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化撷英(下)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施仲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六 尊卑礼俗的规矩

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州官田登,忌讳别人称其名,吏卒不慎触犯他的名讳都要受责打,以致全州民众都要称“灯”为“火”。传统的元宵节俗允许百姓在州内放灯游乐,而吏人张贴的告示却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结果,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千古笑柄。

避讳之风

《白虎通义·姓氏》指出:“臣子不言君父之名。”就是要求身为臣民、子女者出于对君主和父祖的尊重,不得直呼其名。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避帝王之名称为“国讳”或“公讳”,避父祖之名是为“家讳”或“私讳”。

先秦典籍如《左传》、《礼记》、《孟子》等就有避讳的记载,但还不算是很普遍的现象。秦统一六国后,帝王的专制地位急剧提升,避讳之风也随之逐步盛行起来。秦始皇名“政”,全国就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改为“端月”,或改读“正”音为“征”;而“正月”读为“征月”的习俗一直维持至今。汉朝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触犯帝王名讳者治罪,凡遇与庙讳御名相同之字须用同义字代替。如汉高祖名邦,凡遇“邦”字不能称“邦”而称“国”,故而战国时的官名“相邦”改为“相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把“谈”字都改为“同”字,就因其父叫司马谈;北宋文学家苏轼祖父名序,于是他每当撰写书序时都用“叙”字来代替。然而,家讳过于烦琐,有时会闹出麻烦和笑话。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被授为太子洗马的官职,设宴庆贺。席问有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把酒“温一温”。桓玄听到“温”字,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便马上痛哭起来,弄得宾客尴尬非常。又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晋肃。由于“晋”与“进”音同义近,时人就认为他应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大文学家韩愈特意写了一篇《讳辩》为之辩白,也无济于事。

方位之别

南朝宋人裴驷《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可见,方位也是分别尊卑的形式。

古代帝王和臣子在殿堂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帝王坐北朝南,而臣子则面北参拜,所以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的说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诸葛亮为了联合孙权抗击曹操,故意采用“激将法”劝说孙权:“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就是要激励孙权不要向曹操俯首称臣。

古时讲究的房屋方位也是坐北朝南的。那么,左就是东,右就是西了。明代进士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描写墨者东郭先生把狼放进袋子后,“引避道左”,等待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经过。当中的“引避道左”,实有谦虚退让之意。此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正是因为右尊左卑,才会引起战功赫赫的廉颇嫉妒。还有,秦代贫苦百姓一般住在间里之左,而富强大户则住在闾里之右。故后来以“闾左”指代贫苦大众;以“右姓”、“右族”、“右戚”、“豪右”等指称世家大族。

至于交际场合,宾主座次,则如明末清初史学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所说:“古人之座以东向为尊。”而主人家出于谦逊,一般把尊贵的西座(东向)让与宾客,而自己则屈居对席的东座。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叙述著名的“鸿门宴”时,描写身为主人家的项羽却是“东向坐”。这种安排,并非因为司马迁不知礼数,而是他有意借此刻画项羽狂妄自大的个性,为其后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埋下伏笔。

服饰之辨  在棉花传人中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统称为“帛”,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做的衣裳,因此“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如三国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就服装颜色来说,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为达官贵人所好。据阴阳五行之说,黄色代表土地,穿着黄色象征占有土地。因此,皇帝所用之物也常冠以“黄”字,如龙袍又叫“黄袍”,诏书又叫“黄榜”。至于官吏的服色则以官品来界定,一般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另外,《管子·立政》指出“散民不敢服杂彩”,可见古代平民服装的颜色都以朴素为主,不能施彩,统称“白衣”。唐宋时期,“白衣”专指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北宋词人柳永在《鹤冲天》中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抒发个人屡试不第的抑郁,也流露了自己摆脱寒微、跻身高位的夙愿。

五代承唐之后,避讳之风犹盛。后梁太祖朱温,归唐时曾获赐名全忠,其祖父名信,父亲名诚。朱温称帝后,为示有别于大唐,把“全忠”之名改为“晃”,但仍避用“忠’’字。于是,就有如史学家陈垣所开的玩笑:“终梁之世,图书金石,无诚无信复无忠也。”

P87-89

目录

专题五 科技与文明

 一 科技学说的儒学化

 二 古代科技的政治功能

 三 官力、科技教育的局限

 四 古代科技文献的特性

 五 阴阳五行的认知观念

 六 传统思维方式与科技

 七 传统中医学的困惑

 八 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九 先秦的名辩思潮

 十 古代的物理概念

 十一 天文历算的两种取向

 十二 道教养生术对中医的贡献

 十三 古代炼丹术开化学之先河

 十四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浪峰

 十五 “李约瑟难题”的探究

 十六 “西学中源”说的微妙心态

 十七 “天人合一”观念与科技发展

 十八 天人观念对现代科技的启示

专题六 伦理与教化

 一 儒家道德教化的传统

 二 以孝治天下

 三 忠孝难两全

 四 传统伦理对女性的规范

 五 姓名的伦理内涵

 六 尊卑礼俗的规矩

 七 蒙学读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八 家庭内的教化形式

 九 学校之道德教化功能

 十 通俗文学的教化意味

 十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十二 尊祖敬宗的祠堂祭祀

 十三 宗族公产的性能

 十四 佛教协调儒家伦理的取向

 十五 传统伦理对政治文化的建构

 十六 宗族观念下的国民性格

 十七 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十八 中西亲子关系的异趣

专题七 思想与社会

 一 儒家的仁礼观

 二 道家的逍遥观

 三 墨家的兼爱主张

 四 法家的“法治”理念

 五 孙子兵法和管理哲学

 六 独尊儒术与士人政府

 七 今古文经之争

 八 佛教的中国化

 九 佛家的随遇而安

 十 道教的尊道求仙

 十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

 十二 理学的新思维

 十三 二程的“天理”学说

 十四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说

 十五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十六 清初三大家经世致用之学

 十七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

 十八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十九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

 二十 全盘西化与文化本位

专题八 传承与交流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

 二 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特质

 三 华夷文化的碰撞与化合

 四 盛唐时代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五 陆上丝路一中外文化交汇的纽带

 六 海上丝路——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

 七 文化视域中的郑和下西洋

 八 抗拒与接受:西学东传

 九 “中体西用”的时代烙印

 十 儒学的现代化

 十一 中西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十二 蜚声世界文坛的《红楼梦》

 十三 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创新

 十四 跨越国界的围棋文化

 十五 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

 十六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十七 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格局

 十八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附录一:高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体系之一,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关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探讨,成为学术界一个关注的热点。如今,海内外的“中华文化热”方兴未艾,各种不同的观点、理论和主张,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形成了一股热烈的风气。一向以来,文化研究侧重于学术层面,不太重视普及化,坊间的一般文化书籍,随意性又太强,如何统合学术性和普及性,建构一个深浅得宜的内容框架,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亟待开拓的课题。

由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汉语中心研究小组执笔,结合海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文化撷英》在参照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肯、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综观全书,创获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其一,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现出研究人员深厚的国学根基。然而,这些学术观点都是在经过理解和消化后,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给读者的。它没有学术论文的晦涩和烦冗,尽量避免注释和征引原文,偶然引用原典,著者都尽量清晰交代。此外,对各种材料,都尝试在归纳整理后,力求以浅白的语言带出,因而与读者建立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而不会使人望而生畏。

其二,博观约取、内容丰富,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八个专题的内容,涵盖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等各大范畴,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相关知识点的选取,是建基于学者、教师、学生等的综合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三,中肯的观点和鲜明的时代感贯穿全书。对于中华文化固有的优良传统,如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追求和平的淑世精神等超越时代的价值,研究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对于中华文化的不足之处,也客观地予以揭示和批判,如指出西方文化中重视民主、自由、科学、法治之精神,乃过去伦理型中国社会较为薄弱的环节。所谓“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撷英”之深意,读者当可细细咀嚼其芬芳。

香港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仅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有广泛的接触,同时也是华人地区思想和言论最自由的地方。香港人与西方文化接触比较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却略嫌不足。香港大学文学院自成立至今,向以传承国粹、贯通中西文化为目标,借以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并了解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地位。如今,历经数载研究,《中华文化撷英》终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文化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我乐见其成。

无独有偶,目前我也正在编撰一部有关现代中华文化的学术著作,并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故与中华文化亦称有缘,是以略述数语,忝列为序。

雷金庆

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7年10月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中肯的立论、活泼的文风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参照中国语文课程大纲及有关文献,定8个范畴,共分两册。上册是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下册是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本书的深浅符合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将文化知识的培养和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做到了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思辨性与现实性兼具。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撷英》分上、下两册,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有18至22小节,8个专题共有156小节,涵盖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等各大范畴,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化读物内容的深浅程度力求切合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并与品德情意的培养相结合;在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辅以批判性的笔触,启导学生进入文化思辨和认同的层次;文章体式则采用“评论式小品文”,透过轻松活泼的评述笔调介绍文化知识,并加插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