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海旧闻》是徐铸成先生叙述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报界掌故、轶事的随笔性著作,是一部可以作为信史读的“野史”旁征博引,考廖翔实,对于记述往事,保存史实极有价值,同时对今天的报界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通过这样一位老报人的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国新闻圈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与心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报海旧闻(修订版)/徐铸成作品系列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徐铸成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报海旧闻》是徐铸成先生叙述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报界掌故、轶事的随笔性著作,是一部可以作为信史读的“野史”旁征博引,考廖翔实,对于记述往事,保存史实极有价值,同时对今天的报界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通过这样一位老报人的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国新闻圈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与心态。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经作者生前修订过的《报海旧闻》和《新闻丛谈》第一部分的合刊本。在66篇专题回忆文字中,徐铸成先生追述了他自1927年步入新闻界到1949年从香港回国这二十多年间的新闻实践活动,对《大公报》和《文汇报》着墨尤多。作者自述其经历的“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所以想“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可以作为一种‘野史’”。通过这样一位老报人的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国新闻圈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与心态: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无奈。而本书所取的掌故定位、随笔文体,又使得“旧闻”意蕴,横生“报海”之间。作者生前曾称许它道:“这是我的代表作。” 目录 前言 一 从“苏报案”看清末的报界 二 谈老《申报》 三 张国淦谈袁世凯 四 狄平子与张平子 五 邵力子与《民国日报》 六 陈布雷与《商报》 七 《新闻报》与汪汉溪 八 邵飘萍夫妇 九 记徐凌霄兄弟 十 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 十一 浅谈《益世报》 十二 从第一张小型报——《晶报》谈起 十三 另一种小型报 十四 《大公报》三“巨头” 十五 国闻通信社和旧《大公报》 国闻社创办经过 发刊《国闻周报》 十六 试谈张季鸾的办报经验 十七 胡政之与旧《大公报》 十八 六十年前的江南一小城 十九 童年鳞爪 二十 从关公到吴佩孚——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二十一 听恽代英演讲 二十二 进京 二十三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平大学 二十四 踏进新闻界大门 二十五 “初出茅庐” 二十六 一次得意的采访 二十七 “一面之缘”——记“土皇帝”阎锡山 二十八 怀念两老友 二十九 从溥仪到汪精卫 三十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 三十一 “九一八”前后闻见录 三十二 古城保定 三十三 汉口四年 三十四 烟、赌、娼 三十五 数江汉风流人物 三十六 吴绍澍与《正言报》 一、我和他认识的经过 二、日月潭一夕谈 三十七 无冕之王与文人“末路” 三十八 武人“末路” 三十九 重来上海 四十 关于报纸广告 四十一 下笔应有神——谈谈新闻标题 四十二 社会新闻与流氓帮会 四十三 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 四十四 内幕新闻 四十五 金边饭碗 四十六 人鬼之间——“孤岛”时期的新闻界 四十七 我参加《文汇报》的经过 四十八 《文汇报》的摇篮 四十九 和克明的初次较量 五十 《文汇报》初期的编辑部 五十一 和敌伪针锋相对的斗争 五十二 《文汇报》第一次被迫停刊 五十三 别了“孤岛” 五十四 杰出的女报人 五十五 从晚报想起的 五十六 记范旭东——兼谈香港沦陷与《大公报》休刊经过 一 二 三 四 五十七 竞争与互助——回忆金仲华与“孤岛”报纸 五十八 桂林杂忆 一、星子岩 二、祝胜里 三、白鹏飞 四、文化城 五、七星岩 六、月夜游 七、陈劭先与宋云彬 八、忆桂剧 九、养鸡记趣 十、巧遇 十一、一桩小批评 十二、人杰地灵 五十九 李宗仁与新桂系 六十 两过贵阳 一、下马威 二、旅行社 三、记“儒将” 四、抢和溃 五、丧犬行 六、萍水伴 七、烽火中 六十一 一位隐名的来访者——忆“一二·一”惨案揭露经过 六十二 一个志同道合的战斗集体——略记解放战争时期的《文汇报》 六十三 周恩来同志对《文汇报》的关怀 六十四 真诚的人真诚的书——悼念傅雷同志 六十五 《文汇报》第二次被封前后 六十六 香港《文汇报》创刊初期——怀念潘汉年同志 附:《新闻丛谈》前言 徐铸成生平简表 试读章节 一 从“苏报案”看清末的报界 鲁迅在逝世前二十多天,写了他最后的一篇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那时,他正在一场大病之后,刚刚有点转机,“好像还可以写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但他终于力疾把这篇战斗性极强的文章写出来了。那年,章太炎刚死,吴稚晖就“反攻倒算”,写了一篇文章讥刺太炎,企图推翻三十年前的旧账,把“苏报案”中他扮演的可耻角色,加以美化,颠倒是非。他以为章氏已死,没有对证了,而他又是“党国元老”,一些了解三十年旧事的人,未必敢站出来辩正。更重要的,太炎在他生前手定的《章氏丛书》中,却把当时的“攻战的文章”(主要的就是揭斥吴出卖战友的真相)都刊落了。 于是,鲁迅在病榻上投出了最后的匕首。尽管文网严密,还约略揭露了吴稚晖当时的丑恶面目,而最后指出:“但由我看来,其实是吃亏、上当的,此种醇风(指章氏删去其与吴攻战文章),正使物能遁形,贻患千古。” 鲁迅逝世后七年,即1943年,吴稚晖还在重庆发表了一篇《上海苏报案纪事》,呶呶数千言,企图竭力洗刷他当时向俞明震(他还故意写为俞明夷,表示与俞很陌生)告密的罪行,而极意诬蔑章氏。 但是,历史的真相,终究是掩盖不了的,旧报尚在,近几十年中,又发表了当时的清官档案,证据确凿,小丑们要抹掉鼻子上的白粉终于是枉费心机。章太炎纵然在后半辈子有“白圭之玷”,而在“苏报案”前后的战斗业迹,虎虎有声,是足以彪炳千古的。 《苏报》创刊于1896年,原为一外人投资由胡璋经营的小报。戊戌政变后,由落职知县湖南人陈范接办;1902年起,增设“学界风潮”栏,开始宣传革命。时在义和团起义、辛丑和约以后,帝俄拒不立即从东北撤军,举国愤激,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在上海创设中国教育社,旋又成立爱国学社,收容被驱逐归国留日学生及因爱国而被开除的南京陆师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学生。《苏报》约章、蔡等七人轮流为该报撰文,宣扬革命,每月致酬百元,以补助爱国学社经费。翌年5月,又约请该社学生章行严为主编。在他们所撰的文稿中,以章太炎的介绍邹容《革命军》、《驳康有为政见书》及《客民篇》等最为激烈。如驳康文中,有“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脸,固不为满洲令部计”等语,而所介绍的《革命军》中,则有“如近日之崇楼杰阁、巍巍高大之颐和园,问其间一瓦一砾,何莫非刻刮吾汉人之膏脂,以供一卖淫妇那拉氏之笑傲”等恣肆激烈的文句。现在看来,也似乎有些超越言论自由的范围,而涉及人身攻击了。当时则风行一时,对激起革命高潮,起了不小的作用。 对此,清政府决心镇压,由当时的大学士张之洞、湖广总督端方及两江总督魏光焘主持其事。他们利用早已收买的福开森,与租界当局勾结,封闭报馆,并逮捕章太炎、邹容、龙泽厚、程吉甫等七人。章被判徒刑三年,邹二年。邹不幸于1905年出狱前病死,章则于翌年出狱后即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继续革命战斗。这就是“苏报案”的简单经过。 为什么连小职员程吉甫、钱允生等都被捕了,而作为主编的章行严反而逍遥法外?更引人注意的是,同被清政府上海道指名逮捕的革命党人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邹容等四人,除蔡是闻风逃往青岛外,何以独独吴稚晖得以漏网,而且在章、邹被系“西牢”数日以后,还能自由自在地去探监?这就是后来章、吴展开笔战的关键问题。 据说,清政府在对《苏报》下手以前,江督魏光焘拟派一千员到沪会同上海道袁树勋主持其事。候补道俞明震自告奋勇,讨了这个差使。俞明震何许人?他曾任南京陆师学堂的总办(校长),故章行严在《苏报案始末记叙》中解释他所以未被捕的原因,是“此其枢纽,乃查办大员江苏候补道俞先生明震为之,不可不记。余陆师生也,向为俞先生所赏拔。顾余为革命故,不得不与俞先生翻异,率高材生三十余辈退学至沪。乃先生阳怒之而阴佐之,其情不为世人所知。……又本案初起,查办员未定,先生恐伤士类,曾争取此案人手。到沪之后,即命大纯(俞子)招吴敬恒参谒。蔡(元培)吴之逃,皆先生故意纵之。凡此种种,皆足说明俞先生之不肯名捕及余。”他也曾当过南京路矿学堂的监督,是鲁迅的老师。所以《鲁迅日记》中曾一再提到他,称为“恪士(俞字)先生”。20年代末,鲁迅由沪赴京探亲时,曾去拜访过他。国民党政府末期曾任国防部长的俞大维,以及30年代曾以演出《少奶奶的扇子》而闻名的俞姗女士,是他的侄辈。1951年第一次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在津小住,黄敬市长设宴招待,俞姗女士亦在座,黄对她执礼甚恭,我怪问其故。她微笑说:“他是我的侄儿,您不知道?”这些都是后话。 俞明震那次到沪后,即由其子大纯招吴稚晖到其寄寓长谈。吴后来辩解的文章中,曾吞吞吐吐记述其事:“至大兴里(约在今三马路浙江路附近)七号,……彼等即让余等上楼梯,既登楼,即见靠窗坐一老官僚,面目依稀俞大纯,心知必系俞明夷(震)恪士,彼起立笑面相迎曰:‘是稚晖先生乎?’余想既客气,或无危险,即应之。……坐定,见送信之蓝马褂人抱水烟袋坐床上,不与余等招呼。俞开口即曰:‘苏报闹得太利害了,梦坡我熟人,余昨往访,彼适出门,……太炎先生似乎闹得亦太凶。’余曰:‘二人脾气,恪士先生所知。但朝政如此,亦难怪出言愤激。’彼皱眉曰:‘话如此说,太利害,亦叫当道受不了。’ P1-3 序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十一年,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被划为“右派”二十三年,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著述十一年,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作者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其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作者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2)、《旧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作者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问世的《徐铸成回忆录》(1998)出版,部分旧著重编为《报人六十年》(1999)、《徐铸成传记三种》(1999)和《旧闻杂忆》(合编本,2000)印行。除上述著作外,作者遗留的文字,还有日记、讲稿、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查和活动交代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文稿。 在这次编辑徐铸成作品系列的过程中,除将有关新闻学术的著述单独结集,并把收入已出版文集中经作者生前认定明显相关的文章重新归类编选之外,其他的则未做变动。这样处理,或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使读者易于了解和研究作者的思想脉络、作品成果和发表意图。这既是编者的初衷,也与三联书店的一贯风格相吻合。 《徐铸成回忆录》是作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原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写于1985年3月至1987年12月,期间曾部分刊发于香港《华人》杂志和上海《人才开发》杂志,后交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该书印成后,出版社方面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作者未予同意,遂未发行。199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修订版《徐铸成回忆录》,此次修订增加了作者于1989年至1990年在原稿上做的修改和补充,并做了校正,也做了一些技术处理。200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徐铸成回忆录》的繁体中文版,在三联版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校正。 此次重版以三联版《徐铸成回忆录》为底本,并参照江苏人民出版社原版和台湾商务版,全面恢复了原书原貌,并对有关人士提出的修订意见一一做了核实和校订。谨向提出修订意见和协助修订的有关人士深表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