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以前对他的研究和介绍却很少。陈福康博士继《郑振铎年谱》和《郑振铎论》之后,又写出了《郑振铎传》。它把翔实的史料纳入以传主经历为中心的情节系列中,不仅描述了传主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再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而且广泛涉及了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郑振铎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福康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以前对他的研究和介绍却很少。陈福康博士继《郑振铎年谱》和《郑振铎论》之后,又写出了《郑振铎传》。它把翔实的史料纳入以传主经历为中心的情节系列中,不仅描述了传主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再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而且广泛涉及了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内容推荐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化史上起过关键性作用的屈指可数的文学巨匠之一,但在长时期里,学术界对郑振铎的研究较少。陈福康潜心从事“郑学”研究20多年,已出版《郑振铎年谱》《郑振铎论》等著作。 本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书近60万字,立体而全面地描述了郑振铎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瓯海之滨 一 瓯江流过这里 二 家世之谜 三 坠入困顿的家 四 峥嵘头角 第二章 负笈京师 五 新的天地 六 赵家楼的火 七 《新社会》《人道》 八 向光明走去 九 事业的发端 一○ 惆怅初恋时 第三章 春申江畔 一一 放弃“铁饭碗” 一二 在商务编译所 一三 他关心朋友 一四 同道的发难 一五 寻求爱之源 一六 无辜者的血 一七 生活就是工作 第四章 暂别祖国 —八 不得不出走 一九 “阿托士”船上 二○ 在法国巴黎 二一 在英国伦敦 第五章 归来赤子 二二 重整旗鼓 二三 赤者嫌其白 二四 在研究室里 二五 工会的抗争 第六章 北平任教 二六 “南迅北铎” 二七 开拓文学阵地 二八 丰厚的呈献 二九 刻的丰碑 三○ 平绥沿线之旅 三一 遭忌与被排斥 第七章 再返上海 三二 文学院院长 三三 文坛最高努力 三四 “大度与宽容” 三五 为了团结御侮 第八章 抗战八年 三六 国魂的再生 三七 “孤岛”砥柱 三八 唯有一腔正气 三九 一部奇书 四○ 一个同志会 四一 最后一课 四二 虎窟之旁 四三 丹实耀寒枝 四四 长夜盍旦 第九章 民主斗士 四五 胜利!胜利! 四六 别无选择 四七 白热化的斗争 四八 转入另一线 四九 全生命贡献 五○ 乘风破浪行 第十章 火中凤凰 五一 新生的太阳 五二 投身开国大业 五三 一展平生志 五四 化私为公 五五 国宝的回归 五六 南北奔波 五七 中外交流 五八 漫步书林 五九 “白色大旗”? 六○ 灿烂的结笔 跋《郑振铎传》(郑尔康) 试读章节 我们的传主,1898年12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出生在浙江温州,但他一直称自己是福建长乐人。他在写文章时,常常特意署名“长乐郑振铎”;有一部他编印的书,就叫《长乐郑氏汇印传奇》;他还有几枚图章,刻着“长乐郑振铎”、“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等;直至他遇难前十天,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的“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那是因为,他始终不忘记他的故乡是福建长乐县(1994年撤县设市)的首占村。 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623),“地名长乐,居者安之”。据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都曾在此屯兵造船,故长乐又别名“吴航”,简称“航”。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庞大船队“累驻于斯,伺风开洋”,随航中就有不少长乐人。其后,长乐移居海外的人越来越多,“尤以操舟行船居多”,成了我国著名的侨乡。首占位于长乐县治西南约十里,临东海,襟闽江,坐北朝南,四周沃野葱翠。东南有起伏连绵的董奉山,该山是长乐的主峰之一,三国时期“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曾经在这里结庐行医,并留下“杏林春暖”的人文佳话。因此,董奉山历来被看作福山宝地。登山西眺,鼓峰高耸云表,马江奔流不息。鼓峰即传说林则徐吟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地方;马江则是甲申(1884)中法海战的古战场,中国海军将士曾在此牺牲七百余人。南宋景炎年间,首占就形成了村镇。最初称“洲店”,后来音讹为“酒店”。明嘉靖年间改名“首占”,取地灵人杰、出类拔萃之嘉意。这当然比“酒店”好听多了。而小小的首占村,历史上确实出了不少名人。明清时代进士就有六名,举人二十名,还有众多贡生、附学生、太学生、庠生、监生等;民国以后也出了博士、教授、院士多名。现在,全村在籍人口三四干,几乎全都姓郑。而分布在世界各国的首占乡亲竟也有二干多人,真是名不虚传的侨乡。 我们知道,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故居被后人保护下来,精心维修,成为文化胜迹,为乡梓增光。不管是简陋的农舍,还是考究的楼房,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参观者。至今,在首占郑氏宗祠右侧,还有着一座不算宽敞的据说是本书传主的祖居。几百年风雨侵袭,梁柱斑剥,已十分破败。经有关行家鉴定是明代的建筑。近年,也有一些人士因为仰慕本书传主的大名,而去那里参观;但要道一声遗憾,那座古老的房屋是不能称作“郑振铎故居”的。因为据一些史料推算,大概在他出生前三年,他祖父便已率领全家搬迁到了温州。他长大后,我们仅知在1921年他葬祖的时候回首占去过一次,也不知道是不是住过这屋子。 那么,在本书传主的出生地温州,在那个至今有着“五马坊”、“墨池坊”、“谢池巷”等令人生发无穷之思古遐情的地名的古城,哪里是他的故居呢?遗憾!不得不再说一次遗憾:由于年代的久远,更由于以前一些人对他的忽视,没有及时调查,如今悔之晚矣,居然连他诞生的具体地方也不很清楚。本书传主的亲属说,他们老家在温州的“盐官塘”(一说为“盐公堂”);而当地人士则听老辈说,他诞生在“乘凉桥”(一说为“蝉街”)的一间名叫“炮丁”(一作“炮厅”)的旧屋子里。那到底是哪里呢?如今,传主的童年友人几乎都已过世了,这个谜也就永远没人能解答了吧?我们只是从保存至今的1913年印行的《浙江第十中学校同学录》中,得知他读中学时家住在“瓦市殿巷”;又从1918年8月印行的《永嘉新学会会员录》中,得知那时他家住“沧河巷”。可知也曾几度搬迁。茫茫遗迹,何处可寻? 还有更令人遗憾,或者更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呢。那就是这位后来享誉中外文化界又突然去世的大名人,很长时期以来,人们(甚至包括他的遗属)都不知道他的父亲和祖父等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确切的生卒年月。仅仅知道他的三叔叫郑庆豫(莲蕃),早在1940年代就已逝世;他的母亲叫郭宝娟,一名葆贞。(他后来曾取笔名“郭源新”,大概是想到了母亲的姓吧?)这位在旧中国吃过不少苦的母亲,后来又不幸过早地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但她安度晚岁,颐养天年,直到1968年10月,在她儿子为国光荣牺牲十年之后,才以近九十高龄辞别人世。那么,在她健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向她问一下呢? P27-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