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区划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突出综合性、前瞻性、继承性、适用性等特点。综合性主要是指区划研究选取综合性指标体系,重点反映立地条件、生态重点性与脆弱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因素、林业产业基础、林业发展潜力等;前瞻性重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拟定出我省林业发展区划的分区预案,形成了区域发展构想;继承性则体现了本次区划的研究在吸收传承以往历次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综合评价;适用性注重紧密结合安徽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注重实效,力求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我省林业分区特点,并用以指导实践。同时《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作者:程鹏)又是一本工具书,对于分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潜力、治理模式等都有具体详尽的描述,便于检索、查证与应用。
上篇
第一章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方法
1.1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的指导思想
1.2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的主要任务
1.3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的基本原则
1.4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的主要依据
1.5 安徽在全国林业发展一、二级区划中的地位
1.6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基础条件分析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森林资源
2.6 动植物资源
2.7 湿地资源
2.8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安徽林业发展成就与潜力评价
3.1 安徽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2 安徽林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威胁辨析
3.3 安徽林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第四章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研究成果
4.1 各级区主要区划因子确定的分析
4.2 安徽林业发展区划成果
4.3 安徽林业发展目标
4.4 安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布局
4.5 安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布局
4.6 安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布局
第五章 安徽林业发展的经营保护措施、政策建议和科技需求
5.1 林业发展经营措施
5.2 林业发展保护措施
5.3 林业发展政策建议
5.4 林业发展科技需求
下篇
第一章 Ⅲ.07-01萧砀平原果树防风固沙林区
1.1 概述
1.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1.3 区域概况
1.4 森林资源分析
1.5 林业产业分析
1.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1.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1.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1.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1.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1.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二章 Ⅲ.07-02淮北北部平原防风固沙工业原料林区
2.1 概述
2.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2.3 区域概况
2.4 森林资源分析
2.5 林业产业分析
2.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2.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2.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术材供需能力分析
2.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2.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2.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三章 Ⅲ.07-03淮北南部平原湿地农田防护林区
3.1 概述
3.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3.3 区域概况
3.4 森林资源分析
3.5 林业产业分析
3.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3.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3.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3.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3.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3.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四章 Ⅳ.02-01大别山水源涵养果材兼用林区
4.1 概述
4.2 区域林业保护和建设成就
4.3 区域概况
4.4 森林资源分析
4.5 林业产业分析
4.6 湿地分析
4.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4.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4.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其产品评估
4.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4.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五章 Ⅳ.04—0l江淮丘陵水土保持一般用材林区
5.1 概述
5.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5.3 区域概况
5.4 森林资源分析
5.5 林业产业分析
5.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5.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5.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5.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其产品评估
5.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5.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六章 Ⅳ.04—02环巢湖水土保持林业旅游区
6.1 概述
6.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6.3 区域概况
6.4 森林资源分析
6.5 林业产业分析
6.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6.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6.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6.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其产品评估
6.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6.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七章 Ⅳ.04—03沿江东部一般用材风景林区
7.1 概述
7.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7.3 区域概况
7.4 森林资源分析
7.5 林业产业分析
7.6 湿地分析
7.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7.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7.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7.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7.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八章 Ⅳ.04—04沿江西部天然湿地护岸林区
8.1 概述
8.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8.3 区域概况
8.4 森林资源分析
8.5 林业产业分析
8.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8.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8.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8.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8.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8.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九章Ⅳ.06—01皖东南扬子鳄保护竹(木)用材林区
9.1 概述
9.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9.3 区域概况
9.4 森林资源分析
9.5 林业产业分析
9.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9.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9.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9.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9.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9.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第十章 Ⅳ.06—02皖南山地林木培育风景林区
10.1 概述
10.2 区域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10.3 区域概况
10.4 森林资源分析
10.5 林业产业分析
10.6 湿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析
10.7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分析
10.8 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需能力分析
10.9 非木材林业资源及产品评估
10.10 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
10.11 林业发展布局和建议
附 表
附表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附表2:各类林木蓄积统计表
附表3: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林种统计表
附表4: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附表5: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附表6:天然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附表7:人工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附表8:竹林面积株数按林种统计表
附表9:经济林面积按类型统计表
附表10:生态公益林各林种面积统计表
附表11:有林地各林种和亚林种面积按权属统计表
附表12:林业产业产值统计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