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294卷的《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最大的特点。该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本书的文笔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读起来有生动之感,让人重温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老子》是中国人的心智哲学,《论语》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历史原来可以这样零距离近身触摸!
锐圆教给你一个学习历史、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20.君子可欺之以方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昊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感谢历史为我们留下这活生生的小人嘴脸和精良的捣鬼术。
这则历史故事包含了中国官场的许多信息。
权力之争是难以避免的。吴起不服田文,当面质问,田文当面解释之,吴起最后很磊落地弃权,这都算君子之争。可惜这样的场面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再有机会看到。连起码自信都没有的公叔,根本就没打算和吴起这样的直筒子当面交锋,他玩弄的是阴谋。
狡诈奸佞之徒弄权,我们并不觉得惊奇,然而像公叔这样的昏庸、颟顸之辈在政治斗争中居然也能取胜,我们不禁有些纳罕。答案这里有,腐朽之木常有各种蛀虫在焉,昏庸的主子常有奸猾的奴仆为虎作伥。公叔的仆人为他提供了绝好的计谋。
阴谋与小动作的技术含量并不低,他们假惺惺地向魏武侯建议留住人才,其实是在挑拨魏武侯与吴起的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也有,人才的价值不容诋毁时,就夸大人才的成本,总之让人才的性价比急速下降。公叔他们建议嫁个公主来留住吴起,就是在加大魏侯使用吴起的成本。
阴谋之所以是阴谋,乃是其可以调动许多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他们的阴谋。这一次他们调动了公主,让公主充分表现出高傲,因为他们知道吴起为人也很高傲,这样就使联姻肯定失败,而结果他们已经预设好了:吴起不愿意娶公主就是不安心在魏国长久服务,甚至包含了看不起魏侯家族的意味。小人最善于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这时候,小人的成功率惊人的高。
阴谋的能量之大,我们有时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只有在被暗箭击中后,才发现施放暗箭者在平日里是那么昏聩和猥鄙,根本不配做我们的对手。
阴谋损害的往往并不是一方,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打中一方是目的,打中另一方也许是并行的目的,也许是滥伤无辜。
阴谋家的残忍与无耻在于,他可以为了拔一颗钉子而不惜拆毁整座房子,尽管他也住在这房子里,或者受到这个房子的庇护,但眼前的蝇头小利让他们疯狂。公叔为排挤走吴起,利用了魏武侯,自然也损害了魏武侯,损害了魏国。但这个损害放在中国历史的全程看,还算不上重量级的。
被阴谋击中的人,在没有变成阴谋家之前,很难复仇。像吴起,他根本没有回击公叔的套路与机会。他只有换个地方,慢慢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吴起后来到了楚国,让楚国迅速地崛起。楚悼王死了以后,和商鞅一样,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清洗中,吴起成了清洗的对象。吴起在最后,用了一点智谋,他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让杀害他的人伤害到楚王的尸体,后来,有七十余家贵族的身家性命掉进了吴起最后设下的陷阱里。 21.不拘一格降人才
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人才是治天下的第一要素,曾国藩曾说:“私虑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日兵力。”曾国藩所感慨的,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历史所感慨的。只不过曾文正公处于末世,感慨尤深而已。
人才问题是治国第一大问题,为历代政治家重视。在用人问题上,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有许多历史的局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才问题。
战国时代是人才竞争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才学的发轫时期。当是时,诚如子思所言,“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以两个鸡蛋废弃干城之将,对于大一统时代的皇帝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大事,但在竞争时代,这样“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是绝对“不可闻于邻国也”。
其实,国君可以不用某个人,甚至连偷吃两个鸡蛋的罪名都不用找,但是,他不敢承担不爱惜人才的名声,因为这是战国之世。
战国时代,“国际”人才大循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当时的才俊之士,鲜有遗之草泽的。鸡鸣狗盗之徒尚有人以士养之,何况其他。只有到了大一统时代,皇家不用,就相当于“处处不留爷,才把爷难住”。
人才有两大渠道,一个是推荐,一个是考试。在战国时代,在三国时代,总之在分裂、战乱时代,君主对人才的需要是非常真切的,考察人才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人才不论举荐还是自荐都不是问题,人主一般也不担心结党,更不用担心资格学历不够。而在一统天下时期,这种荐举制度的弊端就再明显不过了,而考试亦即科举在和平时期比前者具有公平性。但是,科举由于命题局限于四书五经,离经世治国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所以真正的大才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在科举时代,我们很少能看到生机勃勃具有自由精神和卓越才华的大贤大才。所谓乱世出英雄,道理在这里。
所以,天下治则清规戒律一大堆,天下乱则不拘一格降人才,民间熟知的诸葛亮、刘伯温等等,皆出于乱世,治世不可得也。曾国藩出身科举,以一介书生平洪杨之乱,事功与道德文章并称于世,算是个异数。
P43-46
我们中国可能缺石油,但从来不缺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问题是,能够汲取这种历史经验和掌握历史智慧的人并不是很多。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专用教材,讲兴衰,讲治乱,讲权力的本质,讲管理和用人的经验,当然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太沉重了,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吗?回答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并无太大的差别,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哪些人应该读《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原来的读者锁定皇帝,今天皇帝不存在了,那么,领导者、管理者、头头脑脑都应该读。窃以为,怎么管理好中国人,《资治通鉴》比进口版的HBA教材要高明得多:反过来,被领导的、被管理的、打工的,也应该读,参与权力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规则。
《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写的,尽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语文课,但是很多人仍然不能流畅地阅读文言文,怎么办?那就跟着锐圆一起读。看锐圆用现代眼光跟踪中国历史进程,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本质。
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
锐圆只能算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来解读《资治通鉴》,是因为:
我是1963年出生的人,经过毛泽东的革命时代,邓小平的改革时代。又跟着江泽民走进新时代,接着又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解读和清代的王夫之不一样,和生活在台湾的柏杨也不一样,锐圆虽然不敢奢望能和他们一样成为《资治通鉴》的权威读者,但是相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这一代,了解认知中国历史是从“批林批孔”这个特殊的切入口开始的,被灌输教条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到了愤青的年龄(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进行文化反思,我们被告知“历史积淀”正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后我们这一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要赚钱,要供楼,要奋斗,也有焦虑。仅以我个人而言,做过记者,卖过楼花,在企业打过工,自己也办过广告公司,在中国很多地方生活工作过,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经历让我具有“这一代”的历史视野。
我对历史的解读,不一定是高明的,但肯定是真诚的。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在解读过程中是有调整和变化的。本书的第一部,大部分内容是1986年到1992年写的,从2006年开始,我在天涯网“煮酒论史”上完成了秦汉部分,而且将继续书写以后的部分。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前后认识的变化,我尽量把这种“原生态”保留了,可能是从幼稚到成熟,也可能是从激进到保守。
如果说《老子》是认识论,《论语》是世界观,那么,《资治通鉴》就是中国人的方法论。
伟大的著作不仅需要通读,更需要读通。让我们一起读通《资治通鉴》吧。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