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着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的北京市、刚刚举办过举世瞩目世博会的上海市、取得令人惊叹经济成就的广东省相比,南通这座小城市似乎无法被冠以“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但是,当你了解南通后,就会发现这背后的真正原因了。
2002年,中国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提出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初步推论。吴教授指出:“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命题的提出,有着历史的,理论的,现实的依据,得到史学界文博界和规划建设界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和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设部副部长的周干峙先生,在对南通进行调研后认为,南通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原则都可使南通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1921年,时任上海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戈登·洛德认为,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列强的影响,而南通则完全不同。他指出:“南通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
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花园城市”之父埃比尼泽·霍华德与张謇处于同一时期。1898年,他在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一个兼有城市舒适和乡村健康优点的理想之城——田园城市。1902年,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莱奇沃思花园城,成为第一座依照霍华德理念建造的城市。1920年,韦林花园城紧随其后。随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此类城市。
张謇对南通的城市规划和理念,与霍华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中国,还未从工业革命中获利,社会发展意识也远远落后于西方,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謇仍能提出完全源自中国人自己的城市理念,实在是难能可贵。张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不及霍华德,但作为城市规划新流派的奠基人,他理应受到和霍华德一样的赞誉。
叠石桥家纺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当时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原本是一片荒芜之地的叠石桥家纺市场,位于三星、川港,姜灶三镇的交界处,这一地理优势和它的商业活动,使其成为小商贩们躲避政府管理部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避风港。
改革开放后,叠石桥家纺市场迅速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在本书中提到的所有领军人物都与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他们当中有的人曾经是那里的商户,有的曾在那里做过运输,有的甚至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围绕着叠石桥市场,与家纺相关的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作为13位领军人物其中之一,叠石桥家纺市场现在的所有者朱仲辉这样说道:“2000年,我从政府手中接管了叠石桥市场,市场完全归我个人所有,我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叠石桥市场在产量、品种数量交易数量方面有着惊人的增长。江苏省政府的领导们也常常惊叹这个曾经被看作是“偏远地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叠石桥市场共有50万平方米,30万人在这里工作。2009年,在国内的销售收入达9800亿元,海外销售收入210亿美元。世界上任何一个销售家纺产品的商场里,都会有我们叠石桥的产品。
我一点也不担心金融危机会对我们的市场产生冲击。虽然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纺市场,也占据了国内55%的份额,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很小,只占1-2%。国际市场可能会对一些相对较弱的供应商产生影响,但叠石桥有自己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下,非但不会受冲击,可能还会增加市场占有率。
为什么这么说?关键的一点,叠石桥市场是一个综合性市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强的竞争力,家纺产品服务链完整,完全保证做到高品质、低价格;我们的物流非常发达,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出口销售不通过中间商和代理商,直接销往国外。当然,我们也在谋求发展。我们必须提高市场地位追求创新,追求更高品质。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和强大的品牌。P43-45
南通,通江达海,发展潜力无限。南通是宝地,相信一定能抓住当前有利机遇,谋划未来,以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分析,应对和妥善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把这块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唐家璇 原国务员、外交部长,中日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
南通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实践意义之强,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以先进理念对南通进行全面整体规划建设,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吴良鏞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
这本书高度概括了中国东部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独特之处,深度洞察了她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我很欣赏作者将南通描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中国制造业中心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杨锐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资深主持人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城记”系列书籍,我以为十分及时而且很有意义。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07年,全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50%。据联合国预测,到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全球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21世纪,国际关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大趋势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把这些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人类历史上没有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崛起的先例。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全球城市化的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这就使城市的问题威为当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博历史上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国际展览局的会员国支持在上海举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绝非偶然,这表明,世博运动是追逐人类历史的大趋势的。
“中国城记”这套丛书的特点是由一批外国作家来描述中国的城市。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几千年没有中断。城市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个5075人口的城市是临淄,就是中国成语里说“摩肩接踵”的地方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出现在中国那就是长安。今天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发展。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世界的了解可能多一点。”中国城记”系列书籍所瞩目的南京,昆山、南通、无锡等城市世界了解得少一些,因而更显出这套丛书的价值。外国作家熟悉他们读者群的理念和思路,在世界聚焦城市这个主题时,这一套丛书必定会有助于外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和中华文化。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我们曾经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过严厉批判和否定。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意识在增强,正在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中国城记”这套丛书对于我们自己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也会是有帮助的。由于文化不同,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角度跟中国人不大一样,他们观察到的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看到或没有充分注意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他们对中国城市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
西方文明对世界贡献很大,没有西方文明,我们今天世界的物质财富不会如此之丰富多彩科学技术也不会进步得如此之快,全世界都在学习西方文明的长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也有自身的弱点。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难题。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基本是以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对于东方文明知之甚少。21世纪可能是轮到东方文明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了。”中国城记这套丛书会帮助世界进一步了解东方文明吸取东方的智慧,解决面临的难题。
中国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这套丛书的适时出版对世博会的成功必将做出贡献。预祝“中国城记”系列书籍出版成功。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吴建民
2010年4月 于北京
对于中国人来说,拥有大约800万人口的江苏省南通市,应纳入二线城市行列。但是,这却是一座实业发达,社会繁荣、文化氛围浓厚的富有之城。
在《南通故事》中,英国作者大卫·弗格森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实业领袖张謇及其13位当代追随者的故事。张謇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时的清朝已几近败落,民主共和思想开始萌芽。张謇作为一名开明的学者,政治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追随张謇步伐的13位当代南通实业领军人物走出了南通,走出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着张謇的思想,实践着张謇的精神。他们白手起家,量终成为中国家纺、房产、矿业、制造业等一系列领域的巨头。
13位南通人的故事值得期待。
《南通故事》由大卫·弗格森编著。
南通故事,从“中国代近第一城”走出的企业家。
南通描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中国制造业中心桂冠上的一颗明珠。眼见为实。南通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人们可以在宁静的夜晚闲坐濠河湖畔,细品茶茗,尽享幽静。
由大卫·弗格森编著的《南通故事》共八章节,主要内容为南通实业领头羊——张謇,现代南通,艰辛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