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
分类
作者 梁归智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赏读《红楼梦》诗词,不是简单查明典故出处和串通句意的事,而是奠基于红学研究的一种全方位的艺术领悟。这也是《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的一个支点,即不仅是引导读者鉴赏诗词,更是通过鉴赏诗词为步入小说堂奥和了解红学开一门径。

内容推荐

《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不仅全收了各脂本中包括脂砚斋、立松轩之作等所有的诗词韵语,对其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也都一一缕述,讲论详尽精确,收录十分详备,超越此前各种红楼梦诗词注解鉴赏同类著作,可代表目前为止红楼梦涛词韵语解渎的最高水平。而这些诗词韵语的释读是探佚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

要真正领略《红楼梦》诗词韵语的真谛,是不能脱离红学研究的历史性进程的、《红楼梦》诗词韵语的鉴赏和阐释,是红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探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首涛词,甚至每一句诗词,甚至其中的一个字眼,都不能孤立起来“欣赏”,而要放在原著那巧夺天工的大结构大体系中观照,方能探其骊珠,得其三昧。

目录

甲戌本《凡例》诗/3

 第一回/6

青埂峰石偈/6

曹雪芹自题诗/10

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13

茫茫大士嘲甄士隐偈语/15

贾雨村中秋口占五言一律/17

贾雨村高吟一联/19

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20

跛足道人《好了歌》/22

甄士隐《好了歌解注》/24

 第二回/29

标题诗/29

娇杏赞/30

智通寺门联/31

戚序本回后评诗/32

 第三回/34

戚序本回前评诗三首/34

荣禧堂墙联/35

批贾宝玉《西江月》二首/35

赞林黛玉骈文一段/38

 第四回/40

戚序本回前评诗之一/40

戚序本回前评诗之二/41

标题诗/41

护官符/42

甲辰本回末联语/44

 第五回/45

戚序本回前评诗/45

标题诗/45

书房对联与卧室对联/46

警幻仙姑春梦歌/47

警幻仙姑赋/48

太虚幻境宫门对联/49

薄命司对联/50

薄命司簿册判词/51

 又副册第一/51

 又副册第二/52

 副册第一/53

 正册第一/54

 正册第二/55

 正册第三/57

 正册第四/58

 正册第五/59

 正册第六/60

 正册第七/61

 正册第八/62

 正册第九/63

 正册第十/64

 正册第十一/64

仙境宫室壁联/66

《红楼梦》仙曲/66

 引子/66

 终身误/67

 枉凝眉/68

 恨无常/70

 分骨肉/71

 乐中悲/71

 世难容/73

 喜冤家/74

 虚花悟/75

 聪明累/77

 留馀庆/78

 晚韶华/79

 好事终/80

 飞鸟各投林/81

 回末联/83

 第六回/84

戚序本回前评诗/84

标题诗/84

回末联/85

戚序本回后评诗/85

 第七回/87

戚序本回前评诗/87

标题诗/87

回末联/88

 第八回/89

戚序本回前评诗/89

标题诗/89

青埂峰顽石幻相/90

通灵玉与金锁吉谶/92

回末联/93

 第十回/94

戚序本回前评诗/94

 第十一回/95

戚序本回前评诗/95

会芳园赞/95

 第十二回/97

戚序本回前评诗/97

 第十三回/98

戚序本回前评诗/98

标题诗/99

秦可卿托梦吟句/99

回末联/100

 第十四回/101

戚序本回前评诗/101

 第十五回/102

戚序本回前评诗/102

 第十六回/103

戚序本回前评诗/103

 第十七回/104

标题诗/104

大观园景点额联/105

 曲径通幽处/105

 沁芳/105

 有凤来仪/106

 杏帘在望——稻香村/107

 蓼汀花溆/108

 兰风蕙露/108

 蘅芷清芬/109

 蓬莱仙境——天仙宝境/110

 红香绿玉/110

 戚序本回后评诗/111

 第十八回/113

戚序本回前评诗/113

省亲别墅赞语/114

贾元春题正殿额联/114

贾元春题咏大观园/115

旷性怡情(贾迎春)/115

万象争辉(贾探春)/116

文章造化(贾惜春)/116

文采风流(李纨)/117

凝辉钟瑞(薛宝钗)/118

世外仙源(林黛玉)/119

有凤来仪(贾宝玉)/120

蘅芷清芬(贾宝玉)/121

怡红快绿(贾宝玉)/122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作)/124

贾元春题佛寺匾额/124

甲辰本回末诗/125

 第十九回/126

戚序本回前评诗/126

 第二十回/127

戚序本回前评诗/127

 第二十一回/128

庚辰本回前录诗/128

贾宝玉续《庄子·外篇·肤

箧》/129

林黛玉嘲贾宝玉续庄诗/131

回末联/132

戚序本回后评诗/132

 第二十二回/133

戚序本回前评诗/133

薛宝钗背诵《寄生草》/133

贾宝玉参禅偈语/134

林黛玉续偈二句/134

寄生草(贾宝玉)/135

神秀与惠能偈语/136

贾环灯谜/138

贾母灯谜/138

贾政灯谜/139

贾元春灯谜/139

贾迎春灯谜/140

贾探春灯谜/141

贾惜春灯谜/141

薛宝钗灯谜/142

甲辰本贾宝玉灯谜/143

甲辰本薛宝钗灯谜/144

 第二十三回/145

戚序本回前评诗/145

春夜即事/145

夏夜即事/146

秋夜即事/148

冬夜即事/149

回末联/150

戚序本回后评诗/151

 第二十四回/152

戚序本回后评诗/152

 第二十五回/153

戚序本回前评诗/153

癞头和尚赞/153

跛足道人赞/154

和尚赞通灵玉二首/154

戚序本回后评诗/155

 第二十六回/157

戚序本回前评诗/157

赞叹林黛玉呜咽一联一诗/157

戚序本回后评诗/158

 第二十七回/160

葬花吟(林黛玉)/160

戚序本回后评诗二首/163

 第二十八回/165

赞贾宝玉听《葬花吟》/165

云儿唱曲/165

贾宝玉“女儿”令/166

 酒令/166

 酒面/166

 酒底/166

冯紫英“女儿”令/168

 酒令/168

 酒面/168

 酒底/168

云儿“女儿”令/169

 酒令/169

 酒面/169

 酒底/169

薛蟠“女儿”令/170

 酒令/170

 酒面/170

蒋玉菡“女儿”令/171

 酒令/171

 酒面/171

 酒底/171

戚序本回后评诗/172

 第二十九回/173

戚序本回后韵语/173

 第三十回/174

戚序本回后韵语/174

 第三十二回/175

回前录诗/175

戚序本回后评诗/175

 第三十三回/177

戚序本回前韵语/177

戚序本回后韵语/177

 第三十四回/179

戚序本回前骈文/179

林黛玉题帕诗三首/179

 第三十五回/181

戚序本回前评诗/181

 第三十六回/182

戚序本回前评诗/182

 第三十七回/183

戚序本回前评诗/183

贾探春白海棠诗/184

薛宝钗白海棠诗/185

贾宝玉白海棠诗/186

林黛玉白海棠诗/187

史湘云白海棠诗二首/188

戚序本回后评诗/191

 第三十八回/192

史湘云读藕香榭对联/192

忆菊(薛宝钗)/193

访菊(贾宝玉)/194

种菊(贾宝玉)/195

对菊(史湘云)/196

供菊(史湘云)/197

咏菊(林黛玉)/198

画菊(薛宝钗)/199

问菊(林黛玉)/200

簪菊(贾探春)/202

菊影(史湘云)/203

菊梦(林黛玉)/204

残菊(贾探春)/205

贾宝玉螃蟹咏/206

林黛玉螃蟹咏/208

薛宝钗螃蟹咏/209

 第三十九回/211

戚序本回前评诗/211

 第四十回/212

戚序本回前评诗/212

秋爽斋对联/212

贾母牙牌令/213

薛姨妈牙牌令/215

史湘云牙牌令/216

薛宝钗牙牌令/218

林黛玉牙牌令/219

贾迎春牙牌令/220

刘姥姥牙牌令/220

 第四十一回/222

戚序本回前评诗/222

 第四十二回/223

戚序本回前评诗/223

 第四十三回/224

戚序本回前评诗/224

戚序本回后评联/224

 第四十四回/225

戚序本回前评诗/225

戚序本回后评诗/225

 第四十五回/227

戚序本回前评诗/227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227

 第四十六回/230

戚序本回前评诗二首/230

 第四十七回/231

戚序本回前评诗/231

 第四十八回/232

戚序本回前评诗/232

香菱咏月诗之一/233

香菱咏月诗之二/233

 第四十九回/235

香菱咏月诗之三/235

 第五十回/237

芦雪广即景联句/237

赋得红梅花(邢岫烟)/245

赋得红梅花(李纹)/246

赋得红梅花(薛宝琴)/247

访妙玉乞红梅(贾宝玉)/249

李纨灯谜之一/250

李纨灯谜之二/251

李纹灯谜/252

李绮灯谜/252

史湘云《点绛唇·耍猴儿》曲谜/253

薛宝钗诗谜/254

贾宝玉诗谜/254

林黛玉诗谜/255

 第五十一回/256

薛宝琴怀古诗十首/256

 赤壁怀古/257

 交趾怀古/257

 钟山怀古/258

 淮阴怀古/259

 广陵怀古/260

 桃叶渡怀古/261

 青冢怀古/261

 马嵬怀古/262

 蒲东寺怀古/263

 梅花观怀古/264

 第五十二回/265

薛宝琴转述真真国女儿诗/265

 第五十三回/267

贾氏宗祠额联三副/267

 院门匾额长联/267

 抱厦匾额对联/267

 正殿匾额对联/267

 第五十四回/270

戚序本回前评诗/270

 第六十二回/271

林黛玉酒令/271

史湘云酒令/272

射覆诗三句/273

史湘云呓语酒令/274

 第六十三回/275

薛宝钗花名酒筹/275

芳官唱《牧羊记》中《山花子》曲句/275

芳官唱《邯郸记》中《赏花时》曲/276

贾探春花名酒筹/277

李纨花名酒筹/277

史湘云花名酒筹/278

麝月花名酒筹/279

香菱花名酒筹/279

林黛玉花名酒筹/280

花袭人花名酒筹/280

邢岫烟转述妙玉赞赏诗句/281

 第六十四回/282

在俄本回前诗/282

五美吟(林黛玉)/283

 西施/283

 虞姬/284

 明妃/285

 绿珠/285

 红拂/286

回末联/287

戚序本回后评诗之一/287

戚序本回后评诗之二/288

戚序本回后评诗之三/288

 第六十六回/289

尤三姐自刎赞语/289

 第七十回/290

戚序本回前评诗/290

桃花行(林黛玉)/290

如梦令(史湘云柳絮词)/292

南柯子(贾探春 贾宝玉)/294

唐多令(林黛玉)/295

西江月(薛宝琴)/296

临江仙(薛宝钗)/298

 第七十六回/300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300

 第七十八回/309

贾兰咏林四娘七言绝句/309

贾环咏林四娘五言律诗/310

贾宝玉咏林四娘七言古风/311

芙蓉女儿诔(贾宝玉)/314

 第七十九回/326

戚序本回前评诗/326

紫菱洲歌(贾宝玉)/326

后四十回《红楼梦》续书

 第八十三回/331

周瑞家的口述民谣/331

 第八十五回/332

贾政升任郎中贺语/332

 第八十七回/333

薛宝钗致林黛玉信函并歌诗四

章/333

林黛玉偶见旧帕联语/335

林黛玉唱和薛宝钗琴曲四章/335

贾惜春悟禅偈语/337

 第八十九回/338

望江南·怀晴雯(贾宝玉)/338

林黛玉潇湘馆新书对联/338

贾宝玉眼中之林黛玉赞语/339

林黛玉照镜赞语/339

 第九十回/340

林黛玉病愈赞语/340

薛蝌咏怀诗/340

 第九十一回/342

贾宝玉答林黛玉禅语/342

 第九十三回/343

嘲贾芹揭帖/343

 第九十四回/344

贾宝玉宴海棠赏花妖绝句/344

贾环宴海棠赏花妖绝句/344

贾兰宴海棠赏花妖绝句/345

 第九十五回/346

妙玉扶乩寻找通灵玉乩书/346

 第九十八回/347

叹林黛玉之死联语/347

 第一百零一回/348

王熙凤散花寺摇签诗谶/348

 第一百零八回/349

薛宝钗生日酒令四套/349

 第一百一十六回/351

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额联三副/351

 第一百一十七回/352

贾蔷与贾环酒令/352

 第一百一十八回/353

贾宝玉微吟联语/353

 第一百一十九回/354

贾宝玉离家赴考赞语/354

 第一百二十回/355

贾宝玉与一僧一道唱出世歌/355

咏桃花庙诗句责花袭人/355

补天顽石重返青埂峰赞语/356

结红楼梦偈语/356

曹雪芹生平相关诗词/358

 曹雪芹题敦诚《琵琶行传奇》残句/358

 寄怀曹雪芹(敦诚)/360

 赠曹芹圃 雪芹(敦诚)/363

 佩刀质酒歌(敦诚)/364

 挽曹雪芹(敦诚)/367

 挽曹雪芹(敦诚)/368

 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即检案头

 《闻笛集》为题,是集乃余追念故

 人录辑其遗笔而作也(敦诚)/370

 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

 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

 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

 酒话旧事,感成长句(敦敏)/372

 题芹圃画石(敦敏)/373

 赠芹囿(敦敏)/374

 访曹雪芹不值(敦敏)/375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敦敏)/375

 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敦敏)/377

 怀曹芹溪(张宜泉)/378

 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张宜泉)/379

 题芹溪居士(张宜泉)/380

 伤芹溪居士(张宜泉)/381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永忠)/382

 题红楼梦(明义)/385

《红楼梦》版本简介/395

试读章节

何谓“补天”?曹雪芹要补天吗?他要补的是什么天?从字面意义上讲,“无材补天”有不为正统社会所容纳接受的意思,这个“天”似乎是指传统的义理之天,即两千年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孔、孟、程、朱贯串而下的意识形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这当然具有强烈的逆反意向,所谓反潮流精神,因为“无材补天”是一种反讽的口气。这是破。那么立什么呢?庚辰本《石头记》第二十一回回前有一首七律,其末联有云:“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何谓“情天”?其实就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价值态度。落实到小说里,就是贾宝玉所体现的“意淫”、“情不情”的思想行为。周汝昌在《曹雪芹所谓的“空”和“情”》(收入《献芹集》)这篇文章里论证,曹雪芹所执著的“情”不仅与儒家的根本观念“礼”和“理”相反,也和道教、佛教的“空”、“无”观念对立。所以,“情天”是一种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种对理想世界的艺术化象征。具体到小说叙述,就是以女儿的纯洁来映照男子的污浊,以“情种”的痴情对抗“禄蠹”的世俗,也就是脂批所言:“自谓落堕情根,故元补天之用。”“无材”去补义、理、空、无之“天”的顽石自有补“情天”的伟大使命——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被赋予了“补情天”的象征意蕴,就格外耐人寻味了。曹雪芹用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小说开头,可能受到祖父曹寅《巫峡石歌》的启发,诗中有句“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正和小说写补天不成的顽石“独自己无材,不得人选,遂自怨自叹”相似。此外,似乎也从《封神演义》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点铁成金。《封神演义》是一个纣王贪恋女娲之美色而导致国破家亡的隐喻;《红楼梦》则反其道而行之,肯定了情,暗示了一种新的人生意念。

这种新的人生意念,或者说理想和价值观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枉人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两句透露了消息。思考和反叛都是从生活本身历练而来。理解这一点,当然离不开曹学、自传说的研究论证。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荣辱升沉,“天堂与地狱”的巨大反差,由汉人到满人的民族认同之变迁纠葛,既是“包衣下贱”又是贵族近臣的双重身份……这些“身前身后”的“红尘”经历,催化了曹雪芹的天才感悟,铸就了《红楼梦》的基础内涵。同时,这又显示了“写实”的美学宗旨,即所谓“半世亲睹亲闻”、“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种“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史法叙述”和“《庄子》、《离骚》之亚”(脂批)的“诗法叙述”就成为《红楼梦》,的两大审美支柱。

“史法叙述”和“诗法叙述”在石头作为“叙述者”的设计上也得以体现。按石上所记,这块石头在青埂(谐音“情根”)峰下“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听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谈人世间荣耀繁华,动了凡心,央求二仙“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后来恰逢绛珠仙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因“眼泪还债”的前缘要下凡历劫,二仙乃大展幻术,把顽石变成一块五彩鲜明的美玉,“夹带于中”,即放到投胎人世的神瑛侍者口中,这就是那块贾宝玉落草时带来的通灵玉石。从此,顽石(通灵玉)就成了神瑛侍者(贾宝玉)的“随行记者”,这个记者尽职尽责,把贾宝玉的经历见闻通通记录下来,就是“石头记”。所以,顽石(通灵玉)和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虽然存在象征关系,即顽石幻相是美玉,神瑛侍者也是“神瑛”——宝玉,但二者又不能完全画等号。神瑛侍者——贾宝玉并不是那块顽石的化身,顽石的化身只是通灵玉——随行记者。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宝钗要看宝玉的通灵玉,书中描写“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这里说“五色花纹缠护”正是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不过这块玉石的本色(底色)是“灿若明霞”的血红色,这又与“赤瑕”、“绛(红色为绛)珠”一脉相通,蕴含着“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衷情隐喻。

理解顽石——通灵玉的“记者”身份,以及它和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不即不离的象征关系对读懂《红楼梦》至关重要。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花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癫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见这般世面……”“此时”后的一段叙述就是让通灵玉以“记者”身份现身说法。这正像第十五回铁槛寺中,“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账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所谓“未见真切,未曾记得”云云,也是从通灵玉的“记者”角度调侃打趣。第二十五回魇魔法之厄,最后和尚、道士出现,摩挲通灵玉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也表明通灵玉才是那块补天不成的顽石。P7-8

序言

许多“红迷”痴迷《红楼梦》,是从痴迷《红楼梦》中的诗词开始的。周玉言(汝昌)先生在《献芹集》的自序中曾回忆道:“在初中时候,胡乱学写诗词,那种小令和七言歌行,却都不是直接来自宋篇唐句,而是带着一眼可见的‘柳絮词’‘葬花吟’的影响痕迹的‘学语’之作。其时年龄在十三至十五岁之阶段也。”再以我自己为例,青年时代有一段时期,几乎成天沉醉在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葬花吟等诗词意境中,那是可谓“溶化在血液中”的一种灵魂性的进入。如果有人翻检过拙著《箫剑集》中的诗词部分“古瓶集”,就会发现有好几首步白海棠诗韵的习作。比如我最早奉赠周玉言先生的一首诗:

红海飞潜众妙门,觅来珍异贮金盆。

芹溪恨未窥新证,脂砚情多返旧魂。

探佚始知花有影,续貂焉得玉无痕?

缟仙有翼今宵去,立雪乞梅月不昏。

这首诗作于1980年12月18日,我已经涉足“红学界”了。再往前,还在“浪迹江湖”的时段,还绝没有想到日后会与红学有因缘,但已经涂鸦了不少深受《红楼梦》诗词风格影响的草稿。如1973年4月写的《悼黄鹂》四首,也是步白海棠诗韵;同月写的《无题》二十四首(五律、七律各十二首)也可谓是在红楼诗词的笼罩之下(当然还有李商隐诗的影响)。举一首为例:

东风默语去无踪,芍药含情影一丛。

彩凤飘零天寂寞,碧梧萧索月朦胧。

泪干始觉流泉洁,梦断方知灯火红。

莫道春心甘淡泊,芬芳更有几天浓?

后来自己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石头记探佚》要付梓,我在自序中说:“第四本对我有影响的红学著作是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这本书里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进行探佚研究时,确实从它获益不小。”那时已经是从“研究”的角度阅读《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感性而进入理性思维了。也就是说,我读蔡先生的书,主要是从“探佚”的角度切人,兴奋点已不是诗词本身的文学感染力,而是其中的“谶语”意味让我灵光四射。

在多种注解《红楼梦》诗词韵语的著作中,蔡先生的书无疑是影响最为广远巨大的一种。其对典故等知识层面的注解等固然显示了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力,更引人瞩目的,则是对每一首诗词所透露的“佚稿”信息之讲说。这是从《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到《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直能在同类书籍中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

已经有了蔡先生的大著,是否还需要另写一本讲论《红楼梦》诗词韵语的书?我之所以决定还要写,是基于以下一些事实和想法。

蔡先生的大著虽然新版时已经更名为“鉴赏”,其实还是“评注”的底子,在操作方式上仍然是以每首诗中词语典故的注解为主。这与将每首诗作一种感悟性和整体性的阐释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采取古人所谓“讲论”的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对诗更“解味”一些,感觉更艺术更玲珑一些。

蔡先生之大著,其最大特色是探佚方面的内容,作为也从事探佚研究的学人,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是不能认同的。比如,对于李纨的判词和《晚韶华》曲子,蔡先生主张“李纨早死说”,而我主张“贾兰早死李纨孤守说”。观点不同,对相应词曲的解释也就不同。对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我与蔡先生的看法也是有同有异。特别是史湘云的结局,我以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对《红楼梦》原著整体思想内涵和审美意义理解的大问题。蔡先生主张的“史湘云嫁卫若兰说”,在我看来只是对两条脂批的片面理解所致,综合其他证据可知,那两条脂批其实一点也没有史湘云将嫁给卫若兰的意思,提供的恰是相反的信息。而持史湘云嫁卫若兰的观点,必然大大削弱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之力度、深度、原创度和超前度,减少了其伟大与光荣。这种观点的歧异,又带来对不少诗词韵语的不同理解,因而也就需要说明理由,给出另外的阐释。

蔡先生的大著是在“文化大革命”末期开始撰写的,蔡先生的年龄、经历和教育背景,以及由此而来的思考、感受方式甚至行文措语的风格,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虽然在新版中蔡先生已经有所改变润色,要真正做到“脱胎换骨”不留痕迹却是不易的。一些术语,一些说法,一些论断,对蔡先生而言也许是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当然的,在我读起来,却难免有不够亲和之感。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另外写一本《红楼梦》诗词韵语的讲论书,这不仅是要阐明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风格,对喜欢《红楼梦》诗词的“红迷”们也不是多余的。当然,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其实还是有讨便宜的地方。比如对诗词中某些典故的来源出处,有了蔡先生的大著和各种注本、工具书的荜路蓝缕,我做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蔡先生的大著也吸取了不少前辈学者的成果,比如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和徐恭时先生等人的见解。学术本为天下之公器,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接力前行的。

《红楼梦》中诗词韵语的特点,蔡先生在其大著的前言中作了概括,分别是“真正的‘文备众体’”、“借题发挥,伤时骂世”、“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和“谶语式的表现方法”。由于红学的与时俱进,“人间红学”和“网络红学”的如火如荼,蔡先生所说的内容在今天的“红迷”那里也许已成常识。我似乎没有必要变一种说法将楚歌作汉调另行弹奏。

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要真正领略《红楼梦》诗词韵语的真谛,是不能脱离红学研究的历史性进程的。《红楼梦》诗词韵语的鉴赏和阐释,是红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探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首诗词,甚至每一句诗词,甚至其中的一个字眼,都不能孤立起来“欣赏”,而要放在原著那巧夺天工的大结构大体系中观照,方能探其骊珠,得其三昧。比如,为什么“冷月葬花魂”比“冷月葬诗魂”好?那不仅涉及对不同版本《石头记》的文字校勘,而且要有对作者原书整体作意的文学感悟,要有自己的艺术判断力。又比如,贾元春归省时众人作诗,程高本中为什么要将贾探春的诗和李纨的诗对调?这种对调又为什么不对?那就要领悟原著的整体设计是贾家四春写七言绝句、李纨和宝钗写七言律诗、黛玉和宝玉写五言律诗这种大的“规定性”,以及探春当时“难与薛林争衡”的避让心理,而李纨的诗是以另一种方式暗示其“戴珠冠、披凤袄”的结局……所以,赏读《红楼梦》诗词,不是简单查明典故出处和串通句意的事,而是奠基于红学研究的一种全方位的艺术领悟。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支点,即不仅引导读者鉴赏诗词,更要通过鉴赏诗词为步入小说堂奥和了解红学开一门径。

因此,本书不仅全收了各脂本中包括脂砚斋、立松轩之作等所有的诗词韵语,对其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也都一一缕述,涉及不少版本方面的知识,并参阅了最新出版的周祜昌、周汝昌和周伦玲校订的《石头记会真》,吸取了其中的一些成果。这对那些有意研究版本的读者,也是一个侧面的参照。此外,还将有助于理解曹雪芹生平或早期接受《红楼梦》情况的一些诗词作品也收录疏解,如敦敏、敦诚、张宜泉、永忠、明义等人的作品。作为对照,对后四十回续书的诗词韵语亦作逐篇讲论。版本是必备的基础知识,故附录了《红楼梦》版本的简单介绍。

第二点,要“红楼赏诗”,怎样才能达到真赏呢?关键你要是一个诗人,至少也要有一点诗人的气质才分。周玉言先生在《红楼夺目红》“湘云之才”一篇中说:“黛玉擅长的是七言歌行,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三篇,堪称风调独绝、超迈等伦——别人一篇长歌体也未见有所表现。惟她的律诗、绝句都不怎么出色,只以自然见长,工力则不逮。湘云则兼而有之,精警而元一败笔(凑韵、‘溜了’……)。宝钗工整稳重,然才调不大令人倾倒心折。”要像这样从气质、才调、风格、体裁等多方面体会小说人物和所作诗词,深入小说的具体情境,从“诗”的感觉上含英咀华,沉潜品味,优游涵咏,才能真有“独一份”的心得,获享会意解昧之乐。比如,我读至今日,才发觉《红楼梦》中最好的一首诗是薛宝琴转述真真国女儿所写的那篇五言律。朱楼与水国,岛云与大海,岚气与丛林,横穿今古之月,挥洒浅深之情,最后落在一片汉南的葱茏春意上,真是时空浩渺,景象混沌,大气磅礴,再加以黄发碧眼的西洋女孩的作者背景,意在言外的悠长隐喻,更增加了几分神奇,显得含蕴饱满,生机无限,余味无穷!这虽然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却是在长期的浸淫中偶然得之的独特感受。

要知道贾宝玉和十二钗都是“正邪二气所赋之人”——也就是诗人,或有诗人、哲人气质的人。《红楼梦》从根儿上就是一篇空前伟大的诗。要“红楼赏诗”,不是个诗人怎么可以呢?周玉言先生为拙著题诗二首,推奖之意,固深感佩,其云“不是诗人谩解诗,徵文数典貌为知”的皮里阳秋不也让人深长思之吗?

诗曰:

独上红楼独赏诗,落霞流水几情痴?

海棠窗外风婀娜,吐蕊嚼香飘砚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8: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