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庶英在郭沫若先生的三个女儿中排行老二,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曾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员、中日友好医院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其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荣获总后卫生部科技三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二等奖。她所写的《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是迄今为止郭沫若子女所写的第一本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郭庶英与郭沫若在一起生活了整整38年,对父亲的一生,尤其是他晚年了解得特别多。本书中,郭庶英将通过对父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悲喜、有忧郁、有困惑的郭沫若的形象: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一个有极大包容心的人,一个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地真诚。
《我的父亲郭沫若》是郭沫若之女郭庶英通过对父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事情的回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文学家、史学家、政务活动家身份以外的、有悲喜、有忧郁、有困惑的父亲郭沫若的形象。
《我的父亲郭沫若》这本书是迄今为止郭沫若子女所写的第一部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书中用生动的故事描述了郭沫若在女儿眼中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一个有极大包容心的人,一个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地真诚。无巧不成书,郭庶英和郭沫若不仅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她又是由郭沫若担任校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作者从这种特殊的角度为读者记述了郭沫若罕为人知的科大情结。
第八章 抗战胜利 国共和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的战局迅速发展,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父亲此时收到驻重庆的苏联大使馆费德林先生带来的访苏邀请,与丁西林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二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苏出访了五十天,往返途中十八天。在父亲还差几天回到重庆时,日本投降了。八年抗战胜利!老百姓欢腾了,重庆山城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不断,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大游行持续了好几天。为了庆祝胜利,妈妈带我们去曾家岩,这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我们知道好爸爸、好妈妈(我们一直对周伯伯和邓妈妈的称呼)常住在那里。我们跟着大人高兴,跑到街上挤在人群中大喊大叫;又特别高兴的是爸爸也要回到家中,那时我们是多么想爸爸啊!在父亲访苏期间,汉英说:“妈妈,二天要苏联开个飞机来,把我们全家都接到爹爹那里去啊。”我也说:“外国人真不好,把我们爹爹弄起走了。”世英也老缠着妈妈:“爹爹怎么还不回来,他骗我一会儿就回来,这么久还不回来,他不回来抱我啦……。”我们对爸爸的想念常搅得妈妈不安宁。爸爸要回来兴奋得我们不能入睡。
六十八天之后,爸爸真的回来了!在父亲回到重庆后,我们家很热闹,到家里来访的朋友很多,父亲不断地讲述访苏见闻和观感,大家一起兴奋和快乐。父亲还应邀到中央大学向学生们作报告,联系我国社会现状与访苏见闻作对比。掌声、笑声一再淹没父亲的话音。那时虽然父亲每天都繁忙,但到晚上他能静下来抓紧校对《十批判书》。
《新华日报》8月2日刊登了内战全部事实,揭露了挑起内战的责任。时局错综,为了推动国共两党和谈,毛主席和周伯伯、王若飞来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在重庆,大家听了都非常振奋,盼望着这一天的来到,大家也为主席的安危担着心。
8月28日一个晴天的下午,约二点半钟,毛主席乘坐的飞机到达了重庆。父亲、母亲也到机场欢迎。在欢迎的客人中只有五位女士,妈妈说她便是其中的一人。另四人是彭子冈、浦熙修、龚澎和张晓梅。
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去参加了在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鸡尾酒会。妈妈说:“毛主席、周伯伯、王若飞伯伯等都到了。那时天气特别热,大家拥挤在大厅里,热烈鼓掌,都仰望着毛主席。二百多个人争着和主席握手,也争着向毛主席敬酒……街道两旁的群众拥挤不堪,见到毛主席掌声不断,一直到主席乘车离去后,掌声依然不停。后来天下着小雨,人们并不在乎,大家期待着毛主席的诚意能扭转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势头。”
9月3日重庆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的大游行,上午9点庆贺的警报、炮火齐鸣。本来通知下午毛主席要到我们的家里来与做文化工作的朋友见面,妈妈还特别到街上办了些茶点,但是大游行的活动使得大街小巷挤满了人,车辆不能通行。约定在家里的会面改在晚上到桂同去了。听妈妈说毛主席和大家讲了许多形势和谈判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没去成。
另一次毛主席、周伯伯让老段叔叔开车接父母亲去曾家岩和红岩村,毛主席在晚餐时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他同意父亲在文化界对国民党不要妥协合作,要有斗争。妈妈说:告别时,毛主席很和蔼,亲切地对父亲说:“以后有机会再畅谈。”
国共谈判蒋介石毫无诚意,谈判纪要反复推翻,而且不断制造事端。中共代表团的秘书李少石,一位非常优秀的干部被杀害了。大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公祭,抗议国民党,怀念烈士。经过四十三天的艰苦谈判,形成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这个文件发表的当天毛主席离开重庆返回延安。父亲与周伯伯、宋庆龄、柳亚子等人到机场送行。随之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议,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在重庆,反对内战的斗争以各种形式仍在进行着。
父亲是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就在校场口庆祝政治协商会议圆满结束的群众大会上,一群歹徒手持木棒、石头跳上台去破坏会场,李公朴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父亲也被打,衣服被撕破,在混乱之中被及时地转移出来。爸爸回到家中非常激动,非常气愤,很快又赶到医院去看受伤的朋友。校场口惨案激起民众的愤怒,也更看清了蒋介石所谓的民权是多么的虚伪。
蒋方很快撕毁了政协决议和东北停战协议。时局的变化使得斗争的中心开始转移,那时许多人士开始转迁到上海。1946年5月8日我们全家也迁居上海,我们是乘飞机走的。那也是兄妹们第一次坐飞机。还记得在途中机场休息时,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香蕉,还不懂得怎么吃法,是妈妈告诉我们要剥皮才能吃。眼前的一切都很新奇,我们只感到有许多新鲜事、新环境在等着我们。
P62-66
2002年11月16日是父亲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写这本书来纪念父亲。
我是学理科的,缺少文学功底。写作中回忆生活的往事,收集朋友讲述的故事,阅读各种资料,努力完成这本书,来献上我的心意。
在写父亲的过程中,我又认识了父亲,感受了父亲,明白了父亲,但又觉得远远不够。父亲的勤奋和创作上的快捷,为他赢来了时间,好像延续了生命,使他在八十六岁的生命中,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业绩。我只觉得写不过来,写不好。
书中_的第二部分,我写了“伤寒与耳背”,只想把父亲耳疾的程度。耳疾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困难反映出来。他取得的超人成绩,是克服了耳疾。加倍付出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对此,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书的前半部分,我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后半部分是按专题写的。总之是想表达得好些。总体上我尽量表现“父亲”的内容。
因为要写“父亲”,作为女儿怀着对父亲的亲情来写这本书,是用以纪念父亲。这是作为女儿的心意,我想朋友们能理解这一“人之常情”。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介绍父亲。也将他的著书目录做了引用,并将一些专业学者的许多令我长见识的观点、评价和介绍做了引用。
写书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和书籍给了我帮助,给了我许多增长知识和学习的机会。在此向各位学者、父老乡亲、朋友们和有关父亲年谱的作者表示谢意。向郭汉英、郭平英及王廷芳表示感谢。向郭沫若纪念馆的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
书中的许多照片及部分文字说明,是取自肖玫著《郭沫若》一书,在此说明并致谢。
书中存在的缺憾,愿得到大家的指正。
本次再版,作了部分改动。
郭庶英
2011年4月
书写完了,我觉得离父亲更近了,他更鲜活地活在我的心里。父亲是个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是一个有极大包容心的人,他是一个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热情、专注;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地真诚!
一切的一切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父辈们的业绩,为后人开创了新天地。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永远应该引以为荣。
郭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