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空灵、讲究含蓄,但中国的画家更喜欢自由和幻想,他们随心所欲地用毛笔、墨汁泼洒着心情,在宣纸之上舒展着胸怀,他们在滚滚红尘之外,为自己构筑着理想中的完美世界。
李恒编著的《宋代绘画艺术鉴赏》选择了大量宋代的著名作品,详尽地介绍了绘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图文并茂、文图互补,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绘画艺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读物,又可作为书画爱好者临摹学习的辅助教材。
中国美术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远古壁画的神秘古朴,楚汉帛画的浪漫恢宏;魏晋佛画的绚灿庄严;隋唐界画的精湛瑰丽;五代山水的雄伟悠远;宋朝笔墨的飘逸出尘;元朝梅石的清秀隽雅;明清松竹的豪纵古拙;近代绘画的百花齐放……中国的艺术家用任意挥洒的笔墨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恒编著的《宋代绘画艺术鉴赏》是“中国历代绘画珍品鉴赏”丛书之一。
《宋代绘画艺术鉴赏》选择了大量宋代的著名作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详尽地介绍了绘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图文并茂、文图互补,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绘画艺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读物,又可作为书画爱好者临摹学习的辅助教材。
燕文贵
北宋前期的山水名家除李成、范宽外还有燕文贵、许道宁等人。他们两人都是在京师以卖画而被人赏识,成为画院的专职画家的。
燕文贵,北宋前期画家,吴兴人(一说是山西上谷人)。他出身微贱,隶籍军中,后流落汴京卖画维持生活。偶被画院待诏高益所见,大为赏识,遂向宋太祖举荐:“臣奉诏写相国寺壁,其间树石非文贵不能成也。”(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太宗也喜欢燕文贵的画,于是任用他为图画院祗候,命他参加大相国寺壁画的绘制工作,负责山水树石。后来燕文贵又参加真宗时玉清昭应宫的壁画制作工作,名声卓著。
燕文贵长于山水,作画不拘泥于古人,自成一家,能画出各种不同的景致,而且总能使人有面对真山水的感受,时人称他的山水画为“燕家景致”。郭天锡在《秋山琳宇图》上题诗,赞美画中引人人胜的景色:“一派秋光山色好,人生居此胜神仙。”
燕文贵的“燕家景致”在其《溪山楼观图》上表现的十分明显。《溪山楼观图》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珍品,右侧山石上有细书小字款“翰林待诏燕文贵笔”。在《石渠宝笈续编》《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经明内府、梁清标、安岐(仪周)等递藏。印记有:司印(半印)、安仪周家珍藏、苍岩、棠村审定、暂得于已怏然自足、蒋子厚氏等,以及清乾隆诸玺和题诗。
此图以大山大水的形式画出峰峦耸峙的气势,并在山峦间精工描绘宏伟的楼阁宫殿,十分耐看。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观错列,杂树映掩,主峰高耸,气象严峻。燕文贵的皴法以细密见长,但不像范宽那么刻实,表现了他作为江南人的特有灵气。此图中山石轮廓,用粗壮浓黑线条,方曲有力,皴笔则为大小不一的短钉头,先淡墨多皴,后浓墨疏皴,偶尔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凹凸。山的形体和厚重接近于范宽,但却把范宽谨严紧密的笔法变得相当地舒宽了。画树趋于简率,但不同于范宽的整肃,也不像郭熙那样精巧,而另具一种率真自然的情态,加上他的界画楼台,并不呆板,自构一格,被人誉为“燕家景”,看来是有依据的。
关、范山水表现壮美,燕文贵的画却是一种秀美。“燕文贵作山水,细碎清润可爱”,前人记《秋山琳宇图》:“层峦新霁,复涧争流,琳宇(“琳宇”本来用以形容仙居,此处指道观)参差,霜林掩映。”《秋山琳宇图》描绘雨后初晴,奇秀的山峰间轻云缭绕,山泉奔流。秋叶落尽的树木和苍翠的松柏挺立山头,山中楼台红墙白阶,格外净洁。游人乘兴登山,一览三秋胜境。这是一个清雅秀媚的天地,虽然也有奇峰、巨石、寒林、飞瀑,却与关仝、范宽笔下景物大异其趣。
许道宁
许道宁活动于宋初到仁宗皇祐四年(1052)左右,他那时已年逾八十了。许道宁出身贫苦,《墨庄漫谈》说其“少亦业儒”而未竟,为人“跌宕不羁”,亦工肖像画,喜偷画人酣睡时的状态,人怒其侮弄,遭殴击,“至碎衣败面,而竞不悛”,可谓怪癖。他后来在汴京端门外设摊卖药,为推销其药材,常画“寒林平远”随药赠送,结果名声大振。宰相张士逊在诗篇中有“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之旬,可见其一时的声誉。
许道宁《秋江渔艇图》现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此画描写江上群峰,参差罗列,而皆峻直陡峭,江边港汊纵横,迂回盘曲,水流潺谖,峰巅崖间,杂树丛生,木叶半脱,江心有短艇几艘,出没于烟水间,张网捕鱼,给江山增添了不少风致。全图笔力劲硬,水墨苍润,看来是画深秋季节,有一股清森峭拔的气氛。黄庭坚有《观许道宁山水图》七言古风长诗:“醉拈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夙物冷萧萧。”颇可移作此图的赞歌。
惠崇
惠崇,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一说长沙人。生卒年不详。活动在北宋前期,是一位工诗善画的僧人。当关仝、范宽、李成的北方山水画派盛行时,董源、巨然的南方山水画派也已崛起,“惠崇小景”是江南画派旁出的秀枝,与南方山水画派同宗而异趣。惠崇生前在画史上并无地位,而死后在神宗朝却轰动一时,可是到了徽宗朝,因不合当权者蔡京、蔡卞的胃口,又遭排斥。
《溪山春晓图》描绘江南水乡的春天,山原处处嫩黄新绿,树木刚刚吐露新叶,桃杏正在绽放花朵,山前屋后,灼灼天天。四面山坡上,溪流潺潺流注,汇满一潭春水。农人驱赶鸭群,惊起水上野鸟,溪山春晓,一片生机。
在宋人山水手卷中,《溪山春晓图》是很别致的一幅。惠崇不画高山大河、长松飞瀑,而画貌不惊人的丘陵、丛树、茅舍和鸭群。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作为一个僧人,他可以比世俗画家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正是这种体验,使他能轻松自如地表现出野景物的种种细微变化,使平凡的景物在、画面上显得完美、丰富,富于变化。与许多由规范化的描绘显得雷同的作品相比,它把握了自然的丰富形态,因而十分引人人胜。王安石咏惠崇画,有“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之句,确是有见地的评语。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旬。
《沙汀烟树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作品画沙汀烟树迷离的早春景色。江南水乡的初春,杨柳刚吐新绿,春溪满溢。潺潺流淌,河岸水草随风摇曳,成群的水鸟在水上栖止飞翔,隔岸丛树掩映在一片云烟之中,若隐若现,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表现微妙迷惘的感觉上获得了成功。此图取景立意似南方画派,但画法上又不似南方画那样轻淡圆润,山石树木用墨较浓,用笔也较方硬。杂草用笔点簇而成,柳树以方直线条勾出老干,然后再涂染色彩,远山用淡墨平画,很雅致。
P22-28
中国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
中国画强调气韵,讲究意境,重视格调,通过感官作用于人们的思想,牵动人们的爱憎之情,使观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又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影,中国的画家们用笔墨为工具,在自由与严谨、幻想与真实之间追求着至高的精神境界,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喜怒哀乐物化为山川河流、花鸟草虫,用绘画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
从古朴率真的远古壁画到浪漫神秘的楚汉帛画,从绚灿庄严的魏晋佛画到精湛瑰丽的隋唐界画,从雄峻悠远的五代山水到飘逸简洁的宋元水墨,从明清各家各派的巍然壮观到近现代艺术大师们的异彩纷呈。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乃至对自然、人生、社会、政治、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一次次地在历代艺术大师的笔墨中得到诠释、升华。
通过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艺术旨趣,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有着众多的爱好者,但大部分爱好者由于条件所限,往往只停留在对著名作品的欣赏与临摹上,无法结合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因此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中国历代绘画珍品鉴赏》书系,选择了大量各时期的著名作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详尽地介绍了绘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图文并茂、文图互补,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绘画艺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读物,又可作为书画爱好者临摹学习的辅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