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政治与发展
一 儒家政治观念的渊源
二 “内圣外王”的德政观念
三 道德与强权的相互表里
四 古代的天道观
五 国君的家天下意识
六 民本思想的真谛
七 无为而治的理念及效应
八 托古思想的惯性作用
九 禅让与世袭的继承法
十 君臣关系的演化
十一 相权的削弱
十二 宦官的窃权擅政
十三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十四 君主政权的自我监督
十五 重农抑商的政治含义
十六 重刑法轻民法的现象
十七 礼教与法律的冲突
十八 礼教和法律的融合
十九 首都的确立与转移
二十 中华民族的抟成
专题二 经济与生活
一 地理环境对经济模式的制约
二 儒家的富民思想
三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垄断
四 从活跃到沉寂的经济管理思想
五 司马迁的经济理念
六 义利之辨
七 讲求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八 脆弱的小农经济
九 古代人口发展的趋势
十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十一 古代货币的沿革
十二 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化
十三 土地兼并现象
十四 贾而好儒的徽商
十五 官营手工业的局限
十六 官贾对私营商业的制约
十七 商品市场的发展
十八 对外贸易的张扬敛抑
十九 海外华侨的流布
二十 古代经济思想的现代作用
专题三 文学与人生
一 从《诗经》看周人的农耕生活
二 赋《诗》言志的雅趣
三 从古诗看婚姻风俗
四 《楚辞》的神话世界
五 屈原辞赋中的芳草美人意象
六 汉赋反映的恢宏时代
七 《古诗十九首》的短语长情
八 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九 文学的自觉时代
十 盛唐诗人的文化品格
十一 唐代边塞诗风貌
十二 古文运动之匡正文风
十三 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
十四 宋代节序词的人文涵蕴
十五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
十六 元代包公戏的寄托
十七 晚明文学之独抒性灵
十八 明清小说的果报观
十九 清代讽刺小说之针砭时弊
二十 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现象
二十一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思潮
二十二 鲁迅文学的时代精神
专题四 艺术与审美
一 独树一帜的汉字书法
二 “颜筋”“柳骨”
三 文人画的写意寄情
四 松竹梅有本性
五 雅俗共赏的戏曲艺术
六 凤箫声动,风情万种
七 古琴清声,意深韵长
八 词的音乐美
九 迷人景观苏州桥
十 石窟艺术宝库
十一 诤隋画意说园林
十二 自成一统四合院
十三 雕梁画栋帝王家
十四 缩龙成寸说盆景
十五 印刻的审美意趣
十六 加冠佩玉,礼隆其中
十七 中国音乐的教化功能
十八 牌坊建筑的伦理色彩
十九 钟鼎艺术,灿古烁今
二十 儒道审美,异趣共融
附录一:高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