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松乔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伍松桥所著的《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是一把不可或缺的“开门”“钥匙”。它着眼于“5·12”以来发生在北川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当代奇迹,通过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描绘、解读,系统梳理了北川三年重生的轨迹,再现了新北川激动人心的新故事,凸显了世界瞩目的北川新县城从选址、规划、建设直至“开城”的全过程,成为北川重生史诗的第一部全景报告文学力作。作者经过真实、深刻的客观体察与个性化文学表达,使全书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同时,兼备了充分的历史感与可读性,“气”、“势”皆备,“韵”、“味”浑然,在同类题材图书中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内容推荐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中,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其惨烈灾难引起了举世关注。弹指三年,遍体鳞伤的北川是如何站起来、走过来的?这片土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沧桑之变?

作为北川重生史诗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见证与解读,《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为读者奉献出后“5·12”至今关于新北川的第一部全景报告文学力作。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系统梳理了北川三年重生的轨迹。再现了在薪北川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动人心的新故事,凸显了世界瞩目的北川新县城从选址、规划、建设直至“开城”的全过程,展示了社会各界欲知而未知的北川新奇迹。

作者伍松桥系四川资深媒体人、巴蜀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时近两年,屡进北川,遍访现场,潜心写作。真实的客观体察、深刻的宏观把握与个性化文学表达,使全书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同时,兼备了充分的历史感与可读性。

目录

引子 穿越与见证

 23公里路上的“三城演义”

 大难之后,N种可能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国在山河破,春天会把它缝起

 春节故事:一年一年又一年

第一章 国家行动:“再造一个新北川”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高分之后再大考

 城市规划“国家队”的北川缘分

 择城记:众里寻她千百度

 建什么样的城?安昌河边一锤定音

第二章 拔河:光明与黑暗的角力

 尘埃未落,废墟上响起集结号

 非常之时的队伍重组

 安昌:独一无二的临时县城

 倒计时:“三年变两年”

 悲而壮:难以承受却必须承受之重

 黄土地,春天里的拆迁

 “新县城建设无小事”

第三章 复苏,当春乃发生

 拼图,从一张张碎片开始

 生者为大,“人”字就是相互支撑

 从头再来,草根的力量

 文化在人:把根留住

第四章 山之东、川之北,“山”“川”交融

 天降大任于齐鲁

 每座乡镇,都有一个山东城市在托举

 “223”工程:最久远的援建

 新县城:点睛之笔重如泰山

 让北川“在自己的骨头上长肉”

 山东好汉,到底有多少崔学选

 大爱无痕,人心有丰碑

 落地,不仅仅是建筑

 逛新城,画图一篇篇

 铸魂:“此心安处即吾乡”

 文化:不可或缺之“皮”

第六章 “玛德惹不舍”,掀起盖头来

 美丽可以被摧毁吗?

 北川尚未亮剑,便已名动江湖

 “吉娜”即“最美”:一个寨子的神奇转身

 朝拜大禹,找得着“北(川)”

 大美北川,风景这边独好

第七章 2011,新北川元年

 点点滴滴到心头

 重生之城:承载梦想

 无疆之域:盛满大爱

 而今迈步:开卷与破题

不结束语 他们

北川羌族自治县恢复重建大事记(2008.5.12—2011.2.1)

试读章节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上天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给了北川一个史无前例_的黑色星期一。

不幸中之万幸,这之后,将临六十周年华诞的新中国,硬是将命运的轮盘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母小艳和她的同学们在两年多的往返途中,无意中见证了一个世界奇迹的诞生。

母小艳他们上学的路,从北川往绵阳,也是北川灾民穿越灾难的路线图:绵阳巍然屹立的“诺亚方舟”——九洲体育馆、南湖体育中心,公路两旁星罗棋布的帐篷营盘,任家坪、永兴云集一方的蓝色“蘑菇群”板房区,敞开胸怀,庇佑众生,让千千万万逃离家园、惊魂未定的灾民有了一席安身立命的喘息之地。

母小艳他们回家的路,由绵阳到北川,另一种穿越同时在进行:人流、车辆、机械、物资,川流不息。各路队伍,千军万马,目标坚定——北川!北川!!北川!!!

灾难降临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数次亲临北川,中央政治局常委相继深入北川,指挥救灾,指导重建。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火速驰援,抢救生命,在废墟里搜救出数千名被困人员,2.7万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北川人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一个强大的祖国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母小艳他们从未见过色彩如此丰富、赤橙黄绿的奔波人流——国旗党旗火红,子弟兵橄榄墨绿,天使白衣,消防橙黄,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则交织铺展出大地原色的斑驳与苍莽。

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可是北川没有!

北川地震人员伤亡最为惨重,又正值极易引发流行疾病的夏季,灾后防疫形势格外严峻。老县城遇难者数量如此之大、如此集中,稍有不慎,就随时可能引爆这颗疫情原子弹。

震后的北川,环卫、疾控系统完全摧毁,县卫生局至今仍深埋在老城区的废墟中。然而,震后第二天,当消毒药品刚~运到,幸存的疾控人员就已经背起沉重的喷雾器,开始对老县城展开消毒防疫。某集团军防化团赶到后,500余名战士一直在老县城执行防疫任务,命令只有四个字:严防死守。他们每天人均作业10小时以上,喷洒药剂300公斤,先后有30余人次晕倒过。

2008年的夏天,人们在北川各地,总要看到这样的场景:全国全省的卫生防疫人员——这支身着白色“军装”的特殊部队,冒着余震,顶着烈日和刺鼻的臭味,对每一具尸体进行消毒;背着重重的喷雾器在摇摇欲坠的废墟上,给每一个角落喷洒消杀药剂;怀揣消毒药片,在崎岖山路前行,确保边远受灾地区能有干净的水源;走村串户,把卫生防疫宣传资料发放到群众手里。为了万无一失,关键时节,国家还出动了多架次直升机在封城后的老县城上空盘旋往返,进行了新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也是最为严格的特殊防疫行动。在场的人回忆说:当时的老县城上空,常常是白茫茫一片烟雾,“尘埃”落定,简直像给消毒液“泡”了几遍。直到现在,母小艳和她的同学们在老县城穿行,随处还能看到“已消毒”的字样和执行部队、执行日期的标记。

这支特殊部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连续作战,给灾区群众构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火墙”,劳苦功高。大灾过后,北川没有暴发一起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人类灾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都说大灾之后必有饥荒——可是北川没有!

在母小艳他们这些“90后”的生命辞典中,从未有过“食不果腹”这四个字,哪怕是这一次大难当头。

从有明确灾难纪年的商汤二十四年(前1577年)直至清王朝灭亡,三千多年里,神州大地共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三千多次。在平均每年一次的灾害中,饥荒成为中国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饥荒却未能如影随形。

就在这条放到以往任何时代都必定会是饿殍遍地的路上,应急时刻,前往灾区的车厢车顶,大包小包满载,从饼干、方便面到矿泉水等等,食品、饮料一应俱全。临时安置之际,帐篷、板房上空,依旧延续着人间烟火。凡有灾民处,救灾物资、救济款物发放的花名册重重叠叠,花名册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记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关爱,维系着每一位灾民的日常需求,支撑起他们的震后生活。

都说大灾之后必有流民——可是北川没有!

流民这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流离失所、四处迁徙,将天灾造就的悲剧“!”改写成绵绵不绝的“……”,在大地蔓延、发酵,成为旧中国永远的社会动荡苦果。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设立的临时救助中心即敞开大门,主要安置的就是北川灾民。从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从寻亲找友到手机充电,从医疗救助到心理辅导……上千名机关干部、志愿者在那里为数万名受灾群众提供无微不至的救助与帮扶。与此同时,在地震发生后不到72小时,各乡镇包括那些因交通阻断而形成的孤岛村落,绝大部分灾区都由基层党政集中当地物资建起了形式各异的紧急安置点,纵然只是一个个简易的窝棚,也在最艰难的时刻,让灾民们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幸存的北川受灾群众全都得到妥善安置。人人失所,却无一人流离。有万千灾民,却无一个流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1250年前在四川做下的一个伟大的梦。北川百姓从家毁人亡的那一天开始,他们也同样做起了这个梦。

“5·12”特大地震,使北川全县20个乡镇、278个行政村、16.1万人全面受灾,共倒塌房屋20多万间。住房已成为关系受灾群众未来生存、生活的根本问题。

不难想象,此“厦”欲“安”,何其艰难。

可是灾民们万万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就在全县开工。

P20-23

序言

对于这部书的书名《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曾经有过若干斟酌,最初是《北川双城记》,继而用《新北川 非常之城》。以本书的定位“全景描述死而后生的北川”而言,两者的外延似乎窄了些,北川的再生,县城当然是焦点与龙头,却还有更为广阔的时空与基础,因此,由一城拓展至一域;新北川的横空出世,用“非常”来形容固然表示不一般,但着眼于上下几千年,创世纪的“重生”,无疑更是一个民族与地域变迁历史上更加伟大的涅槃;而要用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仪式性器物兼概念来承载以上内容,则非“羌红”、“羊皮书”莫属。

刷新北川,千秋史诗;何以言志,唯有羌红。于是,水到渠成地有了现在这个书名。

都说“四川依然美丽”,其实,美丽之最,就集中在“5·12”特大地震发生的龙门山一带。我在自己的另一部作品《成都》里,用一章的篇幅阐述过:所谓“天府之国”,其实一向是“两多”并存:从来多姿多彩,也曾多灾多难。

羌族的历史同样如此,甚至更为悲壮。

著名民族史学家、历史地理学者任乃强先生1984年的《羌族源流探索》提出了一个如今已被广泛认同的重要观点:作为“西方牧羊人”的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羌”作为族名,早就代表了一个较稳定的人群。在中华大地上,东北、西北、西南等众多地区,由古至今的诸多民族,都与古羌族有着深厚的渊源。按照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说法: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输血者”。在其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羌族既起起落落,又生生不息,今天拥有30万人口的四川现代羌族,是保留古羌族传统文化最多的一支。

根据羌族史诗《羌戈大战》的记述,羌人是在南迁过程中逐步定居于岷江、涪江上游的,首领阿巴白构有“九个儿子”(九支部落),分居各地。颇有意思的是,史诗描述了“大儿子定居格溜(今茂县)”、“九儿子(幺子)定居巨达(今北川县)”,而今天的茂县全县11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是羌族,而北川则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地震前有9万多羌族人。羌族30万人,主要就生活在茂县和北川这两处最大的聚居地。

北川羌族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北平原的交会处,与藏族中的“康巴”相似,在自身变迁与对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魅力。

“创世纪”的新北川,已经不仅仅属于北川。

在我心目中,北川应该竖立一座“万众手印墙”,用来铭刻千千万万托起新北川的黄金般的手。

“5·12”地震后,北川人既是自己爬出来的,更是全国人民刨出来、抬出来、扶起来的。

有多少人参与了北川中学的紧急搜救?“5·12”特大地震刚刚一周,5月20日《四川日报》上的报道,就已经用“说不清”来表达了。总理为之让道的小馨懿,从废墟下到担架上,再到病床里,又有多少双手在接力?逃生、救生、重生之路,哪一条路不是千入托、万人举,手拉手、手牵手、手握手、手挽手!

太阳重新升起。,阳光如此温暖。

饱经劫难的北川人,渴望阳光灿烂——太阳升起,福光普照众生,那是一种何等的幸福与辉煌。  弹指三年,新北川奇迹般地崛起。

一座新城,一域新县,从生根发芽到吐枝绽叶,离不开颗颗爱心与滴滴汗水的耕耘、浇灌。国家行动、山东力量、中规院智慧,四川精神、绵阳方舟、北川意志,全国共产党员、人民子弟兵、志愿者的拳拳之心,华西集团、同济大学、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的赤子情怀……

中国式合力,众手托起新北川。

翻开这部四川当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后‘5·12’”教科书,读到北川,它是标题,是头条,是数不尽的惊叹号。

几千年的古老羌族历尽沧桑,它的北川后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代、公元2008—2010年,经历了一次大劫难,铸造了一次大辉煌,既可泣,又可歌,更可圈可点。

无数次在北川三千平方公里间奔走,总有一首老歌在脑海里盘旋:“你知道多少痛苦隐藏多少秘密……”北川的千年故事,记录与流传得太少太少,这一次,不应该再有缺失。

两年间的采写,对北川信息的积累与认知,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这雪球迅速膨胀,几乎“失控”。我常常惊讶于北川人、山东人,以及在这块土地上为新北川劳心劳力的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他们受了如此之多的苦,做了如此之多的事,又做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快,对此,只能用“奇迹”一词来描述了。

好多年之后,或许会有释比用史诗来吟唱,那该会是何等的一咏三叹、波澜起伏、壮阔绵长!而说到本书,作者只是充当了“同期声”般的一个见证者、记录者的角色,甚至,只能说是一个速写员,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景仰。

记录北川重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本书各章分述的《国家行动:“再造一个新北川”》、《拔河:光明与黑暗的角力》(北川干部群)、《复苏,当春乃发生》(北川民众)、《山之东、川之北,“山”“川”交融》(山东援建)、《北川范本:一座传世之城》(新县城描述与解读)、《“玛德惹不舍”,掀起盖头来》(新北川文化旅游)、《2011,新北川元年》(发展新起点),如果缺少任何一方面,便不足以表达它的复杂体系与庞大“体量”。如果没有各个方面来龙去脉及其重点的叙说,也是不完整的见证——这样的结构,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它的生动性,显得有些繁杂,但我以为,这正是新北川崛起基本力量的所在,是它的“气”与“势”。相比而言,表现与推敲则是另一层面“韵”与“味”的讲究。

本书希望能提供一个新北川重生轨迹的缩影,然而,如海滔滔,只能取一瓢饮,细分的章节,也只能是窥豹一斑。写作中总希望能纳入最新的情形,但北川的变化实在太快,键盘里刚刚敲出的将来时,倏忽间就已经是现在时,事迹与材料多到难以驾驭,而且还在每时每刻喷涌而出,只能是尽力跟踪而已。

对于“5·12”灾难的记录,各类报道与作品业已相当充分,本书只在《引子》中有所提及并与历史上的相关情形进行比较与解读。这一章借用北川孩子的特殊眼光,相对完整地对全书内容作了基本的铺垫,便于读者在阅读后面各章时,心中能有一个全局的印象。支持,北川县、绵阳市和四川省众多部门与个人的大力协助。尤其是中规院院长李晓江,中共绵阳市市委常委、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绵阳市人大副主任、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绵生,绵阳市副市长、北川县长经大忠,华西集团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晓宏等,在他们极为繁重的工作间隙,拨冗赐教,让作者受益匪浅。

本书有幸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四川省作协创研室袁基亮、孙建军等也给予了热情帮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北川志愿者孟美辰,为全书资料整理、稿件校正贡献良多,同时参与了第七章的写作,独立承担了《北川大事记(2008.5.12—2011.2.1)》的搜集与编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伍奕全程协助采访及写作,成都实验小学集团方慧敏也部分参与。

我尤其要提到几位为本书写作作出了极大奉献的羌族朋友,没有他们的心血与辛劳,如此庞大的北川重生过程,笔者是很难有效把握的。而他们本身,也是新北川乐章中生动的音符。

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北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贵钧,在四川传媒界中素有“性情部长”的口碑,地震前笔者即有幸与他结识。“5·12”时,从电视上看到疲惫万分的他仍在废墟上奔走、呼喊,又感受到这位羌族汉子的刚强血性。本书的宏观大旨,好些是从他那里“批发”来的。我很想有机会听他讲讲自己的故事、长话长说一番,但每次碰头,直截了当谈完工作,他都会被工作旋风又刮走了。唯一一次私人谈话是今年元旦后去北川,听人讲他摇号分到的新房子是靠路边的底楼,位置欠佳,一见面,忙表慰问,不料他只有一句回话:“挺好的呀!”那表情,还真是高高兴兴的。

北川新县城指挥部综合组的文秘小组长马海艳,最初以为她姓马是回族,后来才发现是羌族,她的QQ签名叫“回马枪”,几层意思一网打尽。再后来又知道,“5·12”时她是自己从老县城县委办公楼废墟里爬出来的。马海艳办事,干净利落,请她帮忙,得到的回答总是“莫得(没有)问题”,结果也是如此。本书采访统筹、图片提供等工作大多是她亲历亲为。另一位离开大学校园回乡就业不久的张加萍,言语不多,脸上却常带微笑,整理采访录音,几千上万字的东西,噼里啪啦一下子就弄出来了。新年之际,小张姑娘考上了公务员,就要到唐家山堰塞湖边的一个乡去工作了,我为她年纪轻轻就凭自己的努力开始把握住人生感到由衷高兴。

在本书写作提纲的形成及采访过程中,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灾后重建专家团旅游文化组组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成都日报》评论部主任、作家章夫,成都学者、作家平文艺、昝宝毅、黄剑华、李扬舟,绵阳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姚辉、宣传科科长吴军,媒体及文化界学者、记者、作家何玉文、李晓东、皇甫玉蓉、蒋志、李德书、张登军,北川县有关部门与专家代表赵军、林川、杨辉、赵兴武、杨华武、母广元、何居伦、邓远海、邹长青、傅广文、周福勇、何锦、冯雄、余春林、陈昌平、刘全、黄宪礼、杜才云、于春、廖贵军、涂峰、祝小华、徐正斌、尧一三、张明良等等,皆提供了真知灼见与相关情况。任晓飞、张明良、张道俊等为书稿校正贡献了认真而专业的意见。四川大学中文系首届新闻班入校三十年的海南同学会上,也对书稿给予了热忱的评说。

需要感谢的单位与人员实在太多,无法一一提及。

我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次让人终生难忘的采访与写作,一种强大的北川情结贯穿始终。在跨越两年的采写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部书稿,以北川为纽带的新朋老友,他们是我最珍惜的。这种情结,一直蔓延到出版环节,作者曾经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其他一些图书,这一次,从社长解伟,首席编辑、本书责任编辑汪瀰那里,我充分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专注目光与特殊的激情。

我万分珍惜自己与北川的缘分。早在地震之前,我就与北川、北川的朋友有过交往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5·12”以后,小心翼翼地走进北川,一次又一次,前世今生,时空交叠,新旧撞击,真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有很多场面和细节让我久久难忘。本书文字里提到的“十步之内,必有悲情;一桌人中,必有伤痕”是自己的切实感受。遇见过不止一个北川男儿女子,说说笑笑看起来很开朗,拿出手机,放一段音乐,是童声在唱,以为是对方下载的手机铃声,不料——是她或他已经遇难的“娃娃的声音”……

重生北川给我的印象,有一种场景最为深刻,那就是划破夜空的焰火,无论何时,无论城乡,几乎每一次去都要看到。人说那是新房封顶、落成,或者婚嫁、生日等等喜事,我却总感觉它仿佛不绝的千古羌笛,是北川人在向若无若有、虽远犹近的已故亲人通报人间的吉祥,在向老天倾诉一种积蓄已久的梦想与飞翔。

让我深感荣幸的是,2010、2011年交替之际,自己有机会与上百北川干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坦承个人对北川软实力、高端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心得。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些建议,第二天就被采纳吸收,还正式放进了关于北川“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文字之中。我原以为,或许只是说说而已,此种风范与速度,让人既惊讶更欣慰。

我渴望能再写出关于北川的其他作品,尤其是较为随意、个人化的那种北川笔记,很多很多让人刻骨铭心的人物、故事、情节、话语,限于体例、结构与篇幅,这一次只好忍痛割爱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