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写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而且也表现出作为父亲的闻一多。闻一多是享誉海内外的名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无私无畏,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绝不屈服;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作者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父亲,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闻一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闻立雕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写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而且也表现出作为父亲的闻一多。闻一多是享誉海内外的名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无私无畏,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绝不屈服;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作者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父亲,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闻一多。 内容推荐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次子闻立雕著述的闻一多传,文笔生动,图文并茂。书中所用资料一部分取材于闻一多先生的书信、文章、论著以及有据可查的他人文字材料;另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回忆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书中配有近150幅珍贵老照片,生动地展现出闻一多先生传奇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年轻人,火热的心! 清华园内丰富的学生生活 五四——吕端大事不糊涂 为父母作出“大牺牲”——结婚 第二章 海外留学赤子心 美利坚非我能久留之地也 西窗剪烛,杯酒论文 主义之鼓吹,笔之于文,吾所能也 第三章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风呀你莫吹,浪呀你莫涌 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 神奇的黑色沙龙 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 并非最适合的人选 挥泪斩马谡,不得不尔 第四章 重返清华任教 实现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过渡 既是严父又是慈父 错误地站在了同学们的对立面 第五章 生命从抗日战争开始 做老爷,又做太太,做父亲,还要做母亲 暂驻足衡山湘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3000里路西南行 第六章 滇池之滨斑斓岁月 “何妨一下楼”先生 春城第一年 晋宁休假 枕石漱流甘度艰难 小小少年——麻烦制造者 一部书花了10年左右光阴 重启“妙龄姬人” 陋室歌声 第七章 拍案而起——学者转变成了斗士 从今以后我不打算有清闲日子了 闭门深思,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舐犊情深 第八章 豁然开朗,步入人生新历程 共产党送来了和煦的春风与阳光 变定了,再也不会变了! 我想去延安看看 让那些害怕我们的人发抖吧! 回眸凝望,神韵极佳! “为什么一点也不体谅自己的父亲?” 这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走回来! 第九章 抗战胜利,反对内战 日本投降,毅然剃须! 一二·一惨案震惊全国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对待你们的孩子 第十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乌云压城,山雨欲来 父亲的眼圈湿润了 风急天高显忠魂 这是最后的斗争! 斯人犹在,英名永存! 《红烛》 生平大事年表 闻一多家谱 后记 试读章节 西窗剪烛,杯酒论文 第二年,父亲转移到了科罗拉多州。 1923年梁实秋、顾毓绣等父亲的好友毕业来到美国留学。梁实秋的学校是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大学,该地有温泉故又称珂泉。这里距离芝加哥坐火车约一天多的路程。一天,父亲提着一口箱子突然出现在梁实秋的面前,梁大为吃惊。原来梁实秋到达该校后,感到该地气候凉爽,风景美丽诱人,又有温泉,就想逗逗父亲,在给父亲写信时随信寄去了12张风景照,并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你看看这个地方,比芝加哥如何?”父亲早就不堪忍受那寂寞孤单的苦日子,再加上心里一直想和梁实秋“西窗剪烛,杯酒论文”共度此生,所以一看到梁实秋的信,没有商量,也没打招呼就拿着转学介绍信到珂泉来了。 科罗拉多大学规模不大,里面也有艺术系。梁实秋入了英语系,父亲人了艺术系。艺术系的老师是两位60多岁的未婚姐妹,她们对这个新学生很赏识,认为他是她们从未有过的最有希望的学生之一。对他的学习和习作很满意,常常给予很高的赞扬。她们甚至称赞父亲这个人就是个艺术品,“他嘴角上的笑,有极完美的节奏”。 父亲绘画也和他读书一样专心、投入。梁实秋说他不动笔则已,一动笔则全神贯注,不眠不食如中疯魔,不完成不罢休。还说:“他头发养得很长,披散在颈后,黑领结,那一件画室披衣,东一块红,西一块绿,水渍油痕,到处皆是,揩鼻涕、抹桌子、擦手、御雨,全是它。一个十足的画家!”父亲除学美术外,还用了艺术课之外近一半的时间,与梁实秋一起选修现代英美诗等文学课。事实证明,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对于他后来创作新诗,还是讲授中国文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珂泉的这一年,父亲和梁实秋不管是最初住在一个印刷工人家中,还是后来住在科大学生宿舍里,总是形影相随,时刻在_起,同吃、同住,一同去上课;同忧、同乐,一同欣赏诗文,不时互相切磋砥砺,酬唱之乐“远胜于拘守芝城也”,当初在芝时的阴郁心情为之一扫,精神上十分愉快,生活上也增添了不少情趣。随着时间的转移,特别是我大姐的出生,父亲在婚姻问题上的苦恼和不满情绪也日益淡化,与母亲的关系大有改善,到后来渐渐就不是问题了。他在信中告诉我叔父:“回忆来此半年,精神上较在芝加哥实为平妥。” 他们最初在印刷工人家里住的时候是管饭的,后来搬到学生宿舍就只能自己解决了。说起吃饭,他们有时比较简单,几块面包,一杯咖啡就对付过去了;有时兴致上来了,两个人七手八脚也真当起“内行”厨师来了,用电炉或酒精炉烧水沏茶、煮鸡蛋,或者做点中国饭菜,例如炒木樨肉、白菜肉丝等,甚至还吃过水饺。不管饭菜做得如何,毕竟是中国饭,又是自己亲手做的,吃起来特别高兴,父亲在家信上告诉家人说,当时他们高兴得拍案大叫“在异国得每日食此,真南面王不易也”。当然,他只报喜不报忧,有一次他们不小心把酒精炉子打翻了,差一点把窗帘烧着,幸好抢救得快,没酿成大祸,但慌张中烧了头发眉毛烫了手,这种败走麦城的事就没报告。 父亲做事历来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千起来就非常投入,专心致志,生活上什么也顾不得,衣着上是如此,屋子里、书桌上也都是如此。有一天,梁实秋讥笑他桌子上乱得不像话,他没吭声,却用一首《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的诗作为回答: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忽然间书桌上怨声腾沸: 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 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 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 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 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 香炉咕噜着:“这些野蛮的书 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 大钢表叹息快睡锈了骨头; “风来了!风来了!”稿纸都叫了; 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 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 桌子怨一年洗不上两回澡, 墨水壶说:“我两天给你洗一回。” “什么主人?谁是我们的主人?” 一切的静物都同声骂道, “生活若果是这般的狼狈, 倒还不如没有生活的好!” 主人咬着烟斗迷迷的笑, “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们, 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这首诗幽默风趣,显示了父亲此时的心情,也显示了他的性格特点。朱自清非常赞赏这首诗,在他的《新诗杂话》里说“新诗里纯粹的幽默的例子,我只能举出闻一多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首。” 主义之鼓吹,笔之于文,吾所能也 父亲到珂泉入科罗拉多大学是插班生,一年后梁实秋毕业,他则因为不愿补修数学等理工科目而不能获得毕业文凭,只能算是结业。父亲说反正我学的是美术,有没有文凭无所谓。 大约在1923~1924年期间,清华的留美生不约而同地都从现实中深深地体会到,国家积贫积弱就要挨打受气、受侵略,国家要强盛非实行革新、改造不可。1924年7月,清华近三届留学生群集于芝加哥,交换意见,商讨成立政治团体等有关大事。父亲和梁实秋也离开珂泉来到芝加哥,除他们两人外到会的还有罗隆基、何浩若、吴景超、潘光旦、吴文藻、顾毓绣、吴泽霖、浦薛凤等30~40人。经过讨论决定成立“大江会”,倡导国家主义。罗隆基和何浩若执笔起草了《大江宣言》,宣言的中心思想是“对内实行改造运动,对外反对列强侵略”,“谋中华政治的自由发展,中华经济的自由抉择,中华文化的自由演进”。当时,与会成员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认识,宣言中特别声明不赞成“以阶级斗争为出发点的共产主义”。 “大江会”成立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每个人都宣了誓。誓词是“余以至诚宣誓,信仰大江的国家主义,遵守大江会章,服从多数,如有违反愿受最严厉之处分”。父亲以为有了“大江的国家主义”就找到了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金光大道,心情无比兴奋、激昂,对大江的事业也特别热心,特别积极,从筹备酝酿到建立组织、讨论宣言、举手宣誓,创办国家主义刊物;从组织成立后在留学生中发展新成员、扩大大江的影响到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主义团体的关系等,他都特别关心,特别认真。总之,正如梁实秋后来所说:“一多是这一组织的中坚分子,他的热诚维持得也最久。”“大江的会员中始终热心于会务者是闻一多。” 1924年6月14日他在致家人信中对父兄说:“我辈订一身计划,能为个人利益设想之机会不多,家庭问题也、国家问题也,皆不可脱卸之责任。”“我辈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当多担一份责任。”信中谈到他自己当前的思想状态时说:“近者且屡思研究美术,诚足提高一国之文化,为功至大,然此实事之远而久者。当今中国有急需焉,则政治之改良也。故吾近来亦颇注意于世界政治经济之组织及变迁。我无干才,然理论之研究,主义之鼓吹,笔之于文,则吾所能也。客岁同人尝组织大江学会,其性质已近于政治的,今又有人提议正式改组为政党,其进行之第一步骤则鼓吹国家主义以为革命之基础。”从这之后,他就尽他之“所能”干起“笔之于文”、“主义之鼓吹”的事了。 倡导国家主义,加入大江社是父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在此之前,他曾寄希望于美术,希望通过美术净化人们的灵魂,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基本不介入政治斗争。此刻则不然了,他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政治之改良”是当今中国之急需,而且在行动上将“鼓吹国家主义以为革命之基础”付诸实践了。这是政治态度的大转变,也就是罗隆基后来说的一多三变中的第一变。 不过,父亲毕竟是个爱好写诗、绘画、搞戏剧的文化人,因而思想上更偏重于倡导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更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曾经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芝加哥会议后,梁实秋去了波士顿哈佛大学,父亲则到纽约艺术学院注册,住在万国公寓,开始他在美国的第三年的留学生活。来到纽约本应在美术方面进一步进修深造,但实际上人进了艺术学院,心却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 恰好这时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一批热心倡导新剧的积极分子也都住在万国公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父亲当年在清华读书时对戏剧就有浓厚的兴趣,下过很大工夫,既编写、创作,又登台演出,此刻碰上这批人,尚未完全熄灭的戏剧火种很快就又重新燃烧了起来。他们结成了好朋友,经过几次磋商和排练之后,就推出了两台用英语演出的中国古装戏,一台是《牛郎织女》,一台是《杨贵妃》。前者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性的;后者则是正儿八经,大张旗鼓干的。 P38-43 序言 父亲特别喜欢红烛,他的第一本诗集的名字就叫《红烛》,其中的第一首诗的诗名也叫《红烛》。他在该诗中盛赞红烛燃烧自己,为世界放出光明的精神。 他呐喊: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他赞颂: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他高扬: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他誓言: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燃烧自己,把光明送给人间的献身精神,是将脂膏流向人间的救国救民的精神。 父亲赞扬并且实践了这种红烛精神,他就是一支燃烧着的红烛,他的一生就是将自己的脂膏流向人间的一生。革命时需要自觉献身的红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这种献身的红烛精神,介绍父亲的一生相信对于弘扬红烛精神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撰写的一本传记,所不同的是,我是以闻一多之子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其中不少材料的来源就是我的记忆,所以又有点像回忆录。父亲牺牲时,我已经18岁,许多事情记得还比较清楚,我早就有把记忆中这点“私产”整理成文字的想法,但近20年来一直受许多杂事的牵扯,再加上主观上抓得不紧,上了马却没下马,心里总像欠了一笔债一样。如今已经年逾八旬,余生不多,非常担心还不了债会成为终生遗憾。今年是父亲诞生110周年,为了表示对父亲的缅怀和纪念,奋力加油,终于脱稿,夙愿实现,庶几可以自慰。 闻立雕 2009年3月写于北京莲花小区 后记 本书引用的文字资料较多,为了避免每页都有若干条注明出处的文字,令读者阅读时不胜其烦,本书不准备一条一条注明出处,而只将主要的有关资料目录开列如下: 《闻一多全集》,闻一多著 孙党伯 袁正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参阅其中第1卷(诗)、第2卷(文艺评论、散文、杂文)、第12卷(书信、日记、附录)] 《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 侯菊坤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闻一多纪念文集》,王子光著,三联书店,1980年版 《郑伯克回忆录——白区工作的回顾与探讨》,郑伯克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注:郑伯克系新中国成立前地下斗争时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 《雅舍怀旧——忆故知》,梁实秋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参阅其中《谈闻一多》篇) 《闻一多研究动态》,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会,2009年第77、78期(参阅其中蒋介石日记中有关闻一多被刺资料) 我是八旬老叟,体、脑、手均大不如前,写作日渐困难,进展缓慢,幸有新华出版社刘志宏编辑的支持,终能完成本书。为此,特向新华出版社及刘君表示衷心感谢。 闻立雕 2009年3月写于北京莲花小区 书评(媒体评论) “文章未尽才”……一闻一多先生的才干朱尽,实在是一件千古恨事。他假如不遭暗害,对于民主运动不用说还可以作更大的努力,就在学问研究上也必然会有更大贡献的。 ——郭沫若 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 ——朱自清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相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冰心 英灵永在,教泽长春。 ——顾毓琇 他是个铁骨铮铮,有骨气的中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不畏强暴、正直无私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崇高形象。 ——费孝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