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幸福法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王薇华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该书通过大量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围绕“如何获得幸福”这一主题,提出了十二条幸福法则——“习得乐观、坚守信念、经营优势、复制快乐、控制情绪、身心联结、勇于创新、认知男人、亲朋和谐、亲子家教、微笑传播、滋补心灵”。书中的哲理故事,恰似一颗颗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熠熠生辉,告诉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

《幸福法则》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旦掌握了这些法则,即使身处逆境和险境,也能泰然处之,也应了那句俗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内容推荐

108篇文章中,穿插200多个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和真实有趣的心理学案例。让读者全面了解全球心理学的第四次改革运动。走进积极心理,重新认识自己,学会快乐、学习幸福,做自己的心灵健康指导师。国内第一本通俗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带你轻松走进心理学,引导你迈向积极心理咨询师的第一步。

适合阅读人群:在校学生、教师、为人父母、社会各界关注心灵健康的人士及培训教育机构。

目录

幸福法则一 习得乐观

 快乐情绪自己找/2

 乐观是先天遗传的吗/5

 体验快乐情绪/7

 快乐能培养出来/10

 人人都可以学会乐观/13

 乐观的骨牌效应/17

 让快乐成为习惯/19

 乐观解释风格/23

 幸福你我的积极心理学/26

幸福法则二 坚守信念

 幸福是什么/32

 幸福是可以学习的/36

 信仰与幸福感/40

 有信念的人是幸福的/42

 幸福在当下/45

 幸福的心流体验/48

 人怎样才能活在当下/51

 人生的三种储蓄/54

 幽默的力量/56

幸福法则三 经藿优势

 学会悦纳自我/62

 真实对待自己/65

 找寻自己的优势/68

 自身最优秀的一面/71

 远离抱怨,学习快乐/74

 乐观造就成功/77

 提升心理抗挫能力/81

 学会放下沉淀自我/83

 自我兑现的预言/86

幸福法则四 复制快乐

 自我意象/90

 成功预演精神电影/93

 心理控制术/95

 安慰剂与心理暗示/97

 自我心理极限/100

 人脑需要定期杀毒吗/102

 自我心灵对话/105

 让有些话左耳进右耳出/107

 情绪的水桶原理/11l

幸福法则五 控制情绪

 人的性情遗传/114

 从人脑进化了解情绪/117

 杜绝情绪污染/119

 消极情绪滋生疾病/122

 积极情绪与健康/125

 不要守着性格的死角/127

 自卑情结可以医治/130

 孤单也是一种美/133

 积极心理治疗/136

幸福法则六 身心联结

 健康是第一位的/140

 睡眠是生命的供给站/143

 锻炼——身心联结的“无名英雄”/146

 重新看待老祖宗的遗产:冥想/149

 冥想是不是什么都不想/151

 触摸身心/154

 抑郁是心灵在呼救/157

 学会遗忘懂得放弃/161

 每天给自己两个10分钟/164

幸福法则七 勇于创新

 上帝给每个人三张好牌/168

 选择好每一次机会/170

 相信自己的力量/173

 改变是可能的/176

 寻找改变生命的机会/178

 优秀人才的韧性/181

 知识的力量/183

 老鼠赛跑的误区/186

 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89

幸福法则八 认知男人

 无处不在的激素/194

 男人成功的真正动力/197

 积极的性幻想/199

 柏拉图式的爱情/202

 柯立芝效应/205

 男人更需要赞美/208

 45岁现象/2l0

 中年转型还是中年危机/212

 天命之年的自我价值/215

幸福法则九 亲朋和谐

 女人将希望寄托给男人/220

 做男人生命中的信徒/223

 丈夫的生命掌握在妻子手中/225

 爱让女人冲昏头脑/227

 幸福婚姻的密码/230

 中年人的婚姻/233

 做自己的靠山/235

 全天候朋友和季节性朋友/238

 人生需要有四人“帮”/240

幸福法则十 亲子家教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44

 打孩子的屁股有用吗/246

 天赋教育/250

 孩子的长处不一样/253

 培养乐观的孩子/256

 从儿童期培养自尊/258

 父亲更能教育出好孩子/261

 尊重青春期的孩子/264

 亲子碰撞/268

幸福法则十一 微笑传播

 希望是美好的东西/272

 战胜恐惧/275

 透视死亡/277

 生命是一场租赁/280

 真实的“杜兴微笑”/283

 让生命微笑起来/285

 勇气的力量/288

 在绝境中寻找希望/291

 生命在平衡中完善/294

幸福法则十三 滋补心灵

 爱是生命的延续/298

 感恩是心灵的回报/301

 赞美是对心灵的尊重/303

 宽恕是给心灵松绑/306

 同理心是心灵的移情/308

 行善幸福/310

 助人快乐/313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316

 做善事益身心/318

附录

 附录一: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二十四种优秀品质/321

 附录二:网友留言/324

后记/332

试读章节

快乐是可以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去解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依照快乐的方法去行动,同时在快乐的时候又不失冷静。

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l岁的大学生马丁·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正在做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程序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是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才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用一排矮栅栏隔断分成两部分而构成的,中间矮栅栏的隔断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当狗再次经受电击时,它除了在前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那一动也不动,忍受着电击的痛苦,并发出呜呜的吠声。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为什么那么容易逃脱的矮栅栏隔断,这些狗连试也不去试一下呢?

程序三:接着把对照组中的狗,也就是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面那个矮栅栏隔断的笼子里,当狗经历电击时,发现它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面对当时这种谁也无法解释的现象,年轻的塞里格曼却从中受到了启发。他发现这些狗在此之前已经学会了把某个声音和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狗在此之前已经接受过多次的电击,不管声音在什么时候响起,也不管它做怎样的挣扎,它从来就没有逃脱过电击,这种再怎么努力也逃不脱电击的经历,逐渐使狗形成了一种特性——“习得性无助”。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情景条件,它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逃脱电击,但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使它们还是像以前一样,依然认为自己无论干些什么也都逃不脱电击的厄运。

依据这个发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塞里格曼对人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许多人存在的诸如压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类人格特质——对现实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随后的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塞里格曼的这个人格假设。

塞里格曼又重新设计了两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实验: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的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矮栅栏隔断的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能轻易地学会从这个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反复做几次练习。然后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这些狗全部能逃脱电击,它们很不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第二个实验:改用一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小狗继续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和学习训练,结果发现这些狗也不容易学到习得性无助。

为此塞里格曼在“习得性无助”人格理论基础上做出了一个新的推论:既然压抑、退缩等消极人格特质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而获得,那么乐观、高兴等积极人格特质也一定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而且,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这个实验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可以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呢?

估计有不少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遭遇: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随之自己的精神支柱也在慢慢瓦解,斗志也会丧失,最终会决定放弃所作的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这种极端无助的感觉,这种经过多少努力都无法逃脱的感觉是很痛苦的。当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状时,往往会产生出更悲观的情绪,感觉前途无望,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人也开始变得不再想去尝试和努力了,最后也只有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去观察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以及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们,会在他们身上发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但是为什么在面对绝望或痛苦的时候,有些人就能够很快地恢复呢?而有的人是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后依然还是垂头丧气,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塞里格曼认为个体后天不同的学习体验使个体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他用“解释风格”对人格进行了描述,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一种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的解释是:“这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我很笨,我做什么都不行”。

另外一种人则把失败解释成暂时性的:“我这次没做好,但是不是每次都做得不好。”,“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但是我在其他方面不是挺优秀的吗?”在之后的“乐观解释风格”一节中会有具体述说。

塞里格曼的第二次实验已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习得性有助。也就是说快乐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这样演绎一下,如果接受试验的小狗是有思想的,当它们在经受那些电击、忍受痛苦感到无助时,能够对自己说:“虽然以前我受到了无数次的电击,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这次的努力就没有用。我还是要试着去跨一次栅栏,我依然还要去努力。”也就是说如果小狗能去反驳自己面对绝望现实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不去用延伸或扩大失败的念头阻扰自己的行动,那么它事实上是可以完全尝试着去跳过那个栅栏获得新生的。

小狗都能如此,我们人类更是有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去面对每一次的绝望和痛苦的考验,通过学习乐观的情绪、培养坚忍的意志去面对挫折。

塞里格曼先生的“习得性无助”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快乐是可以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去解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依照快乐的方法去行动,同时在快乐的时候又不失冷静。我们每个人需要快乐,也需要偶尔经历一些痛苦的体验。生活就是这样,挫折和不愉快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解释它们。其实,经历痛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未雨绸缪、三思而行,磨难后的快乐会更显珍贵。

本书在随后的所有文章里,将全面地为读者介绍积极心理学是如何看待事情、面对问题的,以及怎样去认识自己,学习乐观情绪,走出不愉快的阴霾,获得坚实、理性的快乐,更多地去享受幸福的人生。

P19-22

序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总是处于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心之中,为房子、车子、位子或其他一些身外之物苦苦奋斗着,不少人最终发现自己收获了金钱,却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时代;也有人说,抑郁症是当代人最大的健康杀手。可以说,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单纯地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幸福感。针对不同收入的人群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发现高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经济发达地区人群的幸福感并非总是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反,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相比较,很多人的幸福感反而偏低。金钱买不到幸福。所以说,追求幸福感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是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依稀还记得孩童时代看过一篇文章: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对幸福进行了诠释,但内容却不尽相同,幸福真是神奇,它明明在每个人的心里,可是对其进行准确定义却又困难重重。幸福是可以意会却无法言传的内心感受,心理学领域常常将幸福称之为“主观幸福感”,强调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判断什么是幸福,外在的标准只能起到辅助或参考作用,更有甚者,某人眼里的玫瑰可能是他人眼里的毒草。不过,主观幸福感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例如,处于幸福状态的人总是表情愉悦,生活满意度较高。幸福感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让人心花怒放,觉得活着真好,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可以是一本好书、一段美妙的音乐、一场好看的电影,可以是一顿美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久违的艳阳天,抑或是睡了一个踏实觉、达成一个心愿,或者是古人归纳的四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总之,幸福感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年龄、性别、经济收人、职业地位、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等。个人的目标定向、文化背景、社会适应以及应对策略等,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社会环境和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的影响。

关于幸福,人们似乎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但是,在此我仍认为王薇华的《幸福法则》一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是能增加人们幸福感的一本好书。该书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大量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围绕“如何获得幸福”这一主题,提出了十二条幸福法则——“习得乐观、坚守信念、经营优势、复制快乐、控制情绪、身心联结、勇于创新、认知男人、亲朋和谐、亲子家教、微笑传播、滋补心灵”。这十二条法则是打开通往幸福大道的十二扇大门。

书中的哲理故事,恰似一颗颗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熠熠生辉,告诉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并且,作者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悟,不是单纯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接收和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的知识,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人生故事之中,尤其是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专业视角,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不仅充满愉快,还充满智慧。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观念,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改变过去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而转向来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即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满意、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和谨慎等;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能力、自制、感恩和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关注作为公民的美德,如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等。  作为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幸福法则》将积极心理学的各项元素和最新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把心理学中象牙塔尖的文化与大众链接,让普通的读者能够有机会走近积极心理学,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学会用乐观正向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心理免疫能力,从而学习获得幸福的方法。作者对于幸福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在人生故事之外,利用翔实、生动、具体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做出中肯的评价,同时引导读者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将幸福培养成个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幸福法则》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旦掌握了这些法则,即使身处逆境和险境,也能泰然处之,也应了那句俗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与作者虽素未谋面,但在阅读完书稿之后,欣然答应为本书作序,对于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愿助绵薄之力。最后,我想说的是:你想要让自己更幸福吗?那么,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就能寻找幸福!幸福不在别处,它就在你的身边,也许就在这本枕边书——《幸福法则》中,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叶浩生

2009年6月13日于南京师范大学

(叶浩生教授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第13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执委。)

后记

当我完成《幸福法则》的时候,许多朋友都惊讶:一个工学博士怎么能写出这样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呢?我的回答很简单,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给予我的“力量和诱惑”。

十年前,一位闺中密友向我哭诉她的不幸,当时身为民建海南省委妇女委员会主任的我找不到有效的劝说方法,只能看着朋友悲伤,自己也挺郁闷的。我觉得自己很笨,懊恼自己只会分享朋友的快乐,不会分担朋友的痛苦。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可以说还是花季少女的时候,我就认定:读书能够帮助我解开困惑。

为了解除内心的压力和困惑,我抱回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开始了心理学学习之路,开始寻找让朋友也让自己更加快乐的方法。

两年前,我无意间接触到积极心理学,在进行了深人细致地学习研究之后,我发现这是一门美好的学科,并认定它就是那把让我寻找已久并能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感动之余,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要将这门感动自己也感动了身边朋友的积极心理学,用最通俗的写作方法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朋友都快乐起来,学会乐观,学会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什么人都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迷茫。每当这时,我们即便是多么的伤心难过、苦思冥想,似乎都难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争吵,看到双方相互的指责,争吵的结果使双方更加埋怨和仇视对方,甚至还会痛恨环境,内心会埋怨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总是处在不开心的状态。许多内心的积怨和心理疾病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的。如果这时,我们懂得静下心来想一想,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相信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同事猜疑和社会问题会减少许多。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会我们,在身陷困境的时候能够学会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让我们学会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增强自我的心理免疫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时,会知道在什么地方直行,什么地方转弯,明白怎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终点。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我们经常会迷失方向,不知道怎样调换方向,甚至不清楚在何时调换方向,如何才能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可是很多人在通往彼岸的过程中,内心背负了过多的压力,甚至在欣赏路旁风景时,也纠缠在无谓的矛盾和烦怨情绪中,忘记了旅程的目的,还未到达彼岸已经是伤痕累累、心焦力瘁。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会我们一种认知自我和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使我们更有效地去思考、去行动,让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

历经14个月的努力,《幸福法则》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此时,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人的身体停止生长时,人的精神、思想和学识也往往停止成长。年轻人还有青春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成年人只能以不断增加的智慧和判断力来取胜。如果停止成长,只会是不断地变老,这就意味着处于越来越封闭、自卑和猥琐的生活状态。”英语有一句格言:Don't grow old,grow up(不是变老,而是成长)。我愿意用我的努力和读者朋友们一起成长和进步。

有人说:找到幸福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获得的幸福和感动传递给他人,幸运也会随之降落在他人的身旁。这就是幸福传递。

感谢在传递幸福的过程中,支持我的导师、亲人和朋友们。

一年前,当书稿还在雏形时与中国物资出版社王波社长的不期而遇,让《幸福法则》落户中国物资出版社;钱瑛老师的热情敬业让书稿能够顺利出版;国内为数不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刘翔老师的协助让《幸福法则》能够修改得更加完善。最令我感动的是得到了在心理学界居于权威地位的叶浩生教授以及指导我成长的张其成教授的关注,两位导师在读过书稿后,不仅给予我热情的肯定,还特为书稿作序,借此我再次向两位导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我要感谢好友萧宽老师为《幸福法则》创作插图;感谢封面设计者成城、美编张龙腾;感谢好友姚重璞、韩志超、任玉杰、金思宇、郭伯昱、陈扬炎、孟宪宗,感谢海南的好友洪汇、孟小林、洪显平、叶子。特别感谢《孩子天地》黄建军社长对本书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我的导师史清琪女士,她一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榜样、一面镜子;感谢我慈爱的母亲,她一直在与帕金森症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是母亲坚定的毅力给予我自强的力量;感谢尽心照顾我母亲的长兄、嫂子和侄儿。

还要感谢我的先生颜志和,多年来构筑着坚固的大后方,为家庭和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也要感谢我那一双可爱的儿女,因为你们的爱和期待,让我一路坚持走到今天。

让我们做一个传递幸福的人,幸福自己也幸福他人。

王薇华

2009年6月18日于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