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是以接近口语的先秦书面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历代文言文。先秦书面语的语法结构和口语是基本一致的,就是虚词的使用(多同音借用字)也是口语的反映。
李载霖编著的《古汉语语法学述略》主要阐述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则,同时适当结合几部影响较大的古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语法》以及《经传释词》。这几部书对后世语法学的发展影响甚大。本书除有专章评价外,在词类、句式的某些问题中,随文联系上述有关著作,说明其来龙去脉,或分析其异同。有的在注释中述说、评价,有的设专节(专题)系统论述。
总述部分
第一章 语音、词汇、语法
第一节 语音和语法
第二节 词汇和语法
第三节 语法
第二章 词的分类
第一节 实词和虚词
第二节 有关词类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词组
第一节 词的组合条件
第二节 词的组合手段:词序和虚词
第三节 词组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四节 词组的组合特点
第四章 句子
第一节 单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二节 复句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紧缩句的结构形式
第四节 文言文的句法特点
分述部分(之一):词类
第五章 古代实词用法的突出特点——词类活用
第一节 实词活用的范围、原则
第二节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类型、特点
第三节 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第五节 使动(也叫致动)、意动的表示方法
第六节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特点
第七节 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词活用是古代特有的表达方式
第六章 数词
第一节 古代特有的数的表示法
第二节 数词的用法
第七章 量词
第一节 名量词
第二节 动量词
第八章 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有无变格问题
第二节 指示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
第三节 疑问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
第九章 副词
第一节 范围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二节 程度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三节 时间副词的类别、意义
第四节 否定副词的上古音系、意义、用法
第五节 语气情态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六节 谦敬副词的用法
第十章 介词
第一节 介词的特点及其它
第二节 常用介词(一)
一、“于、以、与、为”的用法
二、“以、与”、“为、于”的通假用法
三、通假阙疑
第三节 常用介词(二)
第十一章 连词
第一节 连词的特点,连词和副词、介词的区别
第二节 常用连词
第十二章 助词
第一节 结构助词(所、者、之)的特点、用法
第二节 语气助词的类别、特点、用法
第十三章 兼词的特点用法
分述部分(之二):句式
第十四章 宾语前置和宾语提前
第一节 宾语前置式
第二节 宾语提前式
第十五章 双宾式
第一节 双宾句式的特点
第二节 双宾式辩正
第十六章 补语式
第一节 补语的格式
第二节 宾语、补语的辩识
第十七章 主谓谓语句
第一节 主谓谓语句的认定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主谓谓语句的主要类型
第十八章 判断旬
第一节 判断句的基本句式及其特点
第二节 副词“非、乃、即、则、必…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第三节 判断句的灵活运用
第四节 准判断词“为”、“谓”、“日”以及判断词“是”的产生
第十九章 定语和状语
第一节 范围定语
第二节 程度副词(最、至、大)傲状语的特殊语序
第二十章 被动旬
第一节 意义上的被动句
第二节 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
第二十一章 连动式、兼语式
第一节 连动式
第二节 兼语式
第二十二章 省略句
第一节 主语省略
第二节 谓语中动词的省略
第三节 宾语、兼语以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第四节 更多成分的省略和隐含
第二十三章 习惯句式
第一节 “惟(唯)……所…式
第二节 “是(比)谓、“是(比)之…谓、“…之谓、“…谓之式
第三节 “以…为式
第四节 “有以”、“无以”
第二十四章 几部影响较大的古语法学著作述评——从“词类为纲”到“句法为主”
第一节 以“词类为纲”的早期著作
第二节 重视句法是现代语法学家探求汉语特点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