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文学的本体存在
第一节 文学性
一、走向文本内部的文学性
二、走出文学的文学性
三、作为文学本质的文学性
第二节 审美性
一、审美性范畴的形而上学渊源
二、审美性范畴的准现代含义
三、审美性范畴的分化与极端化
四、审美性范畴的现代含义
五、审美性范畴在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变迁
第三节 形式
一、绝对形式:探求世界的本源
二、神性与理性的双重变奏:形式赋形于世界
三、先验形式:认识世界的感知前提
四、理性的放逐:形式的自足与内爆
第二章 文学的社会存在
第一节 意识形态
一、“观念学”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及其第一次转向
二、“虚假意识”与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形态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泛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的现代境况
四、“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概念的中国歧途
五、艺术社会学及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
第二节 艺术生产
一、“艺术生产”论的提出及发展
二、“物质性”的艺术生产
三、“离心结构”与科学批评
四、“文本”与“意识形态”
五、“艺术生产”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章 文本的世界
第一节 互文性
一、观念的逆反与挑战
二、互文性的理论渊源
三、互文性概念的确立
四、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向度
第二节 话 语
一、“话语”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话语”理论的比较
三、理论旅行的意义与问题
第四章 意义的产生
第一节 文学符号
一、符号理论的历史脉络
二、文字符号
三、文学符号的意义
四、文学符号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理解和解释
一、从古希腊走来的“使者”
二、理解和解释;作为一般的方法
三、理解和解释:作为世界的展现方式
四、理解、解释的有效性与意识形态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