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对南方都市报以及全国媒体来说,是一场前所未遇的重大考验,巨灾面前,经历了新新闻观念洗礼的大众媒体,如何迅速反应,全面应对?南方都市报以自身的宝贵经验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参照!灾难发生一年后,直接参与灾难现场一线采访的南都首席记者南香红,以亲身的经历和采访相关当事人,以第一手鲜活资料和新闻案例,撰写出《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一书,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南都“汶川”报道的经验,高屋建瓴地归纳总结了灾难采访的诸多守则,其内容涉及采编工作的各个层面,并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媒体以及国外优秀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对于新闻媒体的巨灾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5·12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多,这场空前巨灾带来的影响和记忆并未消退。人们除了怀念,也在总结。南香红的著作《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是南方都市报整个汶川大地震报道全过程的记录与总结。本书回顾了南都“汶川”报道的经验,高屋建瓴地归纳总结了灾难采访的诸多守则,其内容涉及采编工作的各个层面,并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媒体以及国外优秀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对于新闻媒体的巨灾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不仅还原了一张报纸的内部运作,而且开辟了传媒认知的有效途径。这里有专业水准。这里有职业精神。这里有媒体良心。
序言 让“人”字隐约成型钱钢
自序 寻找中国灾难报道中的媒体方位
第—章 巨灾时代与媒体考验
第一节 灾难与灾难新闻
第二节 灾难新闻与中国媒体
第三节 媒体是灾难炼成的
第二章 灾难突发反应与判断
第一节 南都突发新闻反应系统
第二节 南都速度
第三节 南都理念与未来考验——与南都执行总编辑庄慎之的对话
附:应急操作守则
第三章 “战时”指挥系统
第一节 指挥跟上记者的脚步
第二节 假如可以重来一次——一线总指挥得失谈
附:实战操作守则
第四章 记者在现场
第一节 灾难召唤,记者突进灾区
第二节 灾难太大,记者像困兽
附:现场操作守则
第五章 记者孤军如何奋战
第一节 现场:快速突破靠近
第二节 采访:别慌倾听观察
第三节 安全:前进的时候找好退路
第六章 新闻伦理之惑
第一节 灾难震撼记者
第二节 先发报道还是先救人?
附:心理调适守则
第七章 编辑大后方
第一节 编辑部的不眠夜
第二节 南都地震报道版面及内容分析
第三节 灾难新闻的编辑机制
附:编辑守则
第八章 更宽的域更深的度——深度报道要义
第一节 深度灾难报道操作模式
第二节 守望与追问——媒体不能放弃的责任
第三节 所有的报道都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附件:深度作品统计
第九章 现代多媒体运作
第一节 评论:视角与情怀
第二节 影像:留下历史
第三节 网络:无限的天空
第十章 灾难报道的后勤保障
第一节 灾难新闻竞争始于保障
第二节 通讯,第一要务
第三节 新华社汶川地震报道的保障
附件一:新华社应急报道物资清单
附件二:记者野外采访装备一览
附件三:原南方周末记者李虎军关于国际报道的总结
附:灾难报道保障守则
后记
南都突发新闻反应系统
对于南都的日常新闻操作来说,2008年5月12日只是寻常的一天。
这一天值班的领导是常务副总编辑任天阳。“地震发生5分钟不到,各方面消息已经涌来。”任天阳说。
南方都市报的第一条讯息来自设在报社一楼大厅的呼叫中心。这个呼叫中心是南方都市报伸向全国各个新闻原发点的触须,全国的读者都有可能成为向南都提供新闻线索的人。
南方都市报从1997年1月1日出版日报起,一直开设有热线电话接受读者咨询、投诉,提供新闻线索。2001年8月专门成立呼叫中心,受理新闻线索、接受读者咨询和投诉。
经过多年的摸索,南都建立了一整套报料处理及运作制度,突发类及重要线索会第一时间上报新闻部门主管负责人处理。2003年4月25日“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新闻线索,就来源于呼叫中心的新闻报料。记者拿到新闻线索后,会立即进行核实,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就会长时间大投入地进行报道,而“孙志刚事件”的跟进报道直接导致施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在报料中心值班的记者肖海坤记得,5月12日下午2点半左右,报料中心的铃声大作,多个报料人都在大叫:地震了!
报料中心记录显示14点34分44秒,四川的余先生打了第一个报料电话:“大概两三分钟前,四川东部地区通江县发生地震,大概有五六级左右,估计没人员伤亡。”
第二个报料人是山西运城读者,第三个是在陕西西安工作的广州人,第四个是广州的市民……
“一时间感觉全国到处都地震了。”肖海坤说。地震当天,报料中心接到的相关报料共159条,报料人所在地包括四川、北京、重庆、河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甘肃、广东等地,其中四川、广东两省的报料最多。所有报料的时间间隔都在一分钟以内,甚至很多时候呼叫中心的多名同事同时在接听地震的报料。
南方都市报有一个制度,呼叫中心每天都有新闻中心广州新闻部社会新闻组的记者值班。他们的任务是守在呼叫中心,一旦有突发、灾难新闻发生,立即负责将讯息传递到部门领导,在瞬间的新闻判断之后,随时待命的突发记者即刻出发奔赴新闻现场。
那一天值班的人正是肖海坤,“怎么到处都地震?我一下就觉得事情重大,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总报料的情况”。
5月12日是星期一,按常规新闻中心广州新闻部两点半左右要开报题会,广州新闻部主任魏海波正在整理想在会上说的事。“这时我就听见有同事说广东地震了。”
魏海波的第一个行动,是核实报料。“从我的工作职责来讲,这个是和我直接相关的。如果广东地震了,作为广州新闻部,首先要去核实它是否是准确的。我马上就给呼叫中心打电话,问有没有类似的报料。我告诉呼叫中心和值班的突发组的同事,马上核实哪里发生了地震。这可能是我下的第一个指令。”
“如果真的发生地震我就要启动应急程序,因为报社有个规定,就是应急程序启动要知会值班领导。当我把这个弄完,很快就得到确切的消息,说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魏海波说的应急程序是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应对广州本省紧急事件的一个应急程序,这个程序会在广东发生大的灾难、事故时启动,如天气灾害、城市交通等,主要执行这个程序的是广州新闻部下设的社会新闻组里的突发记者。而在此之前,就南方都市报整体来讲还没有一个报社层面的应急预案。 南方都市报的另一个部门——时事新闻中心深度新闻部周一下午的例会也将要开始。这个针对全国各地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部门,其成员并不都在广州,他们的例会将在深度新闻部的内部QQ平台上进行。而在广州又正好没有出差的记者会在周一这一天到办公室里来参加例会。
深度部的主任陆晖听说汶川地震后,正在考虑是否派人前往。几个部门的人碰在了一起。
在这段时间里,肖海坤在安排突发组的记者核实报料情况。“我最早接到的工作指派,是负责广州新闻部记者采访的协调工作,第一时间找几名同事负责核实不同的内容,记者周皓连线全国各地的报料人了解各地的情况,张艳芬尝试采访四川大熊猫基地等关键单位,有的同事负责给成都的政府部门·打电话,一是试电话是否通,二是试图采访一些情况……同时,还要监控呼叫中心以及网络上的内容,把一些重要线索提供给同事,并落实采访。”
“当网络上出现有上千人身亡的消息后,我个人的判断是:死亡人数肯定过万,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最惨烈的灾难!”魏海波说,“报社全部采编力量都要投进去。”
此时的魏海波在给他重庆的哥哥打电话。魏海波是成都人,或许来自四川的地震消息更牵动他,他发现他哥哥的电话不通,父亲和岳父的电话也不通,“我就说这次肯定是我在成都20年的生活体验中最大的一次。我就安排原先核实情况的几个突发的同事,跟他们说分门别类地给汶川县打电话,县政府、110、汶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还有卧龙的几个宾馆,只要是能在114查得到的,全部打电话去问问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我就给我在成都的朋友、同学还有家里打电话,结果都打不通。这个最直接地告诉我事情非常非常重大。”
魏海波说在那一会的时间,不知拨出去多少个电话,“手指头都痛了”。派人吧,不管那么多啦!魏海波、陆晖和值班副总编任天阳碰在一起。
“我就临时开了一个会,决定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有庄慎之、魏海波、陆晖参与,庄慎之跟我是总指挥,成立(南方)都市报采访的总指挥部。”任天阳说。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的应急程序启动,南都数字报开始进行网上直播,搭建了内部QQ的地震工作平台。这个平台上加入了.时事新闻中心的各部门、编辑、南都数字报、奥一网和报社各层领导。这些部门和人员只要上网就可以及时交流信息和想法。
魏海波在地震工作平台上首先发出了两个问询消息:一是报社所有的采访部门有没有正好在四川出差的人,如果有的请立即联系他们,让他们想办法了解情况,并立即到地震发生地去采访;二是报社员工中所有四川籍的,马上想办法和家里人联系,让他们报告家里的情况。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南都网和奥一网的直播内容。P29-31
在四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最急切的愿望是借媒体一角,说出32年前参如唐山抗震和后来长时间采访研究积累的可用心得。我首先选择了南方都市报和财经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地震发生半年后,南都又邀我到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并刊出演讲稿《汶川地震与地震预警初探》。
南都是这样的一个制高点:在激荡的社会转型岁月,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之时,在公众的权利蒙受侵害、同胞的生命陷于险境的危机关口,它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开阔的视野,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广泛的影响力。
一年前,南都用地震报道和评论证明了自己。一年后,他们用以证明自己的,是对灾难报道极其严肃甚或苛刻的“复盘”。阅读此书,让我想起担任军事记者时读过的战役史——那种鲜血换来的感悟。
本书字里行间,浸着深深爱意。南都尊重她的将士慷慨出征的每一段经历(有的甚至用小时和分钟计算),尊重他们的无畏、智慧、功绩,也尊重他们的困惑、失算、痛楚和无奈。正是依凭这些最为宝贵的亲历资料,本书对灾难报道理念和实战策略的梳理,有特殊的质地和分量。
阅读《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纪录》,令我想起百年前《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的名言: “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南都史上,壮语傲骨历历在目。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谦卑,看到以专业主义精神直面自身的力量。
中国媒体如何在这次经验中走向成熟?本书有此一问。请允我呼应南都的自我逼视,发表片段感言。
判断媒体优劣,首要的观察,是其对“人”的态度。巨灾中释放的人性关怀,实为传媒之魂。唐山地震的年代,被意识形态所驱使而目中无“人”的中国传媒,充斥着为政治所用的假话和空言——那众口一词的恩情叩谢和主义颂扬。三十多年来,包括传媒人在内的亿万中国人,在坚硬的崖石上,千锤万凿,让巨大的“人”字隐约成型。这个过程远未完结。21世纪,我们仍然在为争取“说人话”而奋斗。竭力冲刺,其实只为抵达传媒的底线。
我们脚底的现实就是如此。荒诞岁月已经在我们身后,理想之境还在遥远的前方。传媒要努力成为的,是公众安全的嘹望哨、社会冲突的减压阀、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万千真相的锐利探针、海纳百川的意见平台。它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行使,自身亦时刻接受社会的严格监督。
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对它的崎岖坎坷就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走向成熟的中国传媒,在今天特别需要压不垮击不倒的韧性。我们深知信息封锁如何遮蔽真相扼杀众议,我们还应看清,种种荒谬的规行矩步,对我们自己的心态会造成怎样的扭曲。对“南方”的朋友,我特别想说,重压带来的焦虑愤懑以至反弹,会把我们抛向边缘,剑走偏锋,动作变形。
例如对所谓“正面、负面”的观念。逼视黑暗的“冷眼”,护念苍生的“热肠”,原本浑然一体;对谬误的批评、对悬疑的探究、对丑类的鞭笞,和对正确的首肯、对美好的赞扬、对高尚的尊敬,岂可剥离?最好的报纸,最优秀的媒体,必有大慈悲心。生命至上,乃一切舆论监督(包括“调查报道”、“揭露性报道”、“反思性言论”)的出发点,也是救灾信息传递、媒体行动参与、激励士气的言论、自救互爱的生命故事等灾难报道的要素性构件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然而,“控负”的恶果是,一些朋友逆反地“厌正”——不仅厌恶“把坏事变好事”的“正”,也对读者公认的真、善、美意兴阑珊。不少朋友怀疑,在监督和批评不自由的状况之下,赞扬有什么价值?还有朋友对报道这次地震中的人性故事不以为然,说在震区有人“吓傻了”,有人被“感动傻了”。
这众醉我醒的意见,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束缚?自由是目标,更是过程,撑开空间的博弈每天都在发生。在距理想甚远的现实下,有时某些正面报道也是冲破罗网的努力(例如对震区一些“不倒校舍”的报道——事实上这些报道也遭批评)。既然没有笔直的大道,为什么鄙夷曲折迂回?媒体领导者常说,为了生存,我们要注意正负均衡。而我认为,在本质上,这不只是生存策略。在这片人性和人道主义曾遭受严重摧残,公民组织、民间伦理、宗教自由都还有待发育的土地上,传媒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轻视“大爱”。
我愿对朋友们说出隐忧。请警觉我们与读者可能的疏离。一家大型媒体(而不是独个的思想者、写作者),戒峻奇陡峭,置身高寒。也请警觉我们和同行可能的疏离。今日中国传媒的理想主义者们,奋战在不同的平台上,无分体制内外,无分旧媒新媒。四川地震后我观察了各种媒体的报道,看到那些距离控制中心更近的朋友,依然把握契机,做出一些令人击节的报道(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系列特别节目《铭记》)。或许我们比垄断性媒体遭遇的困难更大,经受的磨难更多,可这绝不是傲视友邻的理由。我十分赞赏本书的态度,为了汲取灾难报道实战经验,编著者向不同媒体虚心求教。这样的南都,深藏着爆发力。
我还想说,请呵护我们的命运共同体,珍视我们的团队力量。我眼中的优秀媒体,如本书所示,应有高度的组织化水准,强大的合力。这在今日也并不容易。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被正名的时代,追求自由的媒体,必尊重个体的自由。然而,自由人的聚合,先天脆弱。在艰难拓宽舆论空间的道路上,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传媒人如何与团队默契,如何体谅苦撑危局的领军者,这个难题,在日渐凸显。
如果表达个人的偏爱,我心目中成熟的大众媒体,当自然,平易,有常人之心,少虚骄之气;抱定“主义”,却永不轻视“问题”,不鄙视策略研究、技术提升和知识储备;她不唯权力和资本的马首是瞻,也不视自己的职业利益和荣耀高于一切。她是真正的社会公器,对公众负责任,对未来有承担。
本书让人看到一个坚实有力的南方都市报。经历了“08中国”包括四川地震在内的各种重大事件,是时候,沉淀我们的感受,调整我们的心境,鼓壮我们的士气,在已然开始的历史大转折中肩起更重使命——以你们的勇,你们的智,你们的仁。
(作者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唐山大地震》一书作者,曾任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现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他们记录了一场旷世之灾,他们同时又是被记录者。本书通过双重记录,不仅还原了一张报纸的内部运作,而且开辟了传媒认知的有效途径。这里有专业水准。这里有职业精神。这里有媒体良心。
——资深报人 江艺平
南方都市报人的水平、追求和职业精神一向为我所崇敬。汶川地震大报道,正是南都报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值得新闻同业和研究者揣摩研读。
——《财经》主编 胡舒立
面对巨灾时代,每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媒体,都应像南方都市报一样,奉献出这样的一本书,来构建中国传媒共同体有关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总结灾难报道的实战策略,铸就我们“生命至上”的媒体之魂。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徐泓
风险社会中危机随时来袭。四川大地震是悲剧,也砥砺了优秀记者的灾难报道能力。本书就是一本灾难报道的兵法。
——著名学者 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