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北京市地震局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北京市地震局编制的《汶川大地震冲击波》纪念文集在第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面世。

该书以深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记述了汶川大地震灾难亲历者浴火重生的艰辛之路,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思考和总结了人们历经灾难、灾后物质和精神世界重建的过程,以及从中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该书旨在缅怀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人们,力求在防震减灾方面给读者以新的启示,全面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内容推荐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一书旨在缅怀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人们,全面提升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以及应对灾害能力。该书由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组织创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多为著名文学家、社会公益组织成员、资深媒体记者以及减灾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作者以深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记述了灾难亲历者浴火重生的艰辛之路。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重点反映地震灾害对人们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破坏与摧残,展示震灾应急救援中来自各方面的人道主义物质、精神援助的崇高情怀;着重突出对汶川地震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过程的纪实;尤其侧重于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康复之路的写照,以及对亟待重视、探讨和研究的关于灾难后效应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

目录

黑色瞬间 巴蜀被震魔撕裂

 走过“5·12”的心路历程

 红发卡,我心灵的十字架——记者日记

 危难中的英雄

 最美的歌声

 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

 灾难中煎熬成熟的男子汉

 一个唐山人的汶川心灵笔记

 山川同脉寄深情——那段时光那些故事……

抢险救援集结号紧急吹响

 “5·12”:中国公安特警在行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救援纪实

 与受困者零距离接触

 穿橙色救援服的唐山军人

 创造救生奇迹

 震后,他们的24小时

 心理应急救援,首次在震区全面实施

 八一帐篷小学大爱福泽纪实

 帐篷“博览会”

精神炼狱见证勇敢的心灵

 倔强而动人的生命景象

 每个女孩都是无泪天使

 用镜头见证生死

 羌乡五识

 有一种倒下叫站立——追记父亲刘太平

 灾难边缘的记忆

援建实录洒向灾区的挚爱

 以一座城市的名义

 为青川瓦砾乡插上腾飞翅膀的浙江“两海人”

 灾后重建——一个现实又久远的课题

 跨越断裂带的重建

 民间救灾的力量

崛起之路写照坚强与美丽

 羌魂

 北川,极重灾区心灵重建的样本

 三进枣树村

 劫难之后,一座历史名镇的重生

 宝贝,再难,妈妈也要生下你——四川地震灾区的再生育行动

 《山之祭》:川籍作曲家告慰父老乡亲

 浴火重生记

痛定思痛灾难是生命课堂

 对心灵整合之路的探求——精神救灾:从唐山到汶川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地震工程破坏吞噬生命的元凶

 自救、互救,地震遇险的必修课

 罕见汶川我心铭记——行科普之旅,解灾变之谜

 大地震:凶暴的生态杀手

 汶川地震受公众关注的几个“为什么”

 走出误区,科学应对地震灾害

 伤痛的启示——建川博物馆,让历史说语

致谢

试读章节

防患在先,一个都不能少

5月12日下午14点25分。北川禹里乡青石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歌声。预备铃已经晌过,孩子们正用歌声等待着正式上课铃响起。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已坐进会议室,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周前会。

一阵沉闷的声音突然传来,地面有些晃动。教师们挺直了身体,正待反应,紧接着更大的声音传过来,震荡越发剧烈。“地震!”随着一声大喊,教师们冲出会议室,直奔教室而去。

“地震了,全部出教室!”

教师们人还没到,声音已经先到。转眼间,地动山摇、昏天黑地,屋檐瓦如雨下,天花板四处飞落,孩子们惊惶失措、哭天喊地,老师们心急如焚、歇斯底里,仿佛间,地球就要毁灭,世界的末日已经来临!

然而,在这一片慌乱中,有一样工作却是熟练有序的,那就是撤离。

长期以来,由于青石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2007年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姚永红上任后,专门制定了校舍垮塌预案。这项让全校师生耳熟能详的预案至今还贴在已经变为废墟的学校的断壁上。预案制定后,学校组织师生学习,并反复进行实地演练。比如说,紧急撤离时,为避开内开门的缺陷,离门最近的同学要立即把门把住,以免门关上导致严重后果;每个班级撤离时走哪条楼道,线路固定清晰;学生撤离时,教师在固定位置引导帮助;为避免瓦砾砖头砸伤头部,学生奔跑时要用手护住头部;奔跑的同时,要注意关爱他人,如有学生摔倒,不能从学生的身上踩过……地震之后,有教师考问学前班一名仅有五岁多的孩子,小家伙还能记住一些逃生知识。

正是这项训练有素的撤离工作挽救了全校239名学生以及17位教职员工的生命。地震之后,撤离到学校操场的师生们再回头,整个学校已经面目全非,办公室垮了,厕所垮了,远程教育接收室垮了,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教师寝室严重倾斜,柱子断裂,墙壁裂口扭曲,天花板、椽柱、檩杆四处滑落——真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一幅凄惨的末日景象。

操场上,惊慌未定的教师们开始清点人数。随即报出令人安慰的数字:全校所有班级239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微笑与绕口令

青石小学的学生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5岁。孩子们在地震中受到极度惊吓,地震之后,出现长时间的过度反应。有的孩子紧紧拉住老师,一刻也不愿松手;有的孩子抱在一起,哭天喊地,不断地喊着爸爸妈妈;有的颤颤惊惊,浑身发抖;有的孩子,因为受伤,血迹斑斑,呻吟声、呼喊声撕心裂肺,叫人肝肠寸断。

姚永红副校长立即请求一位到学校看望孩子的学生家长去诊所请医生,同时安排老师分别给相关部门打电话:禹里乡、教育局、110、119、120……音信全无,通信完全中断。

学生们受到极度惊吓,教师也同样如此。姚永红副校长想到师生们心灵遭受如此重创,精神支柱最为重要,随即召开了一分钟左右的校务委员会,下达两条命令:其一,要求所有老师必须坚强、冷静,为了给年幼的学生带来安慰,必须面带微笑;其二,要求班主任立即清查本班受伤学生人数。同时,他找出喊话器,以轻快的语气对孩子们道:“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大家跟我说说饶口令,我说一句,大家说一句,然后一起说:‘灰凤凰、红凤凰、灰红凤凰非凤凰……’”学生们渐渐安静下来。可是余震不断,地面仍在翻拱,仍有学生发出惊叫。姚永红又向喊话器大声道:“小朋友们不要怕,我们17位教职工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永远保护你们!大家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挺住!”

不久,各班清查的受伤人数报出来:全校239名学生,轻伤20余人,重伤10余人!紧接着,满身灰尘的诊所医生李嘉梦赶来学校,对受伤孩子进行紧急处理。

此时,教师们都振作起来,冷静且面带微笑地安慰学生。不多时,便有学生家长赶来学校看望孩子。家长们未到学校时,想到学校都是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早己吓得魂飞魄散,见着孩子安好,又是一阵感慨,哭喊声不绝于耳。姚永红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立即走向进校的路口,冷静而严肃地对到校家长说:“孩子们都还好,请您微笑,让您的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坚强的一面……”

百人大家庭瞬间诞生

地震之后的第一时间,由于通信中断,姚永红副校长派出学校教师刘显太前往8公里外的禹里乡汇报灾情。刘显太老师出了学校,这才发现地震的惨烈。周围乡村大面积受损,道路彻底堵塞,地面摇晃,山体仍在不断垮塌。他只能冒险徒步前行,天黑时返回学校,带来了乡政府的话:禹里乡受损十分严重,伤亡惨重,学校及周边的情况望学校处理!

也就是说,救兵搬不来,这样的惨状,只有自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留在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后剩下40余名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孩子们又躁动起来。姚永红再次告诉在场的所有孩子:“我们17位教职工坚持留到最后,我们绝不和你们分开。”

天色越来越暗。黄昏时,青石场镇的居民来了,周围山上的乡亲也来了。青石小学位于大山深处。此时,在百姓的眼中,四面的山体仿佛一只只怪兽,处处充满着危险。相比之下,青石学校的操场,成了人们向往的避难场地。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哭喊着说家没了,余震厉害,再也没地方可去……面对瞬间聚集的一百多人,姚永红咬咬牙道:“好吧,都是乡里乡亲,那就在学校操场共渡难关吧!”

大家一起动手搭帐篷,又冒着危险到学生寝室搬运卧具,街道上卖食品的个体户背来了大量食品,有个叫易选蓉的个体户一次捐出了好几百元食物……这个100多人的大家庭瞬间诞生。

然而,从13日凌晨开始,雨越下越大。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声音整夜在耳边轰响。学校操场在地震中裂缝,此时裂缝渗进了雨水,越变越宽,操场就在山脚,一旦出现大滑坡……这100多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学校再次召开由中层干部以及学校所在村在岗干部参加的会议,仔细查看险情后得出结论:必须立即转移,就是吃再多的苦,也要保住大家的生命!通过考察,最后选定了一块距学校半公里外相对安全的高地。

百人大转移行动就此开始。大雨中,男教师们肩挑背扛,扶老携幼。乡亲中为数不多的青壮年,往返奔波,不辞辛劳,衣服早已湿透了,摔倒了再爬起来……

把每一个人都安顿好后,男人们都累倒了。

青石仅有的一个医疗点,房屋全毁,医生李嘉梦来到学校后,便成为这个大家庭里最重要的人。学校在重新选定的栖身之地,首先为李医生确定医疗处,后来有了帐篷,第一顶帐篷供给李医生用于救护;在学校的有效组织下,李医生在地震期间为当地3000余名百姓诊病治伤。

“孤岛之家”的主心骨

地震发生三周之后,禹里乡所属地区仍是一片孤岛。仅有直升飞机出入实施救援,运送物资。没有外援,没有经验,没有上级的安排,青石小学的教师们在姚永红副校长的带领下,全凭着一颗火热的责任心,成为这一方百姓的主心骨。

这个危难时刻诞生的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大家庭,仍然由副校长姚永红负责。小事由他说了算,大事民主决策,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从地震之日起至6月底,他们每天都做好了抗震值班记录。

他们把男教师分成三班,轮流值班,白天分发食品,晚上监察震情。副校长姚永红则长期带班,天天在岗。那段时间,学校教职员工坚守岗位,团结一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搭建各种临时用房、排危、翻修损伤不大的房屋,并竭力清理、搜救国家财物。

一百多人的居住问题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却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好在有了学校这个主心骨。村民们拿来家里抢出的一些存粮,从菜地里摘下蔬菜。学校专门安排一名老师负责伙食,每顿饭定时定量供应。整个抗震期间,青石小学避难点所有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安定,情绪基本安稳。

然而,学校好几位教师的家都在禹里场镇。地震之后,家没了,后来又被唐家山堰塞湖水全部淹没。面对一无所有的教师家属,姚永红将他们安顿在学校,并对他们说,你们就放心住在这里吧,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然而,姚永红自己呢?他的家也在禹里,他的哥哥和两位最疼爱他的姑姑都在北川县城。‘地震之后,北川县城不断有噩耗传来,而他的亲人音信全无。他在极度的担心中坚守岗位,组织大家抗震自救。14号那天,他抽出时间步行近10公里的险路回到禹里镇看望家人。回去后才得知,他的母亲重伤被运往绵阳,岳父和岳母均受了重伤,哥哥和两位姑姑仍然毫无消息。

见面不到10分钟,姚永红又告别了惊魂未定的儿子和痛哭不己的妻子,重返青石小学。学校避难点里,还有那么多的教师都在坚守岗位,还有那么多的父老乡亲需要照顾,他实在放心不下。

自6月起,北川到禹里的交通逐渐恢复,青石小学避难点的受灾乡亲们重新回到大家关切的目光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的救灾物品。姚永红和青石小学的教师们,终于有了依靠,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更加有序阶段。这期间,乘坐直升飞机前来禹里支援防疫工作的河南疾控中心主任王哲了解到姚永红及教师们的事迹,感慨地说:“你们是‘人在阵地在’啊!你们的品质,让我们备受鼓舞。”

大爱无疆,无论巨细。地震之后,青石小学所处的大湾村四组,因地质原因政府要求当地百姓移居山东,乡亲们却流着泪说,学校搬他们就搬,学校不迁他们永远不迁!如今,青石小学虽己不在,可青石小学的教师们,面对危难,用热诚铸就的爱心之歌,却在那片山谷里久久回荡。P9-12

序言

四川龙门山,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4秒,里氏8.0级大地震猝然爆发,整个亚欧大陆为之颤抖。大地震形成了300多公里长的断裂带,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中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大地震冲击波过后,这块被重灾洗劫的土地,山河毁容,满目疮痍。然而,这更是一块不屈的土地,在重生与复苏的进程中蕴积以深沉的力量,生命在这里显现出非凡的顽强与坚韧。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记述和写照的正是这样一种感人的生命景象与力量:一位普通的女护士在地震现场日夜救护危难者50余天,其间目击废墟下生命的熬煎和与死神的顽强抗争,同时不得不屡屡直面、触摸残忍冰冷的死亡,由此走过了让她刻骨铭心的历程;一名曾无数次用镜头摄录羌族风貌的摄影记者,跟随第一批救援部队奔赴灾区,聚焦一幅幅令人过目不忘的灾难写真和重撞心扉的底片故事;一个在外地务工、地震后赶往家乡救援的山里人,自告奋勇背运药品进山,被滚石击中负重伤后,咬紧牙关,继续背着救命的药品在海拔1800多米的崎岖山路上艰难地匍匐前行;一家私人诊所的主人在大地震发生后倾其所有,带领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地免费救治伤员……就是这样一些平凡的人,平日里,埋头做事,默默无闻;也正是这样一些不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做出了感人的壮举!《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见证了一颗颗朴实、善良而勇敢的心。

大地震给人带来的痛,是痛彻毕生的。曾有这样形象且真切的比喻:“巨灾后的幸存者,像是树被猛然拔起,即使再落土,也不是原来的那片土了。把错位的根须重新在新土里安置,再扎根,树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敏感反应。家园的修复和重建是相对简单的,而失去亲人的疼痛和失去原有生活环境的疼痛,却是更深一层的,有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影响其后来很长时间的生活轨迹。”《汶川大地震冲击波》翔实、细腻地记述了巨灾带给人们生活和心灵的无情摧残与撞击,书中对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人们精神世界康复之路的写照,对亟待重视、探讨和研究的关于灾难后效应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有着启迪与教益,不啻为人类应对灾变的心灵读本。

心灵的创伤要靠时光岁月的理疗,更待亲情的抚慰。天灾如飓风扫过大地,事实上,尘埃落定时,人们往往发现他们在世上唯一的财产,就是亲情了。在本书中,这种亲情不仅体现为家族血脉间的相互支撑和延续,更放大并深化为不分国别、地区、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无疆大爱。现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救助、情暖人心的心理疏导;异国他乡纷至沓来的救援志愿者和四面八方汇集灾区的急救物资;灾后兄弟省、市倾力相助的对口援建……在大地震冲击波后,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灾后康复之路上的每一个足印都是亲情与大爱的写真,饱含亲情的真爱之花绽放出人性温暖的光辉。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还带给我们什么呢?是对巨灾研究的新认识,是从世纪之殇中获得的惨痛经验教训和减灾启示。

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历来是地震多发的地带,地震非常频繁,总的数量和东部地区发生地震的比例大概为9:1。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地带,也是中国地震局重点观测的地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温家宝总理的指示下,组建了30多人参加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我作为委员会的负责人,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除了对“5·12”震灾之后各项具体工作的处理和安排,更有对未来防震减灾问题的考虑和规划。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和济南六大城市进行考察。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一些城市以摩天大楼来展现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实则为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隐患。不言而喻,建筑物越高,抗震能力越差,发生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就越大,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也造成极大困难。高层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致使社区避险能力也相对降低。地震灾害成为城市高层建筑的一大安全隐患。试想,如果像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发生在高楼林立、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那么有效的救援几乎无法实施,损失将难以估量。所以,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在警醒要以坚固的建筑物抵御地震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一般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尽量减少摩天大楼的建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出于防灾减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要特别警惕盲目建造高楼的倾向。新建高层建筑,必须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科学论证,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化进程。

再就是对巨灾的应对。中国的各种灾害非常多,像汶川大地震,大面积雨雪、洪涝、干旱等这样的巨灾,应对起来非常复杂,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应对。于是,早在2007年9月,国务院就决定联合与各种灾害密切相关的七个部委(即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农业部、水利部、海洋局、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加上建设部,一共八个单位,成立了一个相关的工作组,围绕如何应对国家重大灾害进行研究,在国家层面组织研究“巨灾问题”,共同研究重大灾害的应对策略。

对于“巨灾”的界定,八个部门大致达成统一意见,就是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灾害就可以归于“巨灾”。

在灾难的研究方面,我们首先引入了“灾害链”的概念,有些灾种之间有密切联系,我们初步确立了需要认真研究的三个“灾害链”。第一个是台风一暴雨一滑坡一水灾,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第二个是旱灾一火灾一农业、林业灾害和人畜饮水,干旱与洪涝往往按区域分布,也是研究重点;第三个是地震一城市(建筑、交通、市政设施、人口)等。这三个灾难链集中了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影响重大的灾害种类。我们想以这三个灾害链为研究目标,突破目前单一部门研究单一灾害的局限。现在,我们基本把自1900年以来的亚洲巨大灾害整理出来了,作为分析界定灾害级别的基础。关于灾害的分级、分类等相关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我们国家目前非常重视对灾害,特别是巨灾的研究,但政府各个专门研究部门力量还比较薄弱,国家层面的巨灾研究中心还在起步阶段,伤亡惨重的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科学界造成很大震动,对地震科学界的确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围绕汶川地震的各种探讨、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关于地震预报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巨大地震的预报目前的确是世界性难题,其最难点,就是所研究对象的不可入性。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在地层下10公里上下的位置,这种深度是人类目前无法观察到的。对象的不可入性,使地震科学的研究对象、实体进入无法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可以说,全球都在关注震源问题,各国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研究重心,即在一段时间内朝着某一方向努力,但大多是在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展,甚至转向其他领域,而放弃了地震研究。

由于地震研究对象的不可入性和复杂性,科学家们往往最终走向了还原论思想,把地震问题分解成力学、热学等单一的领域,甚至分解成单一的问题。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还原论的方式很难对其进行相对完整的解释。要想真正解决地震问题,就必须把地震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多方探讨。

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工作了5个月,任务完成后人员返回原单位,但总理指示我们还要继续从事地震研究。于是,在这个专家委员会的基础上,“973”项目“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正式立项,参与项目的人员在原专家委员会30人的基础上,增至70余人。“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针对地震展开的基础研究项目,所提出的“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即有可能体现这样一种“多方探讨”的思想。我年纪大了,本来不想再接手大项目,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我深感身上的责任和所肩负的压力。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打好基础。汶川地震未能预报出来,但不能因为地震目前报不出来,就判定以后也报不出来。任何科学探索和进步都会有一个过程,地震预报和研究工作也会有一个过程——一个从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我坚信地震预报是可以实现的,但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震,逐步、分别地取得预报成就。所以说,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从某种程度上说,《汶川大地震冲击波》对我们也是深刻的鞭策。

灾难发生了,有很多东西虽然残酷,但我们希望不要遗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0: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