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集聚与增长》围绕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集聚展开研究。在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体系中,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条理论链。本书则将“集聚”嵌入其中,在它的源头联上“分工”,在它的末端接上“增长”,从而形成一条新的“分工—集聚—增长”理论链。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分工集聚与增长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梁琦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分工集聚与增长》围绕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集聚展开研究。在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体系中,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条理论链。本书则将“集聚”嵌入其中,在它的源头联上“分工”,在它的末端接上“增长”,从而形成一条新的“分工—集聚—增长”理论链。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集聚展开研究。在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体系中,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条理论链。本书则将“集聚”嵌入其中,在它的源头联上“分工”,在它的末端接上“增长”,从而形成一条新的“分工—集聚—增长”理论链。一方面,分工是集聚的根本源泉,而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外部性和报酬递增则是它们之间的纽带。另一方面,地理影响增长,增长影响地理,而地理与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是通过集聚来实现的;集聚是增长在地理上的对应,经济增长具有集聚的特性。本书提出并阐释了这条新的理论链,研究了其政策含义,刻画和分析了中国工业的分工与集聚及其增长效应。 目录 第一章 分工与集聚 第一节 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 一、劳动分工与技术专业化 二、地域分工与地方专业化 三、产业内分工与产品专业化 四、价值链分工与垂直专业化 第二节 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集聚 一、分工与集聚理论史上的共同困境 二、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 三、分工与集聚的纽带——报酬递增与外部性 第三节 集聚与分工利益的实现 一、分工与市场范围 二、集聚是分工利益的空间实现 三、集聚与分工的相互促进_ 第四节 分工与集聚的实践:论资源空间配置观 一、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理念 二、中国地域分工与资源空间配置的历史溯源 三、生产要素为什么向沿海地区集聚? 四、资源空间配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外部性与集聚 第一节 金融外部性与集聚 一、要素流动效应 二、垂直关联效应 三、资本创造效应 第二节 技术外部性与集聚 一、两种技术外部性 二、技术外部性与集聚的互动 三、理沦难点与最新进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知识溢出与集聚 第一节 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 一、知识生产函数 二、知识溢小及其分类 第二节 知识溢出的机制 一、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 二、熟练劳动力流动与知识溢出 三、企业家决策与知识溢出 四、进一步的研究:大学的知识溢出 五、一个经验检验 第三节 知识溢出的测度 一、技术流量法 二、成本函数法 三、生产函数法 四、用专利引用数作为替代变量 第四节 知识关联:学习的地理 一、知识生产地在哪里? 二、知识转移与学习型区域 三、知识积累与外部效应 第五节 知识异质性和集聚理论的徽观基础 一、水平知识差异、创新与集聚规馍 二、垂直知识差异、创新与集聚层级 三、集聚和创新的经验证据 第四章 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集聚 第一节 HME的基本理论模型 一、理沦背景 二、基本框架 第二节 HME的理论发展 一、放宽假设条件的HME理论 二、HME与贸易成本 三、多同经济模型和HME理论 四、本地市场效应的福利含义 第三节 本地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检验经典的本地市场效应 二、检验修TF的本地市场效应 第五章 集聚与增长 第一节 增长中的地理因素 一、地理影响增长 二、增长影响地理 三、集聚与增长相伴随 第二节 要素流动模型 一、资本要素流动 二、劳动要素流动 第三节 垂直关联模型 一、直接垂直关联 二、间接垂直关联 第四节 国外经验证据 一、美国的经验证据 二、欧洲的经验证据 第五节 中国的经验证据(1985—2005年) 一、集聚与增长的统计描述 二、集聚与增长的计量检验 三、主要结论 四、几点启示 附录 第六章 集聚与收入不平等 第一节 空间工资结构的理论考察 一、CP模型中的工资结构 二、工资结构的扩展考察 第二节 空间收入差异的经验考察 一、空间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绎聆证据 第三节 基本结论 第七章 集聚与经济政策 第一节 集聚的政策含义与社会意愿解 一、空间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二、最优集聚理论 第二节 空间经济政策 一、贸易政策 二、区域基础设施政策 三、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 一、文献回顾 二、理论模型 三、数值模拟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对中国“市管县”行政体制的思考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第八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及其国际比较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分工状况 一、区域分工指数 二、区位基尼系数 三、各省市地方化优势产业及其变化 第二节 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经验 二、中美区域分工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两大经济圈的内部分工 一、中国省际合作——泛珠三角内部分工 二、中国城际合作一长三角内部分工 三、区域合作与分工层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