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地把短篇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作家。他提倡“ 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他的作品中丰富的想象、不寻常的内容、新奇的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现代西方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以及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推理、罪案小说,都深受他的作品影响。
本书为《爱伦·坡作品精选》,收录了多篇小说,其中包括:《厄舍府之倒塌》、《椭圆形画像》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伦·坡作品精选(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埃德加·爱伦·坡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地把短篇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作家。他提倡“ 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他的作品中丰富的想象、不寻常的内容、新奇的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现代西方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以及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推理、罪案小说,都深受他的作品影响。 本书为《爱伦·坡作品精选》,收录了多篇小说,其中包括:《厄舍府之倒塌》、《椭圆形画像》等。 内容推荐 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地把短篇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作家。因其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故有“侦探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之父”之美称。《爱伦·坡作品精选》收录了他的多篇作品。 《爱伦·坡作品精选》收录了:《厄舍府之倒塌》、《椭圆形画像》等作品。 目录 爱伦·坡其人其作新论——《爱伦·坡作品精选》中译本代序 厄舍府之倒塌 威廉·威尔逊 人群中的人 黑猫 泄密的心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 瓶中手稿 莫斯肯漩涡沉浮记 陷坑与钟摆 红死病的假面具 椭圆形画像 幽会 丽姬娅 莫雷娜 贝蕾妮丝 埃莱奥诺拉 长方形箱子 凹凸山的故事 过早埋葬 埃洛斯与沙米翁的对话 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奥伊洛斯与阿加索斯的对话 莫格街凶杀案 玛丽·罗热疑案 气球骗局 未来之事 森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 如何写布莱克伍德式文章 绝境 失去呼吸 生意人 欺骗是一门精密的科学 眼镜 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 一星期中的三个星期天 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创作哲学 乌鸦 附录 爱伦·坡年表 试读章节 那年秋天一个晦暝、昏暗、廓落、云幕低垂的日子,我一整天都策马独行,穿越一片异常阴郁的旷野。当暮色开始降临时,愁云笼罩的厄舍府终于遥遥在望。不知为什么,一看见那座房舍,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不堪忍受的抑郁。我说不堪忍受,因为那种抑郁无论如何也没法排遣,而往常即便是更凄凉的荒郊野地、更可怕险山恶水,我也能从山情野趣中获得几分喜悦,从而使愁悒得到减轻。望着眼前的景象——那孤零零的房舍、房舍周围的地形、萧瑟的垣墙、空茫的窗眼、几丛茎叶繁芜的莎草、几株枝干惨白的枯树——我心中极度的抑郁真难用人间常情来比拟,也许只能比作鸦片服用者清醒后的感受:重新堕入现实生活之痛苦、重新撩开那层面纱之恐惧。我感到一阵冰凉、一阵虚脱、一阵心悸、一阵无法摆脱的凄怆、一阵任何想像力都无法将其理想化的悲凉。究竟是什么?我收缰思忖。是什么使我一见到厄舍府就如此颓丧?这真是个不解之谜。我也无从捉摸沉思时涌上心头的那些朦胧的幻觉。无奈我只能接受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结论:当天地间一些很简单的自然景物之组合具有能这样影响我们的力量之时,对这种的力量的探究无疑超越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我心中暗想,也许只需稍稍改变一下眼前景象的某些局部,稍稍调整一下这幅画中的某些细节,就足以减轻或完全消除那种令人悲怆的力量。想到这儿,我纵马来到房舍前一个水面森然的小湖,从陡峭的湖边朝下俯望。可看见湖水倒映出的灰蒙蒙的莎草、白森森的枯树和空洞洞的窗眼,我心中的惶悚甚至比刚才更为强烈。 然后,我却计划在这阴森的宅院里逗留几个星期。宅院的主人罗德里克.厄舍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不过我俩最后一次见面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不久前我在远方收到了他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急迫的请求使我只能亲身前往给予他当面答复。那封信表明他神经紧张。信中说到他身患重病;说到一种使他意气消沉的精神紊乱;说他极想见到我这个他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知交;希望通过与我相聚的愉悦来减轻他的疾病。信中还写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话。显而易见,他信中所求乃他心之所望,不允许我有半点犹豫,于是我马上听从了这个我依然认为非常奇异的召唤。 虽说我俩是童年时代的知交,但我对我这位朋友实在知之甚少。他为人格外谨慎,平生不苟言谈。不过我仍然得知他那历史悠远的家族从来就以一种特有的敏感气质而闻名。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种气质在许多品味极高的艺术品中得以展现,而近年来又屡屡表现于慷慨而不张扬的慈善施舍,表现于对正统而易辨的音乐之美不感兴趣,反而热衷于其错综复杂。我还得知一个极不平常的事实,厄舍家族虽历史悠久,但却不曾繁衍过任何能赓延不绝的旁系分支;换句话说,除在很短的时期内稍有过例外,整个家族从来都是一脉单传。想到这宅院的特性与宅院主人被公认的特性完全相符,想到这两种特性在漫长的几个世纪中可能相互影响,我不禁认为,也许正是这种没有旁系血亲的缺陷,正是这种家业和姓氏都一脉单传的结果,最终造成了两者的合二为一,使宅院原来的宅名变成了现在这个古怪而含糊的名称——厄舍府。在当地乡下人心目中,这名称似乎既指那座房舍,又指住在里面的人家。 前面说到,我那个多少有几分幼稚的试探的唯一结果——俯望湖面的结果——就是加深了我心中最初的诡异感。毋庸置疑,主要是我心中急剧增长的迷信意识——为什么不能称之为迷信呢7——促成了那种诡异感的加深。我早就知晓,那种迷信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法则:即人类所有感情都以恐惧为其基础。说不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再次把目光从水中倒影移向那座房舍本身之时,我心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幻觉,那种幻觉非常荒谬,我提到它只是要说明令我压抑的那种感觉是多么真实而强烈。我如此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以致我实实在在地认为那宅院及其周围悬浮着一种它们所特有的空气。那种空气并非生发于天地自然,而是生发于那些枯树残枝、灰墙暗壁,生发于那一汪死气沉沉的湖水。那是一种神秘而致命的雾霭,阴晦,凝滞,朦胧,沉浊如铅。 拂去脑子里那个谅必是梦幻的感觉,我更仔细地把那幢建筑打量了一番。它主要的特征看来就是非常古老。岁月留下的痕迹十分显著。表层覆盖了一层毛茸茸的苔藓,交织成一种优雅的网状从房檐蔓延而下。但这一切还说不上格外的破败凋零。那幢砖石建筑尚没有一处坍塌,只是它整体上的完好无损与构成其整体的每一块砖石的风化残缺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倒在很大程度上使我想到了某个不常使用的地下室中的木制结构,由于常年不通风,那些木制结构表面上完好无损,实则早已腐朽了。不过,日艮前这幢房子除了外表上大面积的破败,整个结构倒也看不出摇摇欲坠的迹象。说不定得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方能看出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缝,那裂缝从正面房顶向下顺着墙壁弯弯曲曲地延伸,最后消失在屋外那湖死水之中。 观看之间我已驰过一条不长的石铺大道,来到了那幢房子跟前。一名等候在那儿的仆人牵过我的马,我径直跨入了那道哥特式大厅拱门。另一名轻手轻脚的侍仆一声不吭地领着我穿过许多幽暗曲折的回廊去他主人的房间。不知怎么回事,一路上所看到的竟使我刚才描述过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越发强烈。虽说我周围的一切——无论是天花板上的雕刻、四壁阴沉的幔帐、乌黑的檀木地板,以及那些光影交错、我一走过就铿锵作响的纹章甲胄——都不过是我从小就早已看惯的东西,虽说我毫不犹豫地承认那一切是多么熟悉,但我仍然惊奇地感觉到那些熟悉的物件在我心中唤起的想像竟是那样的陌生。在楼梯上我碰见了他家的家庭医生。我认为当时他脸上有一种狡黠与困惑交织的神情。他慌慌张张跟我打了个招呼便下楼而去。这时那名侍仆推开一道房门,把我引到了他主人跟前。 我进去的那个房间高大而宽敞。又长又窄的窗户顶端呈尖形,离黑色橡木地板老高老高,人伸直手臂也摸不着窗沿。微弱的暗红色光线从方格玻璃射人,刚好能照清室内比较显眼的物体;然而我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房间远处的角落、或者回纹装饰的拱形天花板深处。黑色的帷幔垂悬四壁。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旧而不舒适。房间里有不少书籍和乐器,但却未能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我觉得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满了忧伤。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 我一进屋厄舍便从他平躺着的一张沙发上起身,快活而热情地向我表示欢迎,开始我还以为他的热情有点过分,以为是那个厌世者在强颜欢笑。但当我看清他的脸后,我确信他完全是诚心诚意。我俩坐了下来,一时间他没有开口说话,我凝视着他,心中涌起一种又怜又怕的感情。这世上一定还没人像罗德里克·厄舍一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生那么可怕的变化!我好容易才确信眼前那个脸色苍白的人就是我童年时代的伙伴。不过他脸上的特征倒一直很突出。一副苍白憔悴的面容、一双又大又亮的清澈的眼睛、两片既薄又白但曲线绝美的嘴唇、一个轮廓优雅的希伯来式但又比希伯来鼻孔稍大的鼻子、一张不甚凸出但模样好看并显出他意志薄弱的下巴、一头比游丝更细更软的头发,所有这些特征再加上他异常宽阔的额顶便构成了一副令人难忘的容貌。现在他容貌上的特征和惯常有的神情只是比过去稍稍显著一点,但却给他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以至于我真怀疑自己在跟谁说话。而当时最令我吃惊甚至畏惧的莫过于他那自得像死尸一般的皮肤和亮得令人不可思议的眼睛。还有他那柔软的头发也被毫不在意地蓄得很长,当那细如游丝的头发不是耷拉而是飘拂在他眼前之时,我简直不能将那副奇异的表情与任何正常人的表情联系起来。 我一开始就觉得我朋友的动作既不连贯又不协调,很快我就发现那是因为一种他竭力在克服但又没法克服的习惯性痉挛——一种极度的神经紧张。对这一点我倒早有心理准备,一是因为读了他的信,二是还记得他童年时的某些特性,三则是根据他独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气质所做出的推断。他的动作忽而生气勃勃,忽而萎靡不振。他的声音忽而嚅嚅嗫嗫(这时元气似乎荡然无存),忽而又变得简洁有力——变成那种猝然、铿锵、不慌不忙的噪声——那种沉着、镇定、运用自如的喉音,那种声音也许只有在酩酊者心醉神迷之时或是不可救药的鸦片服用者神魂颠倒之时方能听到。 他就那样向我谈起他邀我来的目的,谈起他想见到我的诚挚愿望,谈起他希望我能提供的安慰。他还相当详细地谈到了他自我断定的病情。他说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遗传疾病,一种他对药物治疗已不抱希望的顽症——他立即又补充说那不过是一种很快就准会逐渐痊愈的神经上的毛病。那病的症状表现在他大量的稀奇古怪的感觉。当他详述那些感觉时,其中一些使我既感兴趣又感迷惑,尽管这也许是他所用的字眼和说话的方式在起作用。一种病态的感觉敏锐使他备受折磨,他只能吃最淡而无味的饭菜,只能穿某一种质地的衣服,所有花的芬芳都令他窒息,甚至一点微光都令他的眼睛难受,而且只有某些特殊的声音以及弦乐器奏出的音乐才不会使他感到恐怖。P1-5 序言 爱伦·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珀、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为坡戴上了天才的桂冠。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常常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为何物。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这个字眼。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19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入学者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像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像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炸奇点”难道不像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白”?霍金的“大爆炸奇点”难道不像坡的”辐射甲心 !”“且??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评论平克尼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若是他生在新英格兰,也许早就被……封成了美国的头号抒情诗人。”如果说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么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爱伦·坡谢世已整整一个半世纪,但愿他等来的读者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实际上就是他的宇宙观。要知道坡心中的“超凡之美”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从反映他宇宙观的《我发现了》一书中去寻找答案,正如有学者指出,“读懂《我发现了》有助于解释爱伦·坡小说中许多不甚明确的寓意”。《我发现了》全书7万字,其封面副标题为“一首散文诗”,但其扉页副标题则为“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坡开宗明义地宣称该书探讨的是宇宙的本质、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坡认为宇宙是由一个作为精神存在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的,但这番创造并非《圣经》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上帝凭着自我扩散在一瞬间化成了万物。宇宙的现状就是上帝的扩散存在。有扩散就有凝聚,而且上帝具有原始独一性,所以构成万物的原子在其扩散过程中就已经包含了一种立即产生并永不停止的向独一性回归的趋势。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将回归统一性,多重性将回归单重性,异类性将回归同质性,复杂性将回归简单性。最终万物合一,还原为虚无。然后上帝会再次扩散,于是,一个崭新的宇宙又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在坡看来,这种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既真实又壮美的过程,这个真与美融为一体的过程就是他要追求的“超凡之美”。只要窥见了这种“美”的光芒,人们对死亡(失去自我本体)的恐惧便会平息。但这种“超凡之美”非凡胎肉眼所能窥视,所以坡要通过他梦幻般的作品让世人“隐隐约约地对其瞥上一眼”。虽说《我发现了》在坡去世前一年才得以完成,但他一直都在坡心中酝酿,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是爱伦·坡艺术殿堂的建筑蓝图,而他的一篇篇诗歌小说则是一幅幅渲染图。依照这种关系,我们不仅可以把皮姆在南极的突然消失、两个威尔逊的同归于尽、以及厄舍府之倒塌都视为一种回归,甚至对厄舍在抽象派绘画诞生之前绘出的那幅抽象画(一个没有光源但却沐浴着光辉的内部空间)也会若有所悟。 当然,坡的艺术观并非上文区区千言便可说清。笔者在此只是想提出一个探讨的方向。因为笔者认为,只有了解了坡的宇宙观,才能真正地了解他的艺术观,从而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 1998年9题初编于成都华西坝 2006年6月校改于北稻香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