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以恢弘的史诗笔调,描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与战争的故事:二次大战期间,意大利人科莱利作为占领国军官被派驻希腊,与当地一位医生的女儿相爱,但后者却是一名抵抗组织成员的未婚妻。在这种纠缠着政治因素的爱情旋涡中,主人公注定了要承受巨大的磨难和难以取舍的抉择,他们的命运,伴随着科莱利擅长演奏的曼陀铃曲,忧伤而跌宕,甜蜜而绝望。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作者路易·德·伯尔尼埃在英国享有盛名,该小说出版后广获好评,不仅荣获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在全球共售出一百五十万多册,连续二百四十周在畅销书榜上有名,而且好莱坞将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赢得良好口碑和票房佳绩。
路易·德·伯尔尼埃所著的《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获1995年英联邦作家奖。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讲述:
悠悠曲曼陀铃,于硝烟中迷失,在回忆里响起。
希腊塞伐罗尼亚,一个弥漫着浓郁古风的小岛,连岛上的岩石都散发着怀旧的气息。然而,岛上的天空虽然清澄明媚,却终究躲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1941年,意大利军进驻该岛,岛上很个人的生活轨迹就此改变。当地居民伊安尼斯医生的女儿——漂亮的偑勒姬怎么也没有想到,命中注定,她会遇到意军上尉安东尼奥·科莱利,那个让她怦然心动的会弹曼陀铃的男人。
这对本该彼此为敌的年轻人忘情相爱,把战火纷飞的岁月也变成了短暂的快乐的时光。然而,他们如何才能抵挡命运的安排?天灾人祸,阴差阳错,生离死别。思念像心底一曲时断时续的曼陀铃,美丽而跌宕,甜蜜而绝望。当乌丝变成白发,重逢在一切都似乎尘埃落定的时悄然而至,空间是该欢喜,还是忧伤?
01.伊安尼斯医生撰写历史开篇不顺
02.领袖
03.大力士
04.同性恋者(1)
05.说“不”的人
06.同性恋者(2)
07.极端疗法
08.奇怪的猫
09.一九四。年八月十五日
10.同性恋者(3)
11.佩勒姬亚与曼德拉斯
12.圣人显灵
13.精神错乱
14.格拉齐
15.同性恋者(4)
16.给前方的曼德拉斯的信
17.同性恋者(5)
18.伊安尼斯医生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19.同性恋者(6)
20.冰凌野人
21.佩勒姬亚的第一位病人
22.薄纱后的曼德拉斯
23.一九四一年四月三十日
24.最傲慢无礼的投降
25.抵抗
26.锋利的脊鳍
27.曼陀铃课与演奏会
28.解放大众(1)
29.礼节
30.善良的纳粹(1)
31.眼睛的问题
32.解放大众(2)
33.手的问题
34.解放大众(3)
35.散发全岛的以法西斯口号“相信,战斗,服从”为题的传单
36.教育
37.佩勒姬亚更加确信男人不明白“勇敢”和“缺乏常识”之间的区别
38.“佩勒姬亚进行曲”的起源
39.阿西尼奥斯
40.嘴唇的问题
41.蜗牛
42.曼陀铃多么像女人
43.有钉子的、生锈的大铁球
44.盗窃
45.天真时光
46.巴尼奥斯
47.伊安尼斯医生忠告女儿
48.斯卡拉
49.医生忠告上尉
50.间歇时期
51.瘫痪
52.进展
53.第一滴血
54.卡尔洛的道别
55.胜利
56.善良的纳粹(2)
57.大火
58.手术与葬礼
59.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窖
60.悲伤的开始
61.生离死别
62.关于德军占领
63.解放
64.安东尼娅
65.一九五三年
66.救援
67.佩勒姬亚的哀悼
68.历史的复活
69.一颗颗的豆子,可以装满袋子
70.挖掘
71.安东尼娅又唱响了
72.意外的一课
73.偿还
译后记
01.伊安尼斯医生撰写历史开篇不顺
伊安尼斯医生今天过得很顺心,他手里的几位病人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病情恶化。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照顾一头母牛产了仔,还诊治了几位患者:切除了一个脓包,取了一颗痣,为一位行为不检的女士开了洒尔佛散,进行了一次虽然令人不快却疗效显著的灌肠,并凭借某种医学戏法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一奇迹显然与圣人杰拉西摩斯的神迹不相上下,他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被请到斯塔马蒂斯老头的家里,去治疗老头的耳痛。他往老头的耳朵里一看,发现里面比德罗迦拉迪山洞还要潮湿,并且长满了苔藓和石笋状的东西。他将蘸有酒精的小棉球包在一根长棒的火柴头上,动手清洗起“苔藓”来。他知道,斯塔马蒂斯老头自幼这只耳朵就失聪,而且隔三岔五地闹耳痛。可是,在那毛乎乎的耳孔深处,火柴头似乎触到了什么不肯屈服的硬物,也就是说,就生理学和解剖学而言,那东西都没有理由出现在那儿。他颇觉意外,便将老头拽到窗边,拉开百叶窗。一股正午的热浪与强光迎面扑来,房间里顿时粲然炫目,仿佛有位不受欢迎且过于耀眼的天使将这里错选为自己的现身之地。斯塔马蒂斯老头的妻子“啧啧”了两声;在这种时刻,让这么强的光线照进屋子,实在有违持家之道。她肯定这样会搅起灰尘,她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尘埃在空中飘舞了。
伊安尼斯医生让老头侧转脑袋,然后往他耳朵里看去。他用长长的火柴棒拨开挂着鳞片状耳垢的粗硬的灰色耳毛以及旁边的小绒毛,发现里面横着一个圆形的异物。他擦了擦异物的表面,刮掉那层又硬又脏的黄色蜡状物,看见了一颗豌豆。那无疑是一颗豌豆,呈浅绿色,表皮微微起皱,这一点不容置疑。“你有没有往耳朵里塞过东西?”他问道。
“只有我的手指,”斯塔马蒂斯回答。
“这只耳朵聋了多久了?”
“自打记事时起。”
伊安尼斯医生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滑稽的场面:斯塔马蒂斯还处于蹒跚学步时期,脸上的皮肤却一如现在这般粗糙,并且像现在这样腰弯背驼、耳毛过盛;他将手伸到餐桌上,从木碗里抓起一颗干豌豆,放进嘴里,发现咬不动,便又塞进耳朵里。医生忍俊不禁,说道:“你小时候肯定很淘气!”
“他简直是个魔鬼!”
“住口,老婆子!那时候你根本就不认识我!”
“我听你母亲讲过,愿她的灵魂安息!”老太太噘噘嘴,两手交叉放在胸前,答道,“而且,你姐姐她们也这么说。”
伊安尼斯医生考虑着眼前的问题。这无疑是颗顽固不化的豌豆,紧紧地堵在里面,根本不可能掏出来。“你们有鱼钩吗?钓鲱鱼的那种,钩柄较长的?另外,有没有小锤子?”
老两口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想,医生想必是疯了。“这跟我的耳朵痛有什么关系?”斯塔马蒂斯疑惑不解地问。
“你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医生回答。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持一种医生的神秘感,他心里非常清楚,“耳朵里有豌豆”这个答案不可能帮他赢得丝毫威信。“有了鱼钩和锤子,我就能帮你消除障碍,这是解决un embarras de petit pois的最佳途径。”他故意用一口巴黎腔说出这几个法语词,尽管其中的戏谑色彩只有他自己才明白。
鱼钩和锤子很快就找到了。医生在地面的石板上将鱼钩小心地锤直,然后把老头叫来,让他对着光,将脑袋枕在窗台上。斯塔马蒂斯斜靠在那儿,翻了翻眼睛,而老太太则用双手蒙着双眼,只敢从指缝里偷看。“快点儿,医生!”斯塔马蒂斯喊道,“这窗台可烫了!”
医生将锤直的鱼钩小心翼翼地探进那毛乎乎的耳孔里,举起锤子,可才敲一下,就传来一声乌鸦叫似的嘶哑声音,鱼钩也滑到一侧。老太太不明就里,吓得魂飞魄散。她绞着双手,口里一个劲地说:“哎呀!哎呀!你要把鱼钩锤进他的脑袋里啦!上帝饶恕我们,各路神灵和马利亚保佑我们吧!”
医生一听,便停了下来。他想,如果豌豆很硬,鱼钩就很可能无法穿透,反而会将它推得更深,甚至可能导致耳膜破裂。他直起身,用食指捋着自己的白胡子,沉吟片刻,说道:“改变计划!经过考虑,我认为,更好的办法是在他的耳朵里灌满水,将那个多余的障碍软化。夫人,你必须将他这只耳朵装满温水,一直等到我晚上再来。不能让病人翻身,要让他侧躺着,耳朵里装满水,明白吗?”
六点钟时,伊安尼斯医生再次登门,无需锤子——不管是小锤子还是大锤子——的帮助,便成功地钩出那颗已经泡软的豌豆。他熟练地取出豌豆,交给老两口过目。由于豌豆上裹着厚厚一层黑蜡似的东西,并且散发着臭味,他们一时没认出来。“一种蝶形障碍物,是吧?”医生问道。
老太太点点头,似乎恍然大悟,其实却不然,她的眼神里满是惊讶。斯塔马蒂斯一手捂着耳朵,叫道:“里面好凉!天啊,声音真大!我是说,所有的声音都很大,我自己的声音也很大!”
“你的聋病治好了,”伊安尼斯医生宣布,“我看,手术非常顺利。”
“我动过手术了!”斯塔马蒂斯洋洋自得地说,“我自己是我所知道的唯一动过手术的人!而且,我现在能听见了!这是一个奇迹!真是奇迹!我脑袋里觉得空荡荡的,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
P1-3
我将这部作品的翻译归为一种机缘:2002年春,我译完美国作家约翰·欧文所著《苹果酒屋的规则》,终于得以从迷狂状态中脱身,准备认真调养歇息一番,却不料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昱宁女士看到了拙译,便通过一位朋友与我联系,说手头有一个好本子,问我愿否接过来。对于译事,我一向是容易心痒并手痒的,但毕竟不敢大包大揽,只说是看了原作再说。原作很快寄了过来,这便是路易·德·伯尔尼埃的《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翻开第一页后,我就不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不仅被作者对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阐释所打动,而且,让我觉得有趣且迷醉的是,这个故事的情节和语境虽然大异于《苹果酒屋的规则》,两者之间却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如:宽阔的时空跨度,多重的叙事结构,爱情与战争的主题,尤其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还常常是幕后人物)是一位以智者和先知形象出现、喜欢编写历史(无论是群体史还是个人史)的医生,他既妙手医治人们生理的疾患,也开具修复心理创伤的良方(对于这种人物,我总是心怀由衷的敬意)’。这种种巧合构成一种被我视为“机缘”的东西,使我欣然应允了黄女士的邀约。
但是,动笔之后,才发现我的“欣然”其实也是“贸然”。译者与原作一见钟情固然是好,一见钟情却并非总能确保日后的一帆风顺。尽管伯尔尼埃在作品中只是重复着战争、友谊、爱情等古老话题,但是,从他笔下渗出来的那种极为厚重的历史感却是对我浅薄学识酌挑战。可以说,作为读者,这部作品给了我莫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作为译者,它留给我的则是战战兢兢、草木皆兵的难忘体验。
路易·德·伯尔尼埃于1954年生于英国伦敦,曾经短暂地当过兵,在哥伦比亚教过一年英语,还先后从事过庭园设计、汽车修理、教师培训等工作,二十八岁之后才开始写作,并于1995年因《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而获得“英联邦作家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英国小说家。在伯尔尼埃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斯威夫特式的反讽笔触、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以及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以希腊爱奥尼亚地区的塞伐罗尼亚岛为背景,讲述了意大利上尉科莱利和希腊姑娘佩勒姬亚之间的爱情故事。塞伐罗尼亚是一个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弥漫着浓郁古风的小岛,在自命为历史学家的伊安尼斯医生看来,连岛上的岩石都散发着怀旧的气息,红色的泥土也因为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而无精打采。由于岛上的物质资源有限,男人们只能背井离乡,所以这里只剩下“孩子、老处女、神父和年迈的老人”,自然选择的压力使得这里的女人活泼漂亮,而所嫁的丈夫却不如人意。在这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岛屿上,美丽聪慧、热情奔放的年轻姑娘佩勒姬亚准备嫁给一位本地渔夫为妻,直到有一天,岛上清澄明丽的天空罩上了战争的阴霾。1941年,意大利军队进驻塞伐罗尼亚岛。安东尼奥·科莱利是占领军“阿奎”师炮兵第三十三团的上尉,登上小岛之时,他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行装是一把被他视若至宝的曼陀铃。科莱利虽然身为军人,却不是一架简单的战争机器,他关爱部下,尊重百姓,性情乐观开朗,即使在非常年代和环境中,也善于挖掘生命中的点滴之美,他将生活变成了一支扣人心弦的曼陀铃乐曲。于是,本该彼此为敌的一对年轻人堕入了爱河。1943年,意大利与同盟国军队签署了停战协议,驻扎在塞伐罗尼亚岛上的意大利军队拒绝向德军投降,经过十来天激烈的血战后,科莱利的战友全部倒在纳粹的枪口下,只有科莱利奇迹般地死里逃生。意大利虽然成了战败国,但正如上尉的朋友卡尔洛所言,科莱利用他的曼陀铃赢得了战争:他不仅赢得了卡尔洛的舍身相救,还赢得了希腊姑娘的纯洁爱情,赢得了岛上民众的宽恕和地下抵抗组织的援助。半个世纪过去了,历经战争和地震的磨难以及离别和丧亲的伤痛之后,佩勒姬亚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医生兼历史学家,科莱利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著名的曼陀铃演奏家,但两人之间的爱情却不为时间和山水所隔,他们终于在古稀之年得以再续前缘。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一经面世便大为轰动,到目前为止已售出一百五十万余册,连续二百四十周在畅销书榜上有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借用作品中的话说,它们还引发了对塞伐罗尼亚岛的“新一轮侵略”:外国游客蜂拥而至,在岛上掀起了空前的旅游热潮。不过,正如小说中的伊安尼斯医生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历史编写变成文学创作一样,伯尔尼埃在书中对于相关史实的牵涉也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自己的价值评判,并因此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希腊)引起不小的争议和反响,一些批评家甚至形容作者是引火上身,招致了一场将矛头倒向自己的战争。但不容置疑的是,透过发生在希腊这片古朴土地上的故事,不管是其宁静乡村里的风和日丽还是崇山峻岭上的硝烟炮火,或科莱利在花前月下的曼陀铃声和卡尔洛无从言说的另类情感,作者所传达的只是一种超越地理、种族和文化界墙的企盼,即对于人性中善与美的呼唤,对于永久和平的吁求,这是人类共同的声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伯尔尼埃突破了狭隘的族群意识,而成为一名真正具有国际精神的作家。
我的同事胡雪飞参与了作品后半部分的翻译,由我本人统稿。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黄昱宁女士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她表示真诚的谢意。虽然翻译时我们如前所述草木皆兵,以力避“说谎的媒婆”之名,但难免有说真话而不讨好或无意为却为之的现象,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当或亏欠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刘国枝
2004年2月
于武汉沙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