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杂志进入2000年以来,已连续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而其子刊乡土人文版自2000年创办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风和视角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成为了《读者》这一品牌价值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内容之一。
较之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书籍,少有书去关注农村百姓生活的情景,而《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之百姓生活》则更为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百姓的生活,恰好弥补了图书市场上的空缺。
泱泱大国之中,有8亿多人都是在农村出生,就本书而言,所选文章皆为农民出身的人所写,他们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众多人,引人们产生普遍共鸣。
这套从书选编的是《读者·乡土人文版》自2000年创刊至今,8大精品栏目10年来刊发的经典美文。《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之百姓生活》辑录《百姓生活》栏目设立10年来前5年中所刊登的精华文章,在朴实传神的记述中,刻画寻常百姓的咸淡生活;在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里,体会乡土深处的善良与包容。汇集乡土中国的广袤大地卜发生的生活故事,于恬淡宁静中绽放生命的盎然情趣。
奖品
申载春
那年月,我4岁,刚记事。
冬日里,天寒地冻,队里平田整地热火朝天。爹娘是队里的好劳力。天天下地挣工分,一个工分8分钱。我年龄小,出不了门,娘只好把我托付给七爷照看。七爷是一个左臂伤残的盲人,人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记忆力还好。能不断地重复一个古老的故事。为了防止我从土炕上掉到地下,娘找出一根红裤带,一头拴着我的腰,另一头拴着七爷的手。我和七爷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但实际的活动范围很小。
早晨,娘上工时,从火炕里摸出一颗烧土豆交给七爷,七爷拿一块又脏又黑的破手绢包起来揣在怀里。那土豆只有核桃那么大,但这已是当时一个还算富裕家庭的母亲能留给儿子最奢侈的干粮。七爷拿了这颗烧土豆,也就掌握了征服我的最有力的权柄。而对我来说,七爷怀里这颗核桃大的烧土豆,是一个表现好的孩子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所谓的表现好,就是不哭也不闹,听七爷的话。
爹娘上工后,七爷开始给我讲故事,我听一会儿,睡一会儿;睡一会儿,再听一会儿。七爷的故事讲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也睡了一觉一觉又一觉。等我十分饥饿时,七爷才从怀里取出那颗带着体温的土豆。结果,往往是吃了反倒比不吃还饿。有一天,我吃完了核桃大的土豆还觉得饿,便问七爷:“到底有没有和七爷的拳头一般大的土豆?”七爷说:“有,只要你听话,有长进。”
第二天,七爷怀里果然揣着拳头般大的土豆。七爷说:“今天,咱开始学数数,只要你能从1数到10……”我眼盯着七爷的怀里拳头大的土豆,开始扳着手指头从1数起。“1、3、2、7、8、4、5……”七爷说:“不要急,慢慢来。”我重数:“1、4、3、2、5、7、9……”七爷又说:“错啦,重数。”我便说:“不数啦。”七爷拍拍怀里的土豆说:“你不想得奖啦?”我不想数,却又舍不得七爷的奖品,只好再重数:“1、3、4、5、2、6、9……”七爷说:“又错啦,再重数。”我又说:“实在数不来,奖品我不要啦。”七爷说:“可奖品还等你哩。”于是,我又开始数。
那天好奇怪,一上午过去了,我并没觉得饿,爹娘从工地回来了,我也能扳着指头从1数到10了,欣喜之余,我竟把领奖品一事忘得一干二净。经娘的提醒.七爷才从怀里摸出那颗拳头大的东西,我打开手绢一看,哪里是什么土豆,手绢里包的却是一块石头,那石头浑圆。爹说:“如今这年月,土里能长到拳头般大的东西,也只有石头了。”
多少年过去了,我取得过无数次成功,这次小小的成功印象最深;我得到过各种各样的奖品,可最珍贵的要数那拳头般大的“土豆”。
诚实的分量
王国玫
请相信,诚实最终会带来好运的。
家里有一片茶园,每逢周末,我就随妈妈去集市上卖茶叶。后来,妈妈染上了重病,再也不能去卖茶叶了,家里的状况也越来越糟,好长时间连买一斤肉的钱也省不出来。我决定单独去卖茶叶。临走时,妈妈撑着病恹恹的身子虚弱地靠着门交代我:“小玫,卖了茶叶,记着买点肉回来。”
我在集市上“守株待兔”地摆了大半天地摊,很少有人问津。偶尔有人想要时,又怀疑茶叶不够斤两。我就照实直说:“包装袋上标明500克,实际上是400克。”尽管我诚心诚意,可人家听了我的实话后反而抬腿就走。眼看太阳快下山了,而我篮子里的茶叶一包都没动,我慌了,便提着篮子去推销,一路问到菜市场,也没卖出一包,我沮丧极了。
在一个卖肉的摊位前,我站住了:“师傅您要茶叶吗?清明茶哩。”
那师傅手一挥:“不要。”
我又大着胆子问:“要不,就拿我的茶叶换你的肉,好吗?”
那师傅朝我一望:“怎么换?”
我一听有希望,忙说:“我的茶叶一斤12.5元,肉5元一斤,是吧?就一袋茶叶两斤肉,怎么样?”
那师傅心动了,接过我的茶叶,看了看,又用手掂了掂,盯着我问:“够不够斤两?”
“你有秤,最好称称看……”没容我说清楚,一个妇女走过来要买肉,打断了我的话。那师傅也顾不上理我,手脚麻利地砍了肉,过秤后装在她的篮子里。妇女付钱后正要走,看到了我篮子里的茶叶:“这茶叶看起来蛮好,多少钱一包?”
“一斤12.5元,一包10元。”我说。
那妇女便拿过两包茶叶看了后又掂了掂,然后递给卖肉师傅说:“你称一下看。”我正要解释,不料卖肉师傅放在秤上一称,肯定地告诉那女人:“你看,一包500克,足量!你就买个放心吧。”
我一听,愣住了,想想不对劲,显然,卖肉师傅的秤有问题。
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对他们说:“不对!我的茶叶只有400克。”
他俩都愣住了。片刻后,那妇女将篮子里的肉甩在案板上,冷冷地说:“给我退钱!”
卖肉师傅狠狠地自我一眼,无奈地退了钱,那女人接过钱,对我说:“小姑娘,你很诚实。跟我走吧,你的茶叶我要了。”
我跟着妇女来到了土产公司,进了办公室后,她对我说:“小姑娘,我想收购你这种茶叶。货多吗?”
我惊呆了,点头不迭。
她接着说:“你有多少我要多少,但要换上名副其实的包装袋,做生意要以诚为贵。这一点,你比我更懂。”
因为诚实。我差点卖不出一包茶叶,甚至心灰意冷要动摇我的诚实;也因为诚实,茶叶有了销路,从此家里的境况大有好转。
P1-4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是《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在杂志创刊10年之际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该丛书根据杂志的8个经典栏目编选,共两辑14卷。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以“乡土中国”为表现对象的综合性文化月刊,创刊于2000年,原名《读者》(乡村版),最先面向农村发行;2006年《读者》(乡村版)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进行了扩版增容,由原来的48页单色印刷调整为64页全彩印刷,同时面向全国城乡发行;2009年杂志再次扩版至72页,成为一本展示乡土中国的大开本杂志,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广阔、角度更全面。杂志从创刊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乡土中国,关注平凡百姓的生活和命运,采撷中国大地上的人文遗韵,发掘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10年间,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对刊物的关心和爱护,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永怀感恩之心,勤勉、谨慎,力求编辑的每一期杂志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者·乡土人文版》从当初的一株小苗,经过10年的雨露风霜,如今虽未参天,但也健康挺拔,风骨独具,秀于刊林。
回顾十年风雨路,采得香茗献知音。适逢杂志创刊10年之际,为记录10年来的编刊历史,总结编刊过程中的得失,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对杂志的厚爱和支持,我们将杂志创刊10年来汇集的美文精华,按照杂志栏目选编成《<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回馈广大读者。
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由于佳作众多,虽经多次删减,但仍有一些文章不忍割舍,因而,除《旅食天下》和《行走乡土》单独成卷外,《百味人生》、《一方水土》、《百姓生活》、《亲情驿站》、《心灵家园》和《风俗民情》大致按杂志前5年和后5年的时间顺序分为A、B两卷。整套丛书将分两辑出版:第一辑于2011年年初出版,包括《百味人生》(A卷)、《百姓生活》(A卷)、《亲情驿站》(A卷)、《心灵家园》(A卷)、《风俗民情》(A卷)、《一方水土》(A卷)和《旅食天下》(全一卷);第二辑将于2011年年底出版,包括各书的B卷和《行走乡土》(全一卷)。另外,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编委会正在筹划编辑4本视觉主题图书,分别为《中国民居》、《乡土映象》、《民间艺术欣赏》和《中国人文地理》,预计将于2012年出版。
一本好书是一生的财富,它会为你开启一扇了解时代和世界的窗口,让你的眼界更开阔,让你的思想更充实,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们坚信《<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就是这样的书。它会让你了解到乡土中国的魅力和神韵,体味到那感动人心的亲情故事和充满情趣的百姓生活,欣赏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和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会成为你的朋友,相信它最后也会成为你的老朋友。
鉴于编辑该套丛书时间紧促,加之经验不足,书中瑕疵在所难免,望读者朋友见谅。另外,本杂志原副主编李一郎同志在选编这部书稿的过程中付出不少心血。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副总经理陈泽奎和第一任主编胡亚权等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编委会
2010年12月
这是一份直面乡土文化的刊物,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插图与饱含真情至理的美文巧妙搭配在一起,丰富多彩的栏目与字体大小的适度调整与布置,把发生在故乡的故事,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沉淀在土地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一描述下来,一一揭示出来,让读者如品杯杯浓浓的香茗,回味悠长。
——山东沂南 陈克锋
我一直认为,近几年来每年必订的杂志《读者·乡土人文版》在我生命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她身上,凝聚着我无法诠释、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和乡土情结。或许你无法想象,在初冬季节寒冷的北方,我会把刚刚从收发室取来的《读者·乡土人文版》置于胸前,让她暖遍我心灵的每一处。她的封面和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把我带入一种似乎久远却又近在咫尺的思索之中。我想,这就是她的魅力。
——北京 纪红建