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宣传上海海派金融的通俗读物。全书内容丰富,面向大众。书本力图博采众长,集学术性、文学性和纪实性于一体,但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编辑而成。本书为海派文化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派金融/海派文化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俞天白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介绍、宣传上海海派金融的通俗读物。全书内容丰富,面向大众。书本力图博采众长,集学术性、文学性和纪实性于一体,但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编辑而成。本书为海派文化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上海是走进中国的钥匙;金融是走进上海的钥匙。 没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钥匙就不成其为钥匙。“海派金融”就是上海个性化的金融。上海是中国最早向西方开放金融业的口岸之一,也是最早按西方银行模式克隆现代银行的都市,但是当袁世凯为了称帝筹款,勒令京沪银行停兑的时候,为什么唯有上海银行家们公然予以抵制,并大获全胜?蒋介石为了篡夺革命成果,为什么必须软硬兼施地制伏上海银行家?改革开放中,为彻底打破大一统的经济体制,中央何以选择上海的金融作为突破口?当全国都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时尚的时候,独独对上海下达了一个硬指标: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领导班子中,必须配备一名具有相当金融理论素养的副行长?还有…… 驾驭,必先理解。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自序 海派金融,从不远处走来 第一部分 1916~1935:代价惨重的寻求 他们在袁世凯称帝引发的挤兑恐慌中,闪亮登场 制伏了狼,却又来了虎,这只虎叫蒋介石 “中国优秀的金融家”陈光甫, “优秀”在什么地方 “接近政治如玩火”,火来了却逃不了火,这岂止是个人悲剧 蒋介石不是袁世凯,他终于使上海成了他的“银弹”制造厂 第二部分 从大一统格局中勇猛地突破,再突破 CD:轰开条块界墙的爆破筒 合久必分:条块分割金融体系的形成与破裂 能量水准差异状态,就这样在横向交叉中出现 金融角逐体现在热情、工具、效率和速度中 温和的烈药:外资银行上岸了 差距,是动力,也是目标,起码的目标 第三部分 上海金融大格局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展现 领头羊:寓意深远期望殷切的礼物 上海需要这样一位具有相当理论素养的行长 跨越江东第一家 非同寻常的区域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 他展示的,是海派金融深层次的内涵 第四部分 从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再突破 打印在禁区闸门上的前几个手模 1989年12月2日,上海市市长罕见的一个决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回归 他,体现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第五部分 金融大格局,必然是多元并存、互补与联动的 投资信托: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配置“探险” 外汇调剂:他们把世界拉近 资产管理公司:为沪港金融的对接、联动、互补添砖加瓦 第六部分 这一副副金手铐,给予世人的是什么警示? 是他心里的那个“体系”,把他送上了审判台 吹落“皇冠”的,是自我膨胀的那股飓风 第七部分 金融意识,正在走进上海千家万户 他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上海人特有的冒险精神 一个被纽约华尔街郑重收录的姓名 借助金融,他使中华老字号重新焕发异彩 他们以金融为舟筏,向比尔·盖茨驶近 “银行虽好,却不是我们依傍的唯一大树” 第八部分 他们这样应对2008金融海啸 金融精英的责任与尊严,借此获得充分展现与升华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自觉的自我约束 水,生命的原点,也是海派文化、海派金融的原点 跋 郑家尧 后记 2008金融海啸:寻求新哲学的呼唤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1916~1935:代价惨重的寻求 美国记者马丁·迈耶所著《银行家》一书是这样开头的:“当旅客走近几乎任何一个美国城市时,他在地平线上可能看到的第一所建筑物,就是当地银行的总管理处”。银行,是黄金梦的温床,它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敛聚。如果拿这一描述来衡量,上海的确是近代中国最早给西方冒险家按照他们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要求克隆出来的城市。正是这种象征财富象征敛聚的效应,引发了各式各样的淘金者的兴奋点,更给了中外各式各样的冒险家无限的想象,演绎出一场场有声有色的大梦,表现各异,但所有的梦,都是金色的。 这就是外滩,中国的华尔街。 这种感觉,最初,我是从内子曾祖父的经历中获得印证的。曾祖父家族一向在镇江开钱庄,“长毛”洗劫,几近破产。为防战乱,他把目光从南京城下移开。听说上海有租界,租界中的“洋鬼子”虽然不好交往,但祸乱降临时却有洋枪队的保护。于是他作了一次探险。当他乘船从黄浦江水道进入的那一刻,还是雏形的外滩给他的第一个印象,不由得不使他兴奋地惊呼:我来迟了!他相信迁移到这里,一定能够使他的黄金梦圆得更加灿烂。钱庄很快迁到上海。无奈,这个外滩不属于他。外滩银行林立,汇丰、麦加利、有利、俄华道胜、花旗、东方汇理……被人以“外滩银行”来统称的全部是外商银行,是外国银行家的乐园,不是像他这种来自中国内地的票号、钱庄老板所能染指。与外滩一箭之遥的宁波路,则是钱庄业汇聚的地方。久负盛名的永丰、福源、福康、顺康等钱庄也都在此落脚。曾祖父“认命”了。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积聚的黄金,铺设起一条道路,走进外滩,与外滩银行平起平坐。 他不知道,宁波路离开外滩虽然只有一步之遥,那一幢幢高楼,却无疑是用花岗岩与钢筋水泥构筑成的高山峻岭,任凭中国人黄金作梯,珠宝架桥,也难以逾越。果然,“白银风潮”刮到了上海,“外滩银行”推波助澜,只几天工夫,钱庄宣告破产,他绝望得差一点去跳黄浦! 这是1935年初春。 到了20世纪—21世纪之交,每当我走进如诗如画的外滩,与那些银发闪烁或手拄拐杖悠游的老人相遇,重映在我眼前的,却不是这位钱庄老板,而是从中国内忧外患中出现的一个个堪称银行家的人物,盛宣怀、陈光甫、周作民、吴鼎昌、谈荔孙、徐新六、王志莘、秦润卿、胡笔江……上海是万商云集的码头,是东西交汇桥梁,珍奇财富的集散地,各色赌徒们命运的转折点,更是政客军阀的必争之地,争夺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她是财政的供给地,占有了上海,等于占有了财政上的实力,也就能够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的主宰者。于是,上海的银行家也就成了各派政治和军事力量争夺的关键人物。银行家们未必乐意卷入政治漩涡掌控政治权杖,只是希冀利用政治军事力量来发展自己。于是,他们在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一个个黄金梦的演绎过程中,制造出了一场场政治和经济风云,制约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左右着中国命运。 1916年到1935年演绎出来的,堪称中国现代银行家第一场黄金大梦。 他们在袁世凯称帝引发的挤兑恐慌中,闪亮登场 1916年,在中国金融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号。 正像春天来临,蛰伏的万物苏醒了一样,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深深呼吸大地的暖意舒展四肢了。虽然与发生在北京文化界的“五四运动”表现迥异,但对于一个新时代即将降临的感受与躁动,却是相同的。如果说,文化运动发轫于北京,那么,新兴资产阶级表现他们存在的一次亮相,却是在上海。这是顺理成章的。而新兴资产阶级这一次亮相由金融界来担当,更是理所当然。 当然,对于稚嫩的中国金融业来说,是一次严峻的亮相。因为,1916年发生于中国的这一场惊天动地的金融风云发端在北京,演示于上海的却是全副武打。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由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掌了权。袁世凯和聚在他周围的政客们,处心积虑地要使皇权复辟,让历史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们相信,有了黄金,定能使车轮倒逆。可惜当时他们能够控制的,只有区区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大清银行”改制而成的,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3号。经理宋汉章,浙江余姚人,经办洋务出身,行龄,按改制以后算,仅4年。交通银行是清朝邮传部设立的,虽有不少私人参股,大权却始终掌握在清政府官员手中,其时掌权者为袁世凯心腹、以筹措袁氏帝制费用自任的梁士诒。这自然决定了它是“袁家外府”的特殊性质。行龄也很嫩,只有8年。梁士诒是个老谋深算的政客,深知按照中国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的这种布局,很难将它控制在手中。所以在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不多久,便以“南北统一”这一冠冕堂皇的名义,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中国银行“总行”,将银行主宰权夺了过来,令上海的中国银行降格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宋汉章也随之降为了分行经理。其总裁,自然也由北洋政府来任命其心腹担任了。袁世凯上任还不到5年,巨额的开支,便使国库如洗,他们只能向这两家银行无节制地提取经费。当时国家实行的虽然是银本位,可是这两家银行支付的形式,却是纸币,即是说这两家银行发行的是一种叫做“兑换券”的钞票,凡持有这两家银行纸币的,随时可以到该行去换成银元。所以,其信用,完全是建筑在这种叫钞票的兑换券是否能够随时兑换成银元上面。这自然是有限度的。这限度,就是银行的发行额,即实有资本。一超过这限度,就会发生信用危机。那么,这两家实为“袁氏外府”的银行发行额大不大呢?非常、非常之小!交通银行1914年底只有893万元,可单是“大典筹备处”所需费用就达2000万元,远远超过了这两家银行发行额之和。信用危机是不可避免了。梁士诒之流当然懂得这一点,他们却不能不寅吃卯粮,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为什么?难道不会向人民增税,发公债或者向国外借贷吗?不成。袁世凯不是孙中山,整理税务,增加税收,无处不受到抵制,早巳寸步难行。发公债么?袁氏所发的公债,很少有人认购,不少债券都原封不动地堆在国库里呢。向友邦伸手么?友邦似虎狼,借债付钱给你,目的是想控制你,只要提到借钱的事,就是控制你的机会,友邦之间就会争风吃醋,矛盾重重,互相拆台。最实际的,外国不是中国,借贷是要有抵押品的,袁世凯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友邦做抵押的呢?凡此种种,都逼使帝制筹款人梁士诒只能走滥发纸币的一条路。于是,印钞机日夜车轱辘似的转,打着中国、交通两行印记的这种被称为钞票的兑换券,雪片似地满天飞。它们都成了这两家银行为北洋政府的巨额垫款,垫,垫,垫!垫字之重,数额之大,大大超过了信用危机点!按1915年底“洪宪登基”前夕统计,交通银行已达4750万元,垫款数额占它全部放款的94%,占全部存款的72%! 纸是包不住火的。消息一传开,交通银行马上品尝到了这个垫字的苦果:挤兑!这种心态瘟疫般地蔓延了开来:赶紧将纸币兑换成银元,落袋为安!……凡持有交通银行兑换券的民众,蜂拥到该行门前排成长龙,成为这个春天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大景观。梁士诒慌了,经过周密策划,取得所谓内阁总理段祺瑞的赞同,于5月11日,向国内这两家银行所有分行下达停兑令: “财政、交通两部转饬中国、交通两银行,自奉令之日起,所有该两行所发纸币及应付之款项,一律不准兑现、付现,一俟大局定后,即行颁布院令定期兑付。所存之准备现款,应责成该两行一律封存。至各省地方,应由各将军、都统、巡按使,凡有该两行分设机关,地方官务即酌援军警监视该两行,不准私自违令兑现、付现,并严行弹压,禁止滋扰!” 这是火上浇油! 有人责问梁士诒:何以要采取此措施? 梁士诒的回答是:这是唯一应急之举。试想,倘不停兑,怎能把中国、交通两银行各地分行的现金集中到北京呢?这些现金有一千多万哪,有了这笔现款,才不至于把政府推进被动之地,才能保障社会之安定。 梁士诒怕遭受更多责难,也为了主动争取各地支持,即于同日以国务院名义,向各地政府发了一份电报加以强调。电报云: “本院原议留出两行现金为此后数月应交赔款、借款之用,藉免破产之虞,若不停兑,则数日之内现金一尽,将来每月应缴之赔款、借款本息无现金支付,其祸更大。” …… P1-9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遣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万,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3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搂,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唤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河。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上世纪3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 李伦新 2007年5月20日于乐耕堂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近来十分流行“创意”二字,如美术创意、建筑创意、文学创意等等,因 其名目繁多而目不暇接,又因大多陌生而超然处之。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同志提出编辑(《海派文化丛书))的创意使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对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讲,正是思之无绪的良策,事之无措的善举。 此创意特色有三: 一是纵横驰骋,自成体系。该丛书将由海派书画、海派戏剧、海派建筑、海派文学、海派电影等方面近三十本书组成,基本囊括了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6本书将在2007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面世。此后每年出版7至8本,争取在2010年出齐,向世博会献礼。 二是叙述简洁,形式新颖。上海,不管你是否喜欢,它在近两百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并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因此,上海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值得研究的、又众说纷纭的一个课题。论述上海、反映上海的书籍纷繁浩瀚,它们各有见解,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读者。有的是学术性的,史料详实,论证严密,但曲高和寡;有的是文学性的,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但内中难免搀杂作者个人的情感,而有失公允;有的是纪实性的,历史掌故和人间悲欢离合尽收其中,但珠玑散落,难于荟萃。丛书力图博采众长,“合三为一”,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编辑方法,使之成为一套新颖的研究上海,介绍上海的书籍。 三是内容丰富,面向大众。丛书对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如:戏剧、书画、建筑、文学、风俗等,既有宏观的研究与阐述,又有具体的描绘与剖析,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发展、形成、深化的历史长卷,令人信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派文化造就了被誉为“东方巴黎”和“东方明珠”的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精明求实”、“宽容趋新”等上海人的社会人格。丛书既是研究上海的学术著作,又是介绍上海的通俗读物,具有书柜藏书和案头工具书的双重功能。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机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为己任。协会成立20年正是上海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协会乘势而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拓展外联渠道,构筑中外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社会科学、金融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成为上海的一个有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我们在获悉丛书的编辑思想和出版计划时,就感到双方是心心相印的,所以决定对丛书出版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我们认为此举是对建设上海文化事业的支持,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支持,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支持。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有外国朋友赠送一些介绍他们的国家或城市的书籍。这些书籍装帧精美,内容言简意赅,形式图文并茂。由此联想,在丛书中选择若干本或若干章节翻译,汇编成书,那也是一种十分可取的介绍上海和宣传上海的内容和形式,特别对于将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来说尤为如此。 本丛书的出版已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关注。文汇出版社已将本丛书列为2007年出版计划中的重点书,并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文字和美术编辑;外宣部门认为这套丛书是很好的外宣资料,是世博会的一个很好的配套工程;有的图书馆反映查阅上海资料的读者日渐趋盛,这套丛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还必须强调的是丛书的编辑和出版也得到了作者的大力支持。去年年底,编委会召开部分作者参加的笔会,其中不乏畅销书的作家,编委会对他们提出了创作要求和交稿时限。尽管要求高、时间紧,但是作者均积极配合,投入创作,为第一批丛书在2007年8月的书展上与读者见面创造了条件。为此,有的延误了申报高级职称的机会,有的推迟了其他的创作计划,有的不厌其烦数易其稿。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护佑着丛书的面世。丛书是时代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郑家尧 2007年7月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