铺上地毯。他回来后硬是让工作人员换掉,说“反正铺这个太贵,太浪费”。他曾同人民群众一样同乘火车硬席车厢,他每次外出都要告诫工作人员“三不准”,提醒他们“我们共产党人随时都要注意,永远不要脱离群众”。他对子女教育严格,想方设法“不让孩子滋生特殊化思想”;经常有针对性地召开“家庭会议”,是他“治家”的有效方法。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住在农村生产队的茅屋甚至闲置的养猪饲料房中,一住就是二十多天,深人农家和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当经济形势和人民生活好转时,他带着家人同群众一齐徜徉在春节庙会的欢乐中。 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还都有一个很深刻的共同体会,即他们都感觉到刘少奇对毛泽东同志非常尊重,几十年一贯如此。在抗战期间,“少奇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隔不几天,他就去到毛泽东同志所住的窑洞里,与毛泽东同志亲切交谈。每次谈话回来,他的情绪总是非常高昂。”在中南海工作时。他有事报告毛泽东时,总是先问问毛主席是否在休息,如果在休息,就决不让打扰毛主席。但如果毛主席那里打电话来,“他则明确规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马上向他报告”。有时他吃了五六颗安眠药刚刚躺下,接到毛泽东那里的电话,就赶紧喝点浓咖啡或浓茶赶去。毛泽东的指示,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去尽力完成。 书中反映的许多这些林林总总点点滴滴的动人故事,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刘少奇的音容笑貌。刘少奇同志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按照邓小平的悼词中所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要说刘少奇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话,可能有时一个人的突出优点同时也就是他的不足。也许人们会从有些工作人员的回忆中感觉到,刘少奇在工作中的非常认真。严肃和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的个性。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不免有时也会影响他与上下级同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我们感谢少奇同志的身边工作人员,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回忆给我们留下刘少奇的崇高精神风范。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刘少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优秀思想、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把老一辈革命家开辟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刘少奇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所体现的精神一样,是那一代革命志士和无数先烈为了改变旧中国而英勇奋斗所铸就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今日之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后记 本书是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和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编辑的。由廖心文任主审:王双梅、谭利平任主编;杨志强、张文和任副主编;王梦然、刘伯强、马天骥、孙中华、韩听雪、黄玲等参加了部分编辑工作。 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对文章的内容作了个别删节。同时,为做到图文并茂,在书中插入了少量图片。这些图片,有些是作者本人提供的,有些选自于画册《刘少奇》和《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由于时间仓促,有些文章和图片的作者没有联系上,请作者及时与编辑联系。 在此,对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谨以本书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2周年。 2010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